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跟师文本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一、骨伤科学概述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骨骼和相关组织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骨伤科学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将要介绍中医骨伤科学的一些精华内容,为读者提供基本的了解和参考。

二、伤寒和骨伤科学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中医骨伤科学中有关伤寒的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医认为伤寒可以导致骨伤,而且骨伤是伤寒的一个典型症状之一。

经典中医文献中提到的伤寒骨伤病案不仅为我们了解伤寒和骨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中医治疗骨伤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三、骨伤科学的诊断方法中医骨伤科学的诊断方法较为独特,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来确定病情。

望诊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来判断病情;闻诊可以听取患者的声音来辨别病源;问诊可以询问患者有关症状和疾病史等信息;切诊可以通过按摩患者的相关部位来观察病情。

通过这些诊断方法,中医骨伤科学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四、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方法中医骨伤科学主要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骨伤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患者的体质,缓解疼痛和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机体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而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拉伸患者的肌肉和骨骼来改善病情。

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骨伤科学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五、中医骨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骨伤科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许多骨伤病症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中医骨伤科学在引进现代医学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传统治疗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水平,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六、总结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骨骼和相关组织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通过对中医骨伤科学的精华内容进行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

中医骨伤科学笔记精华锁骨:后上方及前下方,间接中外1/3多4W 粉碎性6W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见于少年及儿童。

肱骨外科颈:2-3CM,无移位1-2W 外展-外侧崁插大头在腋窝4W 移位明显且内收可配合皮肤牵引3W,肩关节置于外展前屈位臂丛神经腋AV肱骨干骨折:中下1/3桡N。

上3近前内远上外中3近外前远上下3成角内旋间接暴力下3固定屈曲90度中立位成6-8儿3-5中3不愈合若内收型,大头垫在肱骨内上髁的上部外展在腋窝直接暴力多致中、上1/3骨折,多为横形或粉碎骨折。

2.传导暴力多见于中、下1/3段骨折,多为斜行或螺旋形。

3.旋转暴力多可引起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所引起的肱骨骨折多为典型螺旋形骨折。

如骨折平面在三角肌止点上者,近折端受胸大肌、大圆肌、背阔肌牵拉向内移位,远折端因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作用向外上移位。

如骨折平面在三角肌止点以下,近折端受三角肌与喙肱肌牵拉向外前移位,远折端受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作用向上重叠移位。

闭合性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时,观察2~3个月,手术探查,腕功能位。

肱骨髁上:30-50度前倾角正中N肘内翻提携角10-15与脱位鉴别-肘后三角肘内翻固定无移90°-110°2-3W 伸直型90-110-3屈曲40-60 3W再90°1-2W 伸直型:此型多见,跌倒时肘关节半屈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导致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线由上至下斜形经过屈曲型少见骨骺出现与闭合内上髁5-17外上11-17滑车8-16肱骨小头1-15桡骨小头5-15尺骨鹰嘴10-14肱骨外髁5-10岁出现骨折无移位90°有移位肘伸直前臂旋后位肘伸直稍外翻2W,改屈肘90°1W 也可以屈肘60°3W肱骨内上髁尺N分Ⅳ度①无或轻度移位屈肘902W②分离旋转,骨折块在肘关节间隙平面③骨块卡到关节内④伴肘关节桡侧脱位屈肘90 2-3尺骨鹰嘴成人多见固定无移位20-603W移位0-203W改901-2W桡骨头:30度可不复位固定90度2-3W孟氏骨折:尺上1/3合并桡骨头桡N伸直儿屈曲成内收幼先复桡后复尺固定以尺骨面为中心,在前臂的掌背侧各一分骨垫,掌侧(伸直)背侧(屈曲)平垫,桡骨头前外侧(伸直)后外侧(屈曲)或外侧(内收)葫芦垫,尺骨内侧上下平垫。

2024年骨伤科4跟师心得范本(3篇)

2024年骨伤科4跟师心得范本(3篇)

2024年骨伤科4跟师心得范本亲爱的读者,感谢您的提问。

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分享一下我的骨伤科第四年的师从经历,并写成3000字的心得体会。

骨伤科是医学专业中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希望我能够为您带来有益的信息。

在我大四的学年,我选择了进入骨伤科实习。

我跟随的师傅是一位资深的骨伤科医生,他在这个领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这一年里,我亲眼目睹了他对待患者的热情和专业态度,也学到了很多与患者相处和治疗技巧相关的知识。

首先,我从师父身上学到了仔细观察和认真询问病史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骨伤科医生,师父时刻牢记着“先诊断再治疗”的原则。

他会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疼痛位置和持续时间,以及病史和事故等相关信息来建立一个初步的诊断。

这个过程中,他总是问得很细致,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细节。

经过这个环节,他才会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进一步的测试,从而得出最准确的诊断结果。

这个经验让我明白了医生与患者之间及时沟通和充分了解病情的重要性。

其次,我从师父身上学到了如何处理复杂的手术。

在实习期间,我有机会参与了一些骨折手术和关节置换手术。

这些手术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手术的成功。

师父在手术前会进行详细检查和准备,包括病人的身体状况、手术部位的准确标记以及手术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在手术过程中,他总是仔细地操作,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并时刻关注术中发生的情况。

这个经验让我明白了在手术中,严谨和细致的操作必不可少,同时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体现。

此外,师父还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处理患者的疼痛。

骨伤科是一个与疼痛直接相关的领域,许多患者来到骨伤科就是因为疼痛而无法正常生活。

师父教我首先要理解患者的疼痛,尽量准确地了解其疼痛特点和程度。

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法来控制疼痛。

他还强调了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变化,并根据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这个经验让我明白了疼痛管理是骨伤科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医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个性化的治疗。

骨伤科于海龙跟师笔记整理1

骨伤科于海龙跟师笔记整理1

骨伤科于海龙跟师笔记整理1第一篇:骨伤科于海龙跟师笔记整理1于海龙跟师记录整理1 赵瑞起副主任中医师2007年4月发表《针刀配合按摩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并载入中国优秀医务工作者文集,我学习总结如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简称膝OA),多见于中老年人,是一种以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甚至关节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多发病。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骨科常见病,该病的发生与年龄、创伤、炎症和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本病应“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推拿通过刺激腧穴,疏通经络及运动患者肢体关节,可使人体气血流畅,阴阳调和,标本兼治。

推拿对本病的预防和辩证分型治疗有独到之处。

1 赵瑞起副主任中医师首先分析了膝痹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把本病归入痹证、劳损等范畴,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肝、脾、肾三脏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经脉痹阻,气血不通则痛;或久病气血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如《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内经·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田氏等[1]认为肝肾不足,筋骨失于濡养,正虚在先,复感风寒湿邪,流注经络,久之则气血壅塞,瘀滞不通,发为痹也。

故肾、肝、脾三脏气血亏虚为发病的根本,风寒、痰阻、血瘀为主要病理改变为标。

二者相互作用,致使经络痹阻不通,筋骨失养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创伤、炎症、超负荷运动和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现代生物医学研究表明骨性关节炎是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与细胞因子、免疫等因素有关,以关节软骨进行性变性,以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的反应性变化为病理特点,并由此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赵瑞起副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重视预防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自古就有“治未病”的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如《金匱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对膝OA患者,从爱心、观念、心理上去帮助他们,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防止退行性改变的继续发展。

骨损伤跟师笔记10篇-1

骨损伤跟师笔记10篇-1

骨损伤跟师笔记10篇-1第一篇:骨折分析与治疗方法该篇文章探讨了骨折的不同类型和可能的治疗方法。

骨折的分类包括完全骨折、不完全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治疗方法涵盖了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具体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和位置。

第二篇:骨折护理和康复措施该篇笔记介绍了在骨折康复过程中的护理和康复措施。

骨折护理主要包括保持受伤部位的稳定性、减轻疼痛和预防感染。

康复措施涉及物理治疗、康复运动和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第三篇:骨折并发症的处理该篇笔记探讨了骨折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如何处理。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伤口不愈合和神经损伤。

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使用特殊的伤口愈合技术和进行神经修复手术。

第四篇:骨折的复发预防该篇文章介绍了骨折的复发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骨密度、避免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避免外伤和注意安全措施。

第五篇:骨折的年龄因素该篇笔记讨论了年龄对骨折的影响。

老年人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较高,而儿童骨折通常是由于骨骺处的损伤。

第六篇:骨折的影响因素该篇笔记探讨了影响骨折发生的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基因、生活方式、饮食惯以及运动和工作环境。

第七篇:骨折与运动损伤的区别该篇笔记比较了骨折与运动损伤之间的区别。

骨折是骨头的断裂,而运动损伤通常是软组织的拉伤、扭伤或肌肉损伤。

第八篇:骨折的常见症状和迹象该篇笔记列举了骨折的常见症状和迹象。

这些症状包括剧痛、肿胀、畸形、活动障碍和触痛等。

第九篇:骨折的诊断方法该篇笔记介绍了骨折的诊断方法。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CT扫描和MRI)以及骨密度测定。

第十篇:骨折的统计数据和流行病学该篇笔记提供了骨折的统计数据和流行病学信息。

其中包括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骨折发生率、常见骨折类型以及与骨折相关的风险因素。

以上是关于骨损伤的跟师笔记的前十篇内容的概览,涵盖了骨折的分类、治疗方法、护理和康复措施、并发症处理、复发预防、年龄和影响因素、与运动损伤的区别、常见症状和迹象、诊断方法以及统计数据和流行病学信息。

中医骨科跟师笔记

中医骨科跟师笔记

中医骨科跟师笔记可能包含以下内容: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与理解今天,我有幸跟随周军副主任中医师学习,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周医师首先指出,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疑难病。

现有的各种诊断与分型方法都很难指导我们的针刀临床治疗,因为这些诊断不容易反映具体的损伤部位与层次。

他认为,病位的诊断对于我们的针刀临床治疗意义更大。

周医师结合多年的临床体会,从针刀临床的角度,讲解了腰椎间盘突出的针刀治疗定位与操作技巧。

他解释说,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包括各种外伤、扭挫伤、过度负重、用力不当,以及椎间盘退化、风寒湿等因素导致椎体力平衡失调。

这使得突出物挤压神经根,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变形、纤维化,进一步导致神经根与局部软组织产生粘连和疤痕。

当神经根受牵拉时,会引起腰部疼痛伴坐骨神经痛和小腿麻痛感。

通过周医师的讲解,我深刻理解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以及针刀治疗的重要性和操作技巧。

这将对我未来的临床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理解与治疗今天,我跟随赵瑞起副主任中医师学习,他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赵医师首先分析了膝痹的病因病机,他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年龄、创伤、炎症和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表明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与细胞因子、免疫等因素有关。

赵医师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他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

对于膝OA患者,他建议从爱心、观念、心理上去帮助他们,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防止退行性改变的继续发展。

医者更应掌握时机,尽早防止膝OA的发展。

此外,赵医师还指出了推拿治疗的优势。

推拿可以通过刺激腧穴、疏通经络及运动患者肢体关节,使人体气血流畅,阴阳调和,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通过赵医师的讲解,我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将对我未来的临床实践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骨伤科跟师笔记

骨伤科跟师笔记

骨伤科跟师笔记骨伤科跟师笔记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得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得关系,筋得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得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得活动功能得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得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得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得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得关节隙(缝)。

筋出槽与骨错缝得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

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

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就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得诊疗实施。

?诊断?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

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得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

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血沉、白细胞均不高)?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鉴别诊断:二头肌长头滑脱。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骨伤跟师笔记10篇-1

骨伤跟师笔记10篇-1
跟师地点:门诊/病房
王某,女,39岁,工人,初诊。患者全身关节处发黑半年余,但不疼不痒,舌质淡,舌体胖,脉沉细,余无任何明显不适,西医所有检查均未发现任何异常。该病虽不是什么大病急病,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美观,于是患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诊治。老师诊断为肾阳虚证,予以温肾助阳之品治疗,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0g,附子10g(先煎),桂枝10 g,白术20g,党参15g。日1剂,7剂。老师认为,五脏主色中,肾主黑色,该患肾阳虚,真脏之色显露于外,故出现关节处皮肤发黑,故治宜温肾助阳,则病愈。我体会到,中医的学习已不仅仅限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思维的学习,思维的锻炼才是学习的精华所在。
导师签名:
中医骨伤名老中医跟师笔记
患者姓名: 郭晓峰
年龄:45岁
性别:男
就诊时间:2018年10月25日
疾病诊断:项痹
跟师地点:门诊/病房
患者男,45岁,2015年6月17日初诊:半夜咳嗽,无痰,颈项疼痛,上午易乏,汗多,呃逆,不大便,饮水多,舌暗红齿痕苔白脉细弦缓。桂枝 赤芍 制附子 细辛 枳实 厚朴 生大黄 生苡仁。 7剂水冲服,这里用的都是免煎剂,常用量。二诊:7月18日如约而至,诉便通腹畅,精神有好转,有觉得心下冷,背冷,舌暗苔白脉弦缓,改用苓桂术甘汤加鸡内金。在病人的一堆主诉中,好像没有一个重点,本来病人也就是慕名过来调理的,每个好像症状也都不重,但病人确实存在的不舒服涉及到全身。老师抓住少阴阳明合病,用了麻附细辛汤合小承气汤,由于该病人汗多,仲景明言无汗麻黄剂,有汗桂枝剂,于是就把麻黄变成桂枝芍药,舌苔稍微偏多(舌苔白介于薄白和腻之间),加了一味薏苡仁利湿。伤寒论在后世近两千年中,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叶天士在经方的基础上创了温病学说,其成就是无法取代的,少阴阳明合病,临床似不多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伤科跟师笔记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

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

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

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诊断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

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

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血沉、白细胞均不高)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鉴别诊断:二头肌长头滑脱。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 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治疗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的筋骨。

手法是其治疗最佳的手段。

固定:一般不需固定,可建议避免大动作,重体力活动,休息3天左右即可,在一个月内注意适当防护。

用药:可外用洗伤或热敷,涂擦外用正骨水或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的药水。

内服药可辨证处方,如柴葛解肌汤等。

练功:可于治疗后采用与手法治疗相类似的运动方式练习,每组12次左右为宜,每日一趟,每趟4组。

治疗的评价绝大部分的筋出槽、骨错缝可于日久自愈,但易引发功能减退。

手法治疗有效,但不像关节脱位那样立竿见影,常于手法整后几分钟自觉好转,并于第2天有明显疗效,因此建议当天不应做其它太多样的治疗,给予1-3天的时间恢复为好。

举例说明:?6.1 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髋部筋出槽)?6.1.1 诊断:以14-40岁男性多见,常为瘦小体质,髋部活动受限,无明显疼痛,休息不能缓解数天而就诊,X线正常。

?6.1.2 手法:仰卧位屈髋屈膝90°, 医者用肘拔伸1-3分钟。

?(1)内收活动3次,然后继续屈髋屈膝,外展接近至床面渐伸至0°位。

?(2)嘱自主屈伸髋关节3-5次,无障碍。

?(3)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1次(慢)。

?(4)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3次(快)。

6.1.3 红外线照射或薰洗20分钟。

6.1.4 嘱休息避免负重3-7天。

?6.2 胸肋关节骨错缝?6.2.1 诊断:18-48岁女性多见,常于晨起自觉胸闷,上肢活动乏力,上举时胸助关节处疼痛,应与肋间神经痛鉴别。

?6.2.2 手法:坐位,医者带动患者双手向内交叉于胸前,然后于交叉位上举过头,双手置于脑后,搬双肘向后展肩同时用膝顶患者胸椎(T5为主),使之扩胸1次,然后将双手从头后向外于体例放下,可重覆1-2次。

?6.2.3 注意:手法宣轻巧,避免拉伤肩部腱袖。

?6.3 胸部岔气?6.3.1 诊断:未充分准备时,突然用力搬重物或不慎背部被冲击或猛然转身而出现胸部疼痛、胸闷不适。

?6.3.2 手法:(1) 理顺胸背部肌肉?(2)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搬肩臂部,膝顶于背部(肩胛内侧缘中点连线处),向后提拉双臂,使之展胸1次。

?(3)双肩挤摇5-6次。

?(4)点前心穴1-3分钟(拇指点,向上推至天突)。

?(5)仰卧屈臂压胸1次,侧压1次,斜压1次,并提托放下震背一次。

?(6)背部拍击法(空掌拍)1-3分钟。

?6.4 第五胸椎综合征(背部骨错缝)?6.4.1 诊断:背部反覆发作,T5突起明显,压痛(棘突、上、旁)以年轻男性多见。

?6.4.2 手法(1)坐位膝顶展胸法1次。

?(2)旋背推棘法(左右)2次。

?(3)俯卧压背3遍。

?6.5 骶骼关节骨错缝?6.5.1 诊断:于提重物或下蹲作业时,突感一侧骶骼关节弹响而扭伤,活动受限,检查“4” 字试验(+)。

?6.5.2 手法:(1)仰卧位,屈髋屈膝位,一手握踝,一手扶膝下压,可有弹响声。

?(2)俯卧位,托腿后伸,一手切压骶骼部,向后扳髋带动髋骨向背侧伸1次。

?6.6 腰椎滑膜嵌顿(腰部骨错缝)?6.6.1 诊断:好发于18-38岁年轻瘦长体形男性。

多于晨起下地穿鞋时,突发腰部剧痛,特殊体位绞锁,于扶腰弯向一侧,无法坐下及躺下而就诊,X线无明显异常。

?6.6.2 手法:(1)俯卧,腹部垫枕,双人于肩腋一双踝牵引1-3分钟。

?(2)点按痛点(肘按法)1-2分钟。

?(3)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

?(4)腰部斜扳左右各1次。

?(5)俯卧于患处红外线照射20分钟。

?6.6.3 药物:桃红四物汤4g、金铃子散2g/tid×3。

?6.7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后关节错缝)?6.7.1 诊断:腰痛反复发作,平腰畸形,腰肌痉挛,棘突偏歪。

多见于运动员及腰部作业者,常由腰椎急性扭挫伤或劳损未得到及时治疗,反复发作而然。

X线可见后关节退行性变化。

?6.7.2 手法:(1)推揉:叠掌推法3-5分钟。

?(2)肘点L3横突1-3分钟,肘刮法1次。

?(3)拍击法、压法各1遍。

?(4)腰部斜扳、伸腰3次,伸腿3次。

?(5)俯卧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

?(6)腰部空提法1-3分钟。

?6.7.3药物:大活络丹1#Bidx15?6.7.4练功:腰背、腹肌锻炼链20次×4组,×Qn×30?7小结:? 筋出槽、骨错缝是一种骨关节顺应性差,功能障碍为特点,但没有明显的解剖结构改变指标的临床症候群。

通过手法治疗效果明显,但有时于数月或数年后复发,若配合功能作业训练,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

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手法应用以轻巧为主,即使未经治疗亦可一段时间休息而好转,但复发率高,练功疗法有治本固元的作用,应指导进行正确锻炼。

坊间一般人都将正骨理解为整脊,放松按摩理解为理筋。

如果整脊并配合按摩放松认为就是正骨理筋。

筋骨并重。

而其中又有些人认为整脊省力费时少。

就是搬几下或压几下。

而按摩费时费力。

所以以整脊为主按摩为辅。

而自称以正骨为主,理筋为辅。

并言骨正筋自柔。

此皆主观之理解。

所谓正骨,就是将偏歪的骨头纠正。

所谓理筋就是将纷乱错位的软组织理顺。

现在人多受西医局部观影响,认为整脊就是正骨。

岂知脊椎偏歪并非头痛医头,脚疼医脚那么简单。

比如颈椎偏歪,相应的一二肋骨,锁骨也乃至更远的骨头必然会偏歪。

我们知道颈椎有斜角肌、胸锁肌连于一二肋骨和锁骨。

如果颈椎偏歪势必会通过肌肉带动这些骨头偏歪。

而提肩胛肌而连接肩胛与上位颈椎。

所以肩胛骨有问题,颈椎也一定会出现问题。

所以患者往往表现在颈肩难受。

与其说颈椎病,不如说是颈肩病。

可见西医所谓的整脊太局限化。

没有整体观。

同理腰椎也然。

所以这也是强调正骨反对整脊的原因之一。

然后再说理筋。

由于真正掌握理筋技术的人如凤毛麟角。

所以可以说绝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理筋都不正确。

医宗金鉴中讲,十二筋经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

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从心转,法从手出。

由于筋的概念是中医传统理论的东西。

很难用西医理论解释。

在现代人看来,十二筋经和十二筋脉一样。

都是不可知的。

然而我们从医宗金鉴与笔者所学来看。

十二筋经是可摸知的。

是真真实实可摸到的。

笔者认为可不可以这样解释。

所谓的筋转,筋翻。

筋离。

筋合。

筋出槽等是否可以理解为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以及内脏病变等原因。

而使其通行经络上的软组织发生紊乱。

而理筋就是将这些软组织调整理顺。

而使其内外经脉畅通,筋骨内脏功能得到恢复。

而很多人将按摩等同于理筋,认为理筋费力见效慢。

殊不知理筋也非常省力,一般只要摸着筋的翻转轻轻绕几圈筋便理顺。

而且只要能找到真正的病因多可立杆见影其。

还有人以整脊为主,懒的按摩放松肌肉,自认为其为重骨不重筋,以骨调筋。

其实连筋都不知为何物,如何调。

有人认为自己既按摩松懈软组织,又整脊。

便认为是筋骨并重。

其实如果真正懂得什么是筋出槽就会明白。

筋骨是一整体。

骨错转的方向会影响到筋的翻转。

反之亦然。

在诊断时,要二者相互应证。

通过筋的翻转和骨的错缝来判断筋骨是如何旋转错缝的。

同理,在治疗中要通过骨的归位来调整筋的旋翻出槽,通过筋的回槽来调整骨的错缝。

二者如一。

并不能割裂的分开。

也没有重那个轻那方之理。

当然也没有以何为主之理。

另外,除了筋骨外还有筋骨和内脏的关系。

由于十二筋脉连通内脏。

筋经又与十二筋脉相通。

所以筋经问题会牵连到内脏。

内脏问题要牵连到筋骨。

所以有些久病的筋骨问题要通过调整肝肾等内脏来调理才能见效。

颈椎复位手法一.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一)人员:1人即可,不需助手(二)优点: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全感;2.颈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

(坐位时总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3.由于床面限制,旋转角度最大不会超过45’,不易失手,不易导致医源性损伤。

(三)程序: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1.手力牵引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

(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目的:(1)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

手力持续牵引之目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

(2)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各椎体犹如被“肌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

2.成角调节:成角:上段(C1-2):略低头(0-15度)中段(C3-5):轻度屈颈(15-35度)下段(C6_7):中度屈颈(35-50度)3.复位手法: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

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