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词的写作背景。
(2)、朗读全词并力争熟读成诵。
(3)、梳理词句大意,抓住“狂”的丰富内涵和理解典故,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领会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初识苏轼)1竞猜A.他擅长书法和绘画,诗、词、赋、散文成就极高。
B.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仕途坎坷,几起几落。
C.他是豪放词的开创者,扩大词的题材,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D.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字子瞻,号东坡居士2你学过哪些他的作品?从作品中可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乐观旷达《记承天寺夜游》:安闲自适《惠崇春江晚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能及时调整自己心态的人,一个乐观旷达的人,是个有追求的人,注定不是等闲之辈。
一起来欣赏他的《密州出猎》板书:密州出猎明确目标二、读词以入境1.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
(余光中) 我们先一起来读题《江城子.密州出猎》题目是“江城子”吗?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谁在密州出猎?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
(粗步感知课文内容。
)2.再读,同桌之间彼此读,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可以讨论一下这首词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
3推荐读。
生评价。
4.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正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5.范读。
听得时候仔细品味哪个字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
三.品读词情怎么读好词人的豪放?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老师说,“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
”的确,在诗歌中,往往看似小小的一个词,却有着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张力。
1.请同学们说说哪个字最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狂”哪些词句体现了“狂”,谈谈你们的理解?可以用下面句式说话:我从“”可看出词人之狂,狂在。
江城子密州出猎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中学语文课标对古诗教学的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节课目标:1、诵读并背诵本词,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重点:有感情的朗读。
难点:品味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感受作者情感。
一、学习任务单:1、苏轼简介:《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
④酒酣胸胆尚开张。
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
⑧【注释】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
苍:苍鹰。
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
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
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
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
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从而体会古代出猎的壮观场景。
2、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诗歌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从而体会古代出猎的壮观场景。
2、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苏东坡,是我最景仰的一位,古往今来,没有之一。
林语堂说过,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顺境看李白,逆境看东坡。
”今天我们随苏轼去看看一次打猎的情景。
二、认识作者,了解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同时也是杰出的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创立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了先路。
其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之风,扩大了词境,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
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词人。
后因“乌台诗案”,他被贬为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这是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贬谪黄州期间,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英雄人物的激发下,他写出了一些著名的散文和词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些篇章被广为传唱,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之后,他的人生不断起伏跌宕,仕途上一直郁郁不得志,后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四岁。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
比如,他很多时候就表现出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但是,又因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持一种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所以,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学创作上却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苏轼一生执中持平、宇正不阿,虽屡遭贬谪,却处之泰然。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研讨课教案_6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
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
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学生,只要抓住文中的三个典故及作者的行为和想法,再结合背景具体分析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情感。
所以从朗诵、赏析、感悟出发,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3、培养学生赏析能力,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以提问、合作、探究等形式赏析,,体会词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爱国意识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吟诵课文,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赏析词文,理解词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文中典故的含义。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教时安排1课时教前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
教师:课件、音频、视频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一、猜谜导入,进入课题1、(1)看图猜一句诗歌预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看九宫格猜一句诗预设把酒问青天(3)看图猜一篇古文的名字预设《记承天诗夜游》2、知人论世,对苏轼的了解知多少?(学生回答)预设: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2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3)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2学情分析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与态度参差不齐。
兴趣浓的学生能根据词义理解内涵,升华情感。
部分同学字词理解都有问题。
本课采用“读”的学法,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抓住一个“狂”字,领悟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3重点难点品读诗词;提高阅读鉴赏能力4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初识苏轼)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认识一个人,此人年少读书时——“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后却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但他面对不堪的命运,却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介绍作者苏轼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走进他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独特的个性风采。
二、交代学法三、诗词赏析1、一读,读词以入境(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停顿(2)疏通词义(3)自由赏析:你读懂了什么?2、二读,品词以入味(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4)他豪壮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3、三读,论词以识人(1)太守的形象怎样?他有什么特点?(2)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四、归纳主旨:五、总结:同样面对仕途的打击,相较于苏东坡而言:柳宗元太忧郁,白居易太伤感,屈原太悲壮。
面对厄运,我们更欣赏苏东坡的洒脱飘逸、乐观开朗、豪情满怀。
六、布置作业。
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优秀教学案例

5.融入家国情怀,培养价值观
本教学案例将词人的豪放不羁个性和爱国主义情怀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同伴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借鉴;同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精神、情感态度等方面。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苏轼及其创作特点;掌握词的基本格律,如词牌、句式、韵律等;认识并理解词中的生僻字、词、成语,提高对古汉语词汇的运用能力。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的能力;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对词中的形象、意境和情感进行深入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在欣赏古诗词时能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采取以下措施:
1.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强调词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3.鼓励学生发表对本节课学习的感悟,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为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教师将布置以下作业:
1.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并掌握词中的生僻字、词、成语。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讨。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词的核心内容。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2、继续了解苏轼,体会其豪放词的特色,并结合他的婉约词,丰富他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2、品味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我问你答,激趣导入:《题西林壁》中“”显示他超人的睿智。
《记承天寺夜游》中“”道出他难言的微妙。
《水调歌头》中“”借月亮说出对人们美好的祝福。
二、巩固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xiāng)并称“四大家”。
三、读题解题:1、“江城子”是?词牌名。
“密州出猎”是?题目。
2、“密州出猎”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出猎和出猎的地点:密州。
四、一读,感知节律: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2、指导朗读。
(个别——齐读)朗读方法:①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②把握节奏,落实重音五、二读,感知词意:1、请学生说一说,上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从学生为我们描绘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场面很壮观。
让我们再次一起读这首词的上片,读出的高亢激昂的气势六、三读,感知形象:1、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苏轼?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狂)2、再读诗歌,看看成熟稳重的“老夫”苏轼有哪些“少年轻狂”的表现?预设:①行为之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学生自由发言的同时品味字词,比如“卷”能否换成“到”“过”“扫”?②语气之狂。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我去看打猎的盛意。
(胡云翼选注《宋词选》)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设计
一、课题:《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大意,能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本课文中常见的词语,如:密州、山谷、猎人、猎物等;
3、了解本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如:密州的自然风光、民间传说等;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本课文中的常见词语;
3、了解本课文中的文化背景;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过程:
1、热身:
(1)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猎人、猎物等词语;
(2)通过简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猎人的生活;
2、预习:
(1)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完成相关题目;
(2)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3、讲授:
(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旨;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课文的文化背景;
4、归纳:
(1)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并布置作业。
六、作业:
1、预习课文,提前准备下节课的课堂活动;
2、小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培养学生
读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轼在仕途失意情况下,仍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增强社
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
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教学难点】学习苏轼在仕途失意情况下,仍愿为国效力的旷达
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服务社
会"为己任。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展示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简单介绍苏轼,教师补充。
并且请学生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词。
2.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朗读全文,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节奏、感情。并思考:本词
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
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
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
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出去
打猎的?他的心境如何?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
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
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
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因此,此时作者的心境舒畅,
充满豪迈之情。)
2.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上片内容?(狂)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狂?
(引导学生从着装、人数、气势方面分析。)
4.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鬓微霜,又何妨"的含义。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
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找出下阕中两个典故,说说其含义。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两首词在表
现手法和所表达的感情上有何异同,下节课来分享一下。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