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7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7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二、教材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习该词,主要是学习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本节重点: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难点)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
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
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
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2、学案反馈:(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活动指导: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2、自己反复练读,读出其中的节奏、感情。
3、小组内互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赛读。
3、探究活动:链接语: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
合作探究:一、理解诗意活动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意。
2、存疑之处,组内讨论解决。
3、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导入:我们常常被词的感情所震撼,一颦一笑,一滴眼泪一条河流,一颗星星两片花朵,都深深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优秀一一、导课:同学们,在我们第一节课以“愁”字整合五首词(《望江南梳洗罢》《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大家很快在其他四首词中找到了主人公“愁”的证据,而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却无法很清晰的判断出,主人公到底有“愁”还是无“愁”。
今天,我们就一起里研究一下这首词,看看苏轼在这首词中到底表现了什么。
二、读词,初步感知。
1、对照注释,细读这首词,疏通字词。
聊(lio) 擎(qng) 裘(qu)骑(j)酣(hān) 鬓(bn) 遣(qiǎn)2、教师范读,注意停顿节奏,抓重音和情感表达。
“卷”“看孙郎”要重读“又何妨”“会挽雕弓”“西北望,射天狼”要重读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初步感知。
4、叫一个学生来范读,其他人提出意见。
生评:感觉没读出劲,就是词人的那种“狂劲”。
5、齐读这首词,放开声音,把握情感。
三、解词,理解词意。
1、读上阙,对照注释,理解上阙意思。
(1)上阙叙事:描写题目中的“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
(2)关键字“狂”:打猎装备“狂”:左牵黄,右擎苍。
穿着打扮“狂”:锦帽貂裘。
随从“狂”:千骑卷平岗、倾城随太守。
以少年英雄自比“狂”:亲射虎,看孙郎。
(3)根据理解解释“狂”狂放豪迈、潇洒不羁、阳刚之美、意气风发(4)齐读上阙,感受豪放之美。
2、对照课下注释读下阙,理解下阙意思。
(1)、开张:豪放开阔;(2)、典故:持节云中、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3)、下阙抒情明志:(这两句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句子)借典故“冯唐”来抒发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情感;借典故“射天狼”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4)齐读下阙,感受词人的情感和志向。
四、结合课下注释(1),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深层理解苏轼。
(1)、注释中提到“1075年苏轼从杭州通判迁为密州太守”,这里的“迁”明为平调,实为贬官。
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案(精选3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精选3篇)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背诵《望江南》温庭筠是晚唐诗人兼词人,他是花间词的鼻祖,此后的五代词风多是伤离惜别。
怀春感秋、男欢女爱、闺怨相思等,直至苏轼高唱出一首首恢弘飘逸、豪迈奔放的壮歌时,词坛震动了,词人震惊了。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由此后与婉约相对的豪放词风确立起来了。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代表人物:温庭筠、李清照、柳永。
豪放派:内容上多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四、文本解析(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小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1)老夫:作者自称。
当时苏轼三十九岁。
(2)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
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太守。
(3)聊:姑且,暂且。
(4)黄:黄犬。
(5)擎:向上托。
(6)苍:苍鹰。
(7)胸:胸怀。
(8)胆:胆气。
(9)开张:宽阔豪壮。
(10)持:拿着,握住。
(11)会:定将。
(12)挽:拉,牵引。
(一三)孙郎:即孙权。
《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14)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诗的内容和主题,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内容和苏轼的生平。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2)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对诗词的贡献。
2. 新课导入:(1)介绍《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诗。
3. 教学内容:(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合作,进行相关的研究性学习。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提出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诗中的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进行评价。
3. 学生对诗的内容和主题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价。
4. 学生对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表现进行评价。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领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苏轼及其生平事迹。
(2)介绍《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如“密州出猎”、“雄兔脚扑朔”等。
(2)解析诗歌中的典故,如“射虎南山”、“遣冯唐”等。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象征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诗歌过程中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 运用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典诗词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如何在下一次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发言的积极性以及诗歌朗读和背诵的表现。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的熟读背诵和课后分析其他古典诗词的情况。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通用5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篇11、朗读这首词2、文学常识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
政治上不得意。
3、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指正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
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4、思考(1)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上阕叙事,记叙了出猎的壮观场面。
下阕抒情,抒发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狂”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狂”气贯穿全文。
狂的表现:劲装出猎;千骑相随;全城人随观;自比孙郎射虎。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典故?具体分析其作用。
运用了冯唐持节招魏尚的典故。
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朝中有人为自己说情,使自己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勾画了一个豪气十足,誓死卫国的英雄形象。
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的爱国之情。
(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
好处:使表达委婉含蓄。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一双发现的眼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诗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3.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注释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介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文中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一双发现的眼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6. 作业布置(1)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心得体会。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词中的生词和词组,解释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了解词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解析词人的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领略猎场景的壮观,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然和生命,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理解词中的生词和词组,解释词语的含义。
难点:(1)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了解词牌的特点。
(2)解析词人的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1. 朗读与背诵: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悉词的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讲解与讨论:通过讲解词中的生词和词组,引导学生探讨词的意境和词人的创作背景。
3. 分析与鉴赏:通过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纠正发音和节奏,要求学生背诵。
3. 讲解与讨论:解释词中的生词和词组,引导学生探讨词的意境和词人的创作背景。
4. 分析与鉴赏: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口语表达: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 理解与应用:评估学生对词中生词和词组的解释,以及对词的意境的理解。
3. 分析与鉴赏:评估学生对词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以及对词人的创作背景的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设:
①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明确: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来显示他的勇猛。特别是“牵”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为了炫耀。另外,苏轼的穿着打扮很抢眼,很张扬,带着“千骑”,场面盛大、招摇。这些确实都是“轻狂”的表现。
2.结合资料,探究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中苏轼到底是自比冯唐还是自比魏尚。
作者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持节二句:注家向来以为东坡是以魏尚自许,未切,实是自比冯唐……苏轼自比冯唐,一以老,二以筹边远略也。(徐永年、曹慕樊《东坡选集》)
提示:让学生从苏轼、冯唐、魏尚三人的生平、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词的情感基调来讨论,看哪种观点更适合这首词的理解。
苏轼自己对这首词很得意,于是给他的好友鲜于子骏写了封信——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明确:通过这封信让学生了解苏轼词雄壮、豪放的特点,为指导初读课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
指导朗读——
方法小结:对同一问题存在分歧、甚至对立的资料,除了从词的情感基调进行判断外,还要结合人物生平以及时代背景,仔细研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运用资料,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雕弓”的内涵。
出示资料:
天狼星是大犬座中的一颗最亮星,在天赤道以南。通过计算,在北京地区,天狼星的最高高度是33度。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密州,北宋的密州是现在的山东诸城,其地理纬度是36度,那么天狼星在密州所见到的最高高度是37度。因此,密州看天狼星,只能在东南和西南,是绝不会出现在西北方向的。(刘海波《苏东坡看到天狼星吗?——谈天球赤道坐标系》)
(学生自由发言的同时品味字词,比如“卷”能否换成“到”“过”“扫”?并适时指导朗读。)
②语气之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明确:这三句话主要让学生体会苏轼自比孙权的口气之“狂”。同时引导学生辨别不同资料对“报”的理解。
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
过渡: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而“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词的上阕侧重表现“形狂”,下阕侧重表现“心狂”,这首词中出现的是“少年狂”,少年狂其实就是年少轻狂,是不成熟、不稳重的表现。下面我们齐读上阕,看看成熟稳重的“老夫”苏轼有哪些“少年”“轻狂”的表现。
明确:这两则资料中,“报”分别被理解为“酬答”和“告诉”。而“告诉”更适合这首词的理解,因为前者射虎是为了酬答百姓的围观,而后者是苏轼告诉全城的人去看他像孙权当年那样射虎打猎,后者更能体现他的“少年轻狂”。
(指导学生从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朗读上阕)
方法小结:我们在运用资料的过程中,遇到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时,要根据词的情感基调来判断,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取舍。
(本设计用于第四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该课荣获一等奖。
(三)结合资料,体会苏轼的“进取之狂”
投影出示:
有人说:“苏轼既有报国之志,应奔赴沙场,而苏轼却只‘发少年狂’而无行动;为官者,应勤政爱民,而苏轼却打猎消遣。因此,苏轼之狂,是不思进取,是消极之狂,不可取也!”
明确:苏轼被排挤出京城,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他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因此,“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从词中“老夫”“聊”“尚”这些字也可看出一二。苏轼虽被排挤,受冷遇,但他依然为百姓着想,他在杭州和密州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政绩突出。因此,苏轼打猎时故意表现出与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狂”气,是向朝廷证明:自己虽然快四十岁了,虽然是文官,但仍有少年的狂气,可以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杀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孔子说:“狂者进取。”韩愈说:“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所以,苏轼的狂是进取之狂,他的志是报国之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感受这首词语言、情感的豪放之美。
2.品味字词,赏析语言,并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深刻内涵。
3.学会甄别资料,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深刻内涵,学会甄别、运用资料,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课前下发给学生。
明确:冯唐一生屡遭贬官,到老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魏尚虽然被贬官,但后来又重新得到重用,而且把云中郡治理得很好,令匈奴人忌惮不己。而此时的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排挤出京城,因此他更希望能够出现一个冯唐那样的人持着朝廷的符节使自己能够像魏尚一样重新得到重用。在宋辽边界之争中,宋国最终割地七百里给辽国,所以,苏轼也希望自己像魏尚一样平息边界之争。这些都表现出他的抱负远大,是他“心狂”的表现。因此,苏轼自比魏尚更加合理。
提问:天狼星应该出现在苏轼的东南或西南方向,可他为什么要“西北望,射天狼”呢?在学生困惑时出示资料,引导学生讨论——
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弧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常向于狼。(《晋书-天文志》)
明确:雕弓非实指,而是指天上的“弧矢”星座,即天弓。我们似乎看到苏轼化身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拉动了那把“天弓”,射向了控制侵略的“天狼星”。于是,天下太平!这一举动正是他报效祖国的“心狂”的生动表现。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教学意图】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运用资料理解课文、阐释自己观点以及甄别资料的能力很弱。而运用资料不是简单地读资料,是对信息从整体把握到精确提取最终实现有效整合的过程,表达时还要与自己的原有观点进行融合、重构,是一个非常有难度且复杂的过程。本设计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资料的意识,并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运用、甄别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结合苏轼600字的生平资料,用一句话介绍苏轼。)从你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运用资料、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很强。希望大家在本节课能够充分运用手中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理解课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走进苏轼的世界。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呢?(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①读准字音,口腔打开,做到字正腔圆。②把握节奏,落实重音。
三、品读课文,体会苏轼之“狂”
(一)品读上阕,分析苏轼的“形狂”
1.分析“狂”的内涵
提问: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用文中一个字概括就是——?(狂)什么是“狂”呢?(出示《古汉语常用字典》对“狂”的解释,让学生选择。)
狂:①狂妄,傲慢。②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③发疯。④失去常态,狂乱。
(二)品读下阕,分析苏轼的“心狂”
1.比较阅读“酒酣胸胆尚开张”和“鬓微霜,又何妨”,看哪句更能体现苏轼之狂。
明确:前句中“尚开张”的“尚”是“尚且、还”的意思,说话的底气明显不足。而“又何妨”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了他对“鬓微霜”的不在乎,因此后者更能表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指导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方面朗读“鬓微霜,又何妨”一句。)
四、课堂小结
其实,苏轼的“狂”是极度自信的外在表现,是他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进行的自我调整,是进取之狂。这是苏轼作为天才文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气质,是苏轼在个性上的独立张扬,在行为上的越矩放纵,是他不同于世俗浊流的精神外现。正是这样的进取之狂才滋养了苏轼这样才华横溢而又不得志的失意文人,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苏轼。(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宁波滨海学校 3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