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旅游

合集下载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案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案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加,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景观,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然而,在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二、湿地资源评估1、生态资源对湿地内的动植物种类、栖息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调查。

了解珍稀物种的分布和生存状况,评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

2、景观资源分析湿地的地貌、水体、植被等景观元素,确定具有观赏价值的景点和景观区域,如湖泊、河流、沼泽、草地等。

3、文化资源挖掘湿地周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如传统的渔业文化、农耕文化等,为旅游开发增添文化内涵。

三、市场分析1、目标市场定位根据湿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确定主要的目标市场。

可以包括本地居民、周边城市游客、生态旅游爱好者、学生群体等。

2、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游客对湿地生态旅游的需求和期望,包括旅游项目、服务设施、旅游体验等方面的需求。

3、市场竞争分析研究周边地区同类旅游产品的特点和竞争优势,找出本湿地生态旅游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四、开发原则1、生态保护优先将生态保护作为开发的首要原则,确保旅游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

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限制旅游活动的范围和强度。

2、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期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旅游开发为当地社区带来收益,促进居民对湿地保护的支持和参与。

3、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期望为出发点,设计丰富多样、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和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设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社区参与鼓励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和管理,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社区居民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旅游项目设计1、生态观光设置观光路线,让游客欣赏湿地的自然风光,如湖泊、河流、沼泽、湿地植被等。

2023年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湿地生态旅游是指在湿地环境下进行旅游活动的一种形式。

湿地是指具有独特的土地和水体特征的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河口等。

湿地生态旅游由于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报告对湿地生态旅游行业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一、市场规模湿地生态旅游行业的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湿地生态旅游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500亿元人民币。

二、市场发展趋势1. 消费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对湿地生态旅游的需求逐渐增长。

2. 政府支持:政府对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支持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3. 专业化服务:湿地生态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越来越专业化,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4. 国际合作:湿地生态旅游行业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进行湿地生态旅游。

三、市场主要参与者湿地生态旅游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旅行社、酒店、景区管理机构等。

其中,旅行社在湿地生态旅游行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组织和安排游客的旅游行程。

四、市场竞争情况湿地生态旅游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格竞争:不同旅行社之间的价格差异较大,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竞争。

2. 产品差异化竞争:旅行社通过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3. 渠道竞争:不同旅行社通过不同的渠道推广自己的产品,争夺更多的客流量。

4. 服务质量竞争:旅行社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来获得游客的好评和口碑。

五、市场前景湿地生态旅游行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增加,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政府的支持和投资也将进一步促进湿地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湿地生态旅游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案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案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案一、前言湿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在调节气候、蓄水防洪、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休闲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湿地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

为了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至关重要。

二、湿地资源评估(一)地理位置与面积对目标湿地的地理位置、范围和面积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记录,明确其在地理区域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二)生态特征调查湿地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湿地的植被、动物、水域、土壤等方面,了解其生态结构和功能。

(三)文化与历史价值探究湿地周边地区的文化传统、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四)现有基础设施评估湿地周边的交通状况、住宿餐饮设施、通信条件等,为后续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三、开发目标与定位(一)目标设定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增加游客数量、提高游客满意度、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等。

(二)市场定位根据湿地的特色和资源优势,确定目标市场。

可以分为生态爱好者、家庭游客、学生群体、科研人员等不同细分市场,并针对每个市场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四、旅游产品设计(一)生态观光设计多条不同主题的观光路线,如湿地植物观赏路线、鸟类观察路线、水域风光游览路线等,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湿地的自然之美。

(二)科普教育建设湿地科普馆,通过图片、模型、多媒体等形式,向游客介绍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意义和面临的威胁。

同时,组织专业的科普讲解活动和生态教育课程。

(三)生态体验开展湿地生态体验活动,如湿地徒步、露营、划船、钓鱼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到湿地生态系统中,增强对湿地的感性认识。

(四)文化旅游结合湿地周边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如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制作、传统美食体验等,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五、旅游设施建设(一)交通设施改善湿地周边的道路状况,增加公共交通线路,设置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点,方便游客出行。

高邮湖: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典范

高邮湖: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典范

高邮湖: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典范高邮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境内,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作为一个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高邮湖以其独特的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为特色,成为了许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高邮湖湿地保护区面积达到约8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这里拥有丰富的湿地植被、鸟类等生物资源,被誉为“东方小黄石”。

高邮湖湿地保护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了湿地保护的典范。

作为湿地保护区,高邮湖在保护自然生态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防止水灾、净化水质等重要功能。

高邮湖湿地保护区加强了湿地保护和恢复,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实施了湿地保护区划、管护和监测体系,加强了湿地保护的力度,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高邮湖湿地保护区还积极参与国内外湿地保护合作交流,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高邮湖不仅在湿地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同样也成功开展了生态旅游业。

湿地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旅游形式,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高邮湖湿地保护区充分利用湿地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湿地游览、观赏候鸟、湿地渔业体验等,使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加深对湿地保护的认识。

湿地旅游的兴起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高邮湖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农民通过发展农家乐、湿地渔业等项目,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湿地旅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人为破坏湿地环境的问题。

一些不法分子在湿地旅游中进行非法捕捞、采集湿地植物等活动,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

其次是游客数量过多导致的资源压力问题。

高邮湖湿地保护区在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也面临着游客过多、游客行为不文明等问题,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最后是湿地旅游管理的问题。

长治湿地旅游景点

长治湿地旅游景点

长治湿地旅游景点
长治湿地位于山西长治市城区北部,是一个以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以下是长治湿地的一些旅游景点:
1. 锦绣芦苇园:园内种植了大量的芦苇,芦苇丛中有小径和栈桥,游客可以漫步其间,欣赏芦苇荡漾的景色。

同时,这里也是许多鸟类栖息地,喜欢观鸟的游客可以在这里一览众鸟。

2. 红峪湖:湖水清澈湍急,湖边绿树成荫。

湖中岛屿稀疏,湖水对面还有修建的长穿桥,游客可以欣赏湖上的美景。

3. 绿道:长治湿地的绿道是连接各个景点的主要通道,沿途有设有休息桌椅和观景台,游客可以沿着绿道散步,感受湿地的宁静。

4. 鸟类观察区:长治湿地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这里有许多繁殖鸟类、候鸟和迁徙鸟类,游客可以在鸟类观察区观察各种珍稀鸟类。

5. 沼泽地:长治湿地有大片的沼泽地,沼泽地上生长着丰富的湿地植物,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游客可以在沼泽地上漫步,感受湿地的原始气息。

长治湿地以其独特的湿地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是一个适合自然探险和观鸟的旅游目的地。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案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案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方案一、引言湿地作为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功能。

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了解生态的机会,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湿地生态旅游的特点与优势1、生态多样性湿地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观赏和学习机会。

2、自然景观优美湿地通常具有独特的地貌和水景,如湖泊、河流、沼泽、稻田等,形成了美丽的自然风光。

3、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对于生态平衡、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能够为游客提供科普教育的平台。

4、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可以带动当地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三、开发原则1、生态保护优先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放在首位,确保旅游活动不会对湿地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2、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旅游资源,控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开发,实现湿地生态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社区参与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让他们从旅游发展中受益,提高保护湿地的积极性。

4、文化传承尊重和保护湿地周边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旅游产品中,丰富旅游体验。

四、开发策略1、旅游产品设计(1)生态观光游设计专门的观光路线,让游客欣赏湿地的自然风光,观察珍稀动植物。

(2)科普教育游建立科普展馆,开展科普讲座和实践活动,向游客普及湿地生态知识。

(3)生态体验游如划船、观鸟、垂钓等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湿地的生态环境。

(4)文化民俗游挖掘湿地周边的民俗文化,举办民俗节庆活动,让游客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

2、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设施改善通往湿地的道路条件,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2)住宿设施建设具有生态特色的住宿设施,如木屋、帐篷等,同时鼓励发展民宿。

(3)餐饮设施提供当地特色的生态美食,推广绿色餐饮理念。

(4)服务设施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2023年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市场分析现状湿地生态旅游是指以湿地为主要景观资源,以生态旅游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旅游形式。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休闲需求的增加,湿地生态旅游行业逐渐兴起并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

以下是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市场分析的现状。

首先,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湿地生态旅游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湿地生态旅游成为他们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市场规模的扩大也进一步促进了湿地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

其次,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湿地生态旅游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开始进入这一领域。

各个地区纷纷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品牌,争夺游客资源。

湿地旅游企业在景区开发、服务质量、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竞争,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推动了湿地旅游行业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再次,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湿地生态旅游行业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越来越多的旅游项目如湿地探险、生态摄影、湿地农业体验等开始受到游客的青睐。

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进一步丰富了湿地旅游的内涵。

最后,湿地生态旅游行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人为破坏等问题。

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行业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另一方面,湿地旅游人才短缺、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也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提升服务质量成为湿地旅游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综上所述,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市场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扩大,竞争加剧,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然而,该行业面临的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挑战也需要引起重视。

只有加强合作,加大宣传推广和品牌建设,推动湿地生态旅游行业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及评估研究概述

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及评估研究概述
1.1生态旅游环境管理
旅游环境是指旅游活动得以生存、开展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湿地生态旅游环境是湿地生态旅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对湿地生态旅游环境的管理应该从湿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方面开展综合管理。
自然生态环境管理不仅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湿地旅游资源的管理,还应该将旅游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纳入管理范畴。管理的具体实施应该包括对旅游区总体综合管理和环境影响展开分项管理,其管理手段包括法律制约、制度建设ISO14000认证、日常监测、游客管理、承载力管理、对开发商的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等。除此之外,还应采取环境监理制、重要资源保护专项基金制、评选负责任的生态旅游者、环境经理负责制、环境危机管理制等多种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的创新方法。将环境管理体系与生态旅游结合,构建湿地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体系,考评湿地旅游区的环境管理水平,分析得出湿地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湿地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提出科学、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办法,最终提高湿地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及其管理水平。现在,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和认同,湿地生态旅游区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也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国内对于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设计、运行以及保障措施的理论性研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案例研究较少,湿地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湿地退化等负面影响较大,对环境污染防治和控制、湿地退化等问题。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态旅游经营管理
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主要包括经营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游客满意度管理、游客服务及其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的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就游客满意度管理的研究较多。在构建测评游客满意度的指标体系的同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测评游客满意度的数学模型。大多数研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分析游客满意度。随着对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深入,湿地生态旅游的经营开发模式,利益分配制度,以及游客满意度监测等方面都将成为这方面今后的研究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生态旅游中国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类型多。

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

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

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单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区域差异显著。

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诸如青藏高原湿地、蒙新高原湿地、云贵高原湿地;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

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目前,国内许多湿地也被开辟为旅游目的地,如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建有标本馆和观鹤楼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据有关资料记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年接待的游客和访客多达50多万人次。

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21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陕西黄河湿地,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

包括陕西省域内的黄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陕西一侧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含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同时,良好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可使游客在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和文化熏陶,能更好地提高广大游客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助于推动湿地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受湿地和生态旅游这2个学科研究进程的影响。

自1983年生态旅游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湿地一直出现在生态旅游研究中。

Christopoulou等曾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应首先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因为湿地最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最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社区参与功能。

湿地生态旅游追求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

一、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湿地生态旅游是指以湿地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具有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是生态旅游中的一种旅游模式,诸如“海滨游”、“湖泊游”、“水乡游”、“休闲垂钓”等等。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宗旨是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保意识,湿地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使湿地生态旅游延伸为绿色旅游。

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是:人类与湿地乃是一种伙伴关系,应该共存共荣,协调发展。

二、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历史湿地生态旅游研究可追溯到旅游发展的整个历史,在湿地定义没正式确定之前,湿地包含的很多资源同时也是旅游资源,所以朴素而简单的湿地生态旅游思想较早地出现于旅游研究进程中。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萌芽期为1971年拉姆萨尔公约(Ram2sar)中湿地概念的形成至1983 年Ceball os2 Las2curain 提出生态旅游(ecot ouris m)概念的这段时间。

期间,自然旅游(nature t ouris m)、野外旅游(wil2derness t ouris m)、绿色旅游(green t ouris m)和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 ouris m)等相关概念及研究成果相继出现,但这些研究都没把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专门提出。

1983—2000年间,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已逐步形成。

但这期间的湿地生态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的描述方面,且仅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

2000年以来,随着湿地国际成员国的逐步增加,以及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和信息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湿地生态旅游也逐步发展。

2002年,湿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被提出,同时因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而首推采取生态旅游模式,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被应用到湿地生态旅游研究中,随之出现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湿地生态旅游影响和湿地生态旅游规划等一系列研究。

三、湿地与旅游的关系Duim等认为湿地和旅游一直相关,一方面旅游需要湿地,游客喜欢游泳、日光浴、划船、跳水、潜水、垂钓、观看鸟类及其他野生生物,而海滨区、湖泊、河流和红树林等一些湿地可为游客提供这样的场所;另一方面,湿地需要旅游,旅游收入能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 Getzner研究表明,游客对湿地自然状况的期望值和旅游引起的环境问题会促使政府对湿地进行保护和管理。

Smardon和Silvius等认为生态旅游作为湿地的新用途应与湿地的本原用途结合起来。

国外研究者认为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还可以对旅游者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及特色(一)湿地的文化多样性1、湿地历史文化旅游湿地历史文化旅游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它是以人类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变迁而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为依托,旅游者通过历史的回顾和艺术审美,得到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

它外在表现为人的体验和游览活动,内在本质却是历史和现实以及古今文化的交流。

如游览黄河大观、赞美大禹治水之时,进而联系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农业文明对游牧文明一直处于守势,这是由于江河灌溉造成两岸居民耕作的稳定性和游牧打猎造成草原居民的粗犷性格有关。

又如游览“水上城市”威尼斯,感受到它的外向、开拓的历史文化内涵,则正是由大海的辽阔为海洋民族提供了扬帆异域的条件的影响。

2、湿地民俗文化旅游湿地的居住者创造并继承了独具特色的湿地民俗文化。

对旅游者无疑具有强大的诱惑力。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一般由岁时节庆、婚恋、丧葬、生产、服饰、饮食、居住、禁忌、礼仪、文化娱乐等方面构成。

因此,可以根据湿地的民俗特点开发出新颖独特的旅游项目。

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解宗节、龙节、浦节等。

它是我国节日名称最多、含义最丰富、活动最多样化的一个节日。

每年一度的荆州国际龙舟赛无疑是湿地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成功典范。

3、湿地饮食文化旅游饮食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要素,湿地生态旅游饮食文化对游客则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目前比较独特也比较单一的项目是烤羊肉、烤鱼肉、涮羊肉以及自助烧烤等,可以让人回忆起原始狩猎打鱼时代的质朴食俗。

对于饮食文化的参与性,可以让旅游者从中感受文化的内涵,而且也能够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的陶冶。

4、湿地商品文化旅游湿地生态旅游商品,具有文化性、艺术性、时代性、纪念性、实用性等特征。

突出商品的湿地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或是以其独特的造型、具有特殊意义的包装来增加其文化内涵,旅客购买的既有该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更多的是购买其内涵。

例如湿地动植物标本和化石,不仅为教育科研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可以开发出类型多样的工艺品供游客购买。

另外,还有湿地园林文化、湿地建筑文化、湿地宗教文化等都具有其独特的旅游价值。

(二)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景观资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近年来,我国先后公布了一大批国家级和地方级的风景区,颁布了有关风景区的管理和条例。

湿地景观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文化、娱乐及美学价值的旅游资源,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湿地热,类型多样的湿地景观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新机遇。

1、滨海、河口湿地生态旅游滨海、河口湿地生态旅游无疑限定在滨海地区。

现行的与海洋有关的各种旅游活动,仍然局限于距海岸线不远的狭长区域。

海岸地貌复杂多样,主要为平原海岸、基岩海岸和生物海岸三大类。

大陆和大海这两个地球上最基本的地理单元交织在一起,景观气象万千,秀美奇特。

因此,滨海湿地的动植物景观、海岸景观是滨海旅游赖以生存的基础。

澳大利亚东部的大堡礁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水族馆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公园,可从水下观察站,参观喂鱼表演。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保护区内的牡蛎礁、贝壳堤景观在我国东部沿海最为典型;黄金海岸上金黄色的海滩,沙细水清,是难得的旅游胜地;山口红树林湿地区青葱翠绿的红树林热带景观,别具一格。

2、河流、湖泊、瀑布湿地生态旅游河流、湖泊、瀑布湿地是内陆居民赖以生存的源泉,也是旅游业开展较完备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自然风景奇特,河流、湖泊、瀑布与山川、平原环抱,各具风姿,令人心旷神怡。

三峡旅游近几年已经趋向衰落之势,但是随着三峡工程完工之后,在中国大地上将会出现一个极大的人工湖泊,将是“高峡出平湖”,景色与以往不同,其旅游价值当不会低于今日之三峡。

3、沼泽、草甸、泥炭湿地生态旅游沼泽、泥炭湿地生态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

其旅游价值在于宣传沼泽、草甸、泥炭湿地的生态及防洪功能,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旅游带给他们欢愉的同时,接受湿地知识的再教育。

这样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失为一种保护此类湿地生态系统免遭围垦、放牧、泥炭开采的破坏。

4、人工湿地生态旅游人工湿地主要包括水田、水渠、人工湿地公园等。

近几年,人工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处于探索阶段,其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农业观光旅游、城市人工湿地公园旅游等。

农业观光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不仅给人们一种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而且不失为一种运动休闲、锻炼身体的好机会。

活水湿地公园的主要特点是,在都市公园中展示了具有显著生态与环境效益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工艺和“用绿叶鲜花装饰大地,把清水活鱼送还自然”的水污染治理目标。

(三)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据统计,中国湿地已知高等植物825种,被子植物639种,马类300类,鱼类1040种。

其中许多是濒危或具有重大科研价值和经济意义的类群。

每年约有200种的数百万只迁徙水禽在中国湿地内中转停歇或栖息繁殖。

亚洲57种濒危水禽中,中国湿地就发现了l3种。

全世界鹤类有l5种,中国湿地就占9种。

湿地是集野生动植物观赏、鸟类观赏等项目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目前在我国已建立的700多处自然保护区中,湿地保护区有130多处,其中吉林向海、黑龙江扎龙、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青海鸟岛、海南东寨港、香港的米埔7处湿地保护区被列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

五、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策略(一)确立以保护为主的开发理念,处理好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湿地资源是湿地生态旅游的基础。

湿地的旅游开发应坚持:保护优先原则、适度利用原则、系统优化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四项可持续旅游开发原则,在资源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合理地利用,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后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