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关于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分析

关于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分析

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分析生物科学三班第三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以及美国的支持,发动了旨在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内战。

但是,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就在自己发动的内战中被彻底打败,并于1949年12月退守台湾,结束了在大陆22年的统治。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国民党之所以会败得如此彻底,主要是其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国民党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对和平、安定的追求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潮流。

抗日战争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的曙光初现,人民迫切希望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不顾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发动了全面内战,将自己推到全国人民的对立面,人民对国民党当局已经不抱幻想。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独裁统治是它走向失败的又一原因。

国民党的政治可以说是蒋介石一人的政治,他是最终的决策者,一旦他作了决策,不管你是军事专家、经济专家还是外交专家一概没有说话的余地。

而且,下面的人也并没有团结在他的周围。

党内派系林立,纷争不断,贪污成风;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中央对抗,严重削弱南京政权的统治效能。

二、经济上的腐败和混乱加剧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通货膨胀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人民的生活急剧恶化,工商业活动遭受了灭顶之灾,农业也遭到严重破坏。

农民被迫放弃耕作,背井离乡,甚至在死亡的威胁下,许多人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战争打的就是钱,所以经济的崩溃也加速了国民党的军事失败。

三、军事上溃败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在军事上,蒋介石名义上是最高指挥。

但事实上国民党军队内却是多头指挥,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甚至是相互拆台,试问这样的一支军队又怎能取得胜利呢?诚如电视剧《亮剑》中所说过的一句话:国民党作战指挥部发出的命令大多是天才制定的,但却交给了蠢材去执行。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遥遥领先于共产党。

国军控制着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土地、经济,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国民党也大大超过其对手中共。

然而,在短短的四年时间中,国民党政权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被中共所取代?下面我们从经济、政治以及对外政策三个方面来分析国民党迅速崩溃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1、大量发行钞票引发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对南京政府来说是个老问题,自其政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

庞大的经费需求使国民党政权左支右绌,这不但包括行政支出和经济建设,还有南京政府统治集团的奢侈消费,再加上巨额军事费用,成为国家财政的无底洞。

但抗战以前物价稳定,税收在总支出中占相当的比重,财政不足部分可以通过向上海金融界发行公债筹集,虽然不宽裕,但还能应付。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战争使得国民政府军费急剧增加,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

1946年财政部长俞鸿钧就坦言,"从1月到5月……税收只2亿5千万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补足"。

政府为了支付军费大量印刷法币,导致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经济面临崩溃,1948年通货膨胀达恶性时期,法币急剧贬值。

有人对法币的购买力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每一百元法币)1937年值黄牛两头1938年值黄牛一头1939年值猪一头1941年值面粉一袋1943年值鸡一只1945年值鸡蛋两个1946年值肥皂六分之一块1947年值煤球一个1948年8月19日值大米0.002416两(每斤合16两)1949年5月值1粒米的千万分之2.452、政府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失误币制改革:为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维持日益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1 948年8月18日,政府下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

的宗旨在于限制物价上涨,规定“全国各地各种物品及劳务价,应按照1948年8月19日各该地各种物品货价依兑换率折合金圆券出售”。

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一、先天不足。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革命党人并未掌握政权,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掌握了政权。

1916 年袁世凯死了以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时代,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不容易到了1928 年12 月29 日-东北易帜,” 国民党取得了全国政权,但也只是名义上而已。

1929 年3 月,桂系反蒋;1929 年5 月,冯玉祥反蒋;1930 年2 月,冯玉祥和阎锡山共同反蒋;1931 年 6 月,两广军阀共同反蒋;1933 年11 月,十九路军反蒋。

虽然所有的叛乱都让蒋介石镇压下去了,但也大大削弱了蒋介石的力量。

同时,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各地军阀的混战也为红军的成长和壮大创造了时间。

后来,虽然不再有军阀明目张胆的反蒋。

但是,各地军阀依然与国民党中央同床异梦。

红军长征时广东军阀陈济棠给红军让道,抗日战争时期50 万地方军投降日本当伪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军为了保存实力而“出工不出力”以及后期的纷纷投诚,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国民党政权的先天不足。

二、不顾民生。

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讲的是“民族、民权、民生”“平均地权”也是国民,党的爸爸-同盟会的主要纲领和口号。

但是,国民党又是如何做的呢?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资料,30%的农民完全没有土地,依靠当佃农为生;佃户要交纳50%至70%的地租,如此高的地租和其他苛捐杂税使上亿农民处于赤贫状态;全国投资资本70%流向政府,从而流出了工商企业,私营企业为了获得商业贷款,要支付18%至20%的年利率,如此高的利率使绝大多数工业无法支付,因而工业活动转向商业投机;政府开支主要用于军费,用于经济发展的比例很小,例如:1934 年至1936 年政府开支总额只有4%用于经济发展,而如此微薄的资金也浪费严重;严重而持久的通货膨胀更使得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1937 年至1945 在年的8 年里,平均价格指数从1 上升到2491,而后来的的内战时期,物价更如脱缰之野马无法控制,以至于1948 年时民众购物时是拿着成袋的钞票;政府对于民众的疾苦极其冷漠,以1942 年至1943 年发生在河南的饥荒为例,这场饥荒导致两三百万人非正常死亡,三百万人逃荒到外省。

论国民党败亡原因及启示

论国民党败亡原因及启示

论国民党败亡大陆的原因及启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灭亡于1949年,短短的二十余年,是什么力量促使这样一个庞大的政权灭亡的?向来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有政治腐败说、经济崩溃说、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腐败说、失去民心说等等各种观点。

但我在此想浅谈国民党对于中国的复兴路线的历史缺点,以及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

国民党成立于1912年,旨在通过“议会道路”实现“革命理想”,遵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于1919年改组。

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

从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

经过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内的右翼势力抬头,反对三大革命政策,进行反共分裂党的活动。

通过一系列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翼势力掌握了军政大权。

并在北伐战争时,建立起南京国民政府。

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通过“东北易帜”、“北伐战争”,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此时的国民政府,经济上的“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外交上争取“关税自主”,收到较好的效果,增加了税收收入,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进步指导思想的政党和一个庞大的政权,是怎样在二十年间的时间里,走向败亡的呢?就我看来,国名党和共产党都是坚持以民族独立、民族复兴为根本目标的复兴路线,只是二者的指导思想,实施手段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因而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

而国民党相对落后甚至腐朽的路线的失败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集团蜕变成大官僚、大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的权益的代表,这一局限性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违背了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的原则,这无疑是国民党在自掘坟墓。

南京国民政府反腐败失败的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反腐败失败的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反腐败失败的原因作者:房列曙来源:《西部学刊》2015年第01期摘要:1927年-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的斗争。

由于反腐败的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力;由于反对特权不力,不能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由于蒋介石独裁,分权制衡名存实亡;由于“五权宪法”与“以党训政”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的矛盾,结果是越反越腐败,最后被中国共产党人赶下历史舞台。

因此,改革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当今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制度流于形式;以权谋私;政治独裁要说国民党政权不反腐败,那不是实事求是的。

在反腐败的制度建设方面,国民党中央和政府做的工作可圈可点。

为什么有了反腐败的制度,国民党政权最终还是从大陆溃败?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反腐败的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力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执行,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

实践表明,国民政府时期最大的问题,是“制度已立而未切实执行”[1]154成为普遍现象。

首先,预防腐败的制度执行不力。

建设一支好的干部队伍,是预防腐败的关键。

为了选拔干部,南京国民政府举办文官考试或称公务员考试,自1931-1948年,总计各类考试及格人员约296万人,创民国之最。

除了高等考试、普通考试以外,创造了特种考试、公职候选人、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检定考试、考试复核、奖学考试、铨定资格考试。

对于新进公务员,实行任用审查,也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创造。

自1933-1948年,向考试院铨叙部提出任用审查申请共19.7440万人,经铨叙部审查,不合格3.2397万人。

①为了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举办训练团、训练班、训练所,共训练300余万干部,其成效可观。

但是,公务员考试制度,“考小不考大”。

已有的任用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

任用官员的“事前审查”变成“事后追认”,带来援用亲私等诸多负面的问题。

国民政府颁行的《宣誓条例》②历经修改,始终保留了“余决不妄费一钱,妄用一人,并决不私营舞弊及授受贿赂”的条文,但实际情况是言行不一,纸上谈兵。

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原因

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恢复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当时,国民党拥有美式装备的庞大军队,占据着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同共产党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然而,仅仅过了四年时间,国民党就被共产党击败,狼狈地逃出大陆。

国民党政权为什么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就迅速崩溃了呢?海内外学者对此非常关注,把它作为国民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终极问题,1.外来因素的作用首先是美国的影响。

美国政府1941—1949年间对中国共产党的“绥靖政策”。

这期间国民党同美国政府的合作“成功部分所获之善果,不足以抵消不成功部分的恶果,因而有中华民国被迫退出中国大陆搬迁台湾的悲剧发生”。

苏联的影响也被认为是导致国民党统治垮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如胡适就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归结为“斯大林征服世界的大战略”。

持这种观点的人攻击最厉害的是大革命时期苏联顾问对共产党的扶持和日本投降后苏军在东北对共产党军队的暗中支持,认为这改变了国共力量的对比,给国民党带来了巨大危害。

一些苏联学者也把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视为导致共产党胜利和国民党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马歇尔在战后初期为实现东北停战而向蒋介石施加压力,使国民党无法对共产党继续进攻。

1946年美国停止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使原来有利于国民党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

在1947年5月解除武器禁运后,也并没有恢复对国民党的大规模军事援助,这就使得国民党无法摆脱溃败的命运。

而美国不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原因,主要是受美苏关系的制约。

与此同时,苏联却对共产党进行了大量军事援助,这是使共产党转败为胜的关键。

认为日本侵华战争是造成国民党后来失败的最重要原因的观点,日本侵略华北,使全中国抗日情绪高涨,酿成西安事变,国民党被迫放弃剿共政策,失去了将长征到陕北后力量弱小的红军一举消灭的机会。

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统治中心迁至西南,共产党则在敌后建立了大片根据地,利用抗日的机会大大扩充了实力,构成了对国民党政权的致命威胁。

2.国民党自身的因素(1)中央政府对全国控制程度过弱。

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原因

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恢复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当时,国民党拥有美式装备的庞大军队,占据着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同共产党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然而,仅仅过了四年时间,国民党就被共产党击败,狼狈地逃出大陆。

国民党政权为什么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就迅速崩溃了呢?海内外学者对此非常关注,把它作为国民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终极问题,1.外来因素的作用首先是美国的影响。

美国政府1941—1949年间对中国共产党的“绥靖政策”。

这期间国民党同美国政府的合作“成功部分所获之善果,不足以抵消不成功部分的恶果,因而有中华民国被迫退出中国大陆搬迁台湾的悲剧发生”。

苏联的影响也被认为是导致国民党统治垮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如胡适就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归结为“斯大林征服世界的大战略”。

持这种观点的人攻击最厉害的是大革命时期苏联顾问对共产党的扶持和日本投降后苏军在东北对共产党军队的暗中支持,认为这改变了国共力量的对比,给国民党带来了巨大危害。

一些苏联学者也把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视为导致共产党胜利和国民党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马歇尔在战后初期为实现东北停战而向蒋介石施加压力,使国民党无法对共产党继续进攻。

1946年美国停止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使原来有利于国民党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

在1947年5月解除武器禁运后,也并没有恢复对国民党的大规模军事援助,这就使得国民党无法摆脱溃败的命运。

而美国不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原因,主要是受美苏关系的制约。

与此同时,苏联却对共产党进行了大量军事援助,这是使共产党转败为胜的关键。

认为日本侵华战争是造成国民党后来失败的最重要原因的观点,日本侵略华北,使全中国抗日情绪高涨,酿成西安事变,国民党被迫放弃剿共政策,失去了将长征到陕北后力量弱小的红军一举消灭的机会。

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统治中心迁至西南,共产党则在敌后建立了大片根据地,利用抗日的机会大大扩充了实力,构成了对国民党政权的致命威胁。

2.国民党自身的因素(1)中央政府对全国控制程度过弱。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谈国民党失去政权的原因和教训历史是会微笑的,会叹息的、会欢喜的、会愤怒的。

历史会活生生的奔跑或坚忍的缓缓前行。

历史是每一个人的表情而不只是图像;历史是每一个人的行动而不只是记录。

越是历史的,就越是未来的,所以我们应该以史为鉴。

历史是个小姑娘,是任人打扮的。

这是第一堂近代史课上老师说的。

历史向来由胜利者书写。

成者为王败者贼,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大政党-----国民党和共产党,在争夺政权的过程中给予我们很多历史经验和教训,下面就来探索一下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的主要原因和教训。

而一个政党失去政权都必然有更为深刻的原因存在,需要深究各方面的根源。

一、思想根源——思想混乱,缺乏合力理想和信念是一个政党的灵魂。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各不相同,只是因为“反清”的共同需要才使他们走到一起。

革命胜利后,信念危机产生。

章太炎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黄兴也多次表示“事定之后、解职归农”,甚至发出“我爱林园想落晖”的感慨;宋教仁则极力主张实行政党政治;而孙中山等多数人表示甘心在野,为理想的民主国家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这些人失去了继续革命的目标,严重削弱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背叛了三民主义,抛弃了“三大政策”;以汪精卫为首的改组派也歪曲三民主义,将其视为同蒋介石争权夺利的护身符;真正坚持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左派则不断遭到威胁恐吓,甚至迫害。

志不同则道不合,这大大削弱了国民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一党专政,党国不分。

国民党是以党治国,党国不分,政党与政权不分,是“权力集团所有制”。

与封建社会的“家天下”不同,党内的各级权力阶层(不包括普通党员)是集体的君主,对于“天下”人人有份,权力共同维护,利益大家分享。

实质上是封建“会党政治”,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整饬吏治比一家一姓的君主制更加困难。

一旦发生普遍的腐败,党的上层无力回天,蒋经国1948年在上海“打老虎”失败,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党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贾士钊杨梦
(城市与环境学院 2014级本科生)
摘要:国民党是我国先进的资产阶级政党,对中国的政治做出过巨大贡献,最终于1949年失利而撤守台湾,国民党和共产党从最初的一强一弱、一大一小,经过几十年的纷争,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在历史规律之中。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长期以来都是海内外政界和史家争论的焦点,形成了人心向背说、经济崩溃说等多种学说和主张,但大多着眼于40年代中后期,研究其直接失败的原因。

事实上,国民党的失败并不是仅由几次偶然的决策失误或战争失利而导致的,而是从一开始执政就为其最终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美国学者Lloyd E. Eastman试图阐述“(国民党)为什么一开始就显示出其脆弱和不稳定性,不能实现有效的政治统治,并最终走上了崩溃。

”1本文也着重探讨国民党失败的深层原因,总结历史教训,以求对今天能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国民党政权;蒋介石;失败原因;南京国民政府
一.国民党革命精神的骤然而逝
国民党在30年代时,中央机构已经显出臃肿的态势,官位被越来越多保守的官僚抓住不放,而这些官僚在她们的岗位上则过着安顿舒适的生活,却绝少关心自己的公共责任、自己的祖国,更不用说统治下的普通百姓了。

然而,国民党从开始绝不缺乏真心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党员和有志青年,例如有参加革命放弃了清政府许诺的高官厚禄的蔡元培,或共同在革命流亡中战斗和生活的汪精卫和胡汉民。

但在初期阶段,领导人关心党的规模甚于党的质量,于是在国民党宽松的入党条件下,党员中出现了大量的对党的信念和哲学不了解的新成员,使得基层组织极其涣散2,其中包括许多把入党视为升官发财的捷径的贪官和奸绅,组织的扩张让领袖们越来越难以控制新党员的成分,党的腐化也由此而产生。

而这些就是官员的提拔对于那些有理想的党员来说,是令人失望的。

清党运动是国民党的一件大事,又称之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3,为了清除国民党内的“不纯洁”的成分,清洗期间到底有多少人遭到屠杀是不得而知的。

“具体的估计由数万到十万多不等,然而不管具体数字是什么,国民党的革命已经沾满了鲜血,而共产主义运动依
1Eastman L E.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 陈明明:《论南京国民政府腐败的政治根源》。

《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3 邹沛; 刘真. 中国工人运动史话.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3 [17 January 2013].
然存在。

”1实际上,清洗淘汰了许多最近的积极分子,而那些在入党高潮来临时的自私自利者和野心家们因为不会有共产党之嫌疑,反而安然无恙的继续立在党内。

所谓的清党运动非但没有真正的实现国民党最初并不好的目的(本意是想清除共产党),这场清党运动最后演变成了一场闹剧:你是支持某个势力的人,你要么被留下,要么被诬陷成共产党清除掉。

从清除共产党变成国民党内部的混乱,这也能看出国民党派系的复杂以及国民党做事情的混乱。

如果我们可以从清党运动中看出什么的话,那就是国民党统治注定不会长久,因为并没有真正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的丧失和许多因素有关,和其他原因也许有交叉的地方,但从这一条思路我们或许能从精神层面对国民党的内部风气和面貌进行合理的梳理。

二.国民党政府内部的低效和腐败
政府的低效率在北伐时期还不甚明显,但到了南京政府期间,官僚主义之风则越来越严重,甚至蒋介石也迫切希望政府要有“一种新的奋发精神”4,据《大公报》说:“用看报纸、抽烟和闲谈来打发时间”,官僚体系为这种人员过剩应负有相应责任,教高级的官员为他们的裙带关系寻找一官半职是在所难免的。

而且国民党内部缺乏有效的腐败监督机制,就连蒋介石本人对腐败的态度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此外,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低薪制、官员的频繁调动、缺乏有效的政党组织等因素也加速了腐败行为的产生和泛滥。

5腐败和低效相伴而生,这样下来结果只能是少数人的负担难以置信地重,既无时间、精力,也无专门知识,去有效督促他们担负任何一项工作。

即使蒋介石为改变人员素质低下的现状推行考试制度,可这种考试制度实际上是有名无实,而私人间的关系是铜线官宦的唯一有效手段。

此间的新生活运动开始时声势浩大,被国家领导视为重振党风的重要举措,但很快运动就堕落到官僚的“文字游戏”中去了,不能有效执行导致管理无力,多口号而少落实,多计划而少贯彻,目标多在上层而未能下达基层,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种种措施难以有效转化为时效性的成果。

没有人否认南京时期的国民党存在着严重的贪污问题,洁身自好的官员看到贪污行为不受惩罚,转化而来的集体腐化趋势则不可避免,一个贪污普遍的机构必然无法取得普通百姓的信任。

官吏变成富豪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官吏成为了工业或其他行业的大投资商。

许多针对腐败的法律和规章很快因无法执行而成为空谈。

三.派系纷争加速了国民党失败的进程
4新生活运动之要义[M]. 新生活运动促进会, 1934.
5陈明明. 论南京国民政府腐败的政治根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3.
国民党派系众多,纷争不断,这种争斗不仅发生在国民党内,而且在政府、军队中也比比比皆是。

这些派系中,影响较大的有西山会议派、改组派、汪精卫派、冯系、阎(锡山)系、桂系、西南实力派、西北马氏家族等等。

这些派系之间,既有对中央的表面从属关系,又有各派之间的横向关系。

6派系斗争整体上说是贯穿了南京国民政府得始终的。

统治阶级内部的派别矛盾和争斗,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不同利益和要求的集团。

这样一种客观的形式,就决定着国民政治统治阶层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其分裂、争斗应有其必然性。

这可以说明为什么国民党可以闹革命而不能守革命。

当革命胜利(还未完全胜利)后他们把国家当成了一块大蛋糕,完全不像是一个胸怀理想治理天下的党派,而是一群闹着分蛋糕捞油水的贼。

很多人原来是土匪,强盗,军阀或是走后门贿赂才得到一官半职的人,他们形成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让他们治理国家听上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假如这部分人是少数也就罢了,可这部分人占得太多了。

国民党最初接纳党员只追求数量而非质量,从整整一支军队同时加入国民党我们就能看得出来。

简言之,国民党的内部是不纯洁的,正因为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入党动机的不正确性以及目的的不纯洁性导致国民党后来贪腐、派系争斗出现并且屡禁不止。

派系之间的争斗造成的后果是国民党内难以承受的。

《中央导报》显示,国民党改组后出现的派别就达150个之多,其中很多使用有重兵的实力派,当派系之争发展到用和平阶段无法解决时,只有采取流血的方法得到答案。

另一方面无休止的派系纷争消耗了大量的政治能量,弱化了南京政府的人统治职能,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党内的混乱必然给他们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提供了“割据”有利的时机。

另外,派系争斗有利于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而这一切的作用,都加速了国民党政治统治的不稳定性,为其敌人提供了增长实力的时间,加速了自身最终的土崩瓦解。

6郭绪印.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派系斗争[J]. 民国档案, 1991, 1: 79-8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