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学习与做人
跟孔子学做人 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孔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智慧

• 后来的调查表明,这场事故是由于 机械维修师在更换飞机挡风玻璃时,粗 心上错了螺母而引发的。更让人后怕的 是,多亏当时没有丢下机长,因为一旦 机长被丢下,他百分百会被卷入机翼上 转动的引擎里,结果只能是机毁人亡, 谁也救不了!
学会做人
----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 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 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 其一,做人要重视“仁德”。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 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 仁者特别亲近。以上是为人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孔子要求弟子们多读一点 书。当然,这里的学文,不仅仅是指学 习书本知识,也包括学习各种技艺(古 时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 对于自己的言论忽然红遍网络,褚 树青对媒体说:“在不少人看来,乞丐 和拾荒者是肮脏丑陋的,也是低智商的。 但我认为,知识不分高低贵贱,学者可 以到图书馆求知,乞丐和拾荒者同样有 这样的权利。其实他们的素质一点都不 差,有着很强烈的文化需求,只是生活 所迫没有时间坐下静静阅读罢了。他们 每次看书前都会主动洗手,甚至读的书 报层次比普通读者还要高。”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 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 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 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 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 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 性。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按时去练习和实践,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去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感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
这三件事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
学习可以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地快乐。
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指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方面的学问。
学习了之后,一定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才能让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让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再说交友。
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
要多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去请教,去学习。
再说处世。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并且努力坚持下去。
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更不能奢求于外。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感悟:父母疼爱子女是物种延绵的生物本能,而孝顺父母需要提倡和教育。
孝悌是"为仁”的基础,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
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最终合二为一。
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言名句,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进行阐述。
第一组:教育与修身1.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孔子关于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并且要有一颗真诚正直的心,对待他人要友善体谅,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
2. 不学而时习之,不思则罔,疑则有错:这是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名句。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避免错误。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于修身的要求,强调人们要遵循良好的礼仪,从穿衣、言谈、行动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二组:政治与治国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描述。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胸怀广阔,心胸开放,对待世事和人情要大度,而小人往往心胸狭窄,计较小利,为人处世常常小心谨慎。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观念。
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而小人只追求私利和功名。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教育子弟的名言,他认为只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目标,才能推动一个人不断努力,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第三组:友情与人际关系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这是孔子对于真正的友谊的描述。
孔子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淡泊无私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交朋友。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处事应该遵循的原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待人真诚、宽容和善良,不去伤害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第四组:学习与修养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强调。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去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
论语中做人的道理名句

以下是一些《论语》中的名句,它们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
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乐于学习,不断进步。
而与朋友相聚也是快乐的,我们应该珍惜友情。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
想,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别人。
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做到忠诚、诚信和负责。
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有品德的人不应该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追求进步和学习。
5.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这句话告诉我们,选拔正直的人,
罢免邪恶的人,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要自己成
功,首先要帮助别人成功。
只有让别人成功,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成功。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
反思过去的事情,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经验,从而成为别人的导师。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
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论语》中的为学之道作者:韩星来源:《月读》2020年第07期人非学不足以成人,孔子提倡“学为成人”,为学之道就是《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这里孔子讲了为学的次第和重心,实践孝、悌、谨、信、泛爱众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余力了再去研究学问。
即首先学做人,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
为学要先立本,本即做人。
由孝悌而谨信而爱众而学文,是一种顺承关系。
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前面的“入则孝”等,这些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是需要在具体生活中践行的。
践行以后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孝、悌、谨、信、泛爱众五事,其中孝悌之于亲人,属于家庭伦理;谨信之于社会,泛爱之于众人,属于社会人际关系;最后都归结到亲仁上。
这五事都要行——“行”就是修行,躬行践履,说到做到,身体力行。
也就是说,就为学之道而言,学做人是第一位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朱熹《论语集注》解释说:“故者,旧所闻。
新者,今所得。
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
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
”朱熹在延续传统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章的反面——“记问之学”,意思是没有“温故而知新”能力的人,所做的学问是“无得于心”的“记问之学”,是“不足以为人师的”。
这里朱子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有所学,二是所学要得于心。
《礼记·学记》记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所谓“记问之学”,就是只记诵书本知识,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也指对学问未能融会贯通,不能成一家之言。
作为老师,当然要明白这个道理,并贯彻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
这是从教育学角度的解读,把“温故而知新”视为为师的重要条件。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读《论语》有感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
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
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
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
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
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
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
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
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
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
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这些语言闪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参悟了其中读书与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依然会继续诵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读《论语》有感2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并对我说:“孩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时间多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学习与做人
《论语》中,主要讲了七个方面的内容:论仁德(为人的最高道德准则)、论道(对真理的追求),论修养(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论处世(待人接物)、论孝悌(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和安定)、论为政(社会稳定)、论教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很多内容意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
一、关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意在告诉我们:对于知识,“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将认识与巩固统一起来。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意在告诉我们:既要学习,也要思考。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对思想有害。
意在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读书与思考缺一不可。
读书是思考基础,思考要在读书中进行,两者不能偏废。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意在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要有诚实和谦虚的学习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德无才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意在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意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既要全面地看待自己,又要辩证的看待他人。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意在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学习也不例外。
8、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
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意在告诉我们: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现在宝贵的学习时间,把握自己的未来。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意在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意在告诉我们:学习不能照搬现成答案,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果一个道理还没弄明白,就不要急着去学新的东西了。
1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
意在告诉我们:干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学习也一样。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不觉得厌烦。
意在告诉我们:学无止尽,要有好学的精神。
1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没有四种毛病,能够做到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意在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随时调整自己的主观意见。
1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就好像老追赶不上那样,也还怕有所丢失。
意在告诉我们:要树立渴求知识的正确态度。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意在告诉我们:学习应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三、有关为人处世,如何做人: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别人不了自己,不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误会了别人。
意在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他人,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知心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这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意在告诉我们: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要给他人以足够的尊重和宽容。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意在告诉我们:人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要从小事做起,经常回顾自己的言行,扬长避短。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意在告诉我们:能与同伴和谐相处,这是衡量一个人都的修养的重要标准。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意在告诉我们:人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意在告诉我们:与人交往的黄金规则就是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意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不能有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8、食不言,寝不语。
吃饭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以免影响到消化,睡前唠叨不绝会使思绪兴奋,不得安宁,因而影响入睡。
意在告诉我们:吃饭和睡觉,虽然是非常小的两件事情,但也要遵循相应的礼仪要求。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随令不从。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意在告诉我们:工作中应当能起到表率作用。
10、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故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要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意在告诉我们:对人要宽容,要与人为善。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即为明天忧虑是为了明天没有今天的忧虑。
意在告诉我们:人不可能摆脱烦恼,只有正确对待烦恼。
12、过而不改,是为过也。
错了还不承认、不改正,这时候就是真正犯错了。
意在告诉我们:人犯错误不可怕,关键是要做到知错改错。
13、不学礼,无以立。
做人不讲礼貌礼仪,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意在告诉我们:礼仪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是与人交往的前提。
14、礼之用,和为贵。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意在告诉我们:要与人和睦相处,避免矛盾和冲突。
1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
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意在告诉我们:父母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作为子女,爱父母、孝敬父母,尤以尊敬为主。
16、三思而后行。
凡事要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意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动脑,多思考,要有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不要莽撞行事。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意在告诉我们:人应内外兼修。
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
1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他还可以干什么呢
意在告诉我们:诚信,是天道之本然,也是人道的根本。
信任又是相互的。
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
19、言必信,行必果。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意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究诚信,做事不能虎头蛇尾。
2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对朋友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意在告诉我们:交朋友的时候,要守信用、重承诺。
不能够说话不算话。
一个人没有信用,就是有才能、有学问,却得不到人们的信任,终将无用武之地。
所以,不要轻易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