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案复习进程
小学科学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设计)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设计引言:《衣食住行的变化》是小学科学11《生活中的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了解和探究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从而认识到科技和环境因素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衣食住行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探究精神。
一、任务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衣食住行的需求和方式的变化;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4.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任务步骤和活动设计:1. 了解衣食住行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衣食住行的话题。
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谈谈衣食住行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2. 探究古代和现代的衣食住行的变化(30分钟)a. 衣: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古代和现代的服饰差异,可以通过图片、图表或实物来展示他们的发现。
b. 食:学生观察自己每天的饮食内容,并写下来。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古代饮食的相关资料,同样可以通过图片、图表或实物展示他们的发现。
c. 住:学生通过观察家庭住所的照片或实地考察,了解现代住房与古代住房的差异,并通过比较分析古代和现代住房的特点,讨论人们住房的需求的变化。
3. 学习交通工具的演变(30分钟)a. 展示和讨论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工具图片或模型,并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工具的变化背后的原因及其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b.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交通工具,通过调查和资料搜集了解它的发展历程和优缺点,并用PPT或海报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4. 进一步思考和交流(20分钟)a. 学生进行班内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衣食住行变化背后原因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b. 教师引导全班进行思考和反思,提出一个问题: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让学生用文字或图画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5. 小结和总结(10分钟)教师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强调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衣食住行的变化

第十一课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上存在很大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影片、对比、交流理解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善于交流,勇于表达自己。
【教学重难点】1.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2.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展难以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事怎么生活的吗?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3.师: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古时候的人可能生活的状态,大家有没有觉得古时候的人们的生活和现代我们的生活不一样啊?4.师:是啊,古时候的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上都不一样,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衣食住行的变化。
(板书)二、看一看,说一说。
1.师:刚刚我们说了那么多古时候的人生活情况,有的同学可以想象的出来,但是有的同学可能还是觉得有点不太明白。
现在我们一起通过小短片来了解下吧~2.播放小短片,学生观看。
3.师:同学们,看了这个短片,你们愿意回到古时候生活吗?为什么呀?4.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5.师:同学们,刚刚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你们说说看,喜欢现在的生活吗?为什么?6.学生回答,教师从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7.师:同学们,我们说了这么多古时候和现在的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变化是怎么一步一步产生的吧。
8.展示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的图片给学生看。
9.师:同学们,你们看一看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啊?10.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三、想一想,说一说。
1.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呀,你们觉得生活中哪一样发明最方便?为什么?小组进行讨论下。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同学们,现在看屏幕,如果我们要把大米磨成米粉,你们觉得用哪一种工具比较省力呢?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5.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对比了从古至今人们生活的变化,发现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了科技。
2023秋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11.衣食住行的变化2-1(表格教案)

- 网络资源:可引导学生搜索相关的网络资源,如科学探究网站、历史博物馆网站等,这些网站提供了丰富的衣食住行相关资料,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究。
- 实地考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博物馆、参观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衣食住行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8. 家长通知:准备一份家长通知,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鼓励家长参与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衣食住行的变化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衣食住行的变化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和展示衣食住行的变化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衣食住行的变化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1课衣食住行的变化的相关内容。教材中应包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识点和活动指导。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用来直观地展示衣食住行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1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衣:古代服饰特点、演变过程、文化意义
-食:古代饮食文化特点、演变过程、饮食习惯
-住:古代住宅特点、演变过程、居住环境
-行:古代交通特点、演变过程、交通工具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针对“衣”的发展变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服饰,并分析其特点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4.突出重点:通过加粗、颜色标记等方式,突出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特点。
5.准确精炼:板书设计中的文字和图表准确反映历史事实,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6.概括性强:板书设计以概括性的语言和图表,总结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和特点。
7.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通过生动的形象和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衣食住行的变化”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对衣、食、住、行有了初步的认识,包括衣服的款式、食物的营养、房子的结构、交通工具的种类等。此外,学生在小学低年级的科学课程中,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衣、食、住、行的基本知识,例如衣服的材质、食物的来源、房子的功能、交通工具的速度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复习之衣食住行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复习之衣食住行公开课教案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古代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对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所认识和理解,对各时期的与衣食住行有关的艺术进行分析,培养其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二.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衣“衣”,狭义指人上身所穿的部分,广义可泛指一切蔽体的东西。
古代的服饰有区别等级的作用。
(一)头衣冕——天子、诸侯、大夫所戴,上部有延,呈长方形,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珠,称为旒。
据说天子有12旒,诸侯以下各有等差。
后来只有天子才能戴冕有旒,“冕旒”成为帝王的代称。
冠——一般的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并且带有礼仪的作用。
“男子二十,冠而字。
”冠是男子成人的标志。
“冠者”代指成年人;“弱冠”指刚刚步入成年。
成人戴冠是一种礼仪,该戴冠而不戴是非礼的表现。
《晏子春秋?内篇》:“(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
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
’景公惭而不朝。
”古代不戴冠的男性有四种:小孩,平民,罪犯,异族人。
垂髫——代指小孩;“总发”、“总角”代指年幼时。
苍头——髡,是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
没有被剃发的罪犯用青衣裹头,又叫“苍头”。
上古的士兵多由奴隶组成,同样用青布裹头,所以“苍头”又指士兵。
被发左衽——指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帻——平民所戴,发髻上盖着巾。
“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陌头、绡头——庶人所戴,类似于陕北农民的白羊肚手巾,从后而前,在额上打结。
古人常用“戴绡头”表示不做官。
(二)体衣1、展示古代服装,学生欣赏。
欣赏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1)古代衣服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2)请你猜测一下诗人称为石榴裙是指什么时期的衣服,汉、唐、宋、元?朱红色的裙子;借指青年女子。
常称迷恋某女子为拜倒在石榴裙下。
拜石榴裙的传统,来自杨贵妃。
杨玉环是个酷爱石榴花爱吃石榴爱穿石榴裙的人,李三郎太爱美人,便为她在华清池、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11课《衣食住行的变化》word教案

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11课《衣食住行的变化》word教案目的: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
重点: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
难点: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
教法:探究法、操作法课前准备:毛笔、墨、宣纸、计算笔、等各种各样的笔、白纸、普通纸、铅笔心、毛线、细线、布等。
教学流程:了解纸和笔的发展了解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设计一种新铅笔制作不用木材的铅笔教学过程:活动1 :了解纸和笔的发展1甲骨、竹简、宣纸、现代的纸2羽毛笔、蘸水笔、钢笔、铅笔、自动铅笔、3各种橡皮、涂改液、涂改笔活动2: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1在活动1的基础上的谈话2看课文中关于带橡皮的铅笔发明的图3讨论: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可能是像带橡皮的铅笔这样发明的?活动3:设计制作新文具1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文具,画在书上。
2制作一只不用木材的铅笔。
课后小结: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纸和笔的发展,在制作“新铅笔”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附送: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11课《运水游戏》word教案1【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而本节课是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最基础的知识,学习本节课不是为了获得多少知识,而是为了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做科学的态度。
科学素养是需要长期的、连贯、进阶的科学学习与躬身实践才能形成。
而入门最是关键!所以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四个维度定为:科学知识,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过程。
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11课《衣食住行的变化》word教案

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11课《衣食住行的变化》word教案目的: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
重点: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
难点: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
教法:探究法、操作法课前准备:毛笔、墨、宣纸、计算笔、等各种各样的笔、白纸、普通纸、铅笔心、毛线、细线、布等。
教学流程:了解纸和笔的发展了解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设计一种新铅笔制作不用木材的铅笔教学过程:活动1 :了解纸和笔的发展1甲骨、竹简、宣纸、现代的纸2羽毛笔、蘸水笔、钢笔、铅笔、自动铅笔、3各种橡皮、涂改液、涂改笔活动2: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1在活动1的基础上的谈话2看课文中关于带橡皮的铅笔发明的图3讨论: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可能是像带橡皮的铅笔这样发明的?活动3:设计制作新文具1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文具,画在书上。
2制作一只不用木材的铅笔。
课后小结: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纸和笔的发展,在制作“新铅笔”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附送: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2019-2020年一年级上册第11课《运水游戏》word教案1【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而本节课是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最基础的知识,学习本节课不是为了获得多少知识,而是为了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做科学的态度。
科学素养是需要长期的、连贯、进阶的科学学习与躬身实践才能形成。
而入门最是关键!所以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四个维度定为:科学知识,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过程。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1 衣食住行的变化》教案

11 衣食住行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2.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三、教学用具学生分组材料:研钵、大米、擀面杖。
四、相关资源【科学博览】古代人吃什么。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吗?让我们来观察一组原始人和现代人生活的图片,比一比哪个小朋友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总结】从图上我们知道了,现代人和古代人在生活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有穿的——“衣”,吃的——“食”,住的——“住”,外出的方式——“行”。
【过渡】那么从古至今这些不同之处,是一夜之间就发生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它们是如何发展,怎样变化的?【新知讲解】一、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展示】展示衣服的图片【过渡】接下来,请大家把这三张图片按照由古至今的顺序排列。
【讲述】同学们都很棒,排列的很准确。
【提问】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最早的时候,衣服是什么做的?现在呢?从古至今,人们的衣服发生了哪些变化?【总结】最早的衣服是用动物的皮毛做或者树叶做的,很简单,现在我们衣服的布料多种多样,有真丝的,有纯棉的,还有涤纶的等等。
我们的衣服由繁到简,功能越来越强大。
【过渡】我们穿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我们吃的和住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么古代人都吃些什么呢?【展示】展示并讲解【科学博览】古代人吃什么插入【科学博览】古代人吃什么【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了烹饪,烹饪的过程需要火和炉具,那么请同学们观看下面的图片,然后按照出现先后的顺序将它们分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衣食住行的图片,石磨、迷你擀面杖、大米、电动粉碎机。
教师材料:
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视频。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原始部落生活视频。
2、展示原始人和现代人生活方面不同的图片。
3、提问:古时候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是什么样的?现代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教学
目标
1、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2、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3、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 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3、师小结:古时候的人以打猎为生,穿的兽皮,吃的是野果,住的是草棚,没有交通工具….
现代人穿的各种面科做成的衣服,吃的是健康食品,住的是楼房,交通工具有飞机、高速列车.....
1、看视频和图片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各个方面的不同。
二、从古至今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分类
(1)、找朋友:展示衣食住行图片,你能把它们分别贴到衣食住行的格子里吗?看那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教师巡视指导
3、炊具方面的变化
(1)、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视频,你看到视频中的人用什么工具做食物?
(2)、你知道原始人、后来的人和现代人分别用什么炊具吗?
(3)、师列举三个阶段灶具方面的变化: 原始人直接把木头架起来烧,后来的人用煤炭炉,现代人用天然气灶。
4、住房方面的变化
(1)、出示三个阶段人们的住房图片,你知道它们有哪些不同吗?
(2)、列出几种科技产品,如手机、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电磁炉等,让学生按重要度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3)、说一说家里最需要更换的一件家用电器或用品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四、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快捷
1、你觉得哪种工具最省力?粉碎机、石磨、擀面杖、研钵。粉碎机最省力。
2、做一做:大家先用研钵(擀面杖),后用石磨和电磨
(5)、现代的交通工具比古代好在哪里?
(6)练一练:见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给古代人生活中要用到的物品打钩
1、小组合作对贴画进行分类。
1、学生排序并小组讨论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小组讨论
三、调查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
(1)、展示学生回家向家长调查的表格: 什么是对自己生活影响最大的重要发明并说明理由。
3、使用电动粉碎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特别注意安全。教师演示操作操作。
4、大家体会哪种工具有优越性?
5、组织观看磨豆腐、舂米及机械化农业的视频。了解原始农业的一些技艺,以及现代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效和方便。道哪些?
7、碾成米粉可以制作各种好吃的食物,如江南的汤团、宁波的年糕、云南的米线、湖南的汤粉、等都是我国著名的米粉美食。
让学生介绍当地的米粉食品,体现对家乡的关注。
1、学生用不同工具碾米
2、学生介绍
板书
设计
11 、衣食住行的变化
古代人 现代人
衣 食 住 行
原始人 后来的人 现代人
碾米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案
课题
第四单元第11课 《衣食住行的变化》
课时
安排
共需要1课时
此为第1课时
教学
内容
本课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由四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重点了解古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什么样的,现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又是什么样的。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从古至今,人们在衣、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哪些改变,而这些变化是一步步发展完成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第三个是调查活动,让家里的长辈描述对自己已生活改变最大的发明是什么,着眼于了解具体的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第四个活动,使用工具对大米进行加工,体会用不同的工具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交流米粉可以做成的各种美食,也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关注家乡各个方面的变化。
(2)、师列举三个阶段住房方面的变化: 原始人住的是草木搭建的窝棚,后来的人住上砖木建造的房子,现代人住的是高楼大厦。
5、交通方面的变化
(1)、欣赏《清明上河图》,介绍图片,这图上的人处于什么时代?
(2)、找一找:图1、2上有哪些交通工具。
(3)、师评价。
(4)、出示古代和现代交通工具,介绍交通方面的变化: 古代人乘坐人力车或马车等,后来的人乘坐蒸汽火车,现代人乘坐高速列车。
(2)、教师评价
2、穿着的变化
(1)、播放巴黎时装展视频,这些模特在展示什么?
(2)、排排序:大家请看这些人穿的衣服,你能不能按照原始人、后来的人和现代人的衣服排排序,并小组讨论下为什么这样排序。
(3)师列举三个阶段穿着方面的变化:穿着方面: 原始人身穿兽皮,后来的人穿长袍马褂,现代人穿漂亮的衣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