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发展沟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怀柔区沟域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怀柔区沟域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怀柔区沟域发展的几点思考关于《关于怀柔区沟域发展的几点思考》,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怀柔区沟域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成效1.1 怀柔区沟域经济发展现状自2005 年初,怀柔区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的雁栖虹鳟鱼美食一条沟,经过3 年的建设由最初的官地一个村开展民俗旅游,形成10 个民俗旅游接待村、485 户农民近3 000 人从事旅游服务业,使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6 年就超过了1 万元,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在北京具有较大影响的雁栖“不夜谷”. 2007 年在总结“不夜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怀柔提出了“发展具有怀柔特色的创意农业” 的理念,具体内容是:“平原建园”, 即平原及山前暖区(长城以南低山丘陵区)建设多个具有经济、开放、观赏及参与性的且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公园;“山区建沟”, 即在山区建设多个集吃、住、游、娱和行等多功能、开放型且具有种养业特色的山野农业经济沟。

通过“一园一沟” 的建设,可以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商业与工业产业间的融合,力争实现农村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并为农民提供本地就业的机会。

截至2011 年底,怀柔区先后打造了雁栖镇“不夜谷”、渤海镇“夜渤海”、琉璃庙镇“白河湾” 和渤海镇“粟花谷” 等多条具有特色的经济沟。

1.2 怀柔沟域建设主要成效1.2.1 沟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几年来,怀柔区政府积极贯彻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坚持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落实,不断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实施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废弃矿山修复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同时加大对人为盗采砂石和乱砍滥伐的打击力度,严格控制污水和垃圾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巩固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成果,河道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山区水质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然资源优势正逐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以白河湾为例,白河湾沟域经济产业带总投资5 000 万元,总长15 km, 总面积45 km2, 涉及7 个行政村,1 376 人。

关于发展沟域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发展沟域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发展沟域经济的实践与思考中共和顺县委书记孙永胜沟域经济是以生态涵养与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与休闲旅游产业为龙头,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打造统一规划、形式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产业经济带,实现山区发展与农民致富的一种经济形态。

和顺县作为一个贫困山区,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根本,适应发展趋势,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沟域经济,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走出了一条探索之路、创新之路、特色之路。

一、发展沟域经济的战略背景从中央政策来看,发展沟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的根本要求。

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可以说,发展沟域经济是贯彻城乡统筹理念、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抓手。

从山西省情来看,发展沟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袁纯清在7.28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与发展农业现代化、城乡生态化的融合给力。

省委书记袁纯清在7.28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要统筹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民营指导、园区承载、集群推进、循环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要不断创新以城带乡、以企帮村模式,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门路,让县域经济走上发展快车道。

发展沟域经济,就是致力于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多元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规模化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全县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激发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内在潜力。

从和顺县情来看,发展沟域经济是破解了山区发展的难题,更是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需求。

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1. 引言1.1 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洛阳市地处河南省中部,素有“九州通衢”之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沟域经济是指基于地域相邻、承接产业链条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共享、技术的交流和市场的拓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洛阳市沟域经济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建立沟域经济合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沟域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举措都将有助于推动沟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加强政府引导,提升核心竞争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有助于推动洛阳市沟域经济走向更加繁荣和稳定。

2. 正文2.1 洛阳市沟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洛阳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但在沟域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明显,沟域山区农村经济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农村仍处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缺乏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科技支撑,生产效率低下,致使农民收入难以提升。

在沟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资金匮乏、人才流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鼓励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洛阳市沟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去解决。

只有通过合作机制的建立、投入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实现沟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

2.2 建立沟域经济合作机制建立沟域经济合作机制是推动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洛阳市沟域经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产业发展不协调,影响了沟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建立沟域经济合作机制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和协作发展。

不同沟域之间存在着资源互补性和产业互补性,建立合作机制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提高沟域经济的整体效益。

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作者:劳怡童来源:《决策探索》2018年第10期沟域经济是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山区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发展不均衡性,以沟域经济为发展路径的经济模式成为山区发展的突破口。

本文以洛阳市为例,通过梳理归纳沟域经济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加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洛阳发展沟域经济存在的问题(一)重景观轻文化,项目开发不尽合理由于一些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沟域历史上受到人为活动影响较多,沟域破坏严重,生态条件恶化,致使自然景观不理想,恢复代价较大,因此这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沟域往往不为开发者所重视,从而失去了开发的机会。

调查表明,洛阳市的主要河流,如涧河、瀍河在引黄入河、景观打造、河道治理、生态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并产生了十分理想的社会效益,但在文化资源挖掘、景点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情。

(二)项目建设标准不高,沟域资源利用较低由于沟域经济发展刚起步,一些企业不愿在规划设计及项目论证上投入资金,很多项目前期缺乏整体规划或是缺乏宏观指导,导致一些沟域旅游景点无序、低档开发,景点布局、项目创意等不尽合理。

在沟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只重视“一沟一品”产业和特殊餐饮业发展,对“一沟一景”乡村周边配套景观特色研究不够。

单一化的发展模式,使沟域景观建设平庸无味,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纵观现有沟域模式可以发现,大都以休闲、吃、住等低端服务为主。

缺少文化内涵,产业项目投资规模偏小,开发项目档次低,很少形成竞争力强的主导产品。

另外,与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标准要求相比,沟域村镇规划、设计、功能差;产业生态符合程度不够;由于前期对本地特色资源挖掘不到位,宏观设计过多,微观设计不足;建设标准不高,产品定位较低;对沟域村镇景观整治、提升和设计往往没有充分认识、维护、顺应和延续当地区域的地域景观特征和价值,导致规划设计常常摧毁了原有的自然和文化风貌。

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洛阳市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城市和大都市区。

洛阳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等方面。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水资源匮乏,土地资源有限,这对城市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占比过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存在,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也制约了沟域经济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要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更加严格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辐射带动力。

要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还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沟域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和沿线经济圈的不断扩大,洛阳市沟域经济也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家政策,积极拓展沟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和适应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运行速度,为沟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洛阳市沟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充分认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推动沟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为洛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共同努力,为洛阳市沟域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沟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沟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沟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一、前言沟域经济是指以沟域为基本空间单元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沟域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

本报告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对该地区沟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洛阳市沟域经济概况洛阳市位于中国中部,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洛阳市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沟谷资源丰富。

沟域经济发展已成为该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沟域资源丰富:洛阳市拥有丰富的沟谷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其中,太行山南麓地区的龙门山、嵩山,以及洛水流域的龙门、老子故里等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

2.沟域产业发达:洛阳市的沟域经济以旅游业为龙头,涵盖了旅游、农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

旅游业方面,洛阳市的龙门石窟、白马寺等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农业方面,洛阳市拥有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资源,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制造业方面,洛阳市有着悠久的制造业历史,特别是在冶金、机械制造等领域具备一定的优势。

3.沟域交通便利:洛阳市的沟域交通便利,庞大的交通网络连接了洛阳市内外的各个沟谷。

其中,洛阳市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设施便利,为沟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虽然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发展不平衡:洛阳市的沟域经济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

一些沟谷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沟域经济发展缓慢。

这导致了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和经济增长的不平衡。

2.粗放型发展:洛阳市的沟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粗放型特征,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压力较大。

一些沟谷地区由于开发过度,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3.产业结构偏低:虽然洛阳市的沟域经济涵盖了多个领域,但仍以旅游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使得洛阳市经济较为单一,容易受到外部景气度影响。

沟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沟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沟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沟域经济是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它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产业资源基础,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集成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民俗欣赏、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产业内容,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以达到服务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目标的经济形态。

河南省洛阳市地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西临秦岭,东依嵩岳,北靠王屋太行,境内山川纵横、沟谷交错,山区丘陵地形占86.2%,总体呈现“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貌特征,具有发展沟域经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近年,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洛阳市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提出了发展“沟域经济”的理念,赋予山区建设新的内涵,把开发理念由过去的靠山吃山转变为现在的靠山爱山、养山护山,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一、洛阳市各县区沟域经济发展现状根据洛阳市统计局数据,洛阳市内大小沟岔有数10万条,长度1公里以上的有16000条,其中基本具备开发条件的有435处。

为进一步加强对洛阳市沟域经济发展现状的了解,笔者于2020年调研了洛阳市下辖偃师市(2021年调整为偃师区)、新安县、伊川县、孟津县(2021年调整为孟津区)、洛宁县、汝阳县、栾川县、宜阳县、嵩县等九个县区,涵盖域内约3200平方公里沟域,各县区沟域经济示范带概况见表1和表2。

截至2020年,洛阳市先后建成33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形成以下发展特点。

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造就了丰富的沟域资源,当前洛阳市各县区围绕特色种养、食品加工、乡村旅游、康养健身、餐饮娱乐等业态形式,初步构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体系。

如以伊川县重点发展油桃、杏梅等果树种植业的建业绿色基地田园综合体和以孟津县重点发展肉牛、奶牛养殖的会盟镇同盟山沟域经济带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种养模式,以洛宁县重点发展传统陶艺制作产业的三彩国际陶艺村沟域经济示范带和以嵩县重点发展皂角刺中药材集散的九皋鹤鸣皂角岭沟域经济带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还有休闲康养、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等模式,沟域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思考

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思考

本期归宝辰2016年以来,洛阳市委、市政府立足“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域实际,因地制宜,逆势创新,以“沟域经济”为总抓手,突出“一沟一特色、一域一产业”,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大幕,走出了一条乡村繁荣发展的新路,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

但从整体上说,洛阳市沟域经济仍然处于“理念落地、行动上坡、成效初现”的始创阶段。

尽管全市55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区都呈现了诸多亮点,但也存在差异,优者不强,差者尚弱,发展极不均衡。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规划引领不够到位、示范样板不够精彩、差异特色不够鲜明、产业内容不够丰富、产业规模不够量级、产业链条不够紧凑、品牌优势不够突出、市场衔接不够牢固、龙头企业不够强劲、联农机制不够灵活、科技应用不够充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效统计不够规范、政策内容不够分量、工作措施不够管用、推进速度不够快、干部作风不够扎实等。

所存在的问题既有掣肘瓶颈,又蕴藏发展潜能,或也潜生机遇,都不是根本的困束障碍,都能够被克服化解和提升转优,只需有坚定的信心和改进措施。

一、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认识、深化创新,以更扎实的作风攻坚克难推动沟域经济深入发展,现有的基础强于存在问题的制约,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和国家的战略导向又为沟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

化弱为强,化短为长,只待有担当和创新精神的人。

发展沟域经济大有可为,更能大有作为。

县、乡、村干部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定信心,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振兴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

要依靠群众,主动作为,敢啃硬骨头,创造真业绩。

要不断创新思维、方法、机制来提升工作效能。

要着力提高工作本领,夯实工作作风,争创一流的工作成效。

二、促进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再梳理政策,优化政策集成,促进产业要素合理流动,有效汇聚到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沟域经济是一定时期内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抓手,更是加强生态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迫切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发展沟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莱城区发展和改革局董成林(2011年5月30日)为探索我区山区经济发展路子,加快山区乡镇发展。

近日,区发改局与茶业口镇等有关单位赴北京市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怀柔区等县区,就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

通过考察,深刻感受到北京市沟域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大大促进了北京山区的经济繁荣和生态环境改善,其发展模式对我们加快山区乡镇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北京市发展“沟域经济”的经验与做法所谓“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产业资源、自然景观、人文遗迹为基础,通过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有序打造,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点线面相协调,带动区域发展的一种山区经济发展模式。

近几年来,北京市根据每条沟域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发展趋势,创造出了五种适合山区乡镇发展的模式:1、文化创意先导模式。

即通过创新思维改变人们现有的消费理念、方式和途径,依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例如密云县汤河沟域“紫海香堤”以“浪漫香花,山水长城”为定位,以现有汤河农业和村庄人员为基础,以生态农业、花草种植为基地,以周边的水域环境和错落有致的山体为依托,建设成集养生、度假、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长城脚下最具时尚浪漫、国际型的香草庄园。

庄园由香草艺术园、香草产业园、汤河香草亲水乐园、香草艺术庄园、生态农业与果园示范区五部分组成,种植了薰衣草、紫苏、万寿菊、马鞭草等品种。

目前,紫海香堤艺术庄园直接吸纳劳动力300多人,带动340户、526口人,人均增收500元。

2、特色产业主导模式。

即利用已有的特色支柱产业资源,注入科技、绿色、健康内涵,配套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

如平谷区大华山镇依托大桃产业打造桃花谷沟域经济,昌平区南口镇重点发展百合花主导产业,房山区琉璃河镇建设以肉鸭加工、面粉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怀柔区雁栖镇神堂峪的“虹鳟鱼一条沟”等。

门头沟区率先提出了山地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坚持走农业与旅游业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根据资源特征和发展优势将全区划分为四大类18条沟域,以108、109国道为轴线,带动沿线18条沟域整体发展,形成“走廊带沟域、沟沟带园区、沟沟有特色、村村有园区”的发展格局。

18条沟域总体划分为自然风光—2—旅游沟域、民俗文化展示沟域、都市农业发展沟域、生态治理示范沟域四种类型。

目前重点建设沟域为妙峰山樱桃沟村樱桃园区已经发展到1000亩,其中中心园300亩;樱桃种植已成为支柱产业,被命名为“国家级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涧沟村、禅房村玫瑰种植,目前已达6000余亩,已经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

3、龙头景区带动模式。

即以国家认定的景区为龙头,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培育层次,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形成辐射面较大的经济区域。

例如房山区以十渡景区为龙头打造“十渡山水文化休闲走廊”,通过对已有乡村旅游资源的提升与整合利用,发挥其与周边优质景点的连动作用,融合当地文化,打造一个品牌化的乡村旅游示范带,带动周边产业兴起和农民致富。

房山区具备开发条件的沟域有40条、涉及16个乡镇、207个村。

目前重点规划建设了蒲洼“京郊小西藏”生态休闲沟域、张坊仙栖谷沟域、周口店红螺谷沟域、佛子庄上水文化养生谷沟域和大石窝云居仙谷沟域等5条沟域,通过对已有乡村旅游资源的提升与整合利用,实施绿化美化、新能源建设、污水处理等环境整治工程,大幅度提升了景区的生态价值。

4、自然风光旅游模式。

即依托现有自然景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并带动特色林果业、农业观光园区和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

例如延庆县千家店镇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依托国家硅化木地质公园优势,以滴水壶、乌龙峡谷、朝阳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基础,启动了“黑白河沿线百里山水画廊”工程,提高乡村旅游的硬件条件和接待能力,提升旅游环境档次和水平,打造自然山水游品牌,2010年该镇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涵盖全镇域的4A级旅游景区,大大推进了沟域经济快速发展。

5、民俗文化展示模式。

即依托传统民居、宗教寺庙、革命遗址等人文景观,重点发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并带动特色林果业、休闲农业和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都市型山区农业发展。

如门头沟区妙峰山沟域依托妙峰山万亩玫瑰和千亩樱桃种植优势,着力打造京西玫瑰谷和樱桃谷品牌,建设集民俗文化、体育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民俗文化示范沟域。

门头沟区斋堂镇爨(cuan)柏沟域,对明清古民居资源进行整合,完整体现了京西古村落文化的内容和内涵,成为创意、体验、摄影、绘画、书法的理想场所。

北京市通过大力发展“沟域经济”,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提升了山区发展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提高了山区农民的收入水平。

据调查,2000年以来,北京市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京郊平均水平;2010年底已突破万元,达到10518元。

二是提高了山区生态环境质量。

到2010年末,北京市山区—4—林木绿化率达到71.4%,森林覆盖率达到51.8%,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8.8和15.1个百分点。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28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82%;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50条,小流域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

全市七个山区县有6个国家生态示范区(县),83个山区乡镇中有59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其中3个是“国家级生态乡镇”。

三是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丰富多彩的沟域成为北京市民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2010年,山区民俗旅游村共接待游客2353万人次,占十个远郊区县旅游人数的78.7%。

二、我区发展沟域经济的基础和条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通过学习考察北京市发展沟域经济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区山区乡镇发展实际,我们认为我区山区乡镇也具备了发展沟域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休闲旅游客源充足,具备发展沟域经济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我区地处山东省中部,是市委市政府驻地区,是济南“一小时城市群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北部山区已进入济南半小时生活圈。

“十二五”期间,随着山西中南部铁路、济南与莱芜城市轻轨、青兰高速公路莱芜段和京沪高速连接线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陆续开工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建设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我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为周边城市居民到我区旅游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近年来,到我区来休闲旅游的周边城市居民年均增长30%以上。

同时为加快融入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我市打造成为济南的城市后花园,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我区将成为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首选之地,为我区发展沟域经济、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2、生态环境优美,沟域自然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沟域经济良好的客观条件。

我区各类资源丰富,特别是适宜发展沟域经济的资源更为丰富,如山地资源、林地资源、水资源等。

我区三面环山,西部为开阔的河谷平原,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

南部的莲花山、新甫山和北部的大山、香山,山势陡峻、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完全。

我区具备开发条件的沟域较多,主要集中在茶业口、高庄、大王庄等5个镇(办);我区林地资源丰富、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31.7%以上,林场面积12.5万亩,经济林种植面积达27万亩,林果年产量10万吨,其中优质樱桃种植面积近2万亩,樱桃年产量200万斤左右;全区有大小河流380条,河流众多,沟谷密集,都为雨源型山溪性河流。

全区水库坑塘水面星罗棋布,总兴利库容25618万立方米。

其中大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24座,小(二)型水库105座,塘坝766座,这些都为发展沟域经济提供了便利条件。

3、收入持续增长,休闲旅游需求旺盛,具备发展沟域经济坚实的物质基础。

收入是影响人们旅游消费最重要的因素,休闲—6—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支出,居民只有拥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才会有出去旅游的愿望和行为。

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19744元,已超过3000美元,休闲度假需求很大。

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看,城镇居民已从“吃—穿—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逐步演变为“吃—娱乐文教服务—休闲旅游” 为重心的消费模式。

特别是休闲娱乐比重上升较快,这为开发生态旅游、休闲旅游、自驾车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沟域旅游前景非常乐观。

目前,全区3A级3家、2A级2家。

莲花山、王石门、龙山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

2010年,全区接待游客2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23.3%。

4、城乡统筹加快,山区发展欲望强烈,具备发展沟域经济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山区乡镇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受客观条件制约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量还比较小。

农民求致富、盼发展的期望迫切需要我区加快沟域经济发展。

我区的发展,虽然困难在山区,但希望在山区,潜力也在山区。

只有山区经济发展了,才能实现全区的大发展、快发展。

我市是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试点市,随着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乡差距将明显缩小,山区乡镇发展压力非常大,发展的欲望也非常强烈。

由于山区乡镇工业企业少,农民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产业基础弱、招商能力不强、缺资金、缺人气,发展相对滞后。

但山区乡镇植被绿化率高、原生态地貌保持好,旅游资源众多,这些都为沟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有利因素。

因此,山区乡镇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在发展沟域经济上做文章、下功夫、求突破。

三、我区发展沟域经济的对策和建议从目前来看,我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还比较低,要学习借鉴北京发展沟域经济的经验做法,充分考虑沟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发展沟域经济作为重要抓手,促进山区经济快速发展。

(一)统一规划,整体打造。

“沟域经济”发展是以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山区虽然具有天然生态、资源丰富等发展优势,但由于基础条件相对薄弱,进行沟域经济建设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和深化发展的过程,必须立足长远,科学规划。

要打破以镇域为单位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尽快编制全区沟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有关镇(办)的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做到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并通过规划的分期实施,使山区逐步形成统一有序、整体发展的格局。

如我区北部的茶业口镇位于莱芜、淄博、济南章丘三市交界处,是我市北部旅游板块的重要节点,东临国家原山森林公园,南接雪野湖风景区,仲临路贯穿东西,普雪路连接南北,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该镇森林植被茂密,沟渠河道纵横,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厚重,拥有—8—龙山2A级国家风景区、凤凰山、汪洋台、齐长城遗址、孟姜女传说等景点20多处,另外还有樱桃谷等多处新开发景点,旅游业呈现“板块发展模式”,具有发展“沟域经济”的整体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