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十个典型交叉口配时优化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道路工程中的交叉口设计与优化

道路工程中的交叉口设计与优化

道路工程中的交叉口设计与优化在道路工程中,交叉口的设计与优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网络中连接不同方向流量的重要节点,合理的交叉口设计能够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升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首先,交叉口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交通流量、车辆种类、道路等级和交通需求。

通过研究交通流量统计数据,了解各个方向的交通量分布情况,可以确定交叉口的类型和形式。

目前常见的交叉口类型包括十字交叉口、T型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等。

而车辆种类的不同,也需要在设计中考虑相关因素,例如大型车辆回转半径的需求。

此外,道路等级和交通需求的差异也会导致交叉口设计的差异化,例如在城市主干道与支路的交叉口,需要考虑流量调控和交通信号灯等因素。

在交叉口的设计中,可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例如地下通道、天桥和立交桥等,来分离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减少交通冲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交通工具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交叉口的情况来决定,例如在车流量较大的交叉口,可采用立交桥形式,将主要流量分离,降低交叉冲突。

而在车流量较小的交叉口,使用地下通道或者天桥能够更好地满足交通需求。

此外,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等控制装置,也是交叉口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道路交通网络中,交叉口的优化问题也备受关注。

交叉口的优化是为了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的概率。

在交叉口优化中,主要有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是优化的核心。

通过合理设置车道宽度、转弯半径和转向车流的流量控制,可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例如,在左转车道和直行车道之间设置大转角,能够提高转向车流的通行能力。

此外,设置合理的信号灯时长和相位配时也是交叉口通行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其次,交叉口的可视性和安全性也是需要优化的方面。

在交叉口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视线距离和交通标志信号,以保证车辆驾驶员的视野清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此外,通过设置减速带和反光镜等装置,能够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交叉口延误调查报告

交叉口延误调查报告

交叉口延误调查报告交叉口延误调查报告本文基于对某市十个交叉口的调查分析,探讨了交叉口延误的原因,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一、研究目的交通信号灯是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合理的信号配时和交通流管理,减少交通压力,提高交通通行效率。

而现实中往往出现“红绿灯交替,车辆挤占”“过路车流量过大,导致红灯时间过长”的问题,给交通出行带来一定困扰。

本文旨在分析交叉口延误的原因,提出解决策略,以改善交通拥堵状态。

二、调查情况本文调查了某市的十个交叉口,其中重点关注了车辆、行人、自行车等出行方式的交通状况。

调查期为两周,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分别进行连续两小时的观察记录和数据采集,共计易司机、行人和自行车骑士,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交叉口流量测算。

三、延误原因分析1.车辆挤占和闯红灯每当交通繁忙时,车辆往往会快速抢行,试图分得宝贵时间以便更快抵达目的地。

这种行为一方面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另一方面会大大拖延红绿灯交替节奏,进而导致交通拥堵。

2.信号配时不合理如果信号配时不合理,那么将会导致某些道路通行时间过短,行驶速度慢的车辆或者行人将会加重这些道路的通行负荷,可能导致交通拥堵。

3.交通流量过大某些时段某些交叉口流量可能会突然增加,例如早晨上班时间,下班高峰和购物节期间可能导致交通拥堵的加剧。

4.道路状况不好如果交叉口道路状况不佳,例如道路宽度太窄、路面差,而且出现交通事故的概率也较高,也不利于流量的畅通。

四、解决方案1.加强交通宣传和教育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交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不但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还可以提高交通通行效率和质量。

2.优化信号配时交通运行中使用的信号设备和人员一直都是交通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配备合理的信号设备、延长车辆等待时间、疏导交通排队等方式并配合高科技优化算法对信号配时进行优化,将缓解拥堵问题。

3.交通限制措施采取范例交通限制措施如在特定时间禁止大型车辆进入,或减少司机等待时间采取循环路口方案,这样就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不能适当增加车辆和行人等待的时间。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比较研究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比较研究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比较研究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的发展已经为城市交通管理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而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络中最繁忙、最复杂的部分之一,因此,交叉口信号配时的优化对于提高交通流效率、减少车辆延误、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比较研究几种常见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希望能够为智能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传统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1. 固定配时方法固定配时方法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根据交叉口繁忙方向的通行需求确定各个方向的信号灯显示时间,并在整个时间段内保持不变。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缺点是不能根据实时交通流量变化进行调整,因此在交通流量变化较大的情况下效果不佳。

2. 阶段配时方法阶段配时方法是基于事先确定的信号灯阶段组合,根据交叉口的流量情况及调度要求来选择合适的信号灯阶段组合,以适应交通流量的变化。

这种方法相对于固定配时方法来说,在适应交通流量变化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还是需要事先确定好阶段组合,对于交通流量变化较为剧烈的交叉口,效果依然不理想。

二、基于智能交通系统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1. 基于车辆传感器的实时配时方法该方法通过在交叉口的车道上安装车辆传感器,实时感知车辆的存在与否,以此为基础进行信号灯的配时。

当车辆经过传感器时,传感器会向交通信号控制器发送信号,交通信号控制器据此进行智能的信号配时。

该方法可以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进行即时调整,有效地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2. 基于智能算法的优化配时方法这种方法利用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对交叉口的信号灯配时进行优化。

首先,利用传感器采集到的交通数据来建立优化模型,然后,应用智能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得到最优的信号配时方案。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实时交通数据进行智能调整,以适应交通流量的变化和优化交通状况。

交通信号配时优化的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

交通信号配时优化的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

交通信号配时优化的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在现代城市的交通管理中,交通信号配时优化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通过合理调整信号灯的时长和相位,能够有效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出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实践案例,深入分析交通信号配时优化的方法和效果,并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一、案例一:市中心繁忙路口(一)路口现状该路口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区域,周边有多个大型购物中心和写字楼,日常交通流量巨大。

在优化前,信号灯配时不合理,导致高峰时段车辆排队长度过长,交通拥堵严重,平均延误时间高达 30 分钟以上。

(二)优化措施1、进行交通流量调查,收集不同时段、不同方向的车流量数据。

2、根据流量数据,重新划分相位,增加了左转专用相位,减少了冲突点。

3、采用自适应信号控制技术,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自动调整信号灯时长。

(三)优化效果经过优化后,高峰时段车辆排队长度明显缩短,平均延误时间降低至 15 分钟左右,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了约 30%,交通拥堵得到了显著缓解。

二、案例二:学校周边路口(一)路口现状这个路口紧邻一所学校,上下学时段学生和家长的出行集中,导致交通混乱。

之前的信号配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特殊需求,行人过街时间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二)优化措施1、调整信号灯周期,在上下学时段增加绿灯时长,保障学生和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路口。

2、设立行人专用相位,确保行人过街的安全。

3、与学校沟通,实行错峰放学制度,分散交通流量。

(三)优化效果优化后,上下学时段的交通秩序明显改善,行人过街更加安全,车辆通行也更加顺畅,得到了学校和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

三、案例三:工业园区路口(一)路口现状该路口位于工业园区内,大型货车流量较大。

由于原信号配时未充分考虑货车的启动和制动特性,导致路口通行效率低下,频繁出现车辆熄火和追尾事故。

(二)优化措施1、延长货车通行方向的绿灯时长,以适应其较长的启动和制动时间。

2、调整相位顺序,优先放行货车流量较大的方向。

交叉口交通量调查报告

交叉口交通量调查报告

交叉口交通量调查报告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调查结果概述•交通量数据分析•交通量影响因素分析•结论与建议目录01引言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拥堵成为严重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之一。

交叉口的交通流量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其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和分析交叉口的交通流量,可以了解各方向车流、人流的通行情况,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有助于提高城市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和缓解交通拥堵。

调查背景和目的本次调查于2022年3月份的10个工作日内进行。

调查地点选取了城市内30个有代表性的交叉口,其中包括10个交通繁忙的主干道交叉口、5个次干道交叉口和15个支路交叉口。

调查时间和地点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观测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调查问卷主要针对驾驶员和行人,了解他们对交叉口交通设施、交通组织、信号灯配时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范围覆盖了城市内的各种类型的交叉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实地观测主要针对各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车速、行车道和人行道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调查方法和范围02调查结果概述1交通量总体情况23调查期间,交叉口交通量总体上较为稳定,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波动。

交通量稳定早高峰和晚高峰时段交通量明显增加,其中早高峰最为明显。

高峰期明显节假日期间,交叉口交通量有所增加,但波动幅度不大。

节假日影响东西方向车流量较大调查期间,东西方向车流量较大,其次是南北方向和十字方向。

早高峰以进城方向为主早高峰期间,进城方向车流量增加明显,而出城方向车流量变化不大。

各个方向车流量情况交通高峰时段和车流量密度情况高峰时段早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7:00-9:00,晚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17:00-19:00。

车均密度高峰期间,交叉口车均密度明显增加,其中早高峰期间车均密度最大。

03交通量数据分析随着城市居民出行的时间规律,交通量在高峰期间明显增加,非高峰期间则有所减少。

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实验心得

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实验心得

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实验心得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是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信号配时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拥堵。

以下是一些实验心得,供参考:1.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包括道路流量、车辆类型、行驶速度等。

这些数据对于进行合理的信号配时方案很重要。

同时,对原有信号配时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点。

2.多方面考虑:在设计信号配时方案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道路交通流量的峰值时间、不同方向的流量比例、行人流量、公交优先等。

合理平衡不同交通参与者的需求,尽量减少交通拥堵和延误。

3.交通仿真模型:在信号配时设计之前,可以利用交通仿真软件模拟不同的配时方案,并评估其效果。

通过模拟可以预测交叉口的交通流量、延误时间等指标,为实际设计提供参考。

4.配时参数优化:选择合适的信号配时参数是关键。

研究不同的信号相位时长、绿灯时间、黄灯时间和红灯时间的组合,进行多次实验或仿真,以找到最优的配时参数组合。

5.实地验证与调整:将设计的信号配时方案在实际交叉口进行试验,并及时收集数据进行效果验证。

根据实地验证的结果,及时调整配时方案,优化交通流动。

6.经验积累与持续改进: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需要积累经验,并根据实际效果进行持续改进。

持续监测和评估交通状况,对信号配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同条件和需求的变化。

请注意,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和变量,单次实验可能难以得出完全准确和适用于所有情况的结果。

因此,建议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道路交叉口节点空间使用分析与优化

道路交叉口节点空间使用分析与优化

道路交叉口节点空间使用分析与优化作者:邓健翔来源:《科技信息·下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通过对马房山隧道转盘广场的实地调研,对其空间构成、使用行为和交通状况进行了对应的分析。

并引申出城市道路交通交叉处节点空间塑造的议题,指出城市交通节点的塑造应符合人性化的设计,满足市民感官、行为、审美等要求,以创造更好的交通使用和过渡场所。

关键词:大城市;心理感受;节点空间;道路交通近来,在新公布的《2016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上,武汉市列于“新一线”的名单中,与“新一线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是其日益显著的经济效益与完善的城市建设。

曾经的武汉,城市拥挤、道路堵塞、行车混乱、道路负荷严重,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通过建设轨道交通、道路整改等措施,武汉交通不便的“城市病”得到了缓解。

故而,针对现今城市道路堵塞、交通形势严峻的通病,寻找有效的整改措施,对祛除城市交通“顽疾”,体现城市良好建设效果是意义重大的。

1.调研对象及使用概况1.1调查对象选取选取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马房山隧道段为调查研究对象,原因如下:其一,此处临近高校且位于武汉群光商圈范围内,人流量比较大,对交通建设的要求较高;其二,珞狮路与武珞路组成十字交叉口,人流量密集,但交通指示不够明确,因此,此两处路段车辆滞留、道路堵塞成为常态;其三,马房山隧道位于珞狮路中段,但是通过道路垂直的分层布置,使得周边交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综上,珞狮路段的交通拥堵是大城市交通不便状况的缩影,但马房山隧道段道路垂直分层布置的做法为解决交通拥堵的城市病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措施。

1.2空间现状研究主要围绕马房山隧道段的机动车交通状况和隧道广场的行人使用情况展开。

针对研究内容,首先从它的空间位置进行分析。

如图1,水平方向上,马房山隧道处于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东/西两校区的中心位置,作为两个校区交通联系的纽带而存在,另外研究对象临近快递集散点和购物商圈,故而此处聚集了大量的步行参与者。

市区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总结

市区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总结

市区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总结在现代社会中,交通信号灯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信号灯配时优化,可以有效地提升交通流畅性,减少交通事故,并优化城市交通网络的效率。

本文将对市区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优化信号配时的重要性市区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是确保交通流畅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信号配时可以减少车辆排队时间,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报警停车次数,从而减少车辆排放的尾气污染。

此外,优化信号配时还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二、现有问题分析目前,市区交通信号灯配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配时不合理,导致交叉口的车辆流量无法合理安排。

其次,信号灯冲突频发,造成车辆拥堵和不必要的停车延误。

此外,信号灯的绿灯时间设置不合理,导致车辆等待时间过长,影响交通流畅性。

三、改进建议1.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进行信号灯配时优化之前,需要对道路交通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状况、主要交通流向和高峰时段,为优化信号配时提供依据。

2. 模拟仿真通过模拟仿真软件,对不同配时方案进行模拟,评估各个方案的效果。

模拟出交通流量、车辆平均速度、排队长度等参数,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最佳的信号配时方案。

3. 优化原则在进行信号灯配时优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尽量减少信号灯的冲突,避免交叉口交通堵塞。

(2)根据道路交通流量的高低,合理设置绿灯时间,尽量减少车辆的等待时间。

(3)根据交通流向和高峰时段,合理设置不同时段的信号配时方案,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4)考虑公交车、急救车等特殊车辆的优先通行需求,合理安排信号配时。

4. 实时调整与监控信号灯配时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交通情况进行实时调整与监控。

利用交通监测设备、智能交通系统等技术手段,收集实时交通数据,及时调整信号灯配时方案,确保交通流畅。

五、案例分析以某市某个路口为例,通过优化信号配时方案,实现了交通流畅。

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确定了该路口的主要交通流向和高峰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武汉市十个典型交叉口配时优化报告武汉力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交通运输系目录平安路瑞安街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武珞路阅马场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临江大道中山路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2)团结大道湖大后门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友谊路才华街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

鹦鹉大道拦江堤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

鹦鹉大道翠微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汉阳大道百灵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江城大道四新南路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11)琴台大道江汉四桥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临江大道中山路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一、区位分析图1-1 整体区位武汉临江大道是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青山区沿着长江修建的一条道路,是武汉市主干道之一从武汉长江大桥下鱼贯而过,临江大道含包全部武昌江滩,长江观景第一台正好位于该大道正中央。

由图可看出,临江大道中山南路附近,临江大道方向的主要车流为武汉长江大桥以及新建的鹦鹉洲长江大桥的上下桥车流。

而中山路上,大量的车流都是沿途居民区、商业区的出入流量以及武昌火车站的往返流量。

其中,武昌火车站方向的车流量非常之大,也是导致拥堵的主要车流之一。

二、交通设施与流量分析2.1交通工程图图2-1临江大道中山路路口渠化图2.2现状道路设施表2-1现状道路设施2.3现运行方案表2-2临江大道中山路路口当前运行方案2.4路口流量统计根据交叉口车辆折算系数表,将大型车统一转化为当量小汽车流量。

表2-3临江大道中山路当量小汽车路口流量统计表(pcu/h)2.5微观分析2.5.1道路状况与渠化临江大道中山路交叉口现状是两相位信号控制的丁字型交叉口,临江大道方向进口道皆为双车道,中山路进口道为三车道,且设有两条左转专用道。

各道路皆无完善的中央分隔带,也未设置诸如隔离栅栏一类的设施,仅由双黄线隔离。

其中,中山路方向设有非机动车道,由隔离栅栏与机动车道隔开,其余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间无相应隔离设施。

图2-2临江大道方向现场图片图2-3中山路方向现场照片2.5.2交通组织管理现状1)机动车交通典型的最简单的丁字形路口,交通组织方面较为原始,冲突点较多。

交通量较小时可以勉强保持通畅,一旦车流量增大,将会非常混乱。

临江大道方向的左转会与对向直行车流产生冲突,一旦两者中任意一个方向的车流量增大,则会导致大量排队压车,对于本来面积就小的交叉口非常不利。

2)非机动车交通该区域附近主要为小型的购物杂货区以及小型的居民区,非机动车需求较小。

但考虑到路口对面为武昌江滩景区,在出游峰期需考虑吸引非机动车交通量。

3)行人交通同机动车,主要是出游峰期尤其是晚上,江滩附近游人会大大增加,这会进一步增加交叉口延误,对行车非常不利。

图2-4中山路对向为武昌江滩2.5.3现状问题1)临江大道南向直行车流量过大,且北向左转无保护相位在实地调查拿到交通量数据,对之进行配时时,可以明显发现,由于对向(南向)直行车流量过大,且北向左转车辆无保护相位,导致其直行当量系数过大(可达8-15),这将导致之后计算的关键流率和大于0.9,不能满足交叉口的基本通行需求。

这是导致该交叉口拥堵的主要问题。

2)没有设置相应的中央分隔带该交叉口正对着江滩景区,在游玩峰期,人流量是不容忽视的,考虑到行人的素质,并非所有的行人都会选择在有斑马线的地方过街,因此,没有设置中央分隔带的道路相对于在功能区增加了无数个隐藏的接入点,行人的随意穿行会进一步增加冲突域面积,导致交叉口交通状况的恶化。

三、设计优化3.1拓宽车道,增设左转专用道,并配置相应保护相位临江大道北向进口道,现为双车道,一条直行加一条直左,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期间,完全不能满足交通需求。

因此,建议拓宽一条车道,并将渠化设置为两条直行加一条左转。

然后,将现有的两相位设置为三相位,即增加一个北向的左转保护专用相位。

具体的相位设计可参考后面的配时优化设计。

3.2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临江大道-中山路交叉口进口道道路基础设施皆不够完善,属于城市内低等级道路,与其实际承担的交通量不符合。

建议各进口道皆设置隔离栅栏分隔对向车流,阻拦行人随意过街。

同时,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也设置相应的隔离设施,防止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无视标志标线管理混合穿行,增大安全隐患,降低通行能力。

3.3合理设置交叉口内导流措施由之前的问题分析可知,设置合理的导流线或导流岛将有利于分离和减小冲突域,增加形成效率,降低交通事故。

路口导流线的形式主要为一个或几个根据路口地形设置的白色V形线或斜纹线区域,表示车辆必须按规定的路线绕过导流线行驶,不得压线或越线行驶,也不得随意在导流线区域掉头或停放。

四、软件准备4.1 交叉口渠化设计与相位方案现有车道设置具体如下:北进口:一条直行+一条直左+非机南进口:一条直行+一条直右+非机东进口:两条左转+一条右转+非机现有的相位设置如下:表4-1相位一相位二4.2 大车率确定表4-24.3 黄灯时间及全红时间确定取各进口道设计车速为40km/h ,由公式可知黄灯时间应取为3s 。

全红时间的计算与交叉口宽度、车速、行人流量有关,应注意,此路口面积较大,行人步行时间按照设有中央安全岛来计算。

计算可得:表4-34.4 最小绿灯时间确定1min 1475141.2g s =+-= 2min 1875171.2g s =+-=五、软件优化 5.1 仿真截图图5-1平面效果图图5-2 SIMTraffic跑车效果图:5.2三个时段仿真结果5.2.1早高峰原有配时方案为:图5-3优化后配时方案(全红时间取2s,东进口最小split取26S):图5-4将各评价指标进行比对如下:表5-1可见有明显的优化效果。

5.2.2平峰原有配时:图5-5优化后配时:图5-6平峰优化前后参数对比:表5-25.2.3晚高峰原有配时:图5-7优化后配时:图5-8晚高峰优化前后参数对比:表5-35.3信号配时汇总表5-4江城大道四新南路路口信号灯控制方案修改意见一、区位分析图1-1 整体区位1.1区位特点依照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批前公示,所谓四新,主要可分为上面所示的四个片域,这四个片域的简介如下:片域一地区包揽整块墨水湖,北至墨水湖北路,南至杨泗港高速路,西至龙阳大道,东至国博大道延长线。

片域二地区面积较小,北至墨水湖北路高速路直至鹦鹉洲大桥,南至杨泗港高速路直通杨泗港大桥。

片域三地区北至杨泗港高速路,南至三环线,东至江城大道,西至龙阳大道。

片域四地区北至杨泗港高速路段,南至三环线,西至江城大道,东至滨江大道。

1.2路网特点如下图江城大道四新南路交叉口为片域三与片域四的分界线与交通形心连杆的交点,且主干道江城大道北至杨泗港高速路,南至三环线,其交通量是非常巨大的。

片域三与片域四目前新建起来的大量住宅区也将大大增加道路交通量,在入住居民不断增多的发展趋势下,随之发展起来的商业体、楼盘、教育区将使得这一块的交通设施不堪重负。

图1-2 片域三和片域四周边土地利用二、 交通设施与流量分析 2.1交通工程图图2-1江城大道四新南路路口渠化图2.2现状道路设施表2-1现状道路设施北进口道 4 2 3.75 1 4 1 3.5 0 - 南进口道 5 2 3.75 2 3.5 0 - 1 3.5 东进口道 4 2 3.5 1 3.5 1 4 0 - 西进口道 5 2 3.5 2 3.5 1 3.5 0 3.5 2.3现运行方案表2-2江城大道四新南路路口当前运行方案路口名称时段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周期江城大道四新南路6:00-07:00 46 21 20 87 07:00-08:30 56 21 26 10308:30-16:30 56 21 21 9816:30-19:30 56 21 26 10319:30-21:00 56 21 21 98 21:00-23:00 46 21 20 8723:00-06:00 36 21 21 782.4路口流量统计根据交叉口车辆折算系数表,将大型车统一转化为当量小汽车流量。

表2-3江城大道四新南路当量小汽车路口流量统计表(pcu/h)左转直行右转北进口早高峰80 2422 174 平峰140 1802 158 晚高峰92 1512 274南进口早高峰365 1728 64 平峰482 1452 78 晚高峰480 2415 86西进口早高峰315 80 547 平峰223 113 435 晚高峰247 75 368东进口早高峰81 46 63 平峰64 132 218 晚高峰117 69 962.5微观分析2.5.1道路状况与渠化江城大道-四新南路交叉口现状是三相位信号控制的十字型交叉口,交叉口占地非常之大,江城大道北向为双向八车道,南向为双向十车道;四新南路西向双向十车道,东向为双向八车道。

各方向皆设有较宽的中央分隔带,且皆设有与机动车道完全隔离的非机动车道。

整体来看,道路基础设施良好,路侧可拓宽潜力大,符合当前新兴开发区弹性较强的交通规划。

图2-22.5.2交通组织管理现状4)机动车交通每个进口道皆设有左转专用道,有的方向甚至达到了两条。

车流量稍大的方向也都配有专用的右转车道。

在三相位状态下,各方向机动车冲突点较少。

5)非机动车交通该路口四周虽为居民小区,但由于属于新建片域,非机动车量不大,路口衔接的两条道路皆未采取非机动车道管理措施,路口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合行驶。

6)行人交通路口面积过大,且未设置合理的行人过街安全岛,在一次绿灯时间内,特殊人群过街尤为困难。

该区域非商业区,行人流量不大。

2.5.3现状问题3)江城大道方向直行车流量过大一方面,该路口附近拥有大量的住宅楼盘,早晚高峰期间从该区域进出的车流必然非常之大。

曾有人推算,四新片域共有700多万方的总规划体量,且多数以住宅为主。

以600万方住宅为准,全部售罄就是6万户,若每户按3.5人计算则居住人口在未来饱和年后可达21万,可见该片域的由居民产生的交通量是非常巨大的。

另一方面,该路口往南毗邻江城大道与三环线的相交点,即梅子立交桥。

上下环线的交通量也在此汇集,大大增加了江城大道方向直行车辆,将直接影响到该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