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湿地公园案例研究分析——经典

奥林匹克公园北部森林公园湿地建 设工程
规划在奥运湖西北侧建设生态自然净化系统,也就是人工湿地,面积约10公顷。 规划在清河污水厂内建设8万t/d的再生水处理厂,采用膜处理工艺,其出水水质基 本可达到Ⅳ类水体标准(总氮指标达不到Ⅳ类水体标准),大部分常规指标接近Ⅲ 类水体标准要求。该部分再生水通过市政再生水管道向南通过清河后沿白庙村路入 奥运公园生态自然净化系统净化,补入奥运湖。
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
设计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交通网络。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既确保了场 地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达性,很好的解决了世博期间人流的分流问题。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 在形成不同文明景观体验空间的同时,提供了世博期间人流等候、疏散的场地。
设计特色:
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并对与6大问题做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 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4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蓝带: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
设计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有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4个部分组 成。其中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湿地带主要是指场地中部的人 工湿地系统。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无动力的自然渗滤进行联系,它们息息相关,一同营造着 具有地域特征、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系统。
图1
人工湿地工艺流程
图2
人工湿地剖面图
•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部森林公园湿地建设 工程”即将动工。这个位于京城中轴线北端 的奥林匹克公园,总用地约1135公顷,是举 办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区域。北区以自然生 态绿色景观为主,面积约300公顷。奥林匹 克森林公园在满足2008年奥运会比赛和绿色 生态带的需要同时,还将作为一个污水处理 系统,使清河再生水厂提供的中水经过湿地 的处理,达到森林公园用水的标准。
外国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外国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以下是一些外国湿地公园的优秀案例:
1. 新西兰:凯库拉湿地保护区
凯库拉湿地保护区位于新西兰南岛的东海岸,是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地区。
该保护区以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壮观的海岸线和多种野生动植物而闻名,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当地政府在2000年建立了凯库拉湿地保护区,并通过一系列的生态旅游项目和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2. 韩国:首尔芦苇生态公园
首尔芦苇生态公园位于韩国首尔市江南区,是一个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公园。
该公园以大面积的芦苇荡为主要特色,拥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鸟类资源,是一个非常适合生态旅游和户外休闲的地方。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首尔市政府在2005年将该地区规划为一个生态公园,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
如今,首尔芦苇生态公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和生态教育基地。
3. 美国:阿卡迪亚国家公园
阿卡迪亚国家公园位于美国缅因州,是一个以山岳、湖泊和湿地为主要特色的国家公园。
该公园拥有壮观的山水景观、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历史遗迹,是一个非常适合户外探险和休闲旅游的地方。
为了保护和利
用这些资源,美国政府在1919年建立了阿卡迪亚国家公园,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如今,阿卡迪亚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教育基地。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外国在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方面的优秀实践,它们不仅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湿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含案例

湿地资源 丰富度 ★★★ ★★ ★★ ★ ★
区域产业 关联度
— ★ ★ ★★★ ★★
湿地资源 开发程度
— ★ ★★ ★ ★★
旅游产品 丰富度 ★ ★★ ★ ★★ ★★★
5
游客对湿地公园的需求分析
绿色、野趣、 好玩、个性是亮点,享受清新环境和悠享氛围
西溪湿地 杭州湾湿地下渚湖湿地
澳大 利亚班瑞克湿地 嘚嘚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中心
4
湿地旅游开发研究|开发因子评价
开发模式
生态观光型 休闲体验型 科普教育型 产业融合型 复合发展型
代表案例
韩 国牛浦沼湿地公园 嘚嘚
日 本钏路湿原国立公园 嘚嘚 香 港湿地公园 嘚嘚 澳大 利亚班瑞克湿地 嘚嘚 杭州西溪湿地
辐射城市 经济水平
生态观光型
湿地旅游的开发模式
休闲体验型
科普教育型
产业融合型
复合发展型
开发模式
生态观光型 休闲体验型 科普教育型 产业融合型 复合发展型
具体特色
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构建一些人工观光设施,体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大多数 加入拉姆萨尔湿地公约为此种类型
依托湿地的自然环境,加入一些休闲项目和体验类活动,如骑马、划船、露营等休 闲项目,还有一些参与互动性的项目
66
案例链接:杭州西溪湿地
生态湿地+文化观光休闲+旅游商业+度假物业,共同构建5A级国家湿地公园
【区位】位于杭州市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 【占地面积】共11.5平方公里,投资额88.14亿元 【概况】国内首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
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2019国庆假期游客18.84万人次。
国内外湿地开发模式研究含四个案例(精品)

嘚嘚
务
• 生物净水:通过种植大 面积芦苇,改善水质
33
伦敦湿地保护中心
湿地中心主要项目节点
湿 地 中 心 导 览 图
湿地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商务会议功能于一体
湿地观光:多样观鸟设施,如六个观鸟 台、玻璃观测台、蜿蜒的木板小径
国内外湿地开发模式研究
11
国内外湿地开发模式研究
伦敦湿地保护中心
借鉴点 土地恢复与增值模式
伦 敦湿地保护中心 嘚嘚 埃 及尼罗河河口湿地 嘚嘚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澳大 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
嘚嘚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借鉴点 生态与文化完善结合
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
借鉴点 游憩与度假形式多样
埃 及尼罗河河口湿地 嘚嘚
【特点】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梵、隐、俗、闲、野”五大主题文化要素
“南隐、北俗、东闹、西静”的分区特征
功能分区
核心产品
湿地生态保护区
国际湿地研究中心、科普科研基地, 针对科考人员及特殊人群
民俗文化展示区 农渔耕文化生态环境,民俗文化体验
秋雪庵湿地文化 结合恢复原历史文化经典,展示湿地
嘚嘚
区位:伦 敦西南部的巴恩斯区,离市中心约5千米。东临泰晤士河,南部是绿地,东西两侧与居民区相邻。 嘚嘚
湿地改建自废弃的水库,从老工业区到城市湿地中心的转变过程
湿地土地价值最大化地利用的过程
原为城市废弃蓄水池 现为城市湿地保护中心
产业反哺 旅游增值 生态为本
• 旅游产业产生经济效益, 作为基金反投到湿地生 态保护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一、国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一)伦敦湿地公园案例简介:伦敦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
公园的东临泰晤士河,是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其余两面均与居民区相邻。
公园占地42.5 hm2,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案例分析: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成功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从而使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房地产商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三方都赢的目标。
为了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如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整个公园分成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从而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经验总结:伦敦湿地公园是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
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使游客在不惊扰生物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同时可以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
公园良好的绿化和植被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的美丽绿洲,不仅使公园成为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也给伦敦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游憩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都市的景观环境。
通过在原有的混凝土坝上加筑泥堤,提高了最高水位,使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保留,另外通过保留、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使每个栖息地区域与水域完全隔绝,构造出了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同时在水域之间设置操作杆,使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控制水位的能力,确保其可以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而不受季节限制。
国际湿地公园案例——伦敦湿地保护中心

湿地改建自废弃的水库,从老工业区到城市湿地中心的转变过程
湿地土地价值最大化地利用的过程
原为城市废弃蓄水池 现为城市湿地保护中心
产业反哺 旅游增值 生态为本
• 旅游产业产生经济效益, 作为基金反投到湿地生 态保护
• 开展湿地观光游览、游 戏体验、科普科研及附 加商务会议、婚 庆等服
嘚嘚
务
• 生物净水:通过种植大 面积芦苇,改善水质
挖掘市场隐性需求
以生态为基底,迎合市场 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 的特点,开发原生性强、
体验度高的产品
注入湿地特色产品
河口景观地标 多样水陆空游憩方式 当地文化体验型产品
以生态旅游为核心,以当地文化为特色,涵盖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滨海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
【湿地核心圈】
① 核心保护 ② 生态观光
伦敦湿地保护中心
变废为宝,兼具保护与开发;吸引多方资本对废弃土地恢复、保护、增值,建设成湿地科普教育区
概况:伦敦湿地保护中心占地43公顷,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每年吸引约180种鸟类,300种蝶类,被认为是欧 洲城市接触野生动物的最佳场所,也是世界上 嘚嘚
第一个建在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每年迎接约17万访客。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湿地中心所得盈利作为基金全部返投到湿地中心和W WT (野禽与湿地基金会) 。 嘚嘚
特点:湿地由城市废弃蓄水池改造而来。80年代之前,公园现有的区域曾是伦敦泰 晤士供水公司的蓄水池,为沃特 家族所有,称为维多利亚水库。水库由4个混凝土蓄水池
嘚嘚
嘚嘚
构成的,面积达56.56hm2。1980年,由于伦敦泰 晤士环城水道建成,维多利亚水库就被逐步废弃。 嘚嘚
区位:伦敦西南部的巴恩斯区,离市中心约5千米。东临泰晤士河,南部是绿地,东西两侧与居民区相邻。
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典型案例分析

梳理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及景观美学、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自然教育、民俗体验价值的内容。
以伦敦湿地中心、香港城市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案例,分析城市湿地公园在基础构成要素不同的背景下确立自身的规划设计和理念、开发模式、游憩产品策划。
游憩价值是指由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1]。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
以此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生态教育价值[2]。
纵观国外的研究进程可以看出,在理论方面,对游憩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方法,如首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3]。
在此,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提供借鉴。
1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分析1. 1 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藉以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也是确保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具体地说,城市湿地公园游憩功能地发挥受到景观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的影响(见附表)。
1. 2 游憩价值的内容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湿地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
以此可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自然教育价值、民俗体验价值。
景观美学价值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及生境的多样性。
既有大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协调美,也有小到一草一木、一鱼一鸟的形态美、色彩美,以及各种水声、风声、鸟声、虫声等声音美,都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让人感觉舒适怡然、赏心悦目。
不同类型的湿地景观美学价值也各具特色,如杭州西溪湿地以密布蜿蜒的水道见长,有“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意;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则以“白鹭低飞惊平湖”而让人印象深刻。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解析

曲水庵湿地景观区:位于花蒋路南段西侧,整合现有农居,大幅降低 建筑密度,恢复西溪湿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如交 芦庵、厉杭二公祠、曲水八景等,恢复种植传统 湿地植物,以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为主题。展示 和研究西溪湿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0规划用地面积(西湖区区块):4.89平方公里。 其中: - “三区” 湿地生态保护区:约2.3平方公里; 民俗文化保护区:约1.96平方公里; 曲水庵湿地景观区:约0.28平方公里(一期已建1.12平方公 里); - “一堤”
规划布局 根据总体规划,西溪湿地公园二期涵盖了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 展示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等。规划功能结构形态为“一堤三区”。“一 堤”即花蒋堤特色景观带;“三区”即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展示 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
9
花蒋堤特色景观带:花蒋路位于二期范围的中心地带,是衔接东西两 个湿地生态区的景观带,全长 2.3 公里。景观带内 将建设河渚古街、西溪民俗博物馆、水街水市、 企业会所、俱乐部、休闲度假配套设施等。 生 态 保 护 区: 位于花蒋路东侧,保育现有的池塘、林地、植被、 河汊港湾,拆迁农居,整合水系,在部分农居拆 迁地贯通或开挖水面,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 境,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地。该区域将成为国际 湿地研究中心、科研科普基地,是展示及研究西 溪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块。不对外开放,仅针 对科考人员及特殊人群。 民俗文化展示区: 位于花蒋路北段两侧,整合现有农居,降低建筑 密度,营造良好的湿地农(渔)耕生态环境,恢复西 溪湿地的历史及民俗文化景点。建立与生态旅游 相适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全面展示西溪湿地独特 的民俗文化风情,开展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活动。
7
二、 规划方案
(一)
湿地公园一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位于新加坡西北部,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保护的沼泽自然公园,在面积达13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内栖居着超过500种热带动植物,是候鸟途径东南亚的主要中途停留站,已于2003年被列入东南亚国家联盟遗产公园。目前周边建有酒店、SPA中心、纪念碑、高尔夫球场和工业区等设施,是湿地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通过在原有的混凝土坝上加筑泥堤,提高了最高水位,使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保留,另外通过保留、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使每个栖息地区域与水域完全隔绝,构造出了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同时在水域之间设置操作杆,使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控制水位的能力,确保其可以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而不受季节限制。
(二)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四)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位于欧洲展馆和黄浦江之间的长条状地块,曾是上海工业产业时期遗留下来的污染纵横、毫无生气的棕地。而现在这里成为了野生生物的天国、天然的大水操纵体系和都会故乡。
案例分析:
“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其中,“蓝带”为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四种文明”为“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案例分析:
长广溪湿地公园以创造地域性及水生动植物生态栖息地,创造独有的丰富生态系统并维持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民众生态教育及解说设施,提供静态的休憩野趣公园设施,设置水质及生态环境的监控追踪设施为规划设计目标。
公园利用生态净水系统改善水质,溪边湖畔浅水植物挺立,湿地内草木葱绿,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公园内建有湿地科普馆、湿地教育展示中心、雕塑园、露天舞台、儿童乐园等科普教育、服务配套设施,方便游人在休闲自娱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以及获得便利的服务。
经验总结:
以“水、湿地、生态”为内涵,孕育了湖幽水静、林奇兽异、民风浓郁的自然风光。
溱湖为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交汇处,其水域宽阔,水质清淳,水草丰茂,营养丰富,所繁育生长的水生动植物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人体不可缺少的多种维生素,水产品取自天然,加工精细,兼具江淮风味,有“溱湖八鲜”之美誉。
抓住“规划、保护、管理、研究”4个环节,坚持规划先行,构筑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实施科学保护,调整并规划区内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容量,注重精心管理,在科学保护与适度利用之间寻找平衡点,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
(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江苏中部、江淮之间,国家AAAA级景区,水质好,自然资源优越,生物类型多样,鸟类资源尤为丰富,九条河流自然形成了“九龙朝阙”的奇异景观。溱湖湿地公园作为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过渡区,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连接点,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国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伦敦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伦敦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公园的东临泰晤士河,是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其余两面均与居民区相邻。公园占地42.5hm2
经验总结:
以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旨在利用物理手段恢复湿地的原始功能。
在300米的启动段设置沉底过滤、平行过滤、重力过滤、生物过滤四种湿地生态净水过滤系统,通过实验和探索,旨在将长广溪湿地建设成为一个融生态、休闲、科普等功能与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这一举措和理念使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向前迈了一大步,对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有指导性的意义,以及对南方发达城市工业化后的环境保护有示范性的意义。
在设施的配套方面,在把握量的控制的前提下,建设高标准、高技术、高效率、生态性和节约型的基础设施共享系统,极大的满足了既定的功能需求。
在业态布局方面,以打造杭州独特的生态旅游精品为目标,配套商业、高品质的生态休闲设施,如会馆、企业总部、主题沙龙、创作基地等。
发展水主题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完美结合和和谐发展;以西溪湿地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大力引进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西溪国家公园艺术家村落”,实现了湿地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完美和谐和相互促进;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湿地旅游,保存了农业生产元素,实现了农、渔业体验主题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完美和谐。
案例分析:
公园内建成约8000平方米的中国溱湖湿地科普馆,以“寻迹之旅”为主题,为我国首家湿地类主题体验馆,其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现代化手段向游客宣传湿地的有关知识,实现了生态展示、科普教育、生态示范等功能,构成了溱湖湿地公园的独特风景点。
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和星罗棋布的洲滩岛屿,以及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和里下河水乡民俗文化,是其旅游资源的最佳展现,经过开发和利用,现已初步形成以溱湖为主体的水环境景区,以“麋鹿故乡园”为品牌的湿地生态景区,以溱湖温泉资源综合开发而形成的温泉休闲度假区,以及以溱潼古镇、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为代表的湿地文化景区。
案例分析: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还建有湿地科普展示馆,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多处设置观鸟亭,呈现出了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案例简介:
杭州西溪湿地陆地绿化率高达85%以上,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属于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包括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三个部分,素有“杭州之肾”之称。
案例分析:
保护区集保护、教育、休闲、研究于一体。保护:最大化地增长保护区内鸟类和其它野生生物的承载力;教育:丰富保护区内容,提供自然科学教育服务;休闲:以休闲为诱饵,鼓励游客深度体验大自然之美,进而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加深地区和国际性鸟类学和生物学知识,开展研究活动。
公园内有黄、橘、紫3条特制路线以及红树林木栈步道。黄色路线全长三公里,由石子路和木质平台共同构成,沿途可观赏红树林的气根现象;橘色路线全长五公里,包括了保护区内最长的木栈道,直捣红树林研究园,面向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紫色路线全长七公里,包含较长的原始土路,可以把游客带到三层楼的观鸟塔,也可近距离探访淡水区的动植物;红树林木栈道长仅500米,使游客在双脚不沾泥的情况下,享受穿越红树林的乐趣。4条路线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多种观光、体验选择。
经验总结:
在生态重塑的景观基质上,农业和工业的历史记忆与后工业生态文明相互交织重叠。其以一种生命系的姿态证明,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谱写了以低管理成本、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赞歌。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文化底蕴深厚。
西溪民风,淳厚质朴。端午节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有“花样龙舟”之称。“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了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民俗。
经验总结:
既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西溪湿地公园构建了集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典范。
利用竹子打造公园的休闲栈道,回收并整合从旧场地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并将其用于新建筑,利用具有工业历史痕迹的残部断片打造悬空花园或是俯瞰平台,实现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利用生态友好型岩石重建防洪堤,构造高效的防洪系统。
在这片稻谷作物繁茂、湿地植物丛生的城市农田中,人们享受着季节更替的美景:油菜花在春风中遍野绽放,向日葵迎着夏日艳阳灿烂盛开,稻花和着秋风徐徐飘香,三叶草在冬日里平添点点青翠,成为城市居民体验农耕农产的绝好去处。
,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案例分析:
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成功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从而使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房地产商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三方都赢的目标。
经验总结:
公园通过最小干预的设计手段,通过木栈道、解说台、观鸟台、瞭望塔、展示馆、服务中心、咖啡馆等简易设施,使游客能够近距离的感受自然。
精心建造观测平台、观察屏幕、休息亭和行人道路,既便于游人从近处观赏园内动植物,又有效保障游人的人身安全,且不会过多干扰候鸟的生活。
用木头建造园内设施,设计原始道路,自然式繁殖花木,从而把对园内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低点,极大地保持了园区的原始状态。
为了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如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整个公园分成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从而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经验总结:
伦敦湿地公园是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使游客在不惊扰生物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同时可以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公园良好的绿化和植被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的美丽绿洲,不仅使公园成为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也给伦敦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游憩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都市的景观环境。
对园内的景观小品均进行了精致化的设计,用有趣的文字引导游客观察生态,同时在游客服务中心内设置模拟景观介绍,生动形象的展示园内景观。
在园区开展志愿者活动,协助园内特殊生物物种的保护和调查,以及免费教游客绘画、艺术等技巧,既提高了湿地观光者的兴趣,又美化了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