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模糊理论综述

模糊理论综述

模糊理论综述引言模糊理论(Fuzzy Logic)是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系的L.A.zadeh(扎德)教授于1965年创立的模糊集合理论的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模糊集合理论、模糊逻辑、模糊推理和模糊控制等方面的内容.L.A.Zadeh教授在1965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文中首次提出表达事物模糊性的重要概念:隶属函数,从而突破了19世纪末康托尔的经典集合理论,奠定模糊理论的基础。

1974年英国的E.H.Mamdani成功地将模糊控制应用于锅炉和蒸汽机的控制,标志着模糊控制技术的诞生。

随之几十年的发展,至今为止模糊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主要包括模糊集合理论、模糊逻辑、模糊推理和模糊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模糊理论是以模糊集合为基础,其基本精神是接受模糊性现象存在的事实,而以处理概念模糊不确定的事物为其研究目标,并积极的将其严密的量化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讯息,不主张用繁杂的数学分析即模型来解决问题。

二、模糊理论的一般原理由于客观世界广泛存在的非定量化的特点,如拔地而起的大树,人们可以估计它很重,但无法测准它实际重量。

又如一群人,男性女性是可明确划分的,但是谁是“老年人”谁又算“中年人”;谁个子高,谁不高都只能凭一时印象去论说,而实际人们对这些事物本身的判断是带有模糊性的,也就是非定量化特征。

因此事物的模糊性往往是人类推理,认识客观世界时存在的现象。

虽然利用数学手段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实际仍然是近似的。

特别是对某一个即将运行的系统进行分析,设计时,系统越复杂,它的精确化能力越难以提高。

当复杂性和精确化需求达到一定阈值时,这二者必将出现不相容性,这就是著名的“系统不相容原理”。

由于系统影响因素众多,甚至某些因素限于人们认识方法,水准,角度不同而认识不足,原希望繁荣兴旺,最后导致失败,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这些事物的现象,正反映了我们认识它们时存在模糊性。

所以一味追求精确,倒可能是模糊的,而适当模糊以达到一定的精确倒是科学的,这就是模糊理论的一般原理。

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

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

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在商务英语信函的交流中,语言的使用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复杂的意图。

其中,模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在商务沟通中的运用及其语用效果一直备受语言学者和商务实践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旨在揭示模糊语言在商务语境下的独特功能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letters, the use of language often carries rich information and complex intentions. Among them, fuzzy language, as a spe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has always been of great concern to linguists and business practitioners in terms of its application and pragmatic effects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delve into the pragmatic research of vague language in business English letters, aiming to reveal the unique functions of vague language in business contexts and its importanc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本文将首先界定模糊语言的概念,并阐述其在商务语境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接着,文章将分析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常见类型,如使用不确定的词汇、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借助模糊限制语等。

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篇语用分析

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篇语用分析

第 1 8卷
第 4期
学 术 论 文 中模 糊 限 制 语 的 语 篇 语 用 分 析
黄 小 苹
( 江 师范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 江 金 华 浙 浙 3 10 ) 2 0 4

要 : 糊 限制 语对 学术 社会 意 识的构 建 是在语 篇层 次 而不 是语 法 层 次上 逐 步 实现 的。 因此 , 模 学术 英 语 教 学 不仅
Ke r s h g s c d m c i e lg ;c n tu t n;d s o r e a d p a ma c a ay i y wo d : e e ;a a e d i d oo y o r ci s o i c u s r g t n lss n i
1 .引 言
综 述 、2 事实 性真 理 的描 述 、 3 () ( )阐释 性 真 理 的提 出这 三 个
模 糊 限制 语 (e 艄 ) 指 有 意使 用 的不 明 朗 或模 糊 的 语 方 面探 讨学 术论 文语 篇 中模 糊 限制语 的语 用 功 能与 学术 社会 hd 是 言 表达 形 式 。它 们 不仅 可 以就话 语 的真 实程 度 或范 围对话 语 意 识 之 间 的 关 系 。 的内容 作 出修 正 , 而且 可 以表 明 说话 人 对 话 语 内 容所 作 的 直 接 主 观估 计 , 提 出客 观 根据 , 话 语作 出间 接 的评 估 。 尽 或 对 … 2 1 料性 真理 的综 述 .资 资料 性 真理 的 综述 主要 出 现 于论 文 的 引 言部 分 , 它几 乎
维普资讯
20 0 2年 7月
四川 外语学 院学 报
J un lo ih a nen t n l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u isU iest o ra fSc u nI trai a tde nv ri o y

模糊容忍度的研究综述

模糊容忍度的研究综述
模 糊 容 忍度 的研究综述
尹 玉娇
( 云南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院
摘 要
云南 ・ 昆明 6 5 0 5 0 0 )
本文主要是对过去 已有 的关于模糊容忍度的研究进行 综述 与回顾 。 主要从模糊容忍度的定 义、 国外研究、 国
模 糊 容 忍度 综 述
内研 究三方面来 阐述 , 进 而对之后 的模糊容 忍度研 究有所帮助。
为 :模糊容忍度是个体或群体在与其认 知水平不 一致或复杂 发 现 , 在 二 语 学 习 的过 程 中 , 由于 学 习者 对 目的 语 的 语法 、 词
的情 境 下 对 模 糊 信 息 的 知 觉 加 工 的 方 式 ( 转 引 自师 保 国 等 , 汇、 语 音 和 文 化 的不 熟 悉 , 影 响他 们 用 目的语 构 建 有 意义 的交 2 0 0 8 : 3 1 1 ) 。No r t o n认 为 模 糊 容 忍度 是 指 在 二 语 学 习过 程 中 , 流 ,即产 生 歧 义 。而 模 糊 容 忍 性 高 的 二 语 学 习者 在 用 目的语 个 体 对 模 糊 的 、矛 盾 的或 不 完 整 的 语 义 信 息 产 生 的 心 理上 的 交 流 过 程 中表 现 得 更 为 流 畅 ,模 糊 情 境 容 忍 性 高 的学 习者 在 二 语学 习 中成绩 更 突 出( C a r o l C h a p e l l e &C h e r y l R o b e t r s ,1 9 8 6 : 潜 在 威 胁 的倾 向( No t r o n R , 1 9 7 5 : 6 0 7 — 6 1 9 ) 。
出的,所 以一直是一个心理学的词汇。在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国外关于模 知风格 等因素进 行相 关分析 。从模糊容忍度与二语教 学的角

模糊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的开题报告

模糊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的开题报告

模糊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模糊语言是指意义模糊、表达含糊的语言表达方式。

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文学翻译中涉及到的语种较多,文化背景、词汇表达等差异较大,翻译人员往往需要考虑如何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模糊效果。

研究模糊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掌握文学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目的是探究模糊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特点和策略。

二、文献综述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一般包括暗示、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法。

这些手法在原文中的运用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翻译人员需要根据语言规范、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适当的处理。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研究逐渐增多。

汪琛(2017)以《百年孤独》为例,研究了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手法在翻译中的应用,指出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文化背景、语境等因素进行适度清晰化或淡化处理。

胡娜(2015)以墨西哥小说为例,研究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运用,提出在进行翻译时,要针对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的运用特点和翻译策略。

同时,结合实际翻译案例,分析文学作品中不同类型的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应用,通过比对原文与翻译文本的表达效果,评估并总结翻译策略的优缺点。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结果为:探究模糊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特点和翻译策略,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提高翻译水平,为跨文化交流和各国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同时,也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模糊pid 文献综述

模糊pid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模糊PID控制器的研究与应用学院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二O一四年四月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0 前言PID控制作为一种典型的传统反馈控制器,以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鲁棒性好等特点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广泛应用。

但是传统PID控制器的参数需要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来进行调整,而控制过程中的滞后性、控制参数的非线性和高阶性增加了对Kp、Ki、Kd三个参数的调整难度。

所以对确定的控制系统通过复杂的计算后,其三个参数的值在控制运行中一般是固定的,不易进行在线的调整。

而在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许多被控对象受到负荷变化和干扰因素的作用,其对象参数的特征和结构易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对参数进行动态的调整。

同样因为被控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精确的数学模型难以建立,甚至无法建立模型,所以需要利用模糊控制技术等方法来解决。

模糊PID无需考虑被控系统的模型,而只根据其误差e 和误差变化ec等检测数据来自适应调整Kp、Ki、Kd的值,最终使被控系统处于稳定工作态。

1 国外研究现状ŞabanÇetin,AliVolkanAkkaya[1](2010)表示准确度和精密度液压系统的位置控制是为了设置更经济和高质量系统的关键参数。

在此背景下,他们提出了由一个非对称液压缸由一个四通、三位比例阀驱动的液压驱动系统的建模与位置控制。

在此系统模型中,体积弹性模量被认为是一个变量。

此外,基于规则的混合型模糊 PID控制器(H F P I DC R)提出了液压系统的位置控制,并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测试。

这种控制器的新颖方面是模糊逻辑和PID 控制器结合在一个开关条件。

该HFPIDCR 基于控制器的模拟结果与经典PID、模糊逻辑控制器(FLC)和混合模糊PID 控制器(HFPID)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因此,它被证明了混合型模糊PID控制器加上规则比其他的控制器更有效。

IndranilPana[ 2] 等(2011)通过减少积分时间降低最优PID 和最优模糊PID的绝对误差(ITAE)和平方控制器输出的网络控制系统(NCS)的响应速度。

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200 6 年
概念模糊和语义模糊尚无明确的、 一致的 定义和划分。 本文 语义模糊性仅指在语 法结 构清 晰、 唯 一的 前提 下, 对同一 词

《模糊集》 � � � 以来, 涌 现了 许多涉 及模 糊性的 学科, 其 中的模 糊 旭 (1 ) 对模糊语言学研究作 了回顾 和展望, 指出 模糊语 言 语言学引人注目。模糊性是自然语言 的本质属性 之一, 是语 句法、 语用 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都被纳入到 模糊语言 学的 言学所 不能回 避的研 究对象, 人类 语言的 语音、 语义、 词汇、 张全、 太光云 (1 ) 提出在英汉互 译中可 采用原文 模糊译 文 � � � 研究范围。我国模糊 语言学 的研 究起步 于二 十世 纪七十 年 作方法。王秉钦 (1 ) 较详细 地探讨 了数的 语义模 糊性、 数 � � � 代末, 伍铁平教授 1 年发表 于 《外国语》 的 论文 “模糊 语言 字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 认为数的语义模糊性 与翻译的关 系 语际间转换的不确定 性, 从翻 译标准 的模 糊性, 理解 过程 和 表达过程中的模 糊性 论述 了翻 译的 模糊 性。余 富斌 ( 20 0 0 ) 从虚实论角度对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的关系进行 了研究, 提 出了模糊对模糊, 精确对模糊等 翻译方 法。赵彦春 ( 20 0 1 ) 通 过对 《螽斯》 三个不同译本的分析, 描述了在翻 译中模糊 处理 带来的功效, 认为语言模糊性对翻译的本质问 题具有一 定的 解释力, 对翻译的理论建 构有着 有益的 启示。万来 声 (20 0 2) 则从语音、 语调、 词义、 语法以 及跨文化交际四 个方面分 析了 语言的模糊性及 其在 翻译 中的 实际 运用。 程同 春 ( 20 0 2) 研 究了科技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 指出模糊限制 语普遍存 在于 科技英语中。王卫 新 ( 20 0 3 ) 研究 了翻 译中 模糊 与精 确的 关 系, 指出要 积极运用模糊 表达 来涵盖 原文 的丰 富内涵, 跨越 文化语言差异 以 尽 量减 少 原文 损 失, 求得 “精 确” 。张 志 强 (20 0 3) 则从文学 文体学 的角 度探 讨了 翻译 中的 以模 糊译 模 糊对再现原文文体特 征及保 持译 本与原 文本 有同样 审美 价 值的重要意义。徐敏慧 (20 0 3) 详细分 析了模 糊附加 词、 模糊 词语和模糊蕴含三类模糊现象, 指出只有借助 语境正确 理解 模糊语言, 才 能准确把握 和再 现源语 的模 糊蕴涵 , 完 成翻 译 的语用等效。朱桂成 ( 20 0 4) 从接 受学 角度 研究 了文 学语 义 初探” 是模 糊语言学研究的发轫之作。此后 � � � 二十年来对 语言 还未被充分揭示。 刘在良 (1 ) 指出 语言 的模 糊性 会引 起 模糊性的研究取得 了丰硕 的成 果, 从不同 角度、 在 不同层 次 上对语言模糊现象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对于 模糊语言学 与其 他学科的关系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近年来 又扩展到翻 译研 究领域。 “但对模糊语 言 学与 翻 译的 关 系 的研 究 还不 够 系 统, 完善, 跨学科 研究还 有望进 一步深 化。 ” 本文作 者不揣 浅 陋, 对我国学 者十多年来在模糊性与翻译方面 的研究作 了简 要的综述, 并 在多个层面上对模糊性与翻译的 关系进行 了粗 略的梳理, 希 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这一 话题并展 开更 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 模糊 性与翻译研究综述 张成柱 (1 ) 在 《中国翻译》 上发 表了 “模糊 学在文 学翻 1) 从 语言 的模 糊性 入 译中的应用” 一文, 较早地将模糊理论 运用于翻 译研究, 探讨 了文学翻译中的 模糊 问题。 穆雷 (1 耳目一新的感觉。 吴义 诚 (1 手, 用模糊数学理论对 译文的 评价 作了进 一步 的探讨, 给人 ) 从文 学翻 译模 糊性 的认 识 论和方法论两个大的方面说明了文学 翻译的模 糊性, 指 出翻 译标准也是一种 模糊 尺度。 文旭 (1 法、 省略法、 增字法等方法。刘 宓庆 (1 ) 研 究了 语义 模糊 与 ) 从 语义、 逻辑 和审

大学生模糊语言翻译策略调查研究

大学生模糊语言翻译策略调查研究
12 4
( )hr Wt 7 T ee I ¥a
J ri et - an ys r e
举例 如 下 : 语 义模 糊 : i fe翻译 成 汉 语 时 表 达 “ 的燃 烧 程 度 ”不 r 火 同 , 以是 : 可
A. 火 星 ” sak “ (pr )
B “ 星之 火 ” .星
关 键 词 : 糊语 言 ; 译 策略 ; 义 模 糊 ; 法模 糊 ; 用模 糊 模 翻 语 语 语
中圈分类号 : 3 59 H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2 3 (0 0 0 —04 0 10 14 2 1 ) 1 12— 3一、Fra bibliotek引 言
( )ti a ot a a s ta t e 1 I s bu s tl a ht r . l e
二、 常见的模糊语言翻译策略
翻译过程 中,必须选用符合 目的语表达习惯的模
糊词语来表达。例如:
( ) h a od cy ( 大哭 了 5 S e h d a go r. 她

综观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的文献 ni , 】]我们认 s
为至少有如下三种策略以翻译模糊语言 :
1 对应法。又称对等译法 , . 即在译入语中以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
第3 卷 第 1 1 期
21 0 0年 2月
J un lo abj C a n u t e c es C l g o r a fHu i ̄ o lId s y T a h r ol e r e
(hl oh n oi c ne) P i spyadSc l i cs o aSe
dy ( a . 昨天 下 了场 大 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综述国内模糊语言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试图从理论建设、模糊语言语用交际功能研究、模糊语言修辞功能研究、中外模糊语言比较研究、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分析,并讨论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标签:模糊语言;成果;新动向引言模糊是客观世界中事物类别之间的一种客观性。

美国科学家L. A.Zadeh于1965年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

”客观世界如此,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也必然会带有一些模糊性,可以说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

由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展开了对模糊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对模糊语言及其使用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对模糊语言研究的专著和学术期刊相关论文的总结分析,试图对国内模糊语言研究进行一个多角度的描述,并讨论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国内很多学者对模糊语言投以热切的关注,发表数以百计的论文。

就内容而言,国内研究可大致分为六个方面:模糊语言学理论介绍和研究、模糊语言语用修辞功能研究、中外模糊语言比较研究、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

1.模糊语言学理论介绍和研究国内在模糊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著作包括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张乔博士的《模糊语义学》。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主要运用模糊集理论与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语言各要素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伍铁平,1999:47-48)。

多长算是长,多短算是短?很难说清楚。

这里的高和矮是相对而言的,即使这样,模糊语言并不影响我们传递思想的准确性和理解的明白性。

究竟什么是模糊语?国内外学者们做出了十几种不同的解释。

模糊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词语。

“广义的模糊语言”不仅指模糊语义,还包括具有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语音方面和语法方面的现象,即模糊语音和模糊语法。

2.模糊语言语用修辞功能研究模糊语具有较大的弹性,它可以增强语言在交际中的适应性、灵活性和生动性,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交际水平。

潘炳信认为,模糊语言在交际中承担的功能包括精确功能、避免尴尬功能、礼貌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

赵明炜等(2001)指出,语义模糊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提高语言表达效率和表达准确性、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更委婉、含蓄、礼貌、生动、形象。

廖岸熙(2003)分析了广告英语中的语义模糊和句法模糊,指出模糊语言可以加强语气,达到夸张的修饰效果,可以提高表达的效率,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还可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

董蝉(2006)指出新闻英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够提高表达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使得新闻更客观可靠,同时可以避免说话绝对,帮助记者避免承担过多的责任,保护了事件中当事人的个人隐私。

韩庆玲(1998)指出,模糊修辞能使言语富有美学效果,模糊言语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是构建文学创作含蓄美的重要手段,而且许多模糊性的修辞手法如比、兴等还能营造一种形象效果,展现生动、形象的图面美。

3.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谭姝(2007)的硕士论文中指出,在模糊限制语adaptor(程度变动语)使用中,男女学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的使用比男生频繁;在attribute shield (间接缓和模糊限制语)使用中,女生使用比男生频繁。

朱景梅研究发现,女性使用模糊词语频率明显高于男性,总体平均使用频率无显著差异;男女对某些类型的模糊词语使用各有偏好。

这些差异大多与人们在交际中习惯使用的语用交际原则有一定的关系。

朱景梅对英语会话语料进行分析,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模糊语是她们的会话策略之一,女性对含蓄表达程度的词语和遮蔽性词语的大量使用使得她们的语气委婉而间接,不会给对方太大的强制性。

4.模糊语言翻译研究对英语模糊语的理解正确与否还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有些学者提出采用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式通过删减、增补等手段来处理英语模糊限制语;有的从多个角度论述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转译,如保留原语的模糊性的对应翻译、把原语的模糊性转为精确性、灵活变动处理英语模糊限制语等,以此来准确地传递原语的语用信息。

卓振英(1997)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模糊化翻译法”,即在诗歌的某一特定模糊语义单位的翻译中,可直接从译文语言中寻找模棱两可,具有语义兼容性的语符,也可以适当地使某一语义概念的边界延展至与另一个语义概念相交迭,从而构成“亦此亦彼”的特殊概念,以负载多种含义。

年晓萍(2011)提出采用留白的策略翻译模糊语言。

总之,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模糊语言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模糊语言研究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二、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新动向国内模糊语言研究从理论进入到具体应用,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其理论得到了升华,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内容不断丰富。

1.研究视角不断更新模糊语言研究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交际分析、认知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所关注的课题。

模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将几门相关学科的观点、方法与成果结合起来对模糊语言进行分析。

模糊语言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上文提到的外,还包括语言习得和教学、语言认知等等,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也不断更新,以便能够全面探究问题的实质。

蒋跃(2010)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社会心理学和模糊语言学,对英文访谈节目中的模糊语言进行分析,发现对话双方使用不同数量类型的模糊语来表明各自立场,直接或间接地确立在对话中的权势地位。

吴国华(2001)认为民族文化因素应当成为语言模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郑巍(2009)对比研究了俄汉模糊语,从地理环境、经济格局、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四方面,深入分析俄汉模糊语民族文化差异的根源,为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研究模糊语提供新的路径。

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从目的论、顺应论、关联理论、解构主义等角度研究了模糊语的翻译。

李瑞(2012)尝试在合成空间理论的框架下对外交模糊语的意义进行认知解析。

年晓萍(2012)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解释模糊语言。

此外,徐章宏、何自然(2012)研究了模糊语言的“去模糊化”特征。

这些研究丰富了模糊语言研究的方法,使模糊语言的研究不断深入。

2.重视多种语言语料,加强汉语语料研究国内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所用的语料都来自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反映的是西方的语言现象和社会文化。

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未必符合汉语语言文化特征。

刘润清先生(1995)强调语言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在国内搞本土化研究,从而认真挖掘出汉语的特征。

因此,我们的语言学家越来越重视汉语语料的研究,这也正符合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牛潇晗(2012)从认知角度对汉语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

谢丁、洪龙(2012)针对副词在汉语语义中的作用,采用中介真值程度度量(MMTD)对其模糊语义进行了研究。

根据英文副词频度数值研究的已有成果,建立了中文频度副词真值程度函数,提出副词连接概念及其量化方法,试图为自然语言理解建立一种新方法。

此外,汉语模糊语言的英译是一大难题,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这些模糊语言无论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张培基教授英译的郭沫若艺术性散文忠实再现了原文模糊语言所渲染的意境,让读者深切地理解了郭沫若伟大而朴实的心灵(张慧,2012)。

此外,一些研究者对中外模糊语言进行了比较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朱晓菲(2009)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数字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但二者常用的数字并不完全一致,体现了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英汉数字的模糊性也具有民族性的特点。

蒋跃教授在《模糊限制语在英汉医学论文中分布的对比研究》中,通过对10篇英汉医学论文进行语料分析,将英汉论文中模糊限制语进行分类和对比研究,探讨模糊限制英语在英汉医学论文中运用的异同。

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内模糊语言研究。

三、结论模糊语言是最普遍、最典型的语言现象之一,模糊语言的研究潜力巨大。

目前,国内模糊语言研究并不多,也不够深入,与国外研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们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不断拓宽视野,促进自身的理论建设,丰富研究方法和手段,重视多种语言语料研究,同时加强对汉语语料的研究,将汉语研究与外语研究有机结合,以适应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土化的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1]董娜.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及分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2]韩庆玲.模糊修辞学研究综述[J]. 修辞学习. 1998,(2).[3]蒋跃,李璐.英文电视访谈节目中模糊语言构建权势关系的分析研究[J]. 外语教学,2010,(1).[4]李瑞.合成空间理论对外交模糊语言的认知解析[J]. 外语教学,2012,(4).[5]廖岸熙.广告英语中模糊性的语言学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6]年晓萍.留白:模糊语翻译的一种新取向[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牛潇晗.基于认知角度的汉语模糊限制语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8]谭姝.大学生(非英语专业)英语模糊限制语运用的性别差异[D].重庆:重庆大学,2007.[9]吴国华,彭文钊.也谈模糊语言学的几个问题——兼评伍铁平著《模糊语言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10]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谢丁,洪龙.基于MMTD的中文副词模糊语义的量化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2]徐章宏,何自然.模糊限制语的“去模糊化”功能探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3]张慧.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研究[J]. 外国语文,2012,(3).[14]赵明炜,毛卓亮.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5]郑巍.俄汉模糊语民族文化对比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6]卓振英.诗歌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标准和方法[J].福建外语,199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