《江城子》教案

合集下载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7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7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7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二、教材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习该词,主要是学习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本节重点: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

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

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

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2、学案反馈:(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活动指导: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一、理解诗意活动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并背诵《江城子》这首诗的内容;2. 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脑、诗歌《江城子》的课件、乐器(如古筝或古琴)、录音机;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纸笔。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的诗歌《静夜思》,并让几个学生上台朗读。

2. 提问:你们对古典诗歌有何了解?是否认识《江城子》这首诗?核心内容:1. 展示《江城子》的课件,让学生观看诗歌的全文与背景图片。

2. 给学生发放课本,与他们一起朗读《江城子》,重点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江城子》,并加入乐器的伴奏,增强整体表现效果。

4. 组织学生就诗歌的意境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 结合录音机播放优秀的诵读录音,展示不同的朗诵风格,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6. 开展朗诵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特色和创意。

巩固提高:1. 引导学生仿写《江城子》,自由地发挥创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3.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多的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研究,拓宽文学视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集体朗诵、小组合作和个人创作等多种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成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江城子》这首古典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古典诗歌朗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八年级江城子教学设计

八年级江城子教学设计

八年级江城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江城子》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掌握词的艺术手法,如用典、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深沉复杂的情感。

引导学生对词的意境进行想象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重点词句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苏轼以及他的诗词作品,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江城子》。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讲述《江城子》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为理解词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词句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含义。

5、分析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明月”“短松冈”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以及这种情感的深沉和真挚。

6、探究艺术手法分析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尘满面,鬓如霜”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虚实结合(现实与梦境的交织)等。

让学生体会这些艺术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7、再读诗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诗词,注意读出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

“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板书设计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一)什么是“虚”与“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江城子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导入苏轼《江城子》简单赏析。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细节描写,“无言”。

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

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二、解题亡人逸事亡人:孙犁之亡妻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全班四个大组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1. 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

(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初识3.妻子向父亲哭诉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学习织布;妻子带孩子;妻子照顾生病的孩子。

——持家4.妻子临终前回忆起“我”给她寄花布之事。

——临别众多细节描写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四、文本分析(一)分组讨论,“亡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体现在哪里?勤劳:质朴:礼教观念重:第一部分:1.作者与妻子的“缘”是如何“定”下来的呢?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定下来。

(请学生讲解)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叙写“亡人”,而是围绕“天作之合”这个词语展开?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问题:“天作之合”的含义?联系旧式婚姻的一般情况。

突出反差。

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天作之合”是表达人们对天意的感谢,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将自己与妻子的婚姻记为“天作之合”,因为妻子给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3.妻子的话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明确:妻子的话也正是作者的心声,因此才会牢记心中。

苏轼江城子教案

苏轼江城子教案

苏轼江城子教案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其中《江城子》是他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被贬谪到潮州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江城生活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江城子》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与艺术特点,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叙事诗,作者以个人的视角,以诗人流放江城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写了贬谪生活的困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本文学生初读可能会觉得琐碎平淡,但通过细读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思想内涵。

通过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背景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诗。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和他的《江城子》。

2.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理解并鉴赏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中的抒情与议论的结合。

五、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

2.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时分配开场导入呈现《江城子》的诗歌结构。

观察诗歌结构,猜测诗歌内容。

5分钟导入新课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引入《江城子》的故事背景。

聆听并记录重要信息。

10分钟正文阅读集中时间阅读并欣赏诗歌的原文,师生共同解读。

阅读诗歌,并记录自己的理解。

15分钟梳理诗歌结合学生的记录,梳理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展示自己的理解,并与他人讨论。

10分钟归纳总结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及诗人的写作意图。

参与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

10分钟课堂练习就自己理解的诗歌意境写一段600-700字的文章。

自主写作。

15分钟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作业。

记录并完成作业。

5分钟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苏轼及其《江城子》这首诗歌的背景,把握了诗歌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特色。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巩固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

江城子教案
教案名称:《江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江城子》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诗歌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3.鉴赏古文诗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2.鉴赏古文诗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江城子》的全文
2.相关背景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1.以问题的形式导入课程:“你们喜欢听古文诗吗?你们了解《江城子》这首诗吗?”
Step 2:背景介绍
1.介绍《江城子》的背景:这是一首出自唐代诗人杜牧之手的古文诗,诗中描绘了唐朝末年战争频繁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江城的思念之情。

Step 3:文本解读
1.让学生们自主阅读《江城子》的全文,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2.解读诗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义,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Step 4:诗意把握
1.让学生们就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他们总结出诗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Step 5:艺术鉴赏
1.介绍古文诗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如运用对偶法、暗示法等手法。

2.让学生们分析诗歌中的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表达意义。

Step 6:情感表达
1.引导学生们就自己生活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进行表达,可以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来展示。

Step 7:反思总结
1.总结课程内容,回顾学习的收获和困惑。

2.布置下一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延伸:
1.让学生们查找更多关于杜牧和《江城子》的资料进行学习和了解。

2.引导学生们阅读其他古文诗,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

《江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江城子》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2.学习《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鉴赏和表达能力;4.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江城子》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2.学习《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

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2.《江城子》的诗歌原文和翻译;3.相关背景资料和诗歌分析资料;4.学生的诵读和表演集锦。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江城子》的背景音乐,营造出江城的氛围。

2.引领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江城图片,激发学生对江城的想象和好奇心。

Step 2:核心教学(30分钟)1.分析《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分小组让学生朗读和表演《江城子》,并提请部分学生做归纳总结,分享朗读和表演感受。

Step 3:拓展延伸(20分钟)1.分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询问学生对江城的想象和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江城子》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人通过语言和意象的表达方式。

3.分小组让学生杨洪基的相关资料并与整理,详细了解诗人的背景。

Step 4:巩固练习(3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初步的创作,以江城为主题,写一首与江城相关的短诗。

2.分组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选出最佳的三首进行展示。

3.每组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评点评,并讨论不同诗歌的韵律和体裁。

Step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1.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江城子》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评估:1.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演,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江城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老师评估学生反馈和个人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通过“抓细节-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背诵诗词。

3、体会苏轼的百味人生,珍惜生命中所有的遇见。

【重点】背诵诗词虚实结合的手法【难点】鉴赏诗词【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过苏轼的哪些作品?你心目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水调歌头》: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题西林壁》:淡泊,充满智慧《江城子·密州出猎》:慷慨激愤,豪情满怀,气概豪迈……今天我们再看苏轼的另一面:那一天,阳光明媚雄姿英发的19岁少年,迎娶了美丽多情天资聪颖的16岁少女。

婚后琴瑟和谐,贤良的王弗在生活上、事业上、为人处世上都给了苏轼很大的帮助,王弗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他们许下了相伴一生的誓言: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世上有一种幸福叫举案齐眉世上有一种相守叫朝朝暮暮但,天妒红颜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

世上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幸福的婚后生活仅仅过了十一年,26岁的王弗就病逝了……王弗病逝后,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

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

二、出示背景公元1075年,王弗离世十年,历经宦海沉浮的四十岁的苏轼来到距离亡妻千里之遥的密州任职,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了自己的结发妻子,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了旷世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出示目标三、品读诗词1、整体感知大声自由读两遍,→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同学读,评判读的好坏↓听朗诵,把握情感↓齐读,读出情感。

找出“词中哪句带给你感触”↓完成学案12、分析感触点【小组合作,将感触点和同学分享,说出有什么感触】↓分析学生的感触✿“十年...”:“茫茫”如何理解?→模糊不清,音讯渺茫..生死两茫茫那么这种模糊感,渺远感,主要原因是什么?→十年的生死相隔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对妻子深沉的思念)我们来试想一下,十年长不长(长),但如果是生离,即使山长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会晤的希望,但对于苏轼来说,却是相见无望,这是多么绝望的悲叹啊。

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为什么说“两茫茫”→说明这种情思和哀绪不只是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包括九泉下的妻子。

由此想见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提问:词的第一句就会使人产生疑问:妻子死了十年之久,才写出这首词来,能说和妻子的感情很深吗?鲁迅说,“长歌当哭,是须在痛定之后。

”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所能淡化的只是那些俗情,而东坡与王弗之间的情感,则随着生者的阅历加深而日益深沉、厚重。

✿不.思量,自难忘。

?◘提问:“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亡妻的坟在眉州,与词人所在的密州远隔千里。

词人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满怀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对于妻子呢,联系之前的“两茫茫”,不也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独眠地下的孤寂凄清吗。

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由此可见相爱之深、想思之切。

?◘提问:本句中的“凄凉”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其凄凉包括词人与亡妻两个方面。

一是想象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

一是诗人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满怀悲情愁绪,也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

✿纵使相逢应不识“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尘满面,鬓如霜。

?◘提问: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联系当时的背景想一想(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自请外调,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

仕途坎坷,遭际不行,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可以说和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

由此可见其生活的蹭蹬和心境的凄凉。

↓再齐读上阕,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自读下阕,找出梦境之语✿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小轩窗,正梳妆。

?◘提问:苏轼可梦到的场景有很多,他没有梦到王弗陪伴读书不辞辛劳的身影,也没有梦到他博取功名之后王弗帮助他识人论事的这些大事,偏偏梦到他对镜梳妆这样一件非常寻常的小事?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场景,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妻子在梳妆,苏轼含情默默的注视着妻子,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浓浓的爱意在小屋里蔓延。

(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真情)这让我想起了纳兰性德的一句诗“当时只道是寻常”。

就是在这些小事上更见爱的深度、厚度和浓度。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提问:十年不得相见,好不容易在梦中相逢,应该有千言万语,却为什么相顾无言呢?是不是无话可说?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深情面前,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

情到深处则无语,情到浓处则无言。

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

“相顾无言..”,仍未诉积愫、“话凄凉”,错过了如此短暂而珍贵的机会,词人醒后,又该是何等的惆怅!?◘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凄清幽独,黯然魂销。

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

✿“明月..夜,短松冈”?◘提问:明月夜,为什么不是“残月夜”?改成“残月夜”可好?明月象征团圆与祝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

作者呢?月残人残同病相怜。

月圆人更残✿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只有明月夜和短松冈是真实存在的,是年年岁岁的哀思与凭吊。

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新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千里之外的亡妻思我而不见悲痛难言,孤寂在外的诗人思妻却已逝肝肠寸断。

↓再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浓情。

↓听歌曲,深层体味豪放、淡泊、旷达的苏轼对亡妻多情。

↓3、写法通过解读文本,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词人对亡妻的深挚感情,这首词被称作“千古悼亡诗之魁”,除了感情真挚动人之外,本首词在写作手法上也比同类词略胜一筹。

下面我们就进入本词写作手法的鉴赏。

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不是。

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在词中找出依据。

看词中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刚才所说的时间顺序?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设想之境。

a、虚幻世界和梦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想象和回忆。

《虞美人》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阑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c、设想之境。

例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再读文本,体会这种写法↓背诵并默写【小结】:苏轼一生,有得意,有失意,有登到高处的壮志满怀,有身陷低谷的旷达淡泊,有一举中第的无限风光,有痛失伴侣的孤寂凄清,人生百味,甲子尝遍。

人的一生百味杂陈,繁纷多变。

但不管境遇如何,人们还是在孜孜不倦地寻觅着、忙碌着。

人生,这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在这个人生的话题中,深情是心底最大最深的守望,无论经历几何,幽情都会在不经意时入心、入梦,或会心一笑,或痛彻心扉。

无论将来境况怎样,际遇如何,让我们珍惜生命中所有的遇见,且行且珍惜。

【板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旷达、乐观、豪迈↓多情写法:梦前梦中梦后实虚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