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学习之道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效率未必很高,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论语》里有很多智慧,而智慧在人心里酝酿形成,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
每个人都有“学”的心愿,可人的“学”质量却又不同。
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曾云:“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倒不如好好去学。
一个人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之境。
这就需要你向不同的人去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如何向他学习?无非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向书本学习,不如向人世学习。
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那么也就处处皆可学。
子贡问孔子:孔圉(y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是“文”。
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好好去学,甚至愿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
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而态度又往往能够决定一切。
端正了学习的态度,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学习呢?学习需要联想,要举一反三。
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他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治学就需要“愤”与“悱”。
什么叫“愤”?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

论语学习之道的读后感7篇读后感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需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的观点服务。
你会写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盼望大家喜爱!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
我读了《论语》之后,《论语》给了我在生活中的许很多多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头,我对这句话怀疑不解,但在之后亲身体验过后我就全明白了。
学校里骄阳似火的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头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在课堂上专心发言,用心听讲,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如流水般风速雷池地过去了,这节课的主要资料我全都学会了。
其次天早上,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读着昨日新学的那首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一齐读了起来,我一读,就发觉了崭新的学问,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体会过。
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妹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很聊得来,也有共同的爱好爱好。
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记恨别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假如学了,然后再按必需的时间去实习它,不是也很兴奋吗?有了志同道合的伴侣从遥远的地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心里从不怨恨,莫非不也是正人君子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方法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写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养的,还有的论语是写学习看法的和写人生哲理的,总之,论语如天上的一颗颗灿烂的繁星一样多,也像繁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告知我们正确的方向。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要温故知新,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论语关于学习之道的读后感2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
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
论语

其恕乎
浴乎沂 (yí)
(y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
孔子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 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 吗?”
学以致用
读了这五则《论语》
我懂得了……
(一)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二) 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多向贤德的、 有大智慧的人学习。
(三 )
思想品德修养: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
思想品德修养: 为理想而奋斗,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文题解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则》是有关儒 家思想的修身之道的十则论语,是孔子在不同的 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就是编纂的意 思。这十则论语对儒家的做人标准,从理想追求 到道德行为,到人际关系,到艺术鉴赏,都有所 涉及。语录体指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人士对话 的辑录。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常用 口语,因此沿称“语录”。语录体具有亲切、警 策、精辟的特点,可作为修身养性、励志为学的 凭借。“语录体”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 著述中,选录有优美警策之文辞或具裨益身心之
“富与贵……不处也”先用一个判断 句,肯定了富与贵是人们追求的,表明并 不反对追求富贵,接着一转,指出“不以 其道得之”就不应该占有,从而突出了 “仁道”重要。“贫与贱……不去也”在 上一句的基础上,又从“贫与贱是人之所 恶”这一方面论述,论述全面,语意周全, 表述严密,使“仁道”的重要性得到了突 出的强调。
语文版《论语》选读10 学以致其道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 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 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 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 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 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 吧?”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 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 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 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 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 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 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 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之一:致其道(以)(19.7) 目的之二:为己(为了)(14.24) 目的三:为君子(成为)(6.13)
2、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学 什么?(学习内容)
学道(15.32) 学义、信(13.4)
学礼(3.15) 学孝、忠、仁(1.7)
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励学篇 (北宋)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孔子的学习名言

孔子的学习名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朝闻道,夕死可矣。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4、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6、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7、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0、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论语选读》主题3 第10课 学以致其道

第十课学以致其道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
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
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
“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
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认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
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
《论语》中的学习观

《论语》中的学习观一、学习的态度1、爱学乐学(勤奋刻苦地学)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呀!”【注释】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9·1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因此,他劝勉学生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8·17)意思是学习像追逐什么而赶不上那样,即使追赶上了还担心再失去它。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准买寸光阴,要惜时如金地、夜以继日地抓紧学习,这就要勤奋,“发愤忘食”,就要刻苦,“乐以忘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的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2、脚踏实地7.2 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
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
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
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之道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效法的人,选择它的优点而学习,看到它的缺点而自我检查自己如有就予以改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的内容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立志要高远,行为要坚守道德,要富有仁爱精神,娴熟地掌握技艺”。
“道、德、仁、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他提出的教育学习的内容。“志于道,据于德”体现了精神思想方面的要求,“依于仁,游于艺”体现了生活处世方面的要求,由此可看出孔子倡导的是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精神思想的提升,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就体现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学习需要向他人学习,需要交流、探讨,遇到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我们不能嫉妒而是要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优点、长处我们不能打压而要努力学习、弥补,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不能自卑而要奋起直追、努力超越。
4.勤奋有恒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学习也具有选择性,学习歪理邪所、迷信谬论,不仅不能促使自己进步,反而会毒害自己,是自己走向歧途,危害他人和社会,一次在学习是要对说学知识进行筛选,吸收那些有益的知识,摒弃那些歪理邪说、谎言谬论。
3.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已经学过的要经常温習,这样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就可以为人师了。”
一、什么是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思想、观点,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文人争相追捧和学习的书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即
使在如今开放与发达的今天,论语中的大智慧仍然灼灼生辉。
《论语》开篇为《学而》篇,且在后面篇章中多次提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下面我就学习方面简要探讨一下
孔子的学习之道。
一、学会“温故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
在距今25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阐述,也即是注重复习。
身处现代的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做实验来得出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艾
宾浩斯记忆曲线,深刻揭示了复习可以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当时的孔子也已经意
识到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鼓励学
生“学而时习之”,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弟
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第三
省就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可见,“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在学习中
的应用是多么必要啊。
二、学习中注重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
考不学习就会倦怠。
这一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的非常深刻。
我们为了了解历史经
济文化等社会主要构成,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如果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反思思考,总结归纳,读过的书就像春风拂面,读完除了一阵清爽之外别无他获,这就是学
而不思的后果。
《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思考的基础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思绪就会不受控制,自己的想法
也无法用最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最终只会疲倦但什么也得不到。
在学习中思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背诵古诗词,多数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究其原因所在,不过是他们把
背诗词当做一项任务来做,因此只知道死记硬背,完全不去理会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
情感,诗人写的每首诗都有一定的背景,如果我们在背诗时加入自己的思考,让自己
带入诗人的位置,就会感受到诗人们或悲伤,或豪迈,或无奈,或孤独,或兴奋,或
迷茫的心境,这时背诗词就会被当做探索诗人们创造的意境,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上
来了。
三、向他人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孔子
教导弟子要知道”学无常师“。
其实孔子自己的学问也是从他人身上学到的。
卫公孙
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不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只有。
”现代社会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人生经验,思考方式,社
会认知等都有别于我们,我们应该怀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乐于接受
别人不同的思想,并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自己不曾拥有的良好品行和知识。
正如柏拉图
所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
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当然,认识到他人值得自己学习只是向他人学习的第一步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虚
心请教,所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使这个意思。
也许对于比自己学识渊博的人
请教我们可以接受,但是不少人对于比自己学识差的人很难低下头颅向他们请教。
孔
子曾称赞过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谓文也“。
因此,我也希望大家能够
不耻下问,这样就能接触更多的人,学习更多方面的知识了。
四、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在学习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好的学习态度是可以使你在长期的学
习中保持高效率的不二方式。
《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方面主要是:勤奋好学,不
耻下问,实事求是等。
身为《论语》中主要的发言人,孔子的很多事迹都体现了他勤奋好学的态度。
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而且对于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孔子的态度也很不好:《公冶长》里记载,“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其实对于学习的努力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对学习产生乐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除了学习勤奋外,对学问一定要实事求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与实事求是相联系的,孔子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学习身为一个长
期的过程,重在坚持不懈。
《为政》里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孔子自小
就立志学习,而且把学习当作一辈子的事。
《子罕》中记载,孔子对颜渊持之以恒的
学习精神给予赞扬,“子谓颜渊, 曰:‘惜乎! 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雍也》中记载,冉求没有恒心,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论语》思想博大精深,当中关于学习之道,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然能够
给与我们许多启发,因此身为一名学生在学习现代化的知识体系的同时,不忘从我国
古典名著中挖掘先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学识。
姓名:张亚楠
学号201220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