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

合集下载

海洋安全存在的问题

海洋安全存在的问题

海洋安全存在的问题中国海洋安全存在三大问题海岛问题、海上划界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是当今中国海洋安全的三大海岛问题、海上划界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问题。

而这三大问题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其中海岛问题是基础、海上划界问题是前提、海洋资源开发是目的。

从这三方面来看,中国海洋国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

海岛问题是根本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一个海岛的主权归属可以决定这个岛周围以200 海里为半径的海域的主权和主权权益的归属。

一个很小的岛礁,从法理上讲,可以主张 43 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

因此,在海上划界中,海岛是最直接、最基本的划界基础,海岛是海洋上最重要的领土标志和主权归属象征。

也正因此,有些处于关键地理位置的岛屿往往引发争议,甚至在无人岛上发展“地盘”试图实现“先占” ,或甚至将礁石说成岛屿。

由于我国大量海岸线基点未最后确定,导致领海基线尚未确定, 所以无法准确地计算出内海和领海的面积,因之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不好确定。

我国的海洋国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应归中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有150 ——190万平方公里存在着同邻国的争议。

我国是一个沿海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 海洋国土却屡遭侵犯, 至今仍悬而未决。

目前,关于海洋国土划分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韩黄海划界问题在这一带,中韩之间存在约 18 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

2、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及其涉及海域和大陆架的争议。

3、南沙群岛问题南海海域诸岛及其相关海域面临着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等国的侵占。

4、岛链封锁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的两条岛链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韩黄海苏岩礁、中日东海钓鱼岛、中国与东盟的南沙群岛主权之争,使我国岛礁和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最近的东京都捐款购买钓鱼岛事件,韩国重判我渔民事件,以及近来持续一个多月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

充分说明我国的海洋周边安全环境已经十分紧张。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
可持续发展
规划应注重长远发展,以可持续 发展为目标,既要考虑当前经济 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世代
的发展权益。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 政府和企业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严格执法
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行为,对违法企业和个人严惩不贷。
04
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发展路径
制定科学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统筹规划
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全 面考虑海洋资源的多样性、海洋 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需 求,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
间的平衡发展。
重点发展
在规划中应明确海洋经济发展的 重点领域,如海洋渔业、海洋交 通运输、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
鼓励公众参与
通过宣传教育、信息公开等方式,鼓励公众参与 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推广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念和技术
理念推广
加强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念推广,引导企 业和公众树立环保意识,将环保理念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 。
技术创新
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 广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资源利用技术。
政策法规需完善
现有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法规还存在不完善之处,需要加强政策法规 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加强跨学科合作
需要加强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的合作,共同开展研究,为海洋经济发展 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支持。
强化实践应用
需要加强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操作方案,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加 具体、实用的指导。

军事理论课中,我国海洋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军事理论课中,我国海洋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军事理论课中,我国海洋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就我国核心海洋利益而言,至少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安全挑战:
一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成为迟滞中国发展及危及亚太地区繁荣稳定的根源。

二是“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严重威胁中国领土完整及两岸和平与稳定。

三是以钓鱼岛和南沙群岛为主要标志的维护岛礁及海域主权的斗争异常艰苦激烈,干扰中国和平发展进程,威胁地区和平稳定。

四是与周边邻国(日本、菲律宾、越南等)之间的海上争议,影响了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步伐。

五是海上恐怖袭击及海盗行动等跨界犯罪,威胁中国海上贸易通道安全。

我国海洋经济安全形势

我国海洋经济安全形势

自 19 9 2年 联合 国环 境 与 发 展 大会 通 过 《 l 2
世纪 议程 》 19 和 9 2年 《 合 国海 洋法 公 约》 效 联 生
以来 ,世 界各 海洋 国家都 在 根据 本 国 的具体 情 况, 重新制定 或调整海 洋发展 战略 、 策 , 政 在海洋
发 展 战 略 中 , 进 海 洋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成 为 其 重 促
2科 技 对 海 洋 产 业 的 支撑 和 引领 作 用 凸显 .
自2 0世 纪 9 0年代 以来 ,海洋 经 济发 展迅
速 ,海 洋 经 济 逐 步 成 为 国 民经 济 发 展 的新 增 长
点 。国家政府对海洋经济重视 程度不断增加 , 为
目前 ,世 界 主 要 沿 海 国 家海 洋 经 济发 展 对 高 新 技 术 高度 依 赖 ,海 洋 高新 技 术 大 大 提 高 了海 洋 资 源 开发 的深 度 和速 度 ,提 高 了海 洋 资 源 开发 利
国内有 关海洋 经济安全 的研究 较少 。 金森 杨
提 出 现 代 海 洋 安 全 中包 括 海 洋 经 济 安 全 【。于 谨 ”
海 洋 论 坛
.9 .
பைடு நூலகம்
要 内容 。 如美 国在其 20 年颁 布 的《 04 海洋政策 蓝
图 》 提 出加 强 对 海 洋 资 源 的 利 用 和 保 护 , 立 中 建
认 识 到 了 发 展 海 洋 科 技 、 护 海 洋 环 境 , 理 开 保 合


根 据 20 0 3年 5月 9日国务 院颁 布 的 《 国 全 海 洋经济发 展规划 纲要》对 海洋经 济 的定 义 , 海
洋 经 济 是 开 发 利 用 海 洋 的 各 类 海 洋 产 业 及 相 关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海洋产业体系也逐步完善,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尽快如此,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仍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文章提出了包括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制定完善的海洋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海洋产业科技创新的力度,重视人才培养;改革分散式的管理,构建统一综合的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升中国的海洋开发利用能力、促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有所助益。

标签:海洋经济;中国;海洋产业结构一、引言所谓海洋经济就是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陆地空间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压力日益增大,人们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占地球总面积70%的广阔海洋,蓝色海洋正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领域。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也逐步认识到海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中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根据《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3~2010年,中國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

中国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4%增加至2013年的9.5%,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尽管如此,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成为海洋大国战略步伐的推进。

为此,了解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剖析其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对于大力推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中国的海洋开发利用能力,促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均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海洋安全问题及战略

中国海洋安全问题及战略

中国海洋安全问题及战略中国是个陆地大国,又是个海洋大国。

从拥有海洋资源的绝对数量来看,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

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200多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

海洋是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大量食物、矿物、能源都取之于海。

海上运输是对外贸易的主渠道,而外贸是支持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海洋也是我国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平台。

海洋安全战略研究的任务主要在于为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捍卫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家的海洋生存空间提供战略思路。

由于中国在海洋安全方面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来源于中国海洋空间所处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因此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应主要着眼于处理好中美、中日、中国与南海周边东盟国家的关系。

在总体的战略层面,首先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冷战后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其次需要把中国的海洋安全战略纳入国家的大战略之中,并与国家大战略相适应、相配合。

具体而言,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是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妥善处理与日本的领海纠纷,维护中国海洋权益是当前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当务之急;从战略全局出发,妥善处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是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突出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海洋安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

因此,中国应该制定明确的海洋安全战略。

多少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

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东海大陆架是我国陆地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中应归我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

当前我国海洋安全形势

当前我国海洋安全形势

等途径寻求和平解决。
其他海域争端
03
在黄海、东海等海域也存在一些争议问题,需要与相关国家加
强沟通和协商。
海上通道安全保障问题探讨
重要海上通道安全
保障我国海上能源、贸易等重要通道的安全畅通,对于国家经济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恐怖主义与海盗活动
加强国际合作,打击海上恐怖主义和海盗活动,维护海上安全秩序 。
跨国合作与地区稳定性评估
跨国海洋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海洋领 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 性海洋问题。
地区海洋安全机制
建立健全地区海洋安全合 作机制,提高地区海洋安 全治理水平。
海洋法与国际规则
遵守国际海洋法和相关规 则,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 国际海洋秩序。
03
国内外因素对我国海洋安 全影响
国际法规变化及应对策略
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依赖
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矿 产、海水利用等。
海洋经济贡献
海洋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海洋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 支柱产业之一。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护海 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积极开展海洋领域的民间交流活 动,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
04
应对策略与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能力
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涉海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职责和权利,为海洋治理提 供有力法律保障。
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海洋执法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涉海 违法行为。
海洋安全范围

国家海洋战略与经济安全

国家海洋战略与经济安全

国家海洋战略与经济安全海洋是中国的天然禀赋,拥有广袤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海洋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中国的海洋战略和经济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中国海洋战略中国海洋战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现代海军建立现代海军是中国实现海洋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海军近年来大力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军之一。

中国海军的发展使中国拥有了更强大的力量,也为中国保障海洋安全、维护主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南海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地区之一。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是中国维护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中国在南海岛礁上加强了军事部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海洋调查、资源开发等活动,拓展了中国的海洋领土和海洋资源。

3. 强化海洋战略防御强化海洋战略防御,是中国实现海洋安全的关键一步。

中国不断加强海洋侦察、监视和反潜能力,积极开展海上演习和联合作战,提高了国家海洋战略的实力和应对能力。

二、中国海洋经济安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海洋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中国海洋经济的安全。

1. 维护南海和东海主权维护南海和东海主权是保障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基础。

中国必须坚决捍卫自己的海洋领土和海洋权益,避免外部势力干扰和侵犯。

2. 加强海洋资源管理海洋资源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强海洋资源管理,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环保的需要。

3. 建立海洋监测和警戒体系建立海洋监测和警戒体系,是保障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建立海洋环境监测、海域管制、渔业监管等一系列海洋管理体系,可以对海洋经济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4. 推进海洋法制建设推进海洋法制建设,是维护海洋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加强对海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推动海洋法治化,为中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中国的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问题21世纪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世纪,海洋成为“太空”以外的人类要认识和进入的第二大领域,海洋已经成为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

如果说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后主要是看谁走的更远,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主要看谁走的更快,那么二十世纪的信息革命以后主要看谁走的更高更深(即太空与海洋)。

21世纪人类争夺的主要是太空、海洋、网络和极地四大领域,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

当前,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海洋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已成为各国共识。

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

美国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提高贡献,扩大就业,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新世纪的一次革命。

国际海洋竞争将主要表现在:发现与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获取更多和更广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

可见,海洋开发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综合国力,不进入海洋、控制海洋,国家就不可能强大。

也可以说,海洋是擎托中华民族在21世纪崛起于世界舞台的综合性战略空间。

一、海洋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达3.62亿平方公里,有2.5亿平方公里为国际公共海域,1.1亿平方公里为沿海国家所管辖,它被誉为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五洲的通道、资源的宝库,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00多年前,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就清醒地认识到,“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上,危险亦来自海上。

”“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孙中山先生也针对海洋留下了警世之言:“太平洋问题,实则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列强争夺太平洋就是争夺中国的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我岂能置之不知不问乎”。

马克思曾说过,“不能想象一个伟大的民族能够与海洋相隔绝”。

美国的马汉在20世纪初就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并说“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也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就意味着胜利”。

人类历史长河中,海洋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起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海洋观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实现了3次大的飞跃。

第一,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普遍处于自然经济阶段。

受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生产和交换范围有限的历史条件制约,海洋的作用长期局限于通舟楫之便,兴渔盐之利”,是陆地活动的附属成分和补充延伸。

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亦极大地受到以农为本思想的束缚,主要表现为一种“以海为田”的农业海洋观。

第二,伴随着“地理大发现”问世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类海洋观实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海洋由人们望而生畏的天堑一变而为连接世界的“伟大通道”。

海洋成为资本主义向外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的主要途径,控制海上运输线就意味着在一定意义上控制了世界财富的流向。

海洋对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决定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

近代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海洋国家先后崛起,通过建立海上霸权并疯证掠夺殖民地而成为强盛一时的世界强国。

其中,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取得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比自身国土大100多倍的殖民帝国,以至“米”字旗遍及全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相反,虽然1830年前的中国,生产规模总量还为世界第一位,但由于封建统治以及在海洋观念上保守落后,错失了迈向工业文明的机遇。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中国遭世界列强海上入侵达479次之多,入侵舰船1860多艘。

在此期间,中国与外国所签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和协定多达700多个,付出了巨额战争赔款,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尝了长达百年的屈辱。

第三,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海洋观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海洋在人们观念中主连接世界的伟大通道发展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资源宝库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

工业文明在全球的传播进程宣告完成后,世界各国不断加速现代化建设。

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尤其感觉到资源短缺的压力。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海洋调查技术的进步,人类发现海洋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据统计,海洋中生物资源总量高达400~600亿吨,生物物种达18万种之多,是陆地物种的3倍,能够为人类提供1000倍于现有耕地所能提供的食物,是未来人类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海洋中矿产资源总量估计达6000亿亿吨,金,银、铜、铀、钴、镍、锰和稀有元素的储量分别为陆地探明储量的数十倍至7000倍不等。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可燃冰”等矿物能源,海洋中的潮汐、温差、波浪等可再生能源达1500亿千瓦。

而一旦受控核聚变技术开发成功,一升海水中提取出来的氖就能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届时人类将一劳永逸地摆脱能源匮乏的困扰。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前后,世界濒海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蓝色圈地运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管辖海域与经济发展直接联系,以海洋产业作为国家经济腾飞的翅膀,海洋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第四,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人类海洋观发生了第三次飞跃。

人们审视海洋的价值作用超越了传统的单一视角,认识到海洋既是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又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广阔战略空间。

海洋在21世纪担当着全球化纽带、可持续发展资源库和国际战略竞争舞台的复合角色,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综合国力和争夺战略优势的新领域和重要制高点。

从政治角度看,海洋是世界单极与多极斗争格局中增强大国的战略地位与政治、外交发言权的重要领域。

从经济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国经济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洋产值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海外市场、海外资本、海外资源对一国的经济意义日益增强。

当前全球贸易有90%以上的运输量是通过海洋完成的,全球消费的石油25%直接来自海洋,海上运输的石油占全球消费量的50%以上。

同时,海洋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发展科技的广阔舞台。

海洋技术是当代公认的六大高技术群之一,而且是唯一能涵盖其余五大高技术群的综合性高技术群。

海洋技术对于牵引、提升一国的总体科技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从军事角度看,世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有增无减,战争形态发生了剧烈变化,海洋是军事强国进行前沿部署,利用技术差打非对称、非接触高技术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同时也是濒海国家实行防御的重要战略方向。

中国作为一个濒海大国,必须树立将海洋作为综合性战略空间的现代海洋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以海强国的意识,增强保卫国家海洋安全的意识。

二、中国的海洋与海洋经济1、中国的海洋概况。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加上岛屿共 3.2万公里,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

就整个海域自然地理分布范围而言,中国海的跨度约38个纬度,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

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200多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

①岛屿是海上防线的天然屏障。

据新华社2009年6月最新报道,我国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900多个,小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上万个。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网站的资料显示,我国的岛屿中,陆域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有台湾岛和海南岛2个;1000多平方公里的有崇明岛1个;200平方公里~500平方公里的有舟山岛、东海岛、海坛岛、东山岛4个。

这些岛屿构成了我国海上防线的天然屏障。

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一个岛礁的主权归属可以决定拥有1550平方公里的领海主权(相当于一个小型县的面积),一个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经济生活的岛屿,可拥有4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及该区域内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维护海岛安全就是维护海洋国土的安全。

②海峡是人类重要的海上通道。

撒落在海洋上的众多岛屿,是一个国家的海防前哨,被称之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而分布其间的海峡则是人类重要的海上通道,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出入世界大洋首先要经过沿岸海区的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以及第一岛链的各个海峡。

位于辽东半岛老铁山西角至山东半岛蓬莱之间黄海与渤海交界处的渤海海峡,南北长约90公里,海峡宽约106公里,分布着十余条大小水道,是进出渤海的咽喉要道,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

历史上侵入北京和天津的外国军队无不是从此进入的。

台湾海峡位于台湾省和福建省之间,自东北至西南约380公里,东西宽130-200公里,是重要的国际通航海峡,也是保卫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要地。

在近代史上,进入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外国侵略者,无不首先控制台湾海峡。

琼州海峡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长约110公里,宽约18~40公里,是大陆和海南岛联系的通道。

③海洋是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宝库。

由于海洋蕴藏着巨量的资源和能源,所以被誉为人类的“第六大洲”。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有30多个岛屿,平均水深25米。

渤海沿岸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这里是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的天然渔场。

黄海是我国华北的海防前哨,也是华北一带的海路要道。

黄海西临山东半岛和苏北平原,东边是朝鲜半岛,北端是辽东半岛。

面积约为40万平方公里。

东海北连黄海,东到琉球群岛,西接我国大陆,南临南海,海域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50米左右。

我国一半以上的岛屿分布在东海。

大陆流入东海的江河,长度超过百公里的河流有40多条,使东海形成一支巨大的低盐水系,成为我国近海营养盐较丰富的水域,也是我国海洋生产力最高的海域。

南海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

它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在经济、国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平均水深1200多米,四周大部分是半岛和岛屿。

南海水产丰富,盛产海龟、海参、金枪鱼等热带名贵水产。

东海及南海海域是与波斯湾、墨西哥湾齐名的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

这些宝贵的海洋资源,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2、中国的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经济的各类产业活动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

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十多种。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出现以下几个特点:①海洋经济产出快速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