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方法述评
巧用阐释学方法提升高中学生阅读能力

巧用阐释学方法提升高中学生阅读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8-02高中语文教学计划中,阅读是重要的内容。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各种文体文本,能够比较贴切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并且能够上升到审美的层次,是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传统的“多读、多看、多写”等理念之外,借鉴西方阐释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拓展性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对理论资源的灵活运用。
一、阐释学的理论阐释学(hermeneutik),有称为“解经学”或“注释学”。
其实解经学在中国不乏传统,比如我们的注经传统,这就是一种阐释学的研究方式。
但阐释学从理论建构上来讲,还是来自于西方的哲学理论。
其理论资源来源有三,即古代的巫师占卜圆梦、基督教牧师讲经布道以及学者对远古典籍的注疏。
19世纪,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把语义学和《圣经》注疏的局部规则结合起来,建立起总体的阐释学。
施莱尔马赫从具体文字的诠释技巧出发,首先研究如何把阐释过程各个方面统一起来这一核心问题。
他认为,关键是避免误解。
文字的字面意思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文字的原意,因为时间的流逝,阅读语境的变化造成了今人对过去的文字的理解可能有误解,甚至已不能理解,因此需要通过一种设释技巧,利用科学方法重建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把隐没的意义再现出来。
施莱尔马赫之后,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受当时实证主义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诠释学。
狄尔泰一直力图将历史科学改造成如同自然科学那样的确凿知识。
在他看来,人类生活留下的诸多痕迹和符号,是后人籍以与前人建立跨时空联系的桥梁。
通过阐释认识前人,由此认识当时的生活,最终认识到历史。
最具超越时空意义的符号是文字著述,是文学、艺术、哲学等精神文化的创造。
所以,狄尔泰也把文字的理解和诠释看成最基本的阐释活动。
结合现象学之后,现代阐释学有了更重要的发展和理论突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加德默尔。
阐释学理论

阐释学理论一,引言翻译是把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可以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正恰如其分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去。
翻译之美在于将美学与翻译相结合。
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实现源文本的审美价值。
译者作为读者去体验源文本的美,然后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按照翻译的标准进行翻译活动,将源文本作为新的审美对象,最后在译文的读者身上实现源文本的审美价值。
本文选取了《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一封信,这也是一封辩护信。
本文在解释学理论的背景下研究了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特别是以乔治·斯坦纳的四阶段理论为代表。
本文使用乔治·斯坦纳的四步理论和一些例子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如何在翻译中体现。
二,阐释学翻译理论解释学的翻译理论是从解释学中发展出来的。
乔治·斯坦纳在阐释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对翻译活动的作用。
运用四步骤理论分析英譯本,证实在翻译实践中阐释学的重要性并为其他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参考。
信任、侵入、吸收、补偿这四个步骤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交叉,且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三,阐释学翻译理论在译文中的体现(一)信任斯坦纳认为,译者首先必须对原文及其作者有充分的信心。
当我们翻译一篇文章的时候,是因为相信原文有价值和有意义。
原文中有东西可供人们了解交流,这样的文章值得翻译,因此一切理解活动,即一切翻译活动,必须从信任开始。
只有在充分信任原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翻译。
翻译的第一步是信任,即作者坚信自己选择的目标值得翻译,选择《傲慢与偏见》的原因很明显,因为这部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侵入斯坦纳认为翻译是一个目标语言侵入源文本的过程。
侵入是对原文的理解,它受到“偏见”的影响和制约。
每个译者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译者应该透过语言的表象,深入到原文的内核,将核心的思想抽取出来。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对原文阐释是必须牢牢抓住的,原文的精神是是译者必须把握的关键。
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阐释艺术——对“阐释学”的现象学分析

[摘要]阐释学具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两种面向。
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无限性面向乃是以从主体及其视域出发的意义阐发为中心,视域是无限延展的;而有限性面向是以阐释者、阐释对象及其所处的世界为中心。
后者就是罗姆巴赫所言密释学的含义。
在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之中,阐释学不仅是达成理解的艺术,更是安置意义、使主体融入共创的世界共同体的艺术,是均衡个别世界的原初经验和多元世界之整体框架的艺术。
在这个意义上,阐释学超越了作为普遍方法的诠释学而具有一种原创性意义,即成为一种追求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均衡的生活艺术。
[关键词]阐释;有限性;无限性;密释学;均衡[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ZX083)[作者简介]王俊,哲学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310058)。
[中图分类号]B0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0)06-0038-06【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国阐释学研究】王俊——对“阐释学”的现象学分析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阐释艺术张江教授近年对“阐释学”用力甚著,力主以“阐释学”翻译Hermeneutik/Hermeneutics ,取代“诠释学”和“解释学”等传统译法。
“阐释”这一概念不仅是一个新的译法,而且在内涵上也更为丰富,强化了这一活动的动态发生性质以及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张力,这是个很具有现象学意味的概念。
按照德文术语,“阐释”更接近于Auslegung ,而非Interpretation ,因此笔者认为,实际上不必纠结于“阐释学”应作为Hermeneutik 的更优汉译,从某种意义上说,“阐释学”的内涵经张江教授的发挥,已经超越了从施莱尔马赫到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解释学”传统,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原创性概念。
①张江教授对于“阐释”的推崇有着完整的汉字考据和义理上的分析。
在2019年《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一文中,他再度将“阐释”与“诠释”对置,辨析二者的内涵差别。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钱锺书,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其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在我国文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本文将详细探讨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以飨读者。
一、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1.文学阐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应当兼顾作品的客观性和阐释者的主观性。
他强调,文学作品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阐释者应当尊重作品的原始意义,但同时也要注重个体阅读体验,将主观情感融入阐释过程中。
2.文学阐释的层次性钱锺书提出,文学阐释具有层次性,包括字面意义、象征意义、隐喻意义等。
阐释者应从不同层次去挖掘作品的意义,力求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3.文学阐释的动态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作品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
因此,阐释者应当关注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评价,以揭示其历史价值。
二、钱锺书的文学阐释方法1.比较文学方法钱锺书擅长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将中外文学作品相互对照,从中挖掘共同点和差异,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管锥编》中,他通过比较中外诗歌,探讨了诗的审美规律。
2.知人论世方法钱锺书认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背景等,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他倡导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通过对作家及其时代的了解,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意蕴。
3.修辞分析法钱锺书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认为修辞是作家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4.文化阐释法钱锺书关注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强调从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
他主张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总结: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既注重作品的客观性,又兼顾阐释者的主观性;既有层次性,又有动态性。
阐释学研究综述

2 阐 释 学 的 提 出 和 发 展
从 理 论 渊 源 来 讲 , 来 源 于 希 腊 学 者 释 译 荷 马 史 诗 等 古 典 它 文 献 的 语 文 阐 释 学 和解 释 宗教 经 典 的神 学 阐 释 学 , 早期 的 阐释 学 是 专 门 用 来 阐释 《 经 》 学 问 。1 圣 的 8世 纪 末 到 1 9世 纪 初 , 德
历 史 性 基 础 上 , 分 肯 定 理 解 者 的 合 法 偏 见 。 因 此, 解 的出 现 就 充 理
是 源 语 文 本 的 过 去 视 域 与 理 解 者 由偏 见 构 成 的现 在 视 域 的 一 种 融 合 , 就 是 “ 域 融 合 ” 从 视 域 融 合 的 角 度看 , 学 翻 译 便 应 该 这 视 。 文
国 的 神 学 家 施 莱 尔 马 赫 (clc ahr则 第 一 次 把 解 释 古 代 Shc r c e i m )
文 献 的 释 义学传 统 与 解释 圣经 的神 学 传 统 统 一起 来 , 立 总 体 建
的 释 义 学 。 莱 尔 马 赫 提 出 了 以 理解 为核 心 的 “ 免 误 解 ” 施 避 的解
个 逐 步 接 近 其 审 美 价 值 本 身 的 过 程 , 存 在 永 恒 的 、 劳 永 逸 不 一
l阐 释 学 的 定 义
’阐 释 学 ( r n ui) 称 为 诠 释 学 或 解 释 学 。 它 来 源 Heme et s也 c, 于 古 希腊 传 达 信 息 的信 使 之 神 Heme 的名 字 。阐 释 学 的基 本 r s 定 义是 进 行 解 释 的 科 学 或 理 论 , 一 种 关 于 理 解 和 理 解 文 本 意 是 义 的理 论 和 哲学 。
历 史 局 限 性 , 可 能 一 次 性 穷 尽 文 本 的 内涵 , 文 本 的 解 读 只 能 是 不 对
评述研究方法-解释说明

评述研究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它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活动。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对于任何一项研究工作来说,研究方法的设计和使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研究方法的定义上,不同学者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然而,研究方法无疑是一种系统的规划和安排,用以指导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等环节。
它涵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实证研究、定性研究、文献回顾、实验设计、问卷调查等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旨在解决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论证。
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促进研究过程的进行。
通过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能够明确研究的目标、提出明确的研究问题,从而增加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
同时,科学的研究方法还可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使得研究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和价值。
研究方法的发展也是不断与时俱进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大数据分析、混合研究方法等不断涌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然而,研究方法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具体问题和研究目标来决定最合适的方法。
总之,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它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在开展研究工作之前,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合理选择和应用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含了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
首先,我们将对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进行概述,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明确各个部分的主题和内容。
然后,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明确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和目标。
最后,对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
对阐释学的阐释

对阐释学的阐释作者:张楚廷来源:《现代大学教育》2013年第02期摘要:理性主义哲学与结构主义哲学都存在缺陷:前者在特别关注普遍性的同时,忽略人的特异性;后者在寻求普世性的、与人无关的境界时,排斥个体的人的世界。
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是对理性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质疑与逆动:拆解普世性结构,重构个体性视野中的结构,让每个人都进入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境界,让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心灵和特有的视角走进文本。
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不止对于人文,而且对于自然,有存在的必然性,因为每个个体都是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和不可以复制的人,而自然界也远不是单一性与唯一性所能解释的。
阐释学体现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类文化的尊重。
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较之理性主义与结构主义,更能张扬人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理性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结构主义;哲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2-0039-03哲学是寻根究底的学问。
也正因为哲学的这种性格,它常常走极端。
所以,哲学家们通常不是偏于理性主义,就是偏于非理性主义,并且,都认为自己已经把宇宙和人间的一切都说明白了,至少是能自圆其说了。
一、理性主义的缺陷理性主义的基本信条是:世间的一切都是可以说出个所以然来的,都是有来龙去脉的。
自然哲学家们和思辨哲学家们都在身体力行,都在努力寻找因果律和来龙去脉,亦真可谓乐此不疲。
然而,理性主义哲学在特别关注普遍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人间的特异性。
人间在世间,没有把人间的事情说明白,是一部分哲学家特别不甘心的。
然而,只关注理性,恰好难以说明人间的奇妙。
二、阐释学视域中的文本阐释学,作为学问,被认为是“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1]。
哲学之哲,辞典多注释为智慧[2]或明智与智慧[3]。
哲学当然就是指智慧之学了。
海德格尔 阐释学

海德格尔阐释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包括阐释学(Hermeneutics)。
阐释学是海德格尔的一个重要学说,它探讨了人类对世界和存在的理解方式,以及人们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种解释的存在。
我们通过解释来理解世界和感知存在,并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表达和沟通自己的理解。
阐释学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意义和真相。
海德格尔认为,阐释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和教育的方法,更是一种对存在和世界的解释方式,它涉及到人类对存在和现实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篇示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被认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阐释学是指对文本、符号和事物的理解和解释过程,通过分析和解释来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真理。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主要体现在他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独特理解上。
他强调存在者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世界中存在和生活。
海德格尔指出,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体验和领悟。
在他看来,存在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实在体,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存在者通过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来建立自我和世界的联系。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还强调了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和解释。
他认为,人类存在和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和传承的过程,历史和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对历史的阐释和解释,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对当代哲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一场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反思。
他的思想深刻启示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哲学框架的新思路,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