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西方社会学家及分类

西方社会学家及其分类1.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塔尔科特·帕森斯(1902——1979):《社会行动结构》(1937)《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1966)《社会体系》(1951)《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经济与社会》(1956)《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1960)罗伯特·金·默顿(1910——):《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年)迪尔凯姆(1858——1917):《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划》(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2.冲突理论学派米尔斯:《权力精英》(1956)科林斯:《冲突社会学走向一种解释的科学》(1975)科塞(1913——):《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年)达伦多夫(1929——):《工业与企业社会学》(1953)《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1959年)《马克思的观点》(1953)《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走出乌托邦》(1958)《社会人》(1958)《德国的社会和民主》(1967)《社会理论文集》(1968)《新自由》(1974)《生活机会》(1979)3.社会交换理论学派霍曼斯(1910——):《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社会科学的本质》(1967)《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彼得·布劳(1918——):《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不平等与异质性》(1977)4.符号互动理论学派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年)布鲁默(1900——):《劳资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工业化与传统秩序》(1964) 《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1969)戈夫曼(1922~198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6)《避难所》(1961)《邂逅》(1961)《公共场所行为》(1963)《污记》(1963)《互动仪式》(1967)《框架分析》(1974)5.社会批判理论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为主要代表)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理性与革命》(1941)《单向度的人》(1964)《文化与社会》(1965)《反革命和造反》(1972)阿多诺(1903——1969):《启蒙辩证法》(1947)《新音乐哲学》(1949)《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哈贝马斯(1929~) :《公开活动的结构变化》(1962)1962年德文版《理论与实践》(1963)《走向合理的社会》(1968)《知识与人的利益》(1968)《合法性的危机》(1973)《交往和社会的演变》(1976 )《交往的理论》(1981)马克斯.霍克海默(1895——1973):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作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链环的康德的断力批判》(1925)《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开端》(1930)《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1932)《朦胧——在德国的笔记》(1934)《真理问题》(1935)《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37)《启蒙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1947)《理性之蚀》(1947)《对西德社会科学的审视》(1952)《论自由》(1962)《工具理性批判》(1967)《批判的理论》(1968)《社会哲学研究》(1972)《转变中的社会》(1972)6 .芝加哥学派齐美尔(1858——1918):《历史哲学问题》(1892)《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货币哲学》《康德〈在柏林大学举行的16次讲演〉》《宗教》《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库利(1864——1929):《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社会过程》(1918)杜威(1859~1952):《心理学》(1887)《应用心理学》(1889)《思维术》(1910)《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哲学之重建》(1920)《稳定性的追求》(Quest for Certainty 1929)《经验与自然》(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探究之理论》(1938)《认知与所知》(1949)7.现象社会学舒茨(1899~1959):《社会世界的现象学》(1932年)加芬克尔(1917~):《民俗学方法论研究》8.后工业社会理论学派丹尼尔·贝尔(1919——):《美国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1951)《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今日资本主义》(1971)《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1976)9.后现代理论学派布希亚:《消费社会》(1970)《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类象与拟象》(198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里比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1979)《公共游戏》(1979)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1981)《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德文化逻辑》(1984)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学的兴起》(1975)《后现代建筑的语言》(1977)10 风险社会理论贝克:《风险社会》(1986)《世界风险社会》(1999)芭芭拉·亚当《风险社会》11.经济全球化理论吉登斯:《现代性之后果》(1990)《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8年)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罗伯逊《社会学》(1999)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2000)12.实证主义孔德:著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等斯宾塞:《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1842年),《社会静力学》(1850年),《进化的假说》(1852年),《心理学原则》(1855年),《第一项原则》(1862年), 《生物学原理》(1867年),《社会学研究》(1873年)。
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整理

编者说:这是按照老师画的重点整理的,可能会有点小问题,但是几率不大,大家好好看看。
(09社工班)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学理论的分类1、按照理论出现的年代来分类.2、按国家分类,例如德国的、美国的社会学等。
3、按理论的主题或概念为中心分类,如功能学派、冲突学派、交换学派、符号互动学派等就以理论具备的共同概念来分类的。
如功能主义(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默顿—亚历山大)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分野客观主义社会学:(唯科学主义)客体主义 objectivism,从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
主观主义社会学:(人本主义):主体主义 subjectivism,韦伯、符号互动、现象学社会学。
(一)、研究对象上:客观主义:社会学应以那些外在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所左右的现象为研究对象,强调与自然科学的一致性。
主观主义:强调研究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二)、研究方法上:客观主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研究。
主观主义则反对把人类社会降低到自然水平,强调方法特殊性,如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符号互动的角色扮演,定性研究。
(三)、对社会的认识上:客观主义:社会唯实论。
主观主义:社会唯名论。
(四)、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客观主义:社会具有优先存在的价值,人是被动的,受结构决定的。
主观主义:人是能动的主体,虽然也承认制度的约束性,但更注重人的自觉过程。
如符号互动论。
(五)、核心的分析单位:客观主义强调社会结构,主观主义强调社会行动。
第二章:社会学的奠基人——孔德,斯宾塞第一节:奥古斯特孔德一、创立实证哲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则只是他的实证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所谓实证Positive原意是肯定、明确、确实。
实证一词有五方面的含义:“①现实的而非幻想的;②有用的而非无用的;③可靠的而非可疑的;④确切的而非含糊的;⑤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二、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至少应包括观察、试验、比较方法,还有“历史方法”为重要补充。
第三章 社会工作理论

(一)关于经验和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争论 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的个性、 特殊性、 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的个性 、 特殊性 、 变异性,而忽略了更多的共性。 变异性,而忽略了更多的共性。 错误地认为“理论”必须是绝对正确的, 错误地认为 “ 理论 ” 必须是绝对正确的 , 是 “ 放 之四海而皆准” 从而某些人、 之四海而皆准 ” 的 。 从而某些人 、 在传统社会工作 中忽视甚至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应该说, 中忽视甚至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 。 应该说 , 二者是 相辅相成的。 相辅相成的。 ――思考题 :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工作中经验和理 思考题: 思考题 论的作用? 论的作用?
(二)理论、实务与研究的关系 理论、
理论与实务 工作经验 归 纳 工作指引、提示 实 践 实际工作验证 归 纳 理论 理论与研究 初步观察 归 纳 设立假说 实 践 验证假说 归 纳 理论
演绎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 所谓的理论, 所谓的理论,并不是指一般科学的纯理论 theory), ),而是指社会工作实施之理 (pure theory),而是指社会工作实施之理 论化, 论化,或是指其他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施 上。
(完整word版)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一)心理分析理论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全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伦理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二)认知理论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啊不能关注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这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心理分析学派和认知理论相似,它也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的不适当的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
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我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
它认为行为时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这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时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条件。
社会工作硕士考研专业课必背(理论+实务)

科目---社会工作原理1.社会工作的领域:社会工作领域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2.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内涵:在我国,社会工作是一个较为普通的概念,他通常是指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取报酬的工作,包括当学生干部,,做工会委员等。
专业性的内涵是:它是更具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
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帮助他人。
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主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主人服务活动。
社会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3.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的社会学学科,社会工作与众多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关系。
社会科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研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变迁及其原因,并揭示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同社会工作有着直接联系。
社会工作的发展表明,它与社会学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
社会学是社会工作者从事社会工作的最牢靠的知识背景。
历史表明,当社会工作面对的问题不能简单的用个人的,心里的因素解释时,社会学就显示出其特殊的作用。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之间具有普遍联系,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家庭问题、社区问题、就业问题、阶层问题、社会制度问题等等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繁盛条件及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对以个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的贡献是直接的和明显的。
由于社会工作的任务预售住着的心理状态和态度有关,由于社会工作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细致、复杂、的互动过程,所以社会心理学必然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柱。
社会工作与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权力关系的科学,他不单指国家政治体制,也研究行政和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过程。
社会工作与政治学有密切的关系。
社会行政就是政治活动,也是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至第八章复习资料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40~41页)1.早期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把救助看成是一种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它承认和容许受助者的羞辱及不平等意识。
2.正式社会工作:在价值观上抛弃了早期的尊卑意识,承认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帮助。
3.专业社会工作:以知识和科学为基础,强调责任,案主被放在中心位置。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41~42页)1.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关系高登斯坦—基础、源泉、解释战略地位列维—理想主义的理念价值不仅决定着社会工作的性质、目标和意义,而且决定着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关系、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和伦理原则以及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关系。
2.价值和社会工作者高登斯坦—价值注满的个人林德曼—道德上的责任普奈尔—重视与分享3.价值和知识A.价值和知识相区别,价值具有情感性B.价值和知识不容区别以价值为基础的社会工作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工作统一起来4.价值和技术技术产生价值,价值和方法是互动的,价值就是动态互动过程的组成部分。
三、价值和反价值(43~44页)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意义就,又有消极的意义。
有价值存在,就必然有反价值存在。
反价值:1.操纵:与自由和自我决定相反判断是否操纵的四个标准:谁受益、活动的目的、问题的实质和行动的性质。
2.家长作风:可能因为对标准的程度掌握,导致社会工作者的放纵和对当事人的侵犯。
评价家长作风的三个标准:(1)对一个人自由选择生活计划的干预不应该严厉(2)干预包含着对那个计划中某些成分的偏爱与支持(3)计划中明显存在着由于当事人没能力决定其自己的目标因而必然导致某种失败的原因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44~46页)1.新教伦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2.人道主义—高扬以人为中心的旗帜3.社会福利观念—福利服务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思想二、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46至48页)1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社会,肯定,知识)2 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个人与社会关系,肯定,详细,更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广阔和深厚)3 泰彻的价值体系(个人,虚拟,价值)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48至50页)1.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长期受到西方社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钳制和束缚。
西方社会学派别介绍

西方社会学派别介绍西方社会学派别介绍芝加哥学派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
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3>.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
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 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
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对新兴的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托马斯和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该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芝加哥学派对人文区位、邻里关系、人口、种族、犯罪、贫民窟等问题的研究,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这一时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帕克等人著的《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1925)、《都市社区》(1926),伯吉斯的《家庭——相互影响的个性之统一体》(1926),L.沃思的《都市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1938),H.佐巴夫的《黄金海岸和贫民窟》(1929),F.R.思雷舍的《团伙》(1927),等等。
芝加哥学派的经验社会学方向对后来美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了30年代,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相继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中心。
1935年美国社会学会创办了《美国社会学评论》,不再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刊物为全美社会学会刊。
这一变更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统治地位的减弱。
社工工作个案工作的派别

社工工作个案工作的派别社会个案工作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理论取向的社会个案工作实施模式。
1965年美国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把社会个案工作的派别大致分为四派,即功能学派、心理与社会学派、问题解决学派、行为修正学派。
如下简介:1、功能派个案工作功能派个案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1920年由弗洛伊德的门徒兰克(OtteRsnk)倡导,后经塔夫脱(Jessie Taft)以及罗宾逊(Viginia Robinson)总其大成。
此派理论强调社会个案工作服务机构作为社会整合的必要部分的功能。
功能派个案工作以兰克的自我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兰克的自我心理学强调人是自己的创造者,个体行为虽然受潜意识、非理性、早期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重大影响,但主要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
个体是其行为的决定者与主宰者,所以个人能借助专业人员与机构的帮助以发挥潜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功能派的特点表现在它对社会工作目标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功能的定位上。
功能派个案工作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发展、执行社会服务方案,以满足一些单位由个人努力无法达到的需求,增进个人的成长与福利。
社会工作机构是使个人与社会利益相互结合的地方,也是社会政策实施的处所。
功能派认为,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着各异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与各个个体良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比如,当社会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面临大量职工下岗与转岗时,社会有必要制订社会政策、设置各种专门的服务机构,以创造机会,提供信息,使下岗职工顺利地重新上岗。
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社会工作机构在沟通信息、提供服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最后,功能派个案工作本着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强调社会工作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进行专业交往过程中借助专业知识与技能,协助案主发现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本质,以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
2、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工作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工作肇始于里士满《社会诊断》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心理分析理论
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全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伦理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二)认知理论
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啊不能关注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这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心理分析学派和认知理论相似,它也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的不适当的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
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我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
它认为行为时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这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时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条件。
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的配合、互相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他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系统理论对社会工作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五)标签理论
这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密切相关的。
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正常人”。
(六)沟通理论
这是以社会心理学、人类认知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许多的行为问题都出在人际沟通的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的给予或接受信息的反馈等。
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七)人文主义理论
这是以马斯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与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默的符号互动主义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或“解释”建立起来的。
当人
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困难(如现在与过去的理解不一致,自己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是)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的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建自己的“意义世界”。
(八)激进的人文主义
这是以早期马克思与现代批判家的某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它又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
与一般人本主义不同,它认为人们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
激进人本主义虽然要求改变社会现实,但其最终关注点却仍然是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的变化。
(九)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决定社会结构及形态的变迁等)为指导而形成的一套社会工作理论。
与激进人文主义相似,他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阶级斗争的方或其他集体行为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改变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与激进人文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更多的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而较少的关注服务对象心理、意识状态上的变化。
(十)“增权”或“倡导”理论
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
然而现实中许多可以的社会工作者却是与个案、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
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十一)女权主义理论
这是一种与激进人文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植根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
它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迫任务女性所遭遇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由性别压制的结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所遭受的女性痛苦,促使他们有更过的自由。
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自由和发展。
以上的这些理论对当代西方社会工作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理论,如危机介入理论、任务中心理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等。
这些理论有的属于较事务工作模式理论,(如危机介入任务中心理论),有的正在兴起(如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