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做人

合集下载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论语》读后感1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论语》读后感2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

早于《论语》的《尚书》等著作,语言虽庄重浑厚,然其斧凿痕迹颇重,不适合大众阅读和传播。

《论语》因为基于了口头语,兼收了古文特点,把两者融二为一,使其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隽永有味。

读《论语》,时间概念模糊了,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个老人的亲切睿智,那群学生的坦率可爱,统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论语》读后感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它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我认为《论语》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和教育的道理,为政之理,礼的道理。

首先,做人的道理。

第一,做人要正直。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也就是说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会在侥幸躲避灾难的的境况下才能生存。

《论语》中的学习与做人

《论语》中的学习与做人

《论语》中的学习与做人《论语》中,主要讲了七个方面的内容:论仁德(为人的最高道德准则)、论道(对真理的追求),论修养(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论处世(待人接物)、论孝悌(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和安定)、论为政(社会稳定)、论教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很多内容意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

一、关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意在告诉我们:对于知识,“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将认识与巩固统一起来。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意在告诉我们:既要学习,也要思考。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对思想有害。

意在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读书与思考缺一不可。

读书是思考基础,思考要在读书中进行,两者不能偏废。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意在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要有诚实和谦虚的学习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德无才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意在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意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既要全面地看待自己,又要辩证的看待他人。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意在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论语心得读后感10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10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10篇论语心得读后感(一):《于丹论语心得》透过乾坤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普通人非常难知道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并且也非常好地启示了心灵,帮忙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一辈子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一辈子价值所在,透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开心地、幸福地日子。

下面我就说两点体味。

一、做一具有信仰的人书中说到对子贡咨询政一段的解读,子贡咨询政原文是如此的,子贡咨询孔子一具国家安定平稳需要啥孔子讲:脚食,脚兵,民信之矣。

脚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子贡又咨询:必须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别立。

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算是一死,自古而今谁别死,死亡别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具国家没有信仰往后的崩溃和涣散。

啥是政治政治并别必须让大伙儿都过上一种物质礼貌上的发达日子,他仅仅是一具标志,真正来自于心里的那种安定和关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基本上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脚矣把一具国家凝结起来。

事实上,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味到。

在中国,往常因为有XXX人信仰,才取得XXX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XXX,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别得别令人佩服。

但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

官员贪污XXX、政府执法别严、商人金钞票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基本上信仰的缺失。

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具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务必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

正如于丹所讲,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心里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

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算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XXX伍,惟独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清纯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持续一致格调,构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养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如何行走呢?《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子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后没有更改父母的为人行动,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还能再读到这本书,我一定会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的阅读!《论语》读后感2孔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

他被称为圣人,不仅是古代读书人顶礼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类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学思想的创始人。

为我国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宋代的程颐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的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我跟许多人都一样,都没有仔细读过《论语》。

可是把《论语》仔仔细细的读一遍,就会发现里面的奥秘,里面的乐趣。

这是一本言行录,记录孔子思想的内容很多,记录他的形象、外贸的内容比较少,但是读着读着一个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跃然纸上了。

他是一个谦恭有礼,又循循善诱的师长。

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厄也不退缩。

同时,他跟普通人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会为时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尔跟学生们开玩笑。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

读《论语》有感(15篇)读《论语》有感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

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

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

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

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

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

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

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

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

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

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这些语言闪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参悟了其中读书与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依然会继续诵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读《论语》有感2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并对我说:“孩子,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时间多读一读。

读《论语》 学做人

读《论语》 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杨家套中学刘志海《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它的核心思想是讲做人。

自从我校确定以‚红色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以‚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打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人才‛为办学目标,就一直把《论语》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培养中学生民族精神的校本教材。

《论语》中很多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做人道理、精神品质值得中学生认真理解、揣摩、领悟。

第一种精神,是强烈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在《论语》中体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之处非常之多,本文试就几处做一例证:其一:‚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第三十五)其二:‚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为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第十二) 其三:‚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第十三)其四: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第十九)其五:‚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第二十)其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第二十二)当然,这句话不仅体现的是孔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还有他海纳百川的向别人学习的胸襟。

其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一)其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九)其九: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第三十)………………上面只是择《论语》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要证明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怎样培养进取精神?我的策略是进行意志训练。

学生人生精神的培养,不是能用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就能培养起来的。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的读后感14篇

《论语》的读后感14篇

《论语》的读后感14篇《论语》的读后感14篇《论语》的读后感篇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国家治理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

作为后生,乃十分敬佩,并加以学习思考之,于是作简单浅显的认知如下。

一、岁幼时的德化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岁幼时,养成的生活习惯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响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会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想在岁幼时的德育教化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也将是这一个人的人生根基,因为在岁幼时不懂是非,更不懂德,这时的德育便是最佳时期,有意识的灌输,一定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二、成长时的德引当我们踏入校园后,老师是扮演着道德引领的角色,当然也有其他的引领者。

我便斗胆谈下我自己。

进入大学后,当选学生干部,初衷为了在服务老师和同学的同时历练自己,到了这个位置上来,才明白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当面对的.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集体。

我想,我既没有长辈身份的威严,也没有过胜过强的能力,用什么来博得民心,用什么来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对一开始同学们不支持工作的情况,用什么去让他们有所改变,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自我改变,这是“德”。

是用适合同学们的方式去开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体角度去思考事情该如何处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体负能量,提升同学们的思想素质,我想这是“德引”。

我一直以来坚持重点抓班级学风建设、德风建设,在这一学期,班级情况转变相对较大。

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难旋涡,但依旧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后的德育工作后、成家后,我想对德的学习和使用更是要注重。

当进入到一个工作的集体环境,或多或少都有着来自他人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如若每个人都注重“德”的修为,将会有更好的工作氛围。

当有了家庭和孩子后,为人父母不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从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得到教育。

总言之,我认为“德”应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终身修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学做人五(4)班王个《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过去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是人人必读的书。

有幸的是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接触了《论语》,慢慢地了解了《论语》,最后《论语》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师,我从《论语》中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讲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修养自己,使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能担当大事、有益于社会的人。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是在儒学、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过来的。

我们常用的许多成语、家喻户晓的礼俗和普遍遵循的道德价值标准,都与传统文化和儒学分不开。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

我们在学校里学了许多的知识,但是做人的道理学得少之又少,《论语》就像是甘霖一样滋润着我的思想这棵幼苗,让那棵幼苗茁壮成长起来。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虽然是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说的,但是我读出了为人的品行要端正,做事要堂堂正正,这样才能服人;“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辨证地告诉我一些基本的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小利;“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我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交朋友……《论语》用最简洁而又最深刻地语言让我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净化。

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要尊敬长辈,诚信,友爱,节俭等道理。

非常感谢有这部优秀的国学经典伴我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