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理念深层含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它以科学的实践论为基础,真正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和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内在的高度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一)、辩证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1、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和有计划的。
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计划、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客观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2、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唯物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思想浅谈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思想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下形成了一套独特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哲学思想来源于辩证法和唯物论,是通过理论经历探索并影响了无数人的经典之作。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所谓辩证,就是沟通,所谓唯物,就是肯定世界的根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二者结合起来组成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成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矗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中,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和经历主义。
另外,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开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开展,这个观点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制错误的意识,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我们的几点启发。
将辩证唯物主义联络到中国核心价值观,不免想到中国儒家文化,即以仁为本、以礼为用、以和为贵。
和的价值观是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的终极目的,和的含义是有差异地团结、统一在一起。
儒家追求和为贵的理想,浸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性情和顺、纠纷的和解与和好、协作中要和衷共济、国家之间要和平相处等等,是儒家文化和为贵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最高目的与追求。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和的哲学含义就是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成认各局部或要素的差异与不同的前提下团结在一起,实现群体的凝聚。
这是一种非常深化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此种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在中国文化之中,表达在中医辨证施治、?周易?中的阴阳学说等理论与理论之中,要求人们把局部放到系统整体之中加以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广泛表达于中国建筑和中国艺术中。
马克思的思想内涵及途径诠释

马克思的思想内涵及途径诠释马克思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历史观: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驱动社会发展。
他关注社会的历史演变,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必然崩溃的趋势。
2. 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思想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他认为一切都是物质的产物,意识形态是经济利益的反映。
他拒绝了唯心主义的观点,并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3. 阶级斗争:马克思将社会的发展看作是阶级斗争的推动,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他强调劳动者阶级的反抗和革命,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来解决社会矛盾。
4. 剩余价值论:马克思发展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对立。
马克思的思想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研究和社会观察:马克思在研究历史和观察社会的基础上,总结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
他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阶级对立现象。
2. 经济学分析: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发展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他的经济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剖析。
3. 哲学思考:马克思的思想中融入了对哲学的思考,尤其是对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的运用。
他通过哲学分析,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4. 政治行动和实践:马克思认为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政治家和革命家。
他通过参与革命运动和政治行动,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推动社会变革。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是20世纪中叶哲学家马克思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以人的需求为中心。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人本质上来发展和实现人的社会功能,才能达到和谐社会、美满人生的目标。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应该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高准则。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的发展应该优先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应该优先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应该优先于政治的发展。
通过以人为本的指导,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的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是一种以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它关注人的发展,认为只有以人本质上的发展为准则,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美满人生的目标。
它强调要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个人,要建立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探索人的发展潜力。
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在这一哲学体系中,有几个核心概念贯穿始终,并且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意味着我们在思考和行动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比如,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去创造规律,而应当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去发现隐藏在自然现象背后的物质规律。
同样,在社会发展中,我们也不能忽视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和社会的物质基础,去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与物质密切相关的是意识。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意识来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前进。
例如,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激励我们努力工作,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而消极的思想和错误的观念则可能导致我们在面对困难时退缩不前,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
接下来是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人类通过实践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
无论是生产劳动、科学实验还是社会变革,都是实践的具体形式。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通过实践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然后将这些认识再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结果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比如,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中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经过反复检验和改进,才能真正证明其价值和可行性。
矛盾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核心概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例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在意蕴

《传承》2010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和人类历史经验包括以往人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它与传统的西方哲学不同,是一种新的哲学。
传统哲学往往注重思维逻辑的理论性,与现实相去甚远,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贡献就是实践,把哲学思想原理化、系统化,使理论化为方法,实践就是以哲学思想为指导应用于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观与实践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主要反映在物质观和实践观这两个方面。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是围绕着实践这个问题展开的,实践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更成为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提出的是新的物质观。
与旧唯物主义以直观的、脱离一切历史条件的物质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为出发点,从这一活动必然蕴含的对象出发去批判这种抽象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自然物质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围绕人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新的物质观。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人是物质世界的重要因素,不仅作为物质世界的旁观者的角色而存在,更处于剧中人的角色,人同样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虽然是物质世界的主体,但所参与有关的一切社会历史活动本身都是物质的,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要以物质作为基本前提,因此世界是物质的。
尽管作为主体,人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的生存基础和生存方式是实践的,这种实践又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感觉而存在和转移的。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人的主观意识要以物质为基础,这不仅是新的物质观,更是一种实践观。
实践作为中间媒介把物质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联系起来,使主观与客观达到了统一,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在实践的观点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说明:实践是主体指向对象的行为活动,当然必须有客观对象的存在,在这个前提下,人才有可能完成实践活动,这就很好的说明了客观决定主观,物质的第一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首先给哲学观下一个定义,从字面来说,哲学观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
它不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观念”,而是构成这种理论的“核心观念”、“根本观念”、“灵魂观念”,它决定该种理论的生命力,构成该种哲学理论与其他的理论的原则区别。
与其说它是托马斯·库恩的较为复杂意义上的“研究范式”,毋宁说它是伊姆雷·拉卡托斯的较为单纯意义上的“理论硬核” 。
[1]这个硬核包括哲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特征和功能等。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
为了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追本溯源。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对象,从四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不仅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而且对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进行自我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从深入人心的真理变成了束缚人的教条。
哲学的目的是要解放人的思想,这种行为与哲学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有人断言,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不是科学的。
我想,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实质上则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威严。
这样做将会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停滞不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开放的理论系统,必须在批判中萌发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中,引用原子的偏斜运动,阐述了倾斜运动对直线运动的脱离,表达了一种自由意识。
追求一种定在中的自由。
在自由民主的社会,哲学批判的功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挥。
在专制社会中,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的控制,哲学的批判功能就被遮蔽了、弱化了。
我们现在的社会以自由民主为发展目标,学术批判是是受到保护的。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哲学观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其核心概念是“实践决定认识”,即认识的源泉和依据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我们可以依次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的起点、实践的中心、实践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的起点是人的物质生活。
马克思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在自然界中对物质进行生产和利用。
通过实践,人类将自然界中的物质转变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产品和资料,满足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需要。
实际生活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水平,人的认识是一个有条件的、历史的和社会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中心。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人在实践中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认识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活动使得人们可以与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相互作用,通过感知和思考的过程来认识外部世界,形成主观的认识。
人们在实践中也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实现自身的目标和愿望,将认识转化为实践力量,进一步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和变革的推动力。
由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因此实践也是人类认识的发展和变革的推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接触和认识新的事物,积累新的认识和经验,通过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实践中也产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和推动过程,驱使着人们不断地深化和扩展自己的认识。
通过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哲学观。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它强调实践活动对于人类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通过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来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同时也是人类认识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源泉和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实践活动和认识发展的互动关系,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内容。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观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哲学理念深层含义一、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与“双重问题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于19世纪,鼎盛于20世纪,在进入21世纪之后,它如何能够与当代的世界历史发展相结合而进一步发展呢?即如何能够具有当代的时代精神呢?对此,笔者提出对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唯物主义”或“人类学哲学”(不是哲学人类学)这一新的理解范式[1]。
有的同志问:这一新的理解范式何以可能?对此,笔者又提出马克思的“一付重担、两大问题域”的隐喻[2],来理解这一新的哲学范式的合法性。
更深入地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当时的世界历史发展,向马克思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由于现代性的政治革命把社会权力由帝王私有制转化成了社会公有制这一政治解放道路,进一步提出了人类解放如何可能的问题;二是由于社会化的工业生产和产权的私人占有制度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如何可能的问题。
这两大时代问题及其解决道路,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而马克思自觉不自觉地对这两大问题的思考,就形成了他的双重问题域:前者形成了他的“人类性问题域”,后者形成了他的“阶级性问题域”。
马克思毕生为解决这两大“问题域”而奋斗。
但是,仅仅看到这一层还不行,还要看到:马克思挑着这付历史重担、在崎岖的“世界历史”山路上攀登,力图把人类(它的各民族和每个人)引向世界历史发展道路,在“世界历史”高度上解决这两大难题。
并且,马克思的雄心(也是问题),是力图把双重任务“毕其功于一役”,即通过无产阶级解放而实现全人类解放,实现“每个人”以及“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从而把人类引出苦难,脱离异化,走向幸福和谐的自由人联合体。
回到哲学这个主题来看,过去我们只在那个“阶级性问题域”中翻检,首先看到了它的历史观的重要,就说是历史唯物主义。
继而看到了辩证法的重要,就说是辩证唯物主义。
后来有人看到了实践,就认为是实践哲学或实践唯物主义。
有人看到了人道,就说是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等。
这就好像一个人进入一个大花园里,每看到一种自己喜爱的鲜艳花朵就认为整个花园都是这种花一样。
这种孤立片面的理解也许不乏深刻、突出,但很难避免“只见一斑,不见全豹”的理论大忌,就将其称之为对马克思理论的“据点式的理解”。
马克思的整个精神人格,他的整体思想,他的“人类性问题域”,也就很难在这种哲学中显露出来。
其结果就使许许多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除了根据意识形态的需要而认准之外,就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了。
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任务和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与世界历史发展大势,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并适应21世纪的世界历史发展要求呢?这就需要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
不仅要理解他的“阶级性问题域”,更要理解他的“人类性问题域”,以及他的人格,他为把人类从苦难中解放出来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和健康”的终身奋斗精神,即马克思伟大的人格理性精神(没有马克思伟大人格理性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词句上的马克思主义),更要认识到他的“人类性问题域”的历史任务和它对于当代世界的重要性。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乃至中国化的关键问题。
二、从“两个马克思”到“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马克思双重历史任务与双重问题域的提出,首先为全面理解马克思、解决“两个马克思”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上世纪30年代发表之后,出现了“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相对立的“两个马克思”的理论论争。
马克思《手稿》的发表被认为是“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胡克)”。
它的思想,与传统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此不同,以至于1932年在苏联首次出版之后,以传统理论一统天下的苏联学者,要么对《手稿》的思想不屑一顾,要么没有人敢对《手稿》发表不同意见。
与这种沉默相反,《手稿》立即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
以朗茲胡特、迈耶尔和德曼等为首的一批学者,把它与卢卡奇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联系起来,认为《手稿》展示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主题”,提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与传统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相对立,认为“人们可以引证这个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德曼)[3](p4),从而形成了“两个马克思”的长期争论。
西方学者把《手稿》的核心精神理解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把它与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是有它的政治深意的,那就是反对斯大林的专制极权制度。
当然,大多数思想家没有走上这种极端的理解,他们一般都力图在青年马克思思想和老年马克思思想中发现共同的东西。
其主要表现是:认为早期关于人的思想或人本主义同样是后期思想的根据。
到了五六十年代,马尔库塞、弗洛姆等都在做这样的否定两个马克思相对立的理论工作。
马尔库塞在其《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中认为,人是马克思一生研究的红线。
“对从德国哲学的最有生命力的阶段的直接关系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说来,全部人类历史实践中的问题始终是人自己的问题”[3](p121),因此,“在马克思理论的所有阶段上,他的理论的基础都包括了哲学的基础”[3](p94),即都是以人本身的问题为基础的。
这就是力图以人本哲学把马克思前后时期统一起来的理论思路。
接着是e?弗洛姆的更有力的论断。
他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以青年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统一老年马克思的思想。
他说“:青年马克思在《手稿》中所阐述的人的本质的思想在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中有连续性。
”[3](p40)他认为,“并不需要把马克思一分为二。
事实上,在《手稿》中马克思所表达的关于人的基本思想和在《资本论》中所表达的老年马克思的思想之间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
”这实际上是否定了“两个马克思”提法的合法性①。
对这种以突出青年马克思思想反对或者统一老年马克思思想给予有力反驳的,不是原苏联学者,而是法国的阿尔都塞。
他的《保卫马克思》从左的方面重建了两个马克思的理论。
在《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一文中,他以1845年为界,认为马克思思想出现了“认识论的断裂”[3](p211),此前的以《手稿》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属于意识形态,而此后的思想则是科学理论,即传统的马克思主义。
他断然否定青年马克思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
当然,更反对以青年马克思统一老年马克思的企图。
虽然其理论有不少问题,但它成了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力的辩护。
在阿尔都塞之后,两个马克思的论争渐趋沉寂,但是,他的思想却一直影响到今天。
我们仍然把马克思1844年之前的思想视为不成熟的思想,视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反映,实际上这仍然在坚持两个马克思的立场。
从马克思的“一负重担、两个理论域”的立场看,两个马克思之争,根本在于不明白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任务和他针对不同历史任务的双重理论构建,即以阶级性为根基的无产阶级解放理论和以人类性为根基的全人类解放理论。
在笔者看来,只有一个马克思。
他的双重理论构建,不过是针对不同问题举起了他的两个不同的拳头。
马克思一开始秉赋的就是人类当时最激进的人类解放思想,这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而是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反对神的压抑、反对现实社会压迫的关怀人类命运、人类自由、人类幸福、人类尊严的广义人类学思潮在马克思身上的激进体现。
所以,他走上理论舞台的开始几年,主要的理论构建都属于“人类性问题域”。
正是这一思想的深入彻底的贯彻,使他看到现实社会中“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看到无产阶级的悲惨命运,因而不能不转而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进一步产生了“阶级性问题域”,并且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的现实斗争与实践任务。
在他们看来,不解决这一问题,人类解放问题就无从谈起。
但是,从根本上说,马克思是站在人类学高度上来要求无产阶级的,他要求无产阶级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即人类学价值高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事业。
因此,马克思的阶级性理论,不过是他的人类性理论在阶级斗争激烈时代的理论表现。
取其阶级性外表而遗其人类性灵魂,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真精神的。
理解了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构建之后,就会明白所谓“两个马克思”之争,不过是从表面看问题的一种结果,他们没有看到世界历史发展赋予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和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任务,以及他的双重理论构建。
马克思的“阶级性问题域”和“人类性问题域”的双重理论构建,不过是马克思根据当时的世界历史任务而提出的互依互补的理论图式。
所谓“断裂”之说,恰恰在于不明白马克思由对人类性问题的直接关注,转向对阶段性问题的直接关注,是他的理论关注的转向,并非哲学思想的断裂。
即在前期,马克思把广义的“人类性问题域”置于当前关注的位置;在中期(1847年以后),由于现实斗争任务的迫切需要,马克思把狭义的“阶级性问题域”置于当前关注的位置。
这是现实斗争需要的理论转换。
但是,阿尔都塞没有认识到这一层,也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不同,认为“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思想据为己有,并用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思想”[3](p230),如其说这是一种误解,不如说是以极左思想对马克思的曲解和指责,它一直妨害着人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全面理解马克思。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天地从马克思的“人类性问题域”出发确认马克思有双重历史任务和双重理论构建,在当代如何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哲学也就比较明朗了。
中央党校韩庆祥先生在总结最近1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状况时,用了一个极好的比喻。
他以“天”比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深入,以“地”比喻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从而提出和区分了以下5种研究状况:第一种是“既不顶天也不立地”的研究,第二种是“顶天不立地”的研究,第三种是“立地不顶天”的研究,第四种是“顶天立地”的研究。
其葆贬自明[4]。
而作者认为,当代需要的是第五种:即“开天辟地”的研究。
所谓“开天辟地”的“天”和“地”,自然与“顶天立地”的天和地有所不同。
韩庆祥先生在这里很好地表达了人们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渴望。
如何找到新的立足点,发展与21世纪的世界历史和中国改革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迫切使命。
要从“顶天立地”这种比较杰出的传统研究,转向“开天辟地”的创新研究,条件有三:一是要认识“地”,即当代世界与马克思、列宁时代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历史已由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转向了全世界、全人类的“和平、发展”时代,这当然是世界历史的巨大进步。
二是要认识“天”,即马克思思想理念中哪些思想理论与当代世界历史之“地”相关,这就需要突破原有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天地,在马克思那里有新的发现。
“人类性问题域”应当就是这一新天。
三是要像马克思那样,对世界历史、对人类命运、对国家前途、对劳动大众的不平命运有强烈的责任感,对现实的不合理、非法性问题和关系抱着强烈的批判态度,力图为“每个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而奋斗,即抱定马克思的人格理性精神和马克思主义者干预现实的哲学态度,只有这种精神和态度,才能把新的“天与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