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新)

合集下载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既是卓越的理论家,又是激进的政治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柯尔施的重新阐释,深刻地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原则就是革命。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理论,是一种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强调社会变革,强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就在于对权力、财产和阶级制度的根本颠覆。

柯尔施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只有经过革命,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这一观点对于重塑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延续革命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现实的理论,更应该是一种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更应该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柯尔施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无产阶级的组织和行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他强调指导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紧密联系于革命实践,才能够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这一观点提醒着马克思主义者,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探讨之中,而是要以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精髓在于它的批判精神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批判和革命的精神。

它要求批判现存社会制度和现实现象,揭露它们的内在矛盾和弊端,同时要求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秩序。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理论
以卢卡奇和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对第一次世界界大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批判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强调意识革命和争夺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演变
1923年,柯尔施和卢卡奇分别出版了《马克思主义 和哲学》和《历史与阶级意识》,标志着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诞生。 1930年,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 个反批判》中最早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 语。
结论:要扬弃物化,就要依赖于历史的总体性的 生成,而总体性的生成又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 识的自觉。(主张思想革命、文化革命)
葛兰西认为,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是20世纪初西方 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主要差别体现于 市民社会地位的不 同。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市民社会 政治社会(国家)
2、对现代人遭遇到普遍的文化困境的思考
表现: 一是传统的经济、政治、权力、技术等不再表现为 直接的、赤裸裸的外在强制力而对特殊阶级和阶层 进行统治和压迫,而是通过技术理性整合成一种无 所不在的、渗透到一切生存领域中的、总体性的、 内在的操控和统治机制。 二是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物化和异化的生存样态在 某些方面不同于马克思所描写的被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压迫和统治的传统劳动异化。
以卢卡奇和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 要对第一次世界界大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教 训的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批判,他们把主要 精力放在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强调意识革命和争夺 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而第二次世界大站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逐步 把批判的视野从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向全社会普遍的 文化境遇上。(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
另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则对传统无产阶级革命观提 出质疑,并制定了以意识革命和文化革命为先导或 主要内涵的新的革命观。以卢卡奇和葛兰西尤为突 出。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历史意义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

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

在这以后,人们就广泛地用这个概念称呼这一思潮。

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运动中,特别在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中,这一思潮曾被激进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奉为反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异化制度的思想武器。

西方马克思主义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结合起来,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展望上,在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上,提出了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有两种不同的趋向:①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②按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逐渐不适应历史运动,并对非马克思主义获得的成就加以排斥,因而经常处在不理解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的变化发展的经验的危险之中。

为了防止和克服这种危险,西方马克思主义断然反对教条主义,主张由每一代来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

在“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某个方面,而指责、否定其另一个方面;都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批评恩格斯和列宁阐述的某些原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一致强调借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它们或者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那里系统借用概念、术语和范畴,或者进而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思想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混合物。

西方马克思主 义文论知识点

西方马克思主 义文论知识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 20 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潮,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产生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期,当时西方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怀疑和批判。

同时,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也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标准提出了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现代哲学、文化理论相结合,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卢卡奇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开创者之一。

他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他的“总体性”概念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总体结构和历史发展趋势,而不是孤立地描写个体的经验和感受。

2、葛兰西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霸权”理论。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不仅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维持统治,还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来控制大众。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承担起反抗文化霸权、争取社会变革的使命。

3、本雅明本雅明关注现代技术对艺术和文学的影响。

他认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如摄影、电影等,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使艺术的“灵韵”消失。

同时,他也强调艺术的政治功能,认为艺术可以成为革命的武器。

4、阿多诺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工业生产出大量标准化、商业化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剥夺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大众的工具。

5、马尔库塞马尔库塞提出了“单向度的人”的概念。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被高度同化,失去了批判和反抗的能力。

文学应该唤起人们的否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革。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观点1、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认为文学不是孤立的艺术现象,而是与社会、历史、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25)

马克思主义相关重要人物介绍(25)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

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国小城希罗普郡的施鲁兹伯里镇,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富有的医生。

1825年达尔文进入爱丁堡大学学医,但是他无意学医,而是经常到野外采集各种动植物标本,并对自然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8年达尔文转入剑桥大学改学神学,但是他对神学也没有兴趣,而对博物学却情有独钟。

在剑桥期间,达尔文结识了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质学家席基威克,并且接受了植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科学训练。

剑桥大学毕业后,达尔文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1831年12月英国海军“贝格尔号”舰为期五年(1831—1836)的环球旅行考察。

他首先到达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进行考察,然后跨越太平洋至大洋洲,之后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过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返回英国。

这次航海旅行改变了达尔文的信仰,航海旅行之前达尔文仍然相信物种不变,但旅行中他观察到大量的生物种群,特别是南美加拉帕格斯群岛的鸟和龟给达尔文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得他对于上帝创造万物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回到英格兰后,达尔文继续思考生物物种的起源问题,同时参加了动植物育种实验活动。

他从人工品种改良得到启发,产生了人工选择的思想,由人工选择联想到自然界中进行着自然选择。

1838年,他偶然读到了英国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中得到启发,逐步形成了他关于物种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生物的多产引起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和斗争,通过自然选择摈弃不利变异,保留有利变异,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摧毁了上帝创物论和物种不变论,将生物学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

此后,达尔文又花费了20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和丰富他关于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学说,并且阐述了自然选择进化的后果和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

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

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

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

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

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

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精神动力学——弗洛伊德、荣格 1、心理结构理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意识: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的部分 无意识:不能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id):原始的自己,包含生活本能和死本能,遵循“快乐原 则”,又称为“意底”或“伊德” 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3、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本能 死本能: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2、用性格结构理论改造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性格结构是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a.否定超我、自我对本我压抑的积极意义 b.三层人格结构 表层:社会合作层或“虚伪佯装的社会层”,又 称之为“性格上层建筑”,其功能在于抑制人的 本能冲动 中间层:反社会层,由各种原始的粗野的和毁灭 的冲动构成——本我 深层:生物的核心层 c.本能一元论:所有本能都是善的
“新人”的基本特征(21条) “为了全面的生存,愿意放弃一切形式的占有;具有安全 感、对自我个性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承认只有自我的积极 地创造性的活动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不论在哪里,都有 充分展示自身和参与的能力;以奉献和分享为乐;爱和敬 畏任何形式的生命;尽可能将贪欲、仇恨和幻想降低至最 低限度;不靠幻想和偶像也能生活;努力培养和发展自己 的爱的能力和批判的思维能力;承认人的存在的有限性, 克服自恋心理;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 生最高目标;承认现实,遵守纪律;只道只有在一种结构 中成才才是健康的成长;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的和超越性的 想象力;不自欺欺人;认识已知的和未知的自我;与所有 生物共处一提,建立理解与合作;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 是实现自我的机会;认识到,恶与破坏性是自身得不到发 展的必然结果;应认识到人的能力的局限性,不要把雄心 变成贪欲;不拘泥于具体的目标,而幸福的生活在自身活 力增长的进程中”。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要点提示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述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并未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同样的成功。

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方国家的一些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认真地总结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积极地探索不同于俄国革命的道路,重新解释和竭力改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不同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western Marxism)一词通常用来描述20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不同于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由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柯尔施最早提出来的。

1923年,柯尔施出版了一书,名为《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在这本书中,柯尔施论述了一种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该书出版后,遭到了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严厉批判。

为了回答和反驳该书出版以来所遭受到的批判,柯尔施于1930年发表了一篇长文《〈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

在该文中,柯尔施首次提出和运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词。

在柯尔施看来,当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马克思主义,一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以考茨基的老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派联合新俄式‘列宁主义’正统派为一方”),另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今天的无产阶级运动中一切批判的和进步的理论趋向为另一方”)。

两种马克思主义遵循着不同的思想路线,彼此相互对立,没有调和的余地。

柯尔施认为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与出版于同一年的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虽然柯尔施正式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初步界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但在当时这一概念并没有迅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一流4、赫伯特·马尔库塞(Marcuse, Herbert 1989——1979)德国人,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者。

代表作:《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1932)、《理性与革命》(1941)、《爱欲与文明》(1955)、《单面人》(1964)。

超一流4、埃里希·弗洛姆(Fromm, Erich 1900——1980)德国人,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

代表作:《逃避自由》(1941)、《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

超一流(第二代)1、哈贝马斯(Habermas, Jugen 1929——)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理论与实践》(1963)、《作为“意识形态”技术与科学》(1968)、《交往行动理论》(1981)。

超一流2、施密特(Schmidt, Alfred 1931——)德国人,因坚决捍卫了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社会批判理论”,所以有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家宝”之称。

代表作:《马克思的自然观》(1962)、《历史与结构》(1971)。

一流(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1、列斐伏尔(Lefebvre, Henri, 1901——1991),是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辩证唯物主义》(1938)、《日常生活批判》(1946)、《资本主义的幸存》(1973)。

超一流2、梅洛—庞蒂(Merleau—Ponty, Maurice 1908——1961)法国著名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意义和无意义》(1948)、《辩证法的历险》(1955)。

一流3、让—保罗·萨特(Sartre, Jean—poul 1905—1980),法国人,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家、社会活动家,法国存在主义最主要的领袖人物之一,“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

代表作:《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5)、《辩证理性批判》(1960)、《科学和辩证法》(1961)。

超一流(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赖希(Reich, Wilhelm 1897——1957)奥地利人,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性革命”的理论奠基人、“生命能”的发现者。

代表作:《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8)、《性格分析》(1928)、《性革命》(1930)、《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3)。

一流(四) 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1、德拉—沃尔佩(Della—Volpe, Galvano 1895——1968)意大利人,代表作:《卢梭与马克思》(1957)、《当代思想批判》(1967)。

一流2、科莱蒂(Colletti, Lucio 1924——)意大利人,是德拉—沃尔佩的学生中最有才华的一个,是西方公认的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另一名杰出代表。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1969)、《意识形态和社会》(1969)、《政治哲学札记》(1975)。

一流(五)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1、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

代表作:《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政治和历史》(1959)、《保卫马克思》(1965)、《阅读〈资本论〉》(1965)。

超一流2、普兰查斯(Poulantzas, Nicos 1936——1079)希腊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代表作:《当代资本主义中的阶级》、(1974)《专政的危机》(1975)、《国家、权力和社会主义》。

一流三、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1、克劳斯·奥菲(Klaus offe,1940一)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

代表作:《福利国家的矛盾》(1984)、《现代性的国家:东方与西方》(1996)。

2、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德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

代表作:.《权利批判:批评的社会理论反思各阶段》(1990)、《为承认而斗争: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1992)、《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与美国批评理论家南茜·弗雷泽合作)(2003)。

(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1、柯亨(Cohen, G·A 1941——)加拿大人,代表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1978)、代表性论文《历史唯物主义的再探讨》(1988)。

超一流2、威廉·肖(Shaw, William 1948——)美国人,主要研究对象是“政治社会哲学”、“伦理学”和“马克思”。

代表作:《马克思的历史理论》(1978)。

一流3、约翰·罗默(Roemer, John E 1945——)美国人,196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数学系,1974年于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担任加州大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教授。

他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政治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怀有浓厚的性趣,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最活跃的成员之一。

代表作《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1982)、代表论文《共产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可能存在吗?》(1992)。

一流4、J·埃尔斯特(Elster, Jon 1940——)出生于挪威的奥斯陆人,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

代表作:《理解马克思》(1985)、重要论文《马克思主义和个体主义》(1989)。

一流(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者1、安德烈·高兹(Gorz, Andre 1924——2007)生于奥地利,二战期间移居瑞士,战后定居于法国。

既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又是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家。

代表作:《劳动分工的批判》(1973)、《生态学和政治》(1975)、《经济理性批判》(1988)、《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1991)。

超一流2、本·阿格尔(Agger Ben 1952——)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代表作:《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1978)。

一流3、威廉·莱易斯(Leiss William 1939——)现为加拿大凯尔格雷大学教授,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自然的统治》(1972)、《满足的极限》(1976)。

4、大卫·佩珀(Pepper David 1940——)英国人,是英国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当代环境主义的根源》(1984),《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1993)。

5、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自然的理由》(1998)。

6、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美国新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和自然》(2000)(四)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1、乔治·拉比卡(Labica, Georges 1930——2009)法国人。

代表作:《政治和宗教》(1966)、《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地位》(1976)。

一流2、艾蒂安·巴里巴尔(Balibar, Elienne 1942——)法国人。

代表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1965)、《种族、民族和阶级》(与沃勒斯坦合作,1979)。

一流3、雅克·比德(Bodet ,Jacques 1945——)法国人。

代表作:《现代性理论:兼论马克思与市场》(1990)。

一流4、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英国人,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

代表作:《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1976)一流(五)后马克思主义1、拉克劳(Laclao, Emesto 1935——)生于阿根廷,现为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

代表作:《拉丁美洲的福特主义和资本主义》(1971)、《霸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与墨菲合著,1985)。

一流2、墨菲(Moufle, Chantal 1943——),生于比利时,是为专事政治哲学的女学者,代表作《霸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与拉克劳合著,1985)、《政治家及其赌注》(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