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导读:本文是关于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3、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9、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1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1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1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1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1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1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1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2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2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2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2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2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浅谈《论语》学习之道《论语》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文人争相追捧和学习的书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即使在如今开放与发达的今天,论语中的大智慧仍然灼灼生辉。
《论语》开篇为《学而》篇,且在后面篇章中多次提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下面我就学习方面简要探讨一下孔子的学习之道。
一、学会“温故知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阐述,也即是注重复习。
身处现代的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做实验来得出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深刻揭示了复习可以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当时的孔子也已经意识到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鼓励学生“学而时习之”,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第三省就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可见,“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是多么必要啊。
二、学习中注重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倦怠。
这一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的非常深刻。
我们为了了解历史经济文化等社会主要构成,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如果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反思思考,总结归纳,读过的书就像春风拂面,读完除了一阵清爽之外别无他获,这就是学而不思的后果。
《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思考的基础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思绪就会不受控制,自己的想法也无法用最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最终只会疲倦但什么也得不到。
在学习中思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背诵古诗词,多数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究其原因所在,不过是他们把背诗词当做一项任务来做,因此只知道死记硬背,完全不去理会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人写的每首诗都有一定的背景,如果我们在背诗时加入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带入诗人的位置,就会感受到诗人们或悲伤,或豪迈,或无奈,或孤独,或兴奋,或迷茫的心境,这时背诗词就会被当做探索诗人们创造的意境,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上来了。
论语中关于读书学习的名句

论语中关于读书学习的名句学习态度的论语名言经典版1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2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3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5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7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8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9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10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1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佚名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13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1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1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8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19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20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学习态度的论语名言最新版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译】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0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关于学习的名言

论语关于学习的名言读书名言论语关于学习的名言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8、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9、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1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1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9、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2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2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2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2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2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7、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28、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29、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8、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1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1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1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1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15、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1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0、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2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24、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2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论语是我国文化的奇葩,其中有哪些名言是关于学习的呢?下面给你带来的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经典版)1)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2)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5)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7)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9)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10)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1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1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13)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1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16)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1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18)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9)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20)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最新版)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2)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
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有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
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更是满腹经纶。
其中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更是精辟.
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
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
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
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
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
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关于学习的方法。
第一、二、三、五则都谈到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强调温习的重要。
孔子的时代,教的功课有礼、乐、射、御,所以不仅有温习,还有实习,要实际操作。
“默而识之”,强调了“识”,即记住,只有记住才谈得上掌握巩固。
“温故而知新”,温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固然为了“识”,为了掌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但不要忘记“知新”,只有有了新体会,新发现,才达到了“温故”更深的目的。
文章提出了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才能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温故知新”闪烁着辩论思想的火花。
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不可偏废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总之,孔子是大学问家,一生勤奋治学。
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传延百世。
杨灵
建环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