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学习人生之道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论语十二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论语十二章引言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自己解决所有的问题或者克服所有的障碍。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向他人学习,取其长补己之短。
《论语》中的第十二章中,孔子就强调了这一点,告诉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教诲,并且把别人的优点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人生短板的意识与认知无论一个人多么优秀,总有自己的短板和不足之处。
孔子告诉我们,首先要有意识和认知自己的不足,才能够进一步寻找别人的长处并加以借鉴。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生短板意识与认知的要点: 1. 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 2. 积极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3. 发现自己的盲点和局限; 4. 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学习他人长处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和优点。
而学习他人的长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弥补自己的短板,还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以下是一些关于学习他人长处的重要性的要点: 1. 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来提升自己; 2. 学习他人的长处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3. 吸收他人优点可以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和思维方式; 4. 学习他人的长处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要点: 1. 观察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2. 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指导;3.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4. 注重实践和反思,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案例分享在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以验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关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案例分享: 1. 成功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的案例分析; 2. 著名运动员迈克尔·乔丹的案例分析; 3. 著名艺术家毕加索的案例分析;4. 杰克·韦尔奇、迈克尔·乔丹和毕加索的成功秘诀和启示。
论语第一章孔子讲的道理

《论语》第一章是整部《论语》的开篇,也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修身养性的看法,以及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人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孔子也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领悟,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其次,孔子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谦虚、谨慎、恭敬、仁爱等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的理想应该是追求“仁”和“义”,即做一名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他也认为,人生的追求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应该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幸福。
综上所述,《论语》第一章孔子讲的道理主要包括学习的重要性、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生理想和追求等方面。
这些思想都是孔子对
于人类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里的人生之道

《论语》里的人生之道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之道
的言论。
其中一些重要的人生之道如下:
1.学而时习之:《论语》强调要不断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仁者爱人:《论语》认为仁者是人生之本,仁爱是人生之道。
3.知足常乐:《论语》告诫人们要学会知足,满足于现有的人生,从而获得
常乐。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教导人们要尊重他人,不要对他人施加不
必要的伤害。
5.君子之交淡如水:《论语》认为君子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轻易动怒,并与
他人保持和谐关系。
这些人生之道在《论语》中有更详细的解释,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道理,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1.自己的道路走自己的,不要模仿别人:《论语》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
断,不要盲目模仿别人。
2.有本事就要有背景:《论语》告诫人们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背景,才能
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3.治国平天下:《论语》认为治国平天下是君子的责任。
4.不露于外,不求于人:《论语》倡导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在公共场合炫
耀自己。
5.不自欺,不自愧:《论语》教导人们要自省,不要自欺自恋,并且要有责
任感。
这些人生之道具有普遍性和时效性,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人生中获得成功和幸福。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相关推荐《论语》读后感(精选3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1粗粗地读完《论语》,觉得其真不愧为一部历时久远、容量博大、涵纳丰富、析理深奥的中国古文化典藉,不同时代的哲人纷纷以不倦的精神和不诲的情思加以悉心悟读,或全方位把握,或多层次切入,认真地注释、翻译、解说、谈论、研究。
只可惜目前还没领悟多少精华,要来写读后感,就只能有什么感受写什么了。
因为《论语》主要记载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所以通过阅读,我对这位先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会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崇。
他的道德修养、学问才能、理想信念和实际表现,无不让人叹服。
首先,我非常敬佩孔子的好学精神。
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却还坚持学习礼乐文化,母亲去世后,他一边挑起学习重担,一边继续学习。
大约在30岁时,学业有成,首创私人办学,开始收徒讲学,直至终老。
他不光活到老,学到老,还时时处处向他人求教,真是"学而不厌"。
其次,我非常赞同孔子的道德修养论。
孔子"仁"的道德修养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有很大影响,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仁"为本,提出了孝悌、礼、知、信等道德规范,并指出"内省"是实现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
其思想观点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深远影响。
现代社会,关于道德修养,我们缺失得太多了,幸亏有《论语》!第三,我非常佩服孔子有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协。
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丝毫不见面临危难的惶恐焦虑,有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
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他生命价值的全部。
《论语》教给我们的10个道理!

《论语》教给我们的10个道理!孔⼦诲⼈不倦,循循善诱,他从来没有⼀句教条,也全⽆道学⽓。
他爱⾳乐,也喜欢唱歌,听⼈家唱得好,⼀定要请他再唱⼀遍,⼤概是要学唱吧!他如果哪天吊丧伤⼼哭了,就不唱歌了。
孔⼦是⼀位可敬可爱的⼈,《论语》是⼀本有趣的书。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可见古⼈对此书评价之⾼。
《论语》作为记载孔⼦思想和⾔⾏最为权威的⼀部著作,有着博⼤精深的⽂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标以及为⼈处世等都有着极⼤的影响。
1、敬畏之⼼孔⼦⽈:“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不知天命⽽不畏也,狎⼤⼈,侮圣⼈之⾔。
”⼤意是:“君⼦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之⼈,敬畏圣⼈的语⾔;⼩⼈不懂得天命⽽不加敬畏,对有德之⼈态度轻慢,对圣⼈的⾔语多有轻侮。
”这⾥所谓畏就是敬,南怀瑾说:“只有两种⼈可以⽆畏,⼀种是第⼀等智慧的⼈,⼀种是最笨的⼈,可以不要畏”,⼈⽣⽆所畏,实在危险,孔⼦教我们要有敬畏之⼼。
敬畏——是⼈对待事物的⼀种态度,有时候它是⼀种风格,有时候它是⼀条底线。
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基督教徒看圣经,佛教徒看佛经,这些都是圣⼈之⾔,怕违反了圣⼈的话。
⽂⼈读孔孟之书,培养兼济天下的抱负,他们“敬”先贤的⼈⽣理想和道德形象,“敬”是⼀种引⼈向上的⼒量。
⽂天祥、⽅孝孺、史可法这些英杰都是遵从“敬”的感召。
我们中国,时⾄今⽇,是有敬畏之⼼的⼈多呢,还是⽆敬畏之⼼的⼈多呢?我们对于⾃然、⽣死,有多少敬畏?我们对于法律、道德,有多少敬畏?我们对于传统、⽂化有多少敬畏?现在社会,畏⾼官的多,畏圣⼈之⾔的少,值得思考。
2、君⼦三戒孔⼦⽈:“君⼦有三戒:少之时,⾎⽓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刚,戒之在⽃;及其⽼也,⾎⽓既衰,戒之在得。
”⼤意是:年轻的时候,⾎⽓未定,应警惕迷恋⼥⾊;壮年的时候,⾎⽓⽅刚,应警惕争强好胜;到了⽼年,⾎⽓既衰,应警惕贪得⽆厌。
孔夫⼦没恐吓⼈,把⼈⽣分了三个阶段,并且说了每个阶段要注意的问题。
《论语》心得感悟(精品10篇)

《论语》心得感悟(精品10篇)《论语》心得感悟篇1《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
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
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
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
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
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
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
”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
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
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冰冷的心。
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这时,你会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
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会很快乐。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有感(优秀篇)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有感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有感两年前的一个暑假,我认认真真地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它不是一读就懂,还需要你仔细阅读,细细品味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含读《论语》有感两年前的一个暑假,我认认真真地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它不是一读就懂,还需要你仔细阅读,细细品味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从《论语》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
有人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求学之心,而我在《论语》中读出了人生的感悟,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也看到了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的中间,传达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
在《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孔子最看重的礼,如何侍奉国君,如何对待朋友,所有的礼节他都能做到严谨无差,有前有后,并认为礼乐是治国的安邦之本。
但孔子又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作为做人行事的根基,有礼也是没有用的。
在生活中我们尤其是对父母的爱,他告诉我们,如果不能从心底里去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父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一切,却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人。
因此,真正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是古今中外教育的中心。
孔子告诉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学习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的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不顺心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的说:别人都有兄弟,我却没有。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说:商文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勇敢面对。
《论语》中说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

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
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
学习《论语》的心得精选篇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
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确定了。
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中学习人生之道
【摘要】《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我们学习做人处事的典范。
在如今的时代,我们更多的人被快速的物质文化所累,迷失了方向,因此我们不如回归传统,从传统中寻找精神力量,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从而更好的体验人生。
【关键词】学习之道;孝敬之道;修养之道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书。
其思想内容不仅涉及到政治、教育、文化、道德等方面,而且在人生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学习之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乎?”是《论语》的开篇句,历来被人们奉为经典引用传诵。
那么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认为孔子是说:一种学说思想和主张被社会所接受,就令人高兴;要是不被社会接受。
但依然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我探讨,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当思想主张既不被社会接受又不被志同道合的人理解的时候也不
恼怒,这不就是君子吗?
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人生、欣赏人生、感悟人生,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的事情很多很多。
我们如果保守残缺,
固步自封,那么我们就不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要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看别人的脸色。
很多人都看不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搞得身心疲惫。
所以积极学习,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
人们一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恼怒,这才是君子所为。
坦荡、坦然、坦诚面对一切,而不要小肚鸡肠。
我们常感叹做人难,其实做人就是修炼。
为什么大家不理解我,而我又不生气呢?因为孔子相信“德不孤,必有邻”。
这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三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意思。
学习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有时一人独享寂寞是痛苦的,所以总希望可与人分享,以此来获得精神的动力。
当愿望不能实现时,我们不能感慨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从而消极人生。
要知道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时代功利的“眼镜”,但最要的是我们要做好我们自己。
二、孝敬之道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说:一个人孝敬父母,遵从兄长,而喜好犯上,这样的人很少;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这样的人不存在。
君子就应该追求根本的事情,有了根本,就有了原
则。
做人的根本是仁,而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有子的这一段话,反映了孔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仁,以及仁的根本。
不管是犯上还是作乱,在孔子看来都是大逆不道。
要做到不犯上、不作乱,首先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出门遵从兄长(所谓长兄如父)。
因为一个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是不会任意胡为的。
所以,君子就应该做好安身立命的根本。
要有孝心,要有服从意识,要知道长幼、上下、高低、尊卑、贵贱的区别。
这样,你就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就懂得了做人做事的原则。
君子务本的观点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有资料说:一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首先要了解其人在家庭中的表现尤其是对待父母的态度。
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十分值得推广的,孝顺父母是做人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都走不好,这个人也难有大作为。
俗话说“莫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告诉我们要从点滴做起,树立自己的目标。
同时要打好做人的基础,增强道德修养。
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让人们知道你富有爱心,先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善待他人做起。
三、修养之道
《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
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
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
”“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
如今在这个现实功利的社会,君子越来越难做,但我们不应该因为难做,就放弃追求“君子”的心。
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纷繁的世界,以一颗君子之心,做到智圆行方。
俗话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
”土木匠教徒弟,讲木匠的功夫就在于“四棱木在圆眼里钻过。
”应用到修养层面则是为人处事,要“智圆”“行方”。
通俗的说就是人的智商应该高点好,具体的待人处事却要糊涂商高点好。
所谓的“智圆”是说人在思考问题时要“多思”,看到事物发展运动的一面,从全局的角度,看到事物的整体,处事要以不变应万变,而且要有高度的灵活性,不拘泥,不钻牛角尖,要讲究谋略,看到内幕、背后,不轻易相信表面现象。
所谓的“行方”是说人在行动上要小心为上,方方正正地做人,凡事要坚持原则,不怕吃苦,不怕做笨功夫,不投机取巧,要稳健、大度、宽容、奉献。
这样,当我们心态发生倾斜时,我们亦能“清醒”而不至于迷失自己。
君子之心是一种修养之心,领悟到了、参透了、我们也就不再怨天怨地了。
众人皆圣人,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圣人。
圣人好做,尽圣人的本分是了。
人尽理、尽情、尽忠、尽职、尽责,尽伦,即为尽本分。
圣人与普通人都应该如此。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生活在自己的园中,行动在社会的方中。
唯有如此,我们的心才不会被世俗功利污染,不会被现实人情所困扰,亦不会为自己迷失自己而痛苦
不能自拔。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0.
[2]李浴华、马银华.论语·大学·中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3]张栻.的学风旨趣与思想意蕴[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011(5).
[4]李泽厚.对的文本定位与思想阐释——以为中心[j].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