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前景基因测序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揭示基因组的信息并为研究人类遗传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基因测序技术逐渐被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取代。
本文将介绍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原理和分类,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是指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对更多的DNA或RNA进行测序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测序的效率和速度。
与传统测序技术相比,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具有更高的通量、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测序速度。
目前,主要的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包括Illumina测序、Ion Torrent测序、PacBio测序和Nanopore测序等。
首先,Illumina测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新一代测序技术之一。
其原理是将待测的DNA分子随机地连接在固定的平台上,通过特殊的化学方法扩增和测序DNA片段。
Illumina测序技术具有高通量和高准确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RNA测序和甲基化测序等领域。
其次,Ion Torrent测序是一种基于测序过程中产生的氢离子浓度变化来进行测序的技术。
这种测序技术不需要使用荧光或光电二极管来进行测序,因此可以减少测序设备的复杂性和成本。
Ion Torrent测序技术尤其适用于快速测序和大规模测序项目,并且可以应用于个体基因组测序、肿瘤突变检测和微生物组测序等。
此外,PacBio测序是一种基于单分子测序技术原理的新一代测序技术。
它采用逐个测定DNA分子的碱基序列来实现测序。
PacBio测序技术具有很长的读长和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帮助科学家解析复杂基因组和检测基因组结构变异。
这种技术在全基因组测序、长读长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最后,Nanopore测序是一种基于纳米孔的测序技术,利用电信号记录通过纳米孔的核酸分子的序列信息。
Nanopore测序技术具有直接测序、快速实时测序和较低的设备成本的优势。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及应用展望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及应用展望1. 引言DNA测序技术是人类基因组研究和医学诊断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测序速度和准确性得到了质的提升,同时降低了成本。
本文将介绍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2.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新一代DNA测序技术主要包括Illumina HiSeq、Ion Torrent和PacBio等。
其中,Illumina HiSeq是目前最常用的测序平台。
其原理基于合成DNA与引物的结合,通过DNA聚合酶的作用,生成与目标DNA互补的DNA链。
这些DNA链将被分成数百万个小片段,并于引物和荧光核苷酸的存在下,在谱阅读器中生成荧光信号。
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可以确定碱基序列。
3.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的Sanger测序技术相比,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新一代技术具有超高的通量,可以同时测序数百万个DNA片段,大大提高了测序速度。
其次,新一代技术具有更低的误差率,能够准确识别DNA的碱基序列。
此外,新一代技术成本更低,使得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成为可能。
4.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应用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基因组学研究中,新一代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和变异分析。
此外,新一代技术还被应用于单细胞测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单个细胞的转录组和基因表达水平。
在医学诊断中,新一代技术已经成为了遗传病的准确诊断工具,能够帮助患者进行基因突变的筛查和预测。
5.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挑战和展望虽然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短片段测序技术存在片段重叠的问题,导致难以正确组装基因组。
其次,长读长测序技术虽然可以解决片段重叠的问题,但其错误率较高。
未来的发展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测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望未来,新一代DNA测序技术还有许多潜力可以挖掘。
基因测序技术的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基因测序技术的新进展与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基因测序技术也越来越受重视。
相较于传统的基因测序方法,新一代的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在众多应用领域展现了潜力。
本文将会探讨基因测序技术的新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是当前基因测序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
相比较于传统的基因测序技术,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有以下几个特点:1. 单分子测序传统的基因测序技术通常需要创建 DNA 片段质粒库以进行大规模分析,且可能存在人为干扰或者数据误差等问题。
而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采用了单分子测序,不用多次体外扩增,从而避免了重复放大部分DNA并造成片段质量损失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2. 实时测序第三代测序技术可以实现实时数据生成和存储,研究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大量数据,而无需等待数据生成和存储。
3. 高通量由于使用单分子测序技术,该技术可以处理大量的重复数据,从而提高了其处理能力和速度。
二、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领域1. 个体基因组测序当前,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在个体基因组测序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个体基因组测序,可以完整、精准地了解个体的基因组信息,从而帮助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2. 元基因组学在微生物学领域,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从而帮助研究人员进行可持续性等相关研究。
3. 癌症基因测序在癌症研究领域中,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基因有可能是肿瘤的致病因素之一,并可以帮助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方案。
三、未来发展方向目前,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在临床诊断、微生物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技术的效率和准确性,并且将新的方法和理念引入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的研发中。
总体来说,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其广泛应用在个体基因组测序和癌症基因测序等领域,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健康,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应用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应用DNA测序技术是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因为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准确、细致的基因组信息。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一代DNA测序技术也随之诞生。
这些新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工业、环境等领域,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概述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包括Illumina公司的HiSeq/Miseq、PacBio公司的RS、Ion Torrent/Ion Proton等。
这些新技术相比传统Sanger测序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精度等特点,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测序方法。
其中,Illumina公司的HiSeq/Miseq平台是目前最常用的测序平台,能够从几百万到几十亿个DNA分子中快速分析DNA序列。
PacBio公司的RS平台是目前最先进的单分子DNA测序技术,具有高准确度和超长读长等优点。
Ion Torrent/Ion Proton平台则是一种直接利用硅芯片进行DNA测序的技术,具有比Illumina更快的测序速度和更长的读长。
二、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1、临床诊断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算法的不断发展,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在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发展、指导治疗和基因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临床医生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对肿瘤、遗传疾病和新生儿疾病等进行基因组学分析,从而更好地判断病情和治疗方案。
2、癌症研究在癌症研究中,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可以对癌症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癌症特异性检测、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分析。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癌症发展的分子机制和肿瘤发生的基因的变异,从而设计更好的治疗方案。
三、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在农业、环境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1、农业生产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基因组水平对农作物进行选育和驯化,帮助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测序技术也随之不断迭代更新。
新一代测序技术应运而生,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技术特征及其在实际医学与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从而探究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价值与未来。
一、新一代测序技术概念新一代测序技术与末代测序技术相比,在所用的分析仪器、数据处理方式、测序原理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问世,是由于对末代测序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改进的结果。
新一代测序技术,指的是利用高通量、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的方法来进行大规模或全基因组测序的技术手段。
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首先是出现了一种基于荧光标记的测序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测序多个序列,并且将成本降到之前的1/10以下。
紧接着,基于固定阵列标记的预定测序技术问世,大大地拉低了测序时间和成本。
2010年以后,以Illumina/Solexa公司和ABI公司为代表的第二代测序技术产生,使得测序时间和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测序精度和功能也得到了提高。
从2013年开始,普通消费者也可以使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自身基因检测,迈向人类个性化医学时代。
三、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核心技术特征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核心技术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并行化大规模测序:新一代测序技术采用的是单分子测序模式,无需像末代测序技术一样进行多轮放大,因此可以带来更高的并发性,减少或避免杂质影响和错误率。
2.大容量存储和计算:新一代测序技术所产生的序列数据量大、信息密度高,需要更高效的数据存储和计算。
3.大规模数据处理:新一代测序技术产生的海量序列数据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工具,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着很高的要求。
4.多模式组合技术:新一代测序技术采用多种模式组合技术可以提高测序质量和深度,增加数据可靠性和复现性。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基因测序技术也日趋成熟,而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更是推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为我们打开了更多的研究视野和应用前景。
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引入传统的基因测序技术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以及复杂的操作流程,不能满足大规模基因测序的需要。
而新一代测序技术,以高通量、高准确性、高效率和低成本为特点,解决了这一难点,使基因组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更加便捷高效。
以Illumina公司生产的高通量测序平台为例,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巨量的基因序列信息,大大提高了测序效率。
同时,由于其高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也更加适用于临床应用。
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基因组学研究新一代测序技术可以更精确地测定某些基因或基因组区域的序列,通过比对得到不同个体基因组的差异,可以更准确地进行种群遗传学研究和基因进化等方面的研究,深入理解生物基因结构和功能。
此外,新一代测序技术还可以对基因表达和剪接情况等进行研究,有助于解析复杂遗传系统的分子机制,并为疾病研究提供更全面的基础数据。
2.临床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不但可以为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还可以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某些疾病相关基因的测序分析,可以帮助医生更加精准地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设计。
在肿瘤学领域,新一代测序技术可以为癌症患者进行靶向治疗提供决策支持,帮助患者早日获得有效治疗。
3.个人基因组检测个人基因组检测是新一代测序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通过对某些基因位点的检测,可以预测个体在某些疾病中的患病风险,并为个人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个人基因组检测也成为跨国公司中竞争的焦点。
例如,23andMe是一家以基因检测为主的公司,提供零售基因检测服务。
在中国市场,阿里健康也进入了基因检测领域。
三、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挑战与展望尽管新一代测序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和广泛应用,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迫切需求。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及其发展趋势DNA测序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出现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解码DNA序列。
本文将介绍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应用领域。
一、什么是新一代DNA测序技术?新一代DNA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指不同于传统Sanger测序技术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等领域,在科学研究、精准医学和生命健康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NGS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同时对成百万到数十亿个DNA分子进行分离、扩增、测序的高通量技术,从而获得更全面的DNA信息,有效提高了DNA测序的效率和准确性。
与传统Sanger测序相比,NGS的优势在于时间、成本和效率,可以快速提供大量具体的染色体和基因信息。
二、NGS技术的分类NGS技术可以分为四类:Illumina技术、Ion Torrent技术、PacBio技术和Nanopore技术。
1.Illumina技术Illumina技术是目前最常见的NGS技术之一,也是最常用的高通量测序技术。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单个核酸序列进行PCR扩增,将其分离为单碱基,并以扫描方式记录下序列信息。
一般而言,Illumina技术的测序质量和精度非常高,能够覆盖大规模的基因组或编码区。
2.Ion Torrent技术Ion Torrent技术是指通过检测DNA片段释放的质子,获得读码后生成的荧光信号以进行DNA测序的技术。
简单来说,Ion Torrent技术是一种基于半导体芯片实现的单碱基测序技术,优势在于速度和灵敏性。
3.PacBio技术PacBio技术是一种第三代测序技术,可以实现长读长序列的测定,测定的读长通常在上千个碱基对以上。
除了读长很长之外,PacBio技术最大的特点是随机误差不高,得到更准确的序列信息,尤其适用于复杂基因组的测序。
4.Nanopore技术Nanopore技术是指将DNA测序分子通过分子滤波器分子是否通过核孔来进行测序的一种方法。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基因测序技术也迎来了新的突破和改进。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组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主要分为两类: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和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
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主要以Sanger测序为代表,虽然技术成熟,但操作复杂且费时费力。
然而,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具有高通量、高速度和低成本的特点,其中代表性的技术有Illumina和ABI SOLiD。
这些技术采用并行测序原理,可以同时测序大量的DNA片段,并通过计算将这些片段拼接在一起,进而得到完整的基因组DNA序列。
这种技术的发展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二、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领域1. 基因组学研究: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组学的发展。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的基因组数据,进一步解析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揭示基因组的组成和功能等。
这对于研究种群遗传学、进化生物学以及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肿瘤基因组学: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对于肿瘤基因组学的研究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测序肿瘤样本及其正常对照样本的基因组,可以发现肿瘤相关的突变、拷贝数变异和结构变异等。
这对于深入研究肿瘤的分子机制、找寻潜在治疗靶点以及个体化治疗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可用于对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研究。
通过测序物种的基因组,可以对物种的进化历史、种群遗传结构以及基因流动进行深入分析,为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4. 个体化医疗: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在个体化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测序患者的基因组,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其遗传状态和易感性,从而为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0期杨晓玲等: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等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
1.1第二代测序——高通量低成本齐头并进以高通量低成本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测序,不再需要大肠杆菌进行体内扩增,而是直接通过聚合酶或者连接酶进行体外合成测序¨】。
根据其原理又可分为两类:聚合酶合成测序和连接酶合成测序。
1.1.1聚合酶合成测序法Roche公司推出的454技术开辟了高通量测序的先河。
该技术通量可达Sangcr测序的几百倍,而成本却只有几十分之一,因此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国际上基因组学专家的广泛关注。
454采用焦磷酸合成测序法HJ,避免了传统测序进行荧光标记以及跑胶等繁琐步骤,同时利用乳胶系统对DNA分子进行扩增,实现了大规模并行测序。
截止到2010年4月,已有700多篇文献是采用了454测序技术(http://454.com/publications.and—resources/publications.asp),对该技术是一个极大的肯定。
Illumina公司推出的Solexa遗传分析仪是合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
该技术借助高密度的DNA单分子阵列,使得测序成本和效率均有了较大改善。
同时Solexa公司提出的可逆终止子”1也是该技术获得认可的原因之一。
与454相比。
Solexa拥有更高的通量,更低的成本。
虽然片段长度较短仍是主要的技术瓶颈,但是对于已有基因组的物种来说,Solexa理所当然成为第二代测序技术的首选。
2008年以来,利用该技术开展的研究大幅度上升,报道文献达400多篇(http://www.illumina.com/systems/genome—analyzer_iix.ilmn)o1.1.2连接酶合成测序法2007年ABI公司在Church小组拍1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出了SOLID测序仪。
该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双碱基编码…的应用,即每个碱基被阅读两次,因此大大减少了测序带来的错误率,同时可以方便的区分SNP和测序错误。
在测序过程中,仪器自动加入4种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探针与引物发生连接反应,通过激发末端的荧光标记识别结合上的碱基类型。
目前SOLID3.0测序通量可达20G,而测序片段仅有35—50bp,这使得该技术与Solexa相比,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
ABI公司正加快研发进度,争取在片段长度方面做出重大突破。
DanaherMotion公司推出Polonator¨1测序仪同样也是基于Church小组的研究成果,但是该设备的成本要低很多,同时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设置不同的测序条件。
而CompleteGe—nomics公司推出的DNA纳米阵列与组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1则具有更高的容错能力,试剂的消耗也进一步减少,目前已顺利完成3个个体基因组的测序工作。
1.2第三代测序——单分子长片段有望实现第二代测序技术虽然在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是仍然建立在PCR扩增的基础上。
为了避免PCR扩增带来的偏差,科学家目前正在研制对DNA单个分子直接测序的第三代测序仪。
最具代表性的包括Heliscope单分子测序仪,单分子实时合成测序法,纳米孔测序技术等。
Helicos技术仍然是基于合成测序原理¨…,它采用了一种新的荧光类似物和灵敏的监测系统,能够直接记录到单个碱基的荧光,从而克服了其他方法须同时测数千个相同基因片段以增加信号亮度的缺陷。
PacificBioscienees公司研发的单分子实时合成测序法充分利用了DNA聚合酶的特性,可以形象的描述为通过显微镜实时观测DNA聚合酶,并记录DNA合成的整个过程。
纳米孔测序技术[11’121则是利用不同碱基在通过纳米小孔时引起的静电感应稍有不同,或者不同碱基通过小孔的能力各有差异,来加以区分不同的碱基信号。
2应用与实践Kahvejian在2008年的一篇综述中提到¨“:“如果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测序,你会开展哪些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近年来高通量测序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认识到,我们对于生物界的认识才刚刚起步。
基因图谱的绘制并不意味着所有遗传密码的破解,癌症基因组的开展也没有解决所有的医学难题。
DNA变异的模式和进化机制,基因调控网络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方式,复杂性状及疾病的分子遗传基础等,仍是困扰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难题,而高通量测序的广泛应用,也许可以让我们知道的更多。
2.1DNA水平的应用2.1.1全基因组测序新一代测序技术极大地推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作者:杨晓玲, 施苏华, 唐恬, Yang Xiaoling, Shi Suhua, Tang Tian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广州,510275刊名:生物技术通报英文刊名:BIOTECHNOLOGY BULLETIN年,卷(期):2010(10)被引用次数:5次1.Sanger F.Air GM.Barrell BG Nucleotide sequence of bacteriophage phi X174 DNA[外文期刊] 1977(5596)2.Sanger F.Nicklen S.Coulsen AR DNA sequencing with chain-terminating inhibitors[外文期刊] 1977(12)3.Aksyonov SA.Bittner M.Bloom LB Multiplexed DNA sequencing-by-synthesis[外文期刊] 2006(01)4.Rothberg JM.Leamon J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454 sequencing[外文期刊] 2008(10)5.Turcatti G.Romieu A.Feduroo M.Tairi AP A new class of cleavable fluorescent nucleotides:synthesis and optimization as reversible terminatore for DNA sequencing by synthesis[外文期刊] 2008(04)6.Shendure J.Porreca G J.Reppas NB Accurate multiplex polony sequencing of an evolved bacterial genome[外文期刊] 2005(5741)7.McKernan KJ.Peckham HE.Costa GL Sequence and structural variation in a human genome uncovered by short-read,massively parallel ligation sequencing using two-base encoding[外文期刊] 2009(09)8.Polonator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9.Drmanac R.Sparks AB.Callow MJ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using unchained base reads on serf-assembling DNA nanoarrays[外文期刊] 2010(5961)10.Harris TD.Buzby PR.Babcock H Single-molecule DNA sequencing of a viral genome[外文期刊]2008(5872)11.Eid J.Fehr A.Gray J.ct al Real-time DNA sequencing from single polymerase molecules[外文期刊] 2009(5910)12.Rusk N Cheap 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外文期刊] 2009(04)13.Kahvejian A.Quackenbush J.Thompson JF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could sequence everything[外文期刊] 2008(10)14.Li R.Fan W.Tian G The sequence and de novo assembly of the giant panda genome[外文期刊]2010(7279)15.Huang S.Li R.Zhang Z The genome of the cucumber,Cucumis sativus L[外文期刊] 2009(12)16.Rasmussen M.Li Y.Lindgreen S Ancient human genome sequence of an extinct Palaeo-Eskimo 2010(7282)17.Fullwood MJ.Wei CL.Liu ET.Ruan Y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of paired-end tags(PET)for transcriptome and genome analyses[外文期刊] 2009(04)18.Feuk L.Carson AR.scherer SW Structural variation in the human genome[外文期刊] 2006(02)19.Trick M.Long Y.Meng J.Bancroft I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diseovery in the polyploid Brassica napus using Solexa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外文期刊] 2009(04)20.Therese KL.Bartell J.Deepa P DNA sequencing by Microseq kit targeting 16S rRNA gene for species level identification of mycobacteria 2009(02)21.Qin J.Li R.Raes J A human gut microbial gene catalogue established by metagenomic sequencing[外文期刊] 2010(7285)22.Cloonan N.Forrest AR.Kolle G Stem cell transcripteme profiling via massive-scale mRNA sequencing [外文期刊] 2008(07)23.Tang F.Barbacioru C.Wang Y mRNA-Seq whole-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a single cell[外文期刊]2009(05)24.Lu J.Shen Y.Wu Q The birth and death of mieroRNA genes in Drosophila[外文期刊] 2008(03)25.Morin RD.O Connor M D.Griffith M Application of 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 to microRNAprofiling and discovery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外文期刊] 2008(04)26.Mardis ER ChIP-seq:welcome to the new frontier[外文期刊] 2007(08)27.Robertson G.Hirst M.Bainbridge M Genome-wide profiles of STAT1 DNA association using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an and 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外文期刊] 2007(08)28.Taylor KH.Kramer KS.Davis JW Ultradeep bisulfite sequencing analysis of DNA methylation,patterns in multiple gone promotem by 454 sequencing[外文期刊] 2007(18)29.Barski A.Cuddapah S.Cui K High-resolution profiling of histone methylations in the human genome [外文期刊] 2007(04)30.Shendure J.Ji H 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外文期刊] 200831.Hiseq 200032.The SOLiDTM System: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33.Goldberg SM.Johnson J.Busam D A Sanger/pyrosequencing hybrid approach for the generation of high-quality draft assemblies of marine microbial genomes[外文期刊] 2006(30)34.von Bubnoff A Next-generation soquencing:the race is on[外文期刊] 2008(05)35.Carroll J Sequencing cost slides to $ 4,400 at Complete Genomics 200936.Wang Z.Gerstein M.Snyder M RNA-Seq:a revolutionary tool for transcriptomics[外文期刊] 2009(01)37.Pop M.Salzberg SL Bioinformatics challenges of new sequencing technology[外文期刊] 2008(03)1.王升跃.WANG Sheng-yue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期刊论文]-广东医学2010,31(3)2.于聘飞.王英.葛芹玉.YU Pin-fei.WANG Ying.GE Qin-yu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及其应用进展[期刊论文]-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26(3)3.解增言.林俊华.谭军.舒坤贤.Xie Zengyan.Lin Junhua.Tan Jun.Shu Kunxian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报2010(8)4.张闻.何永蜀.陈元晓.ZHANG Wen.HE Yong-shu.CHEN Yuan-xiao新一代DNA测序技术[期刊论文]-国际遗传学杂志2009,32(5)1.井赵斌.魏琳.俞靓.程积民转录组测序及其在牧草基因资源发掘中的应用前景[期刊论文]-草业科学 2011(7)2.李庆岗.陶立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2)3.刘朋虎.林冬梅.林占熺.李晶DNA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福建农业学报 2012(10)4.侯平.王英.高和琼.庄南生甘蔗割手密种和热带种基因差异表达的基因芯片和Solexa高通量技术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热带作物学报 2013(6)5.冯健.赵雪崴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辽宁林业科技 2012(4)本文链接:/Periodical_swjstb20101001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