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_高二作文
和而不同作文

和而不同作文
和而不同。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更是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生活方式的碰撞与交融。
在这种情况下,和而不同成为了我们必须要学会的一种生存方式和处世态度。
和而不同,意味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和平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上的种种不同。
首先,和而不同意味着尊重差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着不同的经历、背景和观念。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不因为他们与自己不同就对其持有偏见或歧视。
尊重差异,是一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其次,和而不同意味着包容多样。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文化、宗教、习俗在这个星球上共存着。
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多样,接纳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只有当我们愿意包容多样,才能够促进文化的融合,拓展自己的视野,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和宽容的人。
最后,和而不同意味着以和平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上的种种不同。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时候他们的想
法和我们的不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学会以和平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不同。
只有当我们不将差异视为对立,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它们,才能够在和而不同中找到共鸣,实现和谐共处。
总之,和而不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它要求我们尊重
差异,包容多样,以和平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上的种种不同。
只有当
我们真正理解和践行和而不同,我们才能够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
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让我们以和而不同的心态,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高中优秀议论文和而不同(精选20篇)

高中优秀议论文和而不同(精选20篇)高中优秀议论文和而不同(精选20篇)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我们该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优秀议论文和而不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优秀议论文和而不同篇1“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处世为人方面,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
就如现在把和而不同用在人文、科学与生活的关系上,也是恰到好处的。
“和”是指共生互动、相同互通、和而创新;“不同”则是相异互补。
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正好用来解释三者的关系,人文、科学与生活三者之间既有着相同互通、共生互动的关系,又有着相异互补的区别。
想起电影《阿凡达》的结局不禁思考:为什么拥有了高科技的地球人最终却败给了原始的土著纳威人?其实思考后会得出这样一个道理:社会、人类要想和谐健康发展,既离不开科技的发达,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提升,而这一切都源于生活。
就像材料所给的那个故事一样,如果没有瘟疫,也不会有人想去研究微生物,而有了瘟疫却没有显微镜的发明,那么单靠人文精神的力量是拯救不了那些瘟疫中奄奄一息的人们的。
所以三者有了联系就要发挥各自的不同,在不同中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好的效果。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有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一个白发苍苍的学者思考片刻后回答道: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呢?”记者不解的问。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表示歉意等等。
”学者这样回答了记者。
正是这一番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一位为世界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影响他的东西不是哪个实验室,而是幼儿园,是幼儿园里渗透给他的一种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来自于生活同时也作用于生活。
和而不同作文800字

和而不同作文800字
【篇一:和而不同——真正的和谐】
曾有人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作品。
此言诚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而这就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独特途径,而不必盲目效仿他人。
否则,不免有“邯郸学步”之嫌。
诚然,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要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要善于与他人和谐相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盲目的以众人之是为是,以众人之非为非,而是要“和而不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留个性的同时融入社会,才能寻求到真正的和谐之道。
一个人如此,一个学派、一种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大思想家辈出的黄金时代,十大学派和数百个小学派相互争鸣,都极力想驳倒对方。
但是无论哪个学派,都没有强迫他人改变自己的信念,对于思想立场与自己不同的人,也仅仅是“道不同不相与谋”而已,而非暴力压服。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良好的学术范围,春秋战国时代才会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空前绝后的最高峰。
正因为诸子们的和而不同,才成就了思想上的大发展大辉煌,而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尚且懂得“君子和而不同”的道理,那么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和而不同就显得更为重。
和而不同作文_优秀作文

和而不同作文_优秀作文和而不同作文(一)和谐,这个词既是那么简单,又是那么难,简单的是它就代表着平安无事,这只是它最肤浅的诠释,难的是它是在人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时,能够彼此融洽的进行心灵的交流的社会状态——即和而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混战的时期。
这个时代可谓与“平安无事”无缘。
但这个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是因为这是一个在思想领域“和而不同”的时代。
儒、法、道、墨、名、农、阴阳、纵横、兵、小说十大学派和数不胜数的小学派彼此争鸣,他们都竭尽全力试图驳倒对方,但又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相互的辩论中,与对手共同进步,正因为这种思想上的和谐,中国古典文化才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达到了古代史上的最高峰,而那些各家的大师们,也因此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峰,受到后人们的景仰。
反观其后的“大一统”时代,统治者在实现政治一元化的同时,在文化领域也追求“一体化”,先有秦始皇独尊法家焚书坑儒,后有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于是古代中国的文化界就此“稳定”,但也日益失去生机。
取得统治地位的学派成为了统治者粉饰太平的工具,日益僵化腐朽,而非统治思想则被视为“妖言惑众”遭到打击摧残,到了明清,中国古典思想终于彻底走进死胡同,知道鸦片烽火惊醒华夏,中华文化才迎来新生。
中国古代的文化的兴衰,犹如我们耳边的警钟,时刻警示我们:和而不同方为真正和谐,追求表面太平只会招致灾难和耻辱。
与摧残思想的古代反动统治者不同,新中国建国伊始便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
改革开放之后更是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
因此当今中国的文化事业呈现了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化作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而在百花齐放的缤纷中,中国一步步走向和谐,走向进步。
和而不同方能造就和谐,在我们投入绚丽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保持这和谐的文化底蕴,在和谐中成长!和而不同作文(二)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作文13篇

和而不同作文13篇(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解读: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用典]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年5月13日《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原文: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
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
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建本》原典: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释义:这是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苑》中的一个故事:晋平公一次问盲乐师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
”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平公听了很生气:“哪有做臣子的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说:“盲臣哪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过,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光鲜明亮;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一样炽热似火;老年时好学,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
和而不同作文(精彩10篇)

和而不同作文(精彩10篇)和而不同作文篇一在现代社会中,“和”是社会生活中的“和睦”、“和气”,是国家层面的“和谐”、“和平”,也是人与自然众生共处的一种状态,“和”似乎成了追求的主旋律。
《说文解字》中如是解释“和”:“龢,调也。
啝,相应也”,造字的初衷是“以声音相应,协调地跟唱或伴奏”,继而引申出“和谐”之意。
由此可见,“和”的本意并不是一味应和。
正如《论语》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不是隐藏人的缺失而展现出的“一团和气”;也不是消磨掉个体的'独特性,将其肢解装进社会的框架;更不是群体因为心存恐惧或毫无主见而选择圆滑附和,造成千人一面的假象。
相较一潭死水的庸君盛世,百家争鸣的战国才是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态,个体的差异带来国家的生机和繁荣。
当人们在既定框架中推崇“和”时,也就从另一方面否定了“不和”的价值。
在固有观念中,“不和”代表着极端、灾难和恐惧,然而,有时的“不和”即是挣脱时代和社会枷锁的开创者。
当主张改革者逆先王之道,反时代之潮流,明确提出变法而引发巨大争议时,正是这样的“不和”,推动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当人们为了伸张自身的正当权力而抗争,不甘屈服于强权或惯例而因此产生冲突时,正是这样的“不和”让权利有了生命的根基;当个人以科学和艺术的正途去冒犯强势群体、挑战权威时,正是这样的“不和”让发展在逆境中求生。
被批判和被攻击也许是这些“不和”最初难以杜绝的宿命,但它们在血雨腥风中重生。
由此可见,“和”与“不和”不是两个既定的概念,更不能简单地分为非黑即白的两个对立面,没有了二元对立的格局和随之而来的戾气,没有了阻断理性思考的高墙,那就会形成“不同未必不和,和中自有不同”的社会。
真正的“和”是与自我和解,人要想走远就要学会卸下包袱,在超越自我、挑战未来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悦纳不那完美的自身,正如尼采所言“克制是苦事,不和解的人睡不好”;真正的“和”是社会形态的不同,美人之美,共存相生,互学互鉴,个体的差异性才能使社会多姿多彩;真正的“和”是世界的融合多元,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只有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拥抱世界的和谐统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文完美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文【篇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曰:“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何为“和而不同”,何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际中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和而不同”追求内在和谐统一,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
今天,“和而不同”更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法则。
君子总是与人相协调,并不盲目地附和别人;小人一但见到别人成功就一窝蜂随波逐流。
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形成了淘金热,人们都想借此发财。
史密斯也是如此,但他不像别人一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
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而他却大发一笔。
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去淘金这是“不同”。
加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成为富翁是他应有的回报。
君子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小人强求一致,往往造成矛盾冲突。
一个乐队,想要奏出美妙的音乐,需要多种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乐交汇在一起形成美妙的交响乐。
反之,如果只有一种乐器,那单调乏味的声音可想而知。
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一个性别,无法交媾,无法造就新的生命,那我们的生活将充满黑色。
我们的世界本来就该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美丽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和局面呢?”答案就是“不同”。
只有在“和”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同繁荣。
我们要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达到共识,以达到“和”。
我们所生活的该是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更是一个以“和而不同”的社会。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个人要发展,人民要幸福,国家要富强,世界要和,这一切要需要“和而不同”。
高考写作素材:和而不同(通用11篇)

高考写作素材:和而不同(通用11篇)高考写作素材:和而不同(通用11篇)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所看见的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高考写作素材:和而不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考写作素材:和而不同篇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在群体中我们要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换取归属感及别人的认同;有人说,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也有人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包容,保持个性与亲近大众并不难调和。
【押题理由与解析】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文明的高度在不断提升,各式“社会病”也开始在人群中蔓延: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娱乐至死、网络依赖症等危害着人们的心理健康。
“大多数”在社会交流中失去了安全感,不得不戴上面具,扮演大众所喜欢的样子,以牺牲自己的个性,来博得别人的认可,最终在人生旅途中失去方向。
而“少部分”难能可贵地保持着自己的本性,但可惜的是,却被人视为“异类”,受尽“大多数”的排挤,倍感压力。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因此,时代中的人们也被简单粗暴地划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抛弃自己融入世故,被称之为“大多数”;另一类人选择个性表达,被奉为异类。
然而,作为群体性动物,无论成为哪一类人,都是极端行为。
所以,在这样的“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大多数”与“少部分”之间的关系调和成了社会热点话题,也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核心话题。
这道材料作文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观点:1.批判那些把他人的行为方式、理想及以世俗的价值取向作为自己的目标,从内到外被同化,不知不觉中丧失指引前行力量的行为;2.在群体中保持自我意识和思考的独立性,不盲目从众,有自己的理想追求;3.个体要融入群体,但是需要在群体中保持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差异性,更重要的是精神意识层面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而不同
一九五三年的万隆会议上,新中国遭到了某些国家的怀疑与敌视。
面对众多同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疑虑和他们对于共产主义的担心,周总理提出了后来闻名世界的,各国纷纷效仿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视中国的目光一下就变得温和而友好。
而在周总理身后为支撑的,正式两千年前孔子的那句:"和而不同"。
中国历史凭借其浓厚的君子思想孕育出了孔子的那句"和而不同",同样也孕育出了这样的一类人。
而在这类人中,我首先想到的是朱熹和张式。
朱熹和张式年龄相仿,同为当时着名的哲学家。
他们在岳麓书院进行的学术讨论,被后世称为"朱张会讲"。
他们两人本在学术上不同,有些乃至相背。
但在友好而激烈的学术讨论中,两人渐渐发现了哲学的内核。
两人所持观点,虽表象不同,却在本质趋和。
故此,二人的学术皆有精进,却又并未统成一说,而是在相当的高度里保持这和而不同的境界。
以至于朱熹用诗句来会议他与张式之间的学术友情:
忆昔秋风里,
寻朋湘水旁。
胜游朝挽袂,
妙语夜联床。
别去多遗恨,
归来识大方。
惟应微密处,
犹欲细商量。
……
诗中句句,皆是朱熹对于这位与他和而不同的朋友的真情实感。
至于王安石,更是此类中的杰出代表。
王安石能与司马光"不同",靠的是对于世间真理的自信;而与包括苏轼、欧阳修在内的满朝大臣"不同",他凭借的是对真理的自信而派生出来的勇气。
亦因如此,他才会潇洒的放言"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更使他自信的吟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的诗句。
晚年他迫于形势不得不归隐山林之时,仍然写下了"纵被春风吹做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如此种种,皆为王安石之与世"不同"之处。
然而这"不同"之中却是与天下苍生的大和。
《免税法》惠泽百姓,《水利法》功在千秋。
看着被王安石变法所泽被的大地,任谁不能感慨,"和而不同"被王安石诠释得如此完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和而不同"的最好注脚。
佛、儒、道三家,本是相互冲突,可谓不同之深。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年的调和下,不断的相吸收、相融合。
最终形成了佛教中国化、道教世俗化和儒教道禅化的三家互补互存,互相繁荣的文化格局。
这点从中国古代文化名人通常三家皆精的特点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到。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已经无可逆转,各种不同文化,不
同信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颇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此有人断言:未来世界的主要冲突将是文化上的冲突。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一条正确之路呢?或许江泽民在访美时的一段话会给予我们一些指点。
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