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工程的新进展
化学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

化学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化学分离技术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提取纯化药物、化学品、食品和矿物质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分离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
这篇文章将介绍化学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
1. 离子交换技术离子交换技术是一种将离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它利用了一种称为离子交换树脂的物质。
这种物质在水中会释放出带电荷的离子,这些离子可以吸附其他荷电分子,从而将它们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控制离子交换树脂的孔径大小,可以将不同大小的分子分离出来,而不是只有带电荷的分子。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离细胞质、DNA和RNA等分子。
2. 色谱技术色谱技术是一种将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分离的方法,它利用了化学物质的亲合性或物理性质的差异。
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利用纳米科技和双层材料可以提高色谱技术的分离效率。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离药物、蛋白质、氨基酸和核苷酸等生物分子。
3.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膜将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分离的方法。
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控制膜的孔径大小和形状,可以获得更高的分离效率和选择性。
此外,新型材料和设计可以提高膜的稳定性和寿命。
膜分离技术可以用来分离水和有机物、离子和气体等。
4. 萃取技术萃取技术是一种将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分离的方法,它利用了化学物质的亲合性和溶解度的差异。
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利用超临界流体可以提高萃取技术的效率和选择性。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离天然产物、化学品、金属离子和药物等。
总之,化学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分离和提取各种化学和生物物质。
这些技术在化工、生命科学、医药和食品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分离技术将会有更加精确和高效的发展。
化学工程中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化学工程中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化学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新型分离技术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视为推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着重从技术原理、应用案例、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对新型分离技术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新型分离技术的原理新型分离技术主要包括膜分离技术、离子液体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技术等等。
其中,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物质在不同温度、压力、浓度等条件下的透过性选择性,对混合物物质实现分离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将物质分离的膜,将混合物内不同的物质分辨出来。
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省能、无化学污染这些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生化以及环保等领域。
离子液体分离技术则是一种基于离子液体的物性、结构,与特定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特征实现物质分离的技术。
其与传统有机溶剂或水相相比优异:无挥发性、热稳定性高、化学惰性强、导电性强;同时离子液体分离时浪费少,可回收利用率高,也能够缓解传统有机溶剂污染环境的问题。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指将超临界流体与混合物进行作用来改变混合物中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进而实现物质分离的现代化分离技术。
超临界流体的状态介于气体与液体之间,与传统溶剂相比,具有温和性、可控性、分离程度高、回收溶剂成本低等优点。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检测表面附着的微小分子的现代化分离技术。
通过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与目标物分子相互作用,获得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波长特征的新型分离技术。
在生物医学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新型分离技术的应用案例膜分离技术在现实生产中的应用案例非常广泛。
例如:在大规模普及的海水淡化中,采用的就是离子交换膜;在实现生物反应器和有机化学反应器中的物质分离,也大量运用到了膜分离技术;在化工行业中,利用反渗透技术将废水处理为循环水循环利用。
离子液体技术在含重金属的废水、化工废水治理和处理以及生态环保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新型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离心分离技术
利用离心机的高速旋转产生的离 心力场,使不同密度的物质在离 心场中受到不同的离心力,从而 实现各组分的分离。
新型分离技术的原理
膜分离技术
基于分子大小和形状的差异,通过半 透膜实现选择性透过,从而达到物质 分离的目的。
离心分离技术
基于不同密度物质在离心力场中受到 的离心力不同,通过高速旋转产生的 离心力场实现物质分离。
03
新型分离技术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02
03
高效节能
新型分离技术能够提高工 业生产的效率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生产成本。
产品质量提升
通过新型分离技术,可以 更精确地控制产品的质量 和纯度,满足高端市场需 求。
生产自动化
新型分离技术可以与自动 化技术结合,实现生产过 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 高生产效率。
新型分离技术的意义
提高分离效率
新型分离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分离效率,缩短分离 时间,降低能耗和成本。
保护环境
新型分离技术通常采用更为环保的方法,减少对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促进可持续发展
新型分离技术有助于推动工业和实验室的可持续 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对环保和经济效益的需求。
02
新型分离技术概述
新型分离技术的种类
引领工业革命
随着新型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有望引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改变传统工业生产模式,推动全球工业的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01
02
吸附分离技术
基于固体吸附剂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 的差异,通过吸附和解吸过程实现物 质分离。
03
萃取分离技术
基于溶质在两种不混溶的液体或气体 之间分配原理的差异,通过萃取和解 萃过程实现物质分离。
化工分离技术的若干新进展

发展 , 图中指出的方向仍 可供参考。例如 ,精 但 馏 、萃取 、吸收、结晶等仍是当前使用最多的分离
技术 J 液膜分离虽然构思巧妙,但 由于技术上
圈 1 化 工生产中的分离过 程
F g j T e s p r t g p o e s i h mla n sr i . h e a ai r c s n e e e lidu ty n
杂性 ,即使对于精馏 、萃取这些 比较成熟的技术 ,
多组分体系大型设备 的设计仍是~项 困难的工作 ,
问题在于缺乏基础物性数据和大型塔器的可靠设计
方法 。
23 环境工程 方面 .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 ,对各种废物及污染物的 排放限制越来越严格 ,不仅各种废水 、废气需要处 理 ,固体废物、包括受污染 的土壤也往往需要进行 净化 。从工业生态学 的角度分析 ,许多工艺过程排 出的 “ 废物”不再是 “ 无用” 的,而是 “ 没有完 全利用的物质” “ , 三废”处理就是发挥其潜在功 能的过程 ,这样就对分离技术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 无论是烟道气 的脱硫和 C :的减排,还是放射性 O 废物的处理 , 塑料等高分子材料 的回收利用等 , 都 离不开化工分离技术。应用先进分离技术处理废水 的另一种潜在优势是在解决一些困难 的废水处理问
产及 实验室研究 。
图 2 分离过程的技术和应用成熟度
F g 2 T e 1 t n lg n s t r y i h e h o o y a d u e ma ui t o e s p r tn r c s fI e a ai g p e s h o
13 化工分离技术的夏杂性 . 化工分离技术 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决定 了它的复
1 1 化工分离技术的重要性 . 化工分离技术是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任 何化工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这种技术 。以图 1 所 示的一种典型的化工过程为例 , 从原料的精制 ,中 间产物的分离 , 品的提纯和废水、废气的处理都 产 有赖于化工分离技术 。绝大多数反应过程的原料和 反应所得到的产物都是混合物,需要利用体系中各 组分物性的差别或借助于分离剂使混合物得到分离 提纯。无论是石油炼制、塑料化纤、湿法冶金 、同 位素分离 ,还是生物制 品的精制 、纳 米材 料的制 各、烟道气的脱硫和化肥农药的生产等等都离不开
化工分离工程强化的若干进展-费维扬-精品课件

在生物和医药领域
❖ 利用分子设计研制特效的新分离剂; ❖ 发酵液中各种有机酸的提取新工艺; ❖ 中草药的提取和净化新工艺的开发; ❖ CO2超临界萃取选择性高并不污染产品; ❖ 反微团、膜萃取、电泳萃取、电色谱等
耦合的分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 最新的第四份报告则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 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 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表示90%以上的 可能性。
国际应对温室气体பைடு நூலகம்放的行动
❖ 1997年通过《京都议定书》,2005年正式生效
❖ 京都议定书(定量化减排)
–15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美国除外) ,根据共同而 有区别的原则,2012年前,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 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 减7%,日本削减6%
( 据 Etheridge et al., 1998, 延伸到2005年 )
工业化(17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
维护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未来大气温 度变化预测
未来海平面 变化预测
对温室气体排放不采取措施→到2100年 全球变暖(1.4~5.8℃)和海平面上升(0.11~0.77m)
换技术的发展等。 ❖ 我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比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得多;我国
自主开发的新过程数量较少,工业化周期较长; ❖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差。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差距
较大。
在能源和资源领域
❖ 16大提出,2020年我国GDP番两番,如何 保证所需的能源供应?
❖ 按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能耗产出的GDP是 日本的1/7,美国的1/4,不到世界平均 水平的1/2;
生物下游分离工程发展动态

生物分离技术的发展动态摘要:生物大分子包括多肽、酶、蛋白质、核酸( DNA 和RNA) 以及多糖等。
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当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为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对以沉淀、透析、超滤和溶剂萃取为代表的传统分离技术, 以及色谱电泳等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生物分离过程现状和发展动态,着重介绍生物分离过程的研究新趋势——高效集成化,并且列举了亲和双水相分配技术, 亲和膜分离技术以及扩张床吸附技术等集成化技术及其在生物分离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分离发展动态传统分离方法:常用的传统生物大分子分离方法有沉淀、透析、超滤和溶剂萃取等。
它们都是一些较早就建立起来的分离方法, 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如在蛋白质领域, 应用盐析法使蛋白质沉淀出来已有80 多年的历史。
其突出的优点是成本低, 不需要特别昂贵的设备;操作简单、安全;对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稳定作用[2]。
该法虽然分辨能力不高,但在粗级分离中仍然被经常采用。
有机溶剂沉淀法也是较早使用的沉淀方法之一。
有机溶剂对于许多蛋白质、核酸、多糖和小分子生化物质都能产生沉淀作用。
其引起沉淀的主要原因在于改变介质的介电常数,以及类似盐析的争夺水化水现象[3]。
等电点沉淀法利用具有不同等电点的两性电解质,在达到电中性时溶解度最低,易发生沉淀,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氨基酸、蛋白质、酶和核酸都是两性电解质, 可以利用此法进行初步的沉淀分离,此法主要用于在分离纯化流程中去除杂蛋白[2],而不用于沉淀目的物。
非离子型多聚物是20 世纪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重要的沉淀剂, 它们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和较大的溶解度, 在溶液中可通过空间位置排斥作用使生物大分子、病毒和细菌等聚集沉淀[1]。
该法温和的操作条件和较高的沉淀效能, 使得其经常被用于细菌、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分离, 其中应用最多的多聚物是聚乙二醇[4,5]。
石油化工分离技术革新趋势

石油化工分离技术革新趋势在当今全球化工业体系中,石油化工产业作为基础原材料供应的核心环节,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及能效提升的迫切需求,石油化工分离技术的革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六个维度探讨石油化工分离技术的最新趋势,旨在揭示这一领域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应对挑战,促进产业升级。
一、膜分离技术的广泛应用膜分离技术以其高效、节能、操作简便等优点,在石油化工分离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纳米材料、复合膜材料的开发使得膜的选择性和渗透性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有效分离复杂混合物,如石油裂解气的净化、有机溶剂回收等。
尤其是分子筛膜、反渗透膜技术的突破,为实现精细化学品的高纯度分离开辟了新路径,降低了能耗和二次污染风险。
二、吸附分离技术的创新吸附分离是利用特定吸附材料对目标组分的选择性吸附,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当前,研究重点在于开发新型高性能吸附材料,如金属有机骨架(MOFs)、纳米孔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高度可调的孔隙结构和优异的吸附能力,能大幅提高分离效率和选择性。
此外,动态吸附过程的优化设计,如压力波动吸附、变压吸附技术的改进,也使吸附分离更加灵活高效,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和污染物去除。
三、萃取技术的绿色化发展传统的液-液萃取技术正向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和离子液体萃取技术成为热点。
超临界CO2作为无毒、不易燃、可循环使用的萃取剂,适用于提取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如药物中间体、香料等,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和废物排放。
离子液体因具有独特的溶解能力和可设计性,在重金属回收、生物燃料预处理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推动了化工分离的可持续发展。
四、集成与智能化分离系统面对复杂混合物的分离难题,集成多种分离技术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成为趋势。
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如耦合膜技术与传统蒸馏、结晶等,可以实现更高效率和更低能耗的分离。
同时,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智能监控和优化控制系统被引入分离过程,实现精准控制和实时调整,提升了分离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运行成本。
色谱分离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研究

色谱分离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研究色谱分离技术是一种分离、分析、鉴定和纯化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具有分离效率高、分离过程快、分离精度高、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色谱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创新,使得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分离效率和速度也不断提升。
传统的色谱分离技术主要包括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区带电色谱(CE)等。
这些技术主要通过利用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和溶剂的作用,实现对样品成分的分离。
然而,这些传统分离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在分离极性物质方面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色谱分离技术。
其中,以固相微萃取(SPE)、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超高压毛细管电泳(CZE)、点状电泳(MEKC)等为代表的色谱分离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热点和发展趋势。
固相微萃取(SPE)是一种新型的萃取、富集、分离样品中有机化合物的技术。
它通过在固相萃取柱或固相萃取盘中填装具有吸附性能的固相吸附材料,将有机化合物从复杂的样品矩阵中分离出来。
SPE技术具有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在食品、环境、医药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是传统液相色谱的升级版,它采用高压输送样品,流速较快,分离柱粒径较小,能够更好地分离高极性和高分子量化合物。
相比传统HPLC技术,UHPLC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医药等领域。
超高压毛细管电泳(CZE)是毛细管区带电色谱(CE)的升级版,它通过施加更高的电压,提高电泳分离效率和速度。
CZE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分离时间短、分离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核酸、药物等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点状电泳(MEKC)是CE中的一种变种,它通过向分离液中添加胆汁盐类和有机试剂等胶束形成剂,形成胆汁盐-有机试剂复合胶束。
这些复合胶束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离液的保湿能力和分离灵敏度,使得MEKC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药物、环境等复杂样品体系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离工程的新进展化工研10-9 Z1003144 王顺顺摘要:简要介绍分离工程的最新进展。
各主要分离技术的发展现状。
分离工程在理论研究、实验室研究及过程强化技术。
分离技术也将在现在和未来推动现代化工和相关工业的发展,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中大显身手。
关键词:分离技术;研究;发展1引言20世纪前期,在总结化工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化工分离单元操作的概念;20世纪中期,分离工程理论得以充实和完备;20世纪后期,分离技术不断深化与拓宽。
2各传统分离技术方面2.1 精馏精馏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轻工食品以及空气分离等,是最重要的分离方法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各种生产能力大、分离效率高、流动阻力低的新型塔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炼油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1]。
在炼油和石化等工业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用网板波纹填料和高效浮阀塔板对数百座旧式板式塔进行改造,使分离能力和气体通量增加了30%~50%。
在石化工业中也大量应用着精馏等各种分离操作,如在大型乙烯装置中,裂解气深冷分离方法,实际上是在低温条件下的多组分冷凝精馏过程。
对于C4馏分分离和C5馏分分离,由于各组分沸点差小,普通精馏难以奏效,为此专门发展了萃取精馏、恒沸精馏、吸收和吸附与精馏结合等方法。
2.2 吸收吸收用于分离气体混合物,目的有直接制取产品如用水吸收HCL制取盐酸;或对原料气实行净化,如焦炉气中苯的脱出;或环保的要求,如烟道气脱硫等。
到现在,其技术成熟度与工业应用度也几乎完美。
2.3 结晶结晶是一古老传统的分离技术,多在蒸发的下游,最终获得固体产品。
技术在二十世纪50年代取得重大进展,最著名的是采用深冷结晶法从混合二甲苯中分离出对位二甲苯。
至20世纪80年代,多级分步结晶技术逐步工业化,使结晶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多级分步结晶最大的优点是能耗低。
干燥干燥也是一古老传统的分离方法,应用最广也是能耗最多的分离操作之一,用来脱出水分或湿分以获得固体产品。
在干燥领域的主要技术进步如下:(1)流态化干燥。
诞生于1921年,目前应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设备是卧式振动流化床。
(2)喷雾干燥。
其独特的优势为可以直接由溶液或悬浮液制成粉状或粒状产品。
(3)间接加热干燥(也称接触干燥)。
这种干燥方式的特点是热气体不直接接触物料,而是通过器壁或管壁加热,如可以用废气作为加热介质而又不会污染产品。
(4)真空干燥与真空冷冻干燥。
真空可以降低干燥温度,因此这种干燥方式对于热敏性物料的优势几乎不可替代,已成为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干燥技术之一。
2.5 超临界萃取超临界萃取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的重要方法。
其萃取能力主要决定于其密度,因此可通过调节压力和温度来控制对溶质的萃取,改变压力或温度又可使超临界流体和被萃取的溶质分离,从而获得被提取的物质。
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溶剂)为二氧化碳,一般采用高压萃取,然后减低压力使之脱离超临界状态,实现溶剂和被萃取物的分离。
已经工业化的有萃取脂溶性高沸点热敏物质。
将超临界萃取技术用于精馏;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RESS)[2];超临界流体脱溶(SAS);超临界逆向结晶(SRC);超临界干燥(SD);超临界流体色谱;超临界流体重结晶提纯以及制备微细颗粒材料。
膜分离膜分离技术发展到今天可分为:微滤;超滤;反渗透;电渗析;气体扩散;渗透蒸发;液膜分离等。
目前,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工业应用较为成熟的有,如美国Monsanto公司开发的气体膜分离器用于分离H2和CO2[3];液体混合物分离方面,较成功的应用有反渗透用于海水淡化和医药及微电子工业无菌水的制造;超滤用于酶和蛋白质生产中大分子产品的分离提纯,食品工业中乳制品,果汁,酒的浓缩,超滤还应用于环保中废水处理,如汽车制造业中电泳涂料清洗用水的处理,纸厂纸浆废水处理等。
3新兴分离技术与发展新世纪全人类所面临的四大问题:环保,能源,粮食与健康医疗,每个都与化学工程及分离工程相关。
绿色分离工程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以下以下就具体谈谈绿色分离工程的研究前沿及发展方向。
3.1 绿色分离工程概述分离过程在整个化工过程的投资费和操作费上占很大比重,单从能耗上看,传统分离过程(如蒸馏、干燥、蒸发等)在化学工业中约占30%;在以小分子产品为主的传统发酵工业中,分离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现代基因工程产品则有时占90%以上;在生物技术产品中,分离纯化的成本一般要占其总成本的60%~90%。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生物技术产品的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4]。
绿色分离工程是指分离过程绿色化的工程实现。
分离过程绿色化的途径有两种,首先是对传统分离工程进行改进、优化,使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其次是开发及使用新型的分离技术,如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等[5 6]。
3.2 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反应-分离过程耦合是指在一套设备中同时完成反应和分离两个过程。
反应-分离耦合可以利用反应促进分离或利用分离促进反应,不但可以提高过程产率,还可简化生产工艺过程,节约投资和操作费用,因而受到重视。
已经开发了反应精馏[7]、反应精馏-膜分离耦合技术[8]、反应-渗透蒸发的耦合[9]、反应-无机膜的耦合、膜生物反应器等耦合技术、超临界-吸收耦合技术[10]等。
但是由于该技术的复杂性,其设计不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3.3 新型吸附技术吸附技术作为流体分离的技术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吸附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是理想的吸附溶液理论(IAST),接着发展了基本纯气体等温线来预测混合气体平衡吸附的几个重要理论,并在具有非线性等温线的混合气体吸附动力学的平衡理论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绝大多数流体的分离过程是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给定吸附剂上所具有的不同的吸附能力实现的[11]。
近年来对环保工程、节水工程、中水利用更受到应有的重视。
例如,活性碳纤维板用于气体净化解决环保工程中脱除有害气体。
,随着吸附分离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吸附剂性能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吸附分离作为一种绿色分离技术会逐渐占领工业气体和液体的分离市场[12]。
4结语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分离工程提出了更多新的课题,随着对其理论研究、实验室的研究,通过对原有技术的强化,分离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为工业应用提供了更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满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1] Hatch L F,Matar S. From hydrocarbons to petrochemical. Hosuston:Gulf pub.co.,1981[2] 伍沅.干燥技术的进展与应用[J].化学工程,1995,23(3):47-55[3] 袁晴堂.分离工程的技术进步[J].石油化工,1994,23(1):51-54[4] 朱家文,纪利俊,房鼎业.化工分离工程与高新科技发展[J] 化工工业与工程技术,2000,21(2):126~129[5] J Garcia-Serna, Perez-Barrigon, M J Cocero. New trends for design towardssustain-ability in chemical engineering:Green engineering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7, 133:7~30[6] 姚克俭,沈绍传,张颂红,等.减少化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化学工程的目标[J].化工进展,2004,23(11):1 209~1 213[7] 马敬环,刘家棋,李俊台,等.反应精馏技术的进展[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3,19(1):1~8[8] Carsten Buchaly, Peter Kreis, Andrzej Gorak. Hybrid separationprocesses———combination of reactive distillation with membrane separation[J].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2007,46: 790~799[9] 杨伯伦,姚瑞卿,杨三八.乙基叔丁基醚的催化反应与渗透蒸发膜分离耦合法的合成.石油化工,1999,28(2):77~81[10] Gerd Brunner, Monika Johannsen. New aspects on adsorption from supercriticalfluid phases[J]. Supercritical Fluids, 2006,38:181~200[11] Krzysztof Kaczmarski. Estimation of adsorption isotherm parameters withinverse method-Possible problem [ 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7,1 176:57~68[12] David T Kearns, Paul A Webley. Application of an adsorption non-flow exergyfunction to an exergy analysis of a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cycle[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4,59: 3 537~3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