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 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 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 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 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 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何交友
➢《论语·学而》: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荀子·修身》: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 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的非功利性
➢《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先进》: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 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 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点也!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浅谈《论语》学习之道《论语》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文人争相追捧和学习的书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即使在如今开放与发达的今天,论语中的大智慧仍然灼灼生辉。
《论语》开篇为《学而》篇,且在后面篇章中多次提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下面我就学习方面简要探讨一下孔子的学习之道。
一、学会“温故知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阐述,也即是注重复习。
身处现代的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做实验来得出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深刻揭示了复习可以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当时的孔子也已经意识到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鼓励学生“学而时习之”,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第三省就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可见,“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是多么必要啊。
二、学习中注重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倦怠。
这一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的非常深刻。
我们为了了解历史经济文化等社会主要构成,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如果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反思思考,总结归纳,读过的书就像春风拂面,读完除了一阵清爽之外别无他获,这就是学而不思的后果。
《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思考的基础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思绪就会不受控制,自己的想法也无法用最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最终只会疲倦但什么也得不到。
在学习中思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背诵古诗词,多数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究其原因所在,不过是他们把背诗词当做一项任务来做,因此只知道死记硬背,完全不去理会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人写的每首诗都有一定的背景,如果我们在背诗时加入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带入诗人的位置,就会感受到诗人们或悲伤,或豪迈,或无奈,或孤独,或兴奋,或迷茫的心境,这时背诗词就会被当做探索诗人们创造的意境,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上来了。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
现依据摘录的内容浅谈自己的认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一1、学与思的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
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
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
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
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
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
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将眼光放长远些,你才会收获更多。
一起来看看《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欢迎查阅!《论语》学习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
这个假期在教体局、校领导的安排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教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
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读到这,我犹豫了。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孔子说:“天人合一”。
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读后感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需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的观点服务。
你会写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盼望大家喜爱!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
我读了《论语》之后,《论语》给了我在生活中的许很多多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头,我对这句话怀疑不解,但在之后亲身体验过后我就全明白了。
学校里骄阳似火的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头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在课堂上专心发言,用心听讲,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如流水般风速雷池地过去了,这节课的主要资料我全都学会了。
其次天早上,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读着昨日新学的那首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一齐读了起来,我一读,就发觉了崭新的学问,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体会过。
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妹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很聊得来,也有共同的爱好爱好。
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记恨别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假如学了,然后再按必需的时间去实习它,不是也很兴奋吗?有了志同道合的伴侣从遥远的地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心里从不怨恨,莫非不也是正人君子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方法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写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养的,还有的论语是写学习看法的和写人生哲理的,总之,论语如天上的一颗颗灿烂的繁星一样多,也像繁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告知我们正确的方向。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要温故知新,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2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
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
语文版《论语》选读10 学以致其道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 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 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 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 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 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 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 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 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 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 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 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 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 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 目的之二:为己(为了)(14.24) 目的三:为君子(成为)(6.13)
2、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学 什么?(学习内容)
学道(15.32) 学义、信(13.4)
学礼(3.15) 学孝、忠、仁(1.7)
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励学篇 (北宋)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8篇)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8篇)学习于丹论语篇1最近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
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
但还不够。
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
孔子的学习名言

孔子的学习名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朝闻道,夕死可矣。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4、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6、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7、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0、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习之道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效率未必很高,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论语》里有很多智慧,而智慧在人心里酝酿形成,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
每个人都有“学”的心愿,可人的“学”质量却又不同。
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曾云:“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倒不如好好去学。
一个人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之境。
这就需要你向不同的人去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如何向他学习?无非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向书本学习,不如向人世学习。
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那么也就处处皆可学。
子贡问孔子:孔圉(y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是“文”。
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好好去学,甚至愿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
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而态度又往往能够决定一切。
端正了学习的态度,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学习呢?学习需要联想,要举一反三。
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他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治学就需要“愤”与“悱”。
什么叫“愤”?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
不到这种程度老师不去开导他。
什么叫“悱”?就是一个人心中若有所思,但就是说不出来。
不到这种程度老师不去启发他。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被期待的信息才是最能有效传播的信息。
一定要等到别人渴求得到,信息的传播效果才最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老师才会去启发
你。
但是,关键还是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也就是说,告诉你这一个叫墙角,如果不能看到这屋子还有另外三个墙角,那老师也就不再多教你了。
老师点到了,但如果没有这个领悟的能力,老师也就不会多讲了。
当然,举一反三,这种善于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并不是那么容易拥有。
不过,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做,更好地去学习。
一个好老师,不见得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反而有时候只是轻轻一指,便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真正的好老师,会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和彻悟的过程。
什么又是真正的学习呢?我们知道,医生不会将同一种维生素开给所有的病人,因为有的人缺少这种维生素,而有的人缺少那种维生素,每个人都是针对自己所缺少的营养去进行补充,从而达到生命体的平衡。
同样,一个人的心智思想,也需要这样的综合平衡。
真正的学习,就是各取所需。
为此,我们先要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如果我们自己心里先有这样的斟酌,那就不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探索,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得到平衡。
“学”就要“致用”。
有些时候,即使学到了知识,但是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话,学习也就成了枉费心机。
爱迪生曾经有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助手,他的数学很好。
一次,爱迪生做实验,忙不过来,顺手拿了一个梨形的玻璃泡给助手,让他赶快把这个玻璃泡的容积计算出来。
玻璃泡上半段是直长管,下半段是梨形,助手一时发蒙,不知该用什么公式来计算它的容积。
许久,爱迪生看到助手还在用许多仪器测量计算,他一手夺过玻璃泡,向里面灌满水,然后把水倒在一个量杯里,告诉助手,这就是它的容积。
学以致用,就要学会权变。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恒久不变的正确。
对于一件事,一定要看时势,一定要看主体,一定要看前提。
老师给学生上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非常脏,另一个人很干净,这两个人谁会去洗澡。
一个学生回答说:“那当然是脏的人!”老师说:“不对,因为脏的人一直很脏,但他不觉得自己脏,所以他不会去洗澡。
”
第二个学生就说:“那就是干净的人。
”老师又说:“还是不对,干净的人已经很干净了,无需洗澡。
”
学生们糊涂了,那到底谁会去洗澡呢?
老师说:“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需不需要,愿不愿意,答案都是不相同的。
”
很多事情都需要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来解决;换一个角度来看,结果也许就会有大不同。
这对我们的学习是一个启示。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僵死的事情。
《论语》倡导的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学习,一种通权达变的学习,一种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呆板的学习。
奉行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古往今来的知识与先哲圣贤的智慧“活化”,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照亮我们生命道路的火把。
执笔人:运如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