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内容包括: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统计和概率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数据和信息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绘制统计图时,可能会对数据的分类、统计图的构图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对数据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
2.教学难点: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实例分析-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巩固拓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统计图模板、数据素材等。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例如:展示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请学生观察并说出身高最高的学生。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呈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例如:展示一组学生的成绩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科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绘制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统计表的制作,二是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继三年级学习简单统计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统计知识的环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四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统计知识,对统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制作统计表和绘制条形统计图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基础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同时,学生可能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制作统计表和绘制条形统计图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统计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制作统计表和绘制条形统计图的任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统计工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引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1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苏教版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1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苏教版 (1)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和描述数据,并通过观察和分析条形统计图来获取信息。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和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的基本知识,如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但他们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能力也在逐步发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读条形统计图的能力,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学会观察和分析条形统计图,获取有用的信息。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完成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
3.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展示条形统计图的实例,方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条形统计图的实例,用于教学演示和引导学生分析。
2.准备纸张、彩笔等绘图工具,让学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3.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如商店的商品价格表、班级学生的身高统计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它们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集体备课教案(7个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集体备课教案(7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主要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如折线图和条形图,但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2.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情景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身高、班级学生体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统计图,并提问:“你们觉得哪种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从而引出条形统计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条形统计图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用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数据,并能从中获取信息。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理解不透彻,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本知识,能够读懂并能简单地制作。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学会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2.难点: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的意义。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统计图表素材,用于课堂演示和练习。
2.准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模板,方便学生制作。
3.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引发学生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统计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表,如商店的销售统计表、班级学生的成绩统计表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制作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等各自的特点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三者的特点(1)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作用: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作用: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
作用: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总之,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条形统计图课件(共12张PPT)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条形统计图
整理复习
直观、易于比较
在统计表的基础上,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呢?
整理复习
在条形统计图中一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 至更多单位,需要根据收集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
整理复习
9
9
7 6
在涂色时,有时会
根据实际只图半格
有时根据版面安排 的需要,纵向条形 图还可以绘制成横 向条形图。
( 8 )岁,体重增长最慢的是在( 9 )岁。
9÷3=3
(1)结合条形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身高/厘米
128以下 128~135 135~139 139~145 145~160 (不含128)(不含135)(不含139)(不含145)(不含160)
160及 以上
人数
3
9
6
12
18
6
(2)填写条形统计图中缺少的数据,图中1格代表( 3 )人。
(1)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年份
202X 202X 202X 202X 202X
造林面积/公顷 20
40
60
100
80
(2)202X年造林面积是202X年的(5 )倍,这五年一共造林(300 )公顷。
100÷20=5
20+40+60+100+80=300
下面是英才小学四(2)班学生的身高情况统计图。[]
9
9
7 6
18 5
4 3
在用两幅图对照 分析时比较起来 不太方便,这时 可以结合复式统 计表一起分析, 这样更为方便。
根据条形统计图填一填。[]
(1)每格代表( 1 )人。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数据,从而达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制作方法。
同时,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形象的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如每个条形的长度代表数据的多少,条形之间的距离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它们的作用。
2.让学生学会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如每个条形的长度代表数据的多少,条形之间的距离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讨论等方式,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样本。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学校运动会运动员的成绩,引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如条形统计图中的每个条形的长度代表数据的多少,条形之间的距离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统计主题,如家庭人口、班级人数等,然后让学生根据所选主题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0〜41页例1、“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学生分为4〜6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呈现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引导:这是张丽华调查收集和记录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
请大家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说说这里有哪几类节目,你知道了些
什么。
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项目和数据,并说明大家已经学会和认识了像;这样收集、整理数据。
提问:你觉得怎样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
引入: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
1.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呈现例1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引导:这里第一幅是简单的统计表,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
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
说明:完整的统计表需要有: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表示统计的什么、注明什么时候统计的,这里标题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要有和收集数据相对应的统计项目,这里的统计项目有“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几项,还有“合计”栏(3)表示的数据,这里表示的是“人数”。
(2)引导:现在我们来观察条形统计图,大家讨论一下: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数据的?提问: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怎样表示数据的?
追问: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
说明:完整的条形统计图需要有:(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这里标题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2)—般在统计图的横向底线和纵向左边线上分别表示出项目和数量,这里沿横向底线表示项目,沿纵向左边线是表示数量的刻度,这里每格高度表示2人;(3)用直条表示数据是多少,直条长度要根据左面数量的刻度确定。
【设计说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这主要是在收集、整理数据后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正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学会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首先需要了解简单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和表达数据的方式,否则会影响学生在统计表里和统计图上正确地表达数据。
因此教学时利用“半成品”的简单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分析一张统计表和一幅统计图“要有哪些要求”“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怎样表示数据的”,了解其结构和数据表达,使接下来自己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具有知识基础。
】
2.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引导:你能根据前面记录的数据,完成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吗?那请大家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学生填表、描图,教师巡视、指导。
(1)交流统计表数据。
交流:你的统计表是怎样填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
(呈现学生的统计表交流、检查,注意统计日期)
追问: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统计表除了每个项目要根据整理出的数据正确填写,一般还要计算合计数,它衣示各项目的数据相加一共有多少。
这里合计数46人,是统计的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全班总人数。
(2)交流统计图数据。
交流: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数据的?(呈现学生的统计图交流、检查)
追问: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
(3)小结方法。
提问:回顾填写统计表和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指出:在统计表里表示数据,一要注意正确填写每个项目的数量,二要注意正确计算合计数。
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数据,一要看清各类项目的位置,在对应的位置上表示相应的数据;二要根据每格表示几确定条形画多高,准确表示数据;三要在直条的上部标出表示的数量。
不管是统计表还是统计图,都要注明统计的日期。
3.简单分析数据。
提问: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人数最多的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说明:从统计表和统计图里,除了可以知道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各有多少人,还能知道最喜欢哪几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比较多,最喜欢哪类节
目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哪类节目的人数最少,喜欢不同类节目的人数相差多少等。
所以统计可以知道许多想知道的信息,不同的统计又可以知道不同方面的信息。
在学习、生活里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想要了解哪方面的信息.就可以收集数据,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出结果,并进行分析。
4.认识特点。
引导:请大家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发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统计表用表格填数表示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板书:统计表——填数表示条形统计图——直条表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数据,而条形统计图因为是用直条表示数据的,所以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板书:直观形象)
三、统计实践
1.完成“练一练”。
(1)了解要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办法,了解统计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利用表格分小组调查、收集数据。
活动: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每位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在组内检查、核对记录的数据,全组统一结果。
(2)全班汇总记录的数据,教师引导算出全班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
的人数,得出全班汇总结果。
(3)学生根据全班调查的结果,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交流完成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注意标题和日期;填表、描图等有错的订正。
(4)引导: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交流:根据统计,你了解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哪些情况?哪个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
2.做练习七第1题。
让学生阅读练习七第1题,了解统计内容和数据;在小组里讨论下面的问题和“还能想到什么”。
交流:第1题统计的什么内容,你了解了哪些数据?
这一星期用水量哪天最多,哪天最少?
除了星期六和星期日外,每天的用水量大约多少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说明可以看这五天每天的用水量,大多数是11吨,其余比它多点或少点,所以可以说大约11吨,也可以说成大约10吨)
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四、全课总结
1.总结收获。
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对于统计,你有哪些体会?
指出:我们这节课,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知道了它们
各由哪些部分组成,学会了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明白了统计表填数表示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相关信息,便于我们分析问题。
知道条形统计图除了能表示出数量,还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反映各项数量的多少。
在日常生活里,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统计,经过统计的数据是可靠的,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一定的信息和情况,因此当要了解什么数据时,就可以用统计方法解决。
2.布置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从今天起收集、记录连续5天(假日除外)做家庭作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