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一、基础知识部分易考内容总结(一)重点易错词语(必考题型看拼音填汉字)抵达摄氏度繁殖煤炭治疗飘浮歇凉梳理惹恼驯良追逐触动勉强辞退忙碌竟然龟裂权利连续酷暑口罩数落启迪抽象轮换意境磨灭精致河畔夜幕闲逸愈发未免规律纠正抛弃陆续不耻下问比比皆是无限厌烦烦琐自作多情凯旋质朴(二)常考的多音字1、区:①ōu(姓区)②qū(学区)2、横:①héng(横竖)②hèng(蛮横)3、龟:①guī(乌龟)②jūn(龟裂)4、挣:①zhēng(挣扎)②zhèng(挣脱)5、禁:①jìn(禁止)②jīn(不禁)6、更:①gēng(更改)②gèng(更加)7、累:①lèi(劳累)②lěi(累积)③léi(累累硕果)8、传:①zhuàn(传记)②chuán(传说)(三)易考的近义词汇总繁殖——繁衍治疗——诊治躲藏——躲避疲惫——疲劳耽误——耽搁忙碌——繁忙连续——持续数落——责备偏僻——偏远启迪——启发自豪——骄傲奇妙——奇特闲逸——安闲和谐——融洽茂盛——茂密陆续——连续争执——争辩期待——憧憬催促——敦促愉悦——喜悦悲惨——凄惨(四)易考反义词汇总密切——疏远敏捷——迟钝勉强——自愿轻快——沉重连续——间断立刻——迟缓停止——继续忙碌——清闲疲惫——轻松粗糙——细腻赞誉——谴责皎洁——昏暗二、课文内容易考点汇总(易出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人借蝉抒情,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远播。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统一)。
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作者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做漫骂之语。
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五年级上 人教版语文

五年级上人教版语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语文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科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五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知识点。
一、课文内容《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共有八个单元,包括《寒假》、《乡村小学》、《黄河》、《逃学》、《小童》、《颂歌》、《开心的一天》和《儿童消费者》。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乡村生活、自然景观、历史故事、成长经历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短语和句子,培养他们对文本细节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颂歌》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诗歌的表达方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方法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坚持阅读少量的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其次,学生应该注重积累词汇,通过记忆和运用词语来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该加强语法和句式的学习,理解句子结构和语言规则,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除了上述的学习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朗读比赛和写作比赛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自信度,而写作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例如《黄河》这个单元的课文可以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黄河的作文,通过写作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起来,五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课文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内容汇总

五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第一单元1、窃qi è读记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ch ǎo 菜的香味,听见锅ɡu ō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
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
我可以安心了。
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ku à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di ǎn 着脚尖,从大人的腋y è下挤过去。
哟yo ,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从头来,再找一遍。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t ān 婪l án 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j ù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
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
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
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ch ōn ɡ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就像在屋檐y án 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zh òu 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l ù辘l ù,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w ǎn 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5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 一、提醒课题,引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古诗,谁来读读课题?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2、古人对马可谓情有独钟,不管是叱咤风云的将士,还是尚武弄墨的文人,都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吟咏骏马的佳作不胜枚举。
诗人杜甫又是怎样描写房兵曹的这匹胡马的呢?二、预习古诗,整体感知:1、请你认真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想,这匹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范读。
2、远观胡马,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化的印象。
让我们走近些,再去看看吧。
请你自己好好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
齐读。
三、品味古诗,感受意境:1、读了这么几遍诗了,那胡马到底来自何处呢?大宛是个什么地方?2、传说大宛产一种汗血宝马,日行千里,奔跑的时候脖子上会流出像血一样鲜红的汗水。
为了得到它,汉武帝曾两次派兵远征西域。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也写到了汗血宝马。
房兵曹的胡马虽然没有这样神奇,却也是一匹良驹。
我们来看看胡马什么样。
3、请你找出描写胡马样子的诗句,好好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
4、指名汇报。
这匹马瘦骨棱棱好比山峰,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匹骏马呢?和杜甫同一时代的诗人李贺告诉了我们答案。
5、〔出示《马诗》〕请四人小组的组长带着组员一起学习这首诗。
先自读《马诗》,再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然后交流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6、指一小组汇报。
7、通过这首《马诗》的补充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古人选马以两耳竖立,骨骼清峻挺拔者为上品。
这里的“瘦”并非瘦骨嶙峋,而是指胡马体态俊健。
让我们带着赞叹之情,一起来读读描写胡马样子的诗句。
8、这样一匹骏马跑起来什么样呢?这里的“入”字可否换成“吹”或者别的字?我们来看这样一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骏马疾驰,似奔雷、似闪电,“入”字形象地将一匹夹裹着凌厉之风的骏马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不能不感慨,诗人用笔之妙啊!9、诗人用短短的两句就将胡马之神之灵写得入木三分。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

”�的大长书读是也�的大长饭吃是们你�住记“�话的们我励鼓师老文 国起想会总我�时这。松轻身浑却我�木麻些有得站脚�店书出走头着低我 。架书回放书 把地舍不依依才后然�了去下吞都慧智的有所把像好�沫唾口一了嗯�书上合我 。了头钟多个两了读里这在站经已觉发才我�来起亮地忽灯光日的店书当每 。息休的时暂求以�旁柜书在靠又时有�着 撑支腿条一用着替交不得不�哪酸真腿的我。看着接地服服舒舒去上坐�发沙张 一上摆给人有经已�时里这到回�条面的热热碗一吃去�好多该钱有里袋口果如 �梦日白做要免不也我时那�辘辘肠饥得饿已我�时香菜阵阵一来飘店饭当 ”�些大再�些大“�着喊地兴高却里 心的我�实其”。了去不回我得害�雨这“�说像好�心街着望时不�头眉起皱 着装要还时有我�吧走我赶思意好不总你�雨躲下檐屋在像就 。去下待店书在由 理的足充有便我时那为因�兴高越我雨大盆倾是越�天雨下是的心开人令最 。儿女小或妹妹小的他是我佛仿�边身的人大个一在贴会我时 有。来起藏隐己自把要我此因。有没怕恐�的买购不从而顾光常常样这我像是但 �多很然虽人的书看来进。意注人被会不样那为因�店书的多客顾到欢喜我 。完读能才店书家几到要书本一 �时有 。家一另进走再 �去出走书下放地趣知会我 �候时的去下读再宜适不已境环的时当得觉我当每�现发板老店书被怕害我 �味滋的读窃种这——怕 惧很也�乐快很我。着读地婪贪�狼饿匹一像我�页两�页一�书开打忙急 。了方地的天昨 在不来原�里这在它�啊。遍一找再�来头从。书本那到不找却�找寻地切急睛 眼的我�里书的绿绿花花排排一在。了来边里到挤算总我�系关没�了乱弄发头 短把�哟。去过钻下腋的人大从�尖脚着踮我。意注人没喜暗�门店进跨我 。了本 两一下剩只像好天昨 �买人有见看都天几连一为因�光卖会不会书本那忧担又我 但。了心安以可我。客顾了满挤样一日往像仍里店书见看便�口门到走”„„错 不�排三第边左�里哪在放书本那�了方地么什到读天昨“�想边走边我 。店书家 一的它邻紧是而�店饭是不可地的目�里这到赶从地忽忽急后学放。步脚了慢放 我�音声的的打敲勺锅见听�味香的菜炒见闻�牌招的店饭见看�角街过转 记读窃1 文课册上级年五文语学小版教人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颂扬美、创造美,让语文课堂焕发美的风采。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过程最后一分钟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
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 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
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
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四、指导学生朗读“三分诗,七分读”。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第一课:《窃读记》
1. 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窃读经历,表达了她对读书的热爱。
2. 本文出现了很多生字和词语,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3. 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
4. 课后练习题中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同学们认真思考和回答。
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1. 课文采用对话形式,讲述了小苗与大树之间的对话内容。
2. 本文出现了一些生字和词语,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3. 文章中出现了很多对话的标点符号,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
4. 课后练习题中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同学们认真思考和回答。
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1. 课文讲述了作者对于旅行的看法,认为带一本书就可以走遍天下。
2. 本文出现了一些生字和词语,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3. 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
4. 课后练习题中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同学们认真思考和回答。
第四课:《我的“长生果”》
1. 课文讲述了作者对于阅读的看法,认为阅读可以带来很多好处。
2. 本文出现了一些生字和词语,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3. 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
4. 课后练习题中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同学们认真思考和回答。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字词+课文解读+句子)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字词+课文解读+句子)知识点第一单元知识点《窃读记》生字词:窃(qiè)读踮(diǎn)起脚支撑(chēng)贪婪(lán)暂时(zàn)倾盆大雨依依不舍饥肠辘辘(lù)湿漉漉炒菜抄写吵闹屋檐瞻仰惧怕面面俱到招牌石碑自卑脾气中心思想:课文作者林海音,本文以“窃读”为线索,通过对作者动作和心理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理解句子: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要,“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
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生字词:水浒传(zhuàn)传(chuán)奇绿(lù)林好汉绿(lǜ)色将(jiàng)领将(jiāng)军滚瓜烂熟课文内容:这是一篇访谈录,用对话的形式,记录了苗苗与国学大师季羡林之间的交流。
文中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文中的“小苗”指苗苗(谦虚好问)“大树”指季羡林(亲切随和、循循善诱、关心下一代)《走遍天下书为侣》重点生字词:伴侣(lǚ)娱(yú)乐毫不犹豫一趟(tàng)背诵(sòng)忽略零分某人编写浮想联翩篇章普遍欺骗偏方环绕富饶阻挠妖娆课文主要内容:本文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尤安·艾肯,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提出的读书方法是:“一遍又一遍地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教学
案例
一、创设诗的情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
王崧舟是诗意境界创造的高手,他善于用充满魅力的语言,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如诗般的画面,让学生们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尽情挥洒他们的智慧,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长相思》的教学就是在他那激情、磁性、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启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明白吗?
……
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按照预设的话题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交流。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
(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
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
继续说。
……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
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
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
学生通过“作者身在何处?”和“作者心在哪里?”这两个话题的对话交流,感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景,感悟“身”“心”分离的痛苦。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生4: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生5: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
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
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当学生通过朗读与对话,初步感受理解文本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浓郁了词的情境。
二、想象词的画面,在吟咏对话中体悟。
在音乐和王崧舟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通过一次次的吟咏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一起来,预备起。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
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稍作停顿)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
在与“征途”对话后,王崧舟又将话题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
“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
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
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
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
想象以语言为依托,学生对文本的想象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
语感能力的培养,终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听和
读,建立起我们与生活、与文本的联系;说和写,则生成话语。
王崧舟在学生感悟词人“身”“心”分离时设计了两次言语实践,通过“说”和“写”将感悟到的形象转化为语言,完成了语言与精神的第一次同构。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三、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师生根据文本共同转化的背景中产生的,也是不断生成和推进的。
“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
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
“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问题在对话的过
程中生成了。
师:孩子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
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
(课件呈现两句词。
)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
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王崧舟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拓展——“问君何事
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这是词人的自问,也是学生在老师点拨下生成问题的概括,更是教者在师生与词人对话过程中的拓展。
文本的拓展促进了对话的广度与深度的挖掘,学生模拟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学生们在生成对话中体验着“相思”,对话再次将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越来越浓。
四、转换角色追问,在心灵对话中升华。
面对众人直及心灵的追问,词人反问——“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词人反问自己,反问“父亲”,反问“妻子”,展开了“征途”、“理想”与“壮志”的精神诉求。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
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1: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
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2: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
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
何等地重离别啊。
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
我们在词人的精神诉说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词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是因为理想和壮志。
“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与“乡思”的情感对话凸显出来,且昂扬奋发。
诗意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长相思》的教学是在情感中对话,在想象中对话,在拓展转换中对话。
王崧舟通过情感与形象的对话建构语言、提升精神。
情感、诗意、语言、精神在他的课堂里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