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3_5_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2课时教案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眼与视觉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一改过去老教材先介绍神经系统结构,再介绍感觉器官的排序,而是先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
2.本节主要内容《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眼与视觉”、“近视及其预防”和“耳和听觉”三部分。
现将“眼与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境导入、自主先学、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达标检测五个板块。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人体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
(2)练习观察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意识到眼球的重要性,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眼睛。
三、重点难点重点: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难点: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指导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五、学法指导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眼球结构;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理解眼球主要部分的功能和视觉形成的过程。
六、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对眼这感觉器官较为熟悉,但对视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
所以需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知识抢答和分析资料等方式引导他们汲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也使得记忆不再枯燥。
七、教学理念本节课以阳光课堂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努力打造优质高效、轻松愉悦的生物课堂。
对于一节论性比较强的课程,需借助一些具体的活动,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
「精品」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知识点+巩固提高(新版)济南版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知识点】1.(考点1)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2.(考点2)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四部分组成了眼球的折光系统),最后落到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物象。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图像信息转化成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人就产生了视觉。
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有调节晶状体曲度的作用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
(白眼珠颜色) 外膜 内膜:视网膜: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底片)中膜 房水:水样液,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通过。
玻璃体:位于晶状体后的胶状物,透明角膜:无色透明,富含神经末梢 虹膜:棕黑色,中央有瞳孔(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
(黑眼珠颜色) 内容眼球眼球晶状体:位于虹膜和瞳孔的后方。
像双凸透镜,有弹性,依靠 悬韧带附着在睫状体上,有折光作用。
(镜头) 脉络膜:血管丰富,有营养眼球的作用。
黑色素细胞丰富,有遮光形成暗室的作用注:视觉不是在眼球中产生的,而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中产生的。
3.(考点3)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矫正?(1)形成原因:晶状体过度变凸,曲度过大。
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象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2)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远视眼配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4.如何预防近视眼?(1)读书写字的姿势要端正,眼与书之间要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离。
(2)看书1小时左右要向远处眺望一会儿。
(3)要坚持做眼保健操。
(4)不在强烈的或太暗的光线下看书写字;躺卧、乘车、走路时不要看书。
5.(考点4)耳的结构和功能?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
6.(考点5)咽鼓管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咽鼓管连通鼓室与咽部,可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球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眼球的结构与功能”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内容。
七年级学生具备观察与合作学习能力,对眼球的外显结构(白眼球、黑眼珠)有初步认知,对直接观察的内隐结构缺乏认识;抽象分析与建模的思维较弱,需借助直观教具与问题支架;多数有使用相机的经验。
教师可类比相机感光成像原理,促进学生理解眼球各部分结构与功能,使学生形成“人体通过感觉器官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概念。
我国青少年近视率近年来呈现逐渐攀升和低龄化趋势,教师可开展“爱眼护眼”课外宣传实践,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用眼习惯。
2.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对眼耳等感觉器官较为熟悉,但对其具体的结构及视觉和听觉形成并不清楚,同时初一学生朝气蓬勃,表现欲望强烈,好奇心重坐不住,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课中设计了“拼图游戏慧眼识珠”,“专家会诊案例分析”等环节。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去应用。
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物理知识,设计了简易模型演示,感知体验“近视是如何形成的”,概念生成,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直观,也使得记忆不再枯燥。
3.教学目标①观察眼球结构剖面图和眼球结构模型,认识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②基于生活经验,比较猫的瞳孔在不同光照环境中的变化,归纳瞳孔控制进光量的功能,描述人眼瞳孔对不同光线环境(白天和夜晚、强光和弱光)的适应。
③通过寻找生理盲点的微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④养成科学的用眼习惯,崇尚并宣传健康的阅读习惯,预防近视;关注角膜移植与捐献的社会问题,认同角膜捐献的积极意义与角膜捐献者的大爱行为。
4.教学重难点重点: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难点:理解近视的形成过程及预防方法,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5.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探究分析6.教学过程6.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小明和同伴回家过斑马线时,一辆汽车突然冲他们疾驰而来,小明立刻把同伴拉回人行道,避免了交通意外的发生。
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情绪、记忆、经验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嗅觉和味 觉的感知。
06
CHAPTER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综合感知
多感官信息的整合
视觉
听觉
触觉
通过眼睛接收光线信息, 识别物体的形状、颜色
和运动状态。
通过耳朵接收声波信息, 识别声音的音高、响度
和音色。
通过皮肤接触物体,感 知物体的温度、湿度、
质地和压力。
嗅觉和味觉
触觉和温度感知的信号传递过程中,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 体结合,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触觉和温度感知的应用
在医疗领域,医生可以通过触诊来诊 断疾病,如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在工业领域,温度感知被广泛应用于 温度控制和监测,如温度传感器、温 控器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触觉和温度 感知来感知外界环境,如握手、泡澡 等。
05
CHAPTER
嗅觉和味觉感知
嗅觉和味觉的器官与功能
嗅觉器官
鼻腔内的嗅觉细胞,能够感知气 味分子。
味觉器官
舌头上的味蕾,能够感知溶解在唾 液中的化学物质。
功能
嗅觉和味觉是人体重要的化学感受 器,能够感知环境中的气味和味道, 影响人们的情绪、记忆和行为。
嗅觉和味觉感知的机制
嗅觉机制
气味分子通过鼻腔进入嗅觉细胞,与受体蛋白结合,引发神经信 号传递到大脑,产生嗅觉感知。
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对外界 环境的感知》
目录
CONTENTS
• 人体感知的概述 • 视觉感知 • 听觉感知 • 触觉和温度感知 • 嗅觉和味觉感知 •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综合感知
01
CHAPTER
人体感知的概述
人体感知的定义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3.5.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检测题(含答案与解析)

3.5.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测试题1.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的老年人在听别人说话时,把手掌托在耳廓后边,这样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大,这说明耳廓能够(C)A.产生声波B.传递声波C.收集声波D.感受声波解析:选C。
本题考查耳廓的作用。
把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增大了接收声波的面积,故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大,说明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2.与形成听觉有关的结构中,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B)A.鼓膜B.耳蜗C.听小骨D.与听觉有关的神经解析:选B。
本题考查耳蜗的功能。
鼓膜的作用是将声波转化成机械性振动;听小骨的作用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给耳蜗;与听觉有关的神经的作用是把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从而形成听觉。
3.耳的结构中,能探测头部运动方向的结构是(D)A.鼓膜B.听小骨C.耳蜗D.半规管解析:选D。
本题是对耳的结构与功能的考查。
鼓膜能把声波振动转化为机械性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半规管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
4.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在《名联谈趣》中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列哪项是听到声音的过程(B)A.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耳蜗→听觉中枢→形成听觉B.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C.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耳蜗→形成听觉D.外界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解析:选B。
听觉形成过程为: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听觉。
5.听觉的形成部位是(A)A.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C.半规管D.鼓膜解析:选A。
本题考查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的作用是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半规管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薄膜,受声波的刺激能产生振动。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六章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新版)济南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部组成的功能。
(2)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掌握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教学掌握眼球和耳的结构、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近视形成等知识。
(2)通过知识拓展环节掌握角膜移植、捐献和人造角膜、人工耳蜗的知识。
(3)通过模型演示掌握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功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与人体有关的感知器官,形成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用耳卫生的意识。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的人群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1.通过眼球的模型和视频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组成的功能。
2.凸透镜成像演示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的原因。
3. 观察和测量的区别。
【教学方法】师生互问互答学习;模型展示形象直观教学;观看视频激发兴趣教学;知识拓展学习;技能训练学习观察和测量的区别。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眼球和耳结构的模型;凸透镜成像装置;收集有关角膜移植、角膜捐献和人造角膜、人工耳蜗和护眼歌的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阅读教材;收集有关眼的保护、角膜移植、捐献和人造角膜、人工耳蜗的知识;收集有关耳聋的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
你是靠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你对天气骤变的一系列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作出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知识。
二、新课讲解【想一想,议一议】看图片,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吃饭情景。
假如是你在用餐,你会看到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当然,你还会听到同学的谈话。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本学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时间短,任务重.制定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的课改要求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从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到第七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共七章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改革落实“双基",发展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多利用互联网络、图书资料、影音文件等多充实生物课堂,让课堂变得高效.通过生物的学习,掌握生物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生态观,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使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具体措施:1、认真钻研生物课标要求标和教材内容,搞好教学设计,抓好教学落实;2、坚持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双主”关系,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追求和谐,注重师生交流与信息反馈,给学生的学习创造好条件和学习氛围;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讲论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并应用课堂教学媒体及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素质;4、教学进度及活动安排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 2课时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2课时第三节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 1课时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课时第二节人体内能量的利用 1课时第三节呼吸保健与急救 1课时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2课时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2课时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2课时第四节关注心血管健康 1课时复习期中考试二课时第四章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2课时第二节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1课时第五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课时第二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3课时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课时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2课时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1课时第六章免疫与健康第一节人体的免疫功能 1课时第二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1课时第三节安全用药 1课时第七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1课时第二节保护我们的家园 1课时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6、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导学案)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下册:第2课时 耳和听觉的形成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金牌导学案 第2课时 耳和听觉的形成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2课时 耳和听觉的形成
1
学习目标 ……………
2
课前学案 ……………
3
课堂导案 ……………
4
随堂检测 ……………
5
课后练案 ……………
第2课时 耳和听觉的形成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重难点】
1.说出耳的结构与功能。 2.了解嗅觉、味觉、触觉、 耳的结构与功能。 温度觉。
课后练案
6.(2019·内江)如图1为眼球结构示意图,图2为人
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图1中,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最终在④上形成物像 B.图2中,能够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细胞在d 内 C.青少年用眼不当形成近视后可通过配戴凸透镜加以 矫正 D.飞机降落时咀嚼食物可使a两侧气压保持平衡,防止 胀痛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与身 内耳 半规管 : 体的平衡有关
耳蜗:_内__有__听__觉___感__受__器__,__收___振__动__刺_
_激__而__产__生__神__经__冲__动______
第2课时 耳和听觉的形成
课前学案
知识点 2.耳是接受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 外界的声波经过 外耳道 传到中耳,引起_鼓__膜__ 耳的结构 听觉的形成 的振动,振动通过 听小骨 传到内耳,刺激了 耳蜗 内的听觉细胞,这些细胞将声音转化为神 (教材P84)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 传到 大脑的听觉中枢 ,
(C)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瞳孔 C.耳蜗、视网膜 D.咽鼓管、脉络膜
第2课时 耳和听觉的形成
课后练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人体通过耳朵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②、观察并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重点)③、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重、难点)④、了解人类的其他感觉。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实践、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掌握预防耳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②认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群;③渗透爱心教育,建立生物学观点。
4、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内容的教学,老师注重耳的结构模型的演示;适当讲解,学生不能自主探讨懂得的问题精讲。
学法上体现讨论法: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课堂上分组讨论学习;分析法: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分析,得出结论;观察法:注意观察耳的结构,抓住结构的特点;课前准备:1、备好课;制作PPT课件。
2、演示实验的材料器具:耳的结构模型3、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一些聋哑人的相关资料等。
组成爱心小组,献爱心。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5分钟):1.若把眼睛比作照相机,镜头相当于________,光圈相当于________,胶卷相当于_________;若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_________就相当于明亮的玻璃。
学生看书回顾,思考问题,举手回答:1、角膜相当于明亮的玻璃。
2、视觉的形成过程:温故上节课学到的知识,一方面加深对视觉知识的复习,同时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的作用。
2.简述视觉的形成过程?3.近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矫正?教师归纳:角膜:透光巩膜:保护眼球内部结构脉络膜:营养眼球并形成暗室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视网膜:感受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晶状体:折射光线3、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合作探究层层推进(20分)哑谜游戏:首先请同学们做个“猜哑谜”的游戏:老师在一个纸条上写一句话,让一位同学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大家猜信息的内容。
讲解: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问题,同学们却费很大的劲,可见听觉对于我们接受信息有多么重要,人体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中,听觉信息的小活动:同学们七嘴八舌的猜测这位同学手势和动作表达的信息,几乎都是错误的信息。
学生的小活动,能开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和大脑,也让课堂的学习气氛瞬间调动起来。
数量仅次于视觉,居第二位。
我们人体怎样产生听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知识点一:耳的结构自主学习任务:1、要学会听觉的形成,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面请自学指导帮助你们。
(出示自学指导)2、老师指名读自学指导老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目光巡视每一位学生)合作探究耳的结构:(一)外耳(1)外耳的组成部分有什么功能?(2)根据生活经验,谈一谈,图片手掌的作用为什么能提高听力?板书:耳廓:收集声波传至外耳道外耳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小结: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路,一端开口于耳廓,另一端终止于鼓膜。
(二)中耳导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打开录音机感受一下吧讲解:声音来自振动,声波可以振动空气。
(1)耳的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自学活动:【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本94~95页的内容,结合图3.5—18耳的结构示意图,自学:1.右图为耳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耳分为_______、_______、_ 三个部分,外耳由_______、组成;中耳由_____ 、________、________组成;内耳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耳的结构中,与位置变化有关的是_________、;能收集声波的是;能感知声音的是:⑥是_________。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_________传到_________,引起_______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_________,刺激了_________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_________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合作探究耳结构的部分结构功能:【交流汇报】:(1)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的功能是收集并引导声波传至外耳道;外耳道的功能是引导声波传至鼓膜。
(2)手掌的作用增大了耳廓的面积,能收集更多的声波传至外耳道。
自主学习活动,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因为一会要检测自学的程度,所以这个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和时间,探究讨论更加深入,老师在参与学生探究的活动中,也能发现学生暴露的问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耳(2)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呢?小结:鼓膜是很薄的肉质膜,很紧致,空气中微小的振动就能使鼓膜振动;鼓膜振动往里传到听小骨,听小骨也跟着振动。
板书: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中耳听小骨:扩大声波传到内耳鼓室(三)内耳(1)内耳的主要结构是什么?(2)你能描述听小骨和鼓膜、耳蜗的关系吗?板书:半规管内耳耳蜗: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小结: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有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合作探究听觉的形成:视频播放听觉形成(1)在你听到声音之前,声波的刺激经过了耳的哪些结构?(2)听觉的形成在哪里?示意图表达听觉的形成:课件展示答案,小组内互相校对,老师诊断学情,进行点拨讲解【答案】小活动:打开录音机,找一位学生把手放在音箱表面感受到:音箱振动。
【交流汇报】观察耳的结构模型回答问题:(1)鼓膜能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2)鼓膜里面还有听小骨【交流汇报】观察耳的结构模型回答问题:(1)内耳包括耳蜗和半规管(2)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
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即时训练:连一连观察耳的结构模型或示意图,小组思考交流(1)声波的刺激经过了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与听觉有关的神经等结构。
(2)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的结构。
富有思考性、开放性的问题,能让学生在追问中思索。
即时训练是紧紧跟随知识的技能训练,一方面让学生趁热打铁的巩固知识,也能在做题中学会运用知识。
拓展延伸咽鼓管,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把课堂上的知识有机地和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如果不拓展这方面的知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做题的时候,思维就会受到巩固应用拓展提高(5分)(1)C→F→E→G→A(2)[G]耳蜗拓展延伸:《咽鼓管》咽鼓管是由鼓室前下方通向鼻咽部的一条细长、扁平的管道。
咽鼓管的作用是使中耳内的空气跟外界空气相通,维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咽鼓管平时封闭,吞咽和打哈欠时张开。
链接生活:(1)我们平常生活中,有的人有晕车、晕船现象,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2)平时遇到巨大的声响,你们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不受损害的?说说理由。
(3)咽喉部发炎治疗不及时,往往会引起中耳炎,你能解释原因吗?讲解:我们平常生活中的晕车、晕船现象,与半规管中的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过于敏感有关。
温馨提示:正常的听觉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可是生活中并不是都是悦耳的声音,噪声很大程度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所以要注意保护我们的听力;对于有听觉障碍的人,要关心他们,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行动起来,关注社会。
导语:人体除了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其他感觉。
人体还有哪些感觉功能使你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呢?知识点二:其他感觉课件展示嗅觉,皮肤的感觉和味觉的图片,了解人体的这些感觉的意义根据生活经验和课本的相关介绍,指名介绍相关感觉1、嗅觉嗅觉是由物体发散于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中的嗅细胞而引起的。
在鼻腔内有嗅粘膜,嗅粘膜能够感受化学气味的刺激。
2、皮肤感觉: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痛、压等刺激的功能,从而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感觉,使人全面、快速、准确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适应。
3、味觉: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感受酸、甜、苦、咸等化阅读教材P95听觉形成的过程,结合P94页彩图,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即时训练:(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陆续走进教室,请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写出听觉形成过程的途径:。
(2)在听觉形成的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产生的。
小活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小组指名展示讨论的结果(1)半规管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应该和半规管有关。
学生说不出原理,希望老师讲解(2)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口,同时双手堵耳,这样做可以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3)病菌通过咽鼓管扩散到中耳,引起中耳炎。
学生在小学自然科学课上学到相关的知识,回答的较好。
生活链接人的味觉味觉分为酸、甜、苦、咸四种,其他复杂的味觉就是这四种味觉的混合。
舌的各部分对四种味觉的敏感度限制。
链接生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自己汇报人体的其他感觉,有利于学生细致的体验生活,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这些感觉去感知环境,更好的去判断适应环境。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链接生活,即时训练,能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能力,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课后的巩固提高,能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的知识在分析场景问题中得以提升。
能很好的分析数据,把握数据传递的学物质的刺激,使我们感受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
小结: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感觉,具有综合性。
如美味佳肴,人们感觉味道很好,一个人感冒后,鼻塞,嗅觉不灵敏,会感觉到吃饭没有滋味。
巩固提高、提升能力1、周末,正在家里做饭的小涵听到急促的电话铃声,急忙跑过去接。
还没有接完电话,他便闻到一股焦糊味,又赶快跑进厨房。
“啊,好痛!”他的手被锅盖烫了。
这时,他发现锅里的饭已经烧焦了,尝了一口便喊道“好苦啊!”(1)在这个生活场景中,小涵有过哪些感觉?(2)这些不同的感觉都是在哪里形成的?(3)这些感觉对人体有什么意义?2、为了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度,学生甲利用一支绘图笔在学生乙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当学生乙闭上眼睛后,学生甲用针轻轻触动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学生乙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
将学生乙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
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下表所示:(1)哪一测试部位对触觉最为敏感?(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学生乙有时未能感觉到针刺?(3)描述学生乙从感到针触到说“是”的神经传导途径。
不同,舌尖对甜、咸最敏感,舌的外侧对酸最敏感,舌根对苦最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