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孤儿行·孤儿生孤子遇生翻译赏析
2024年描写孤儿的诗句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绮怀 黄景仁(清)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苏小小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OR冷)松柏下 吕渭老 撷芳词 重帘挂,微灯下。
金尊侧,花颜色。
醉里人人,向人情极。
惜、惜、惜。
春寒峭,腰肢小。
鬓云斜亸蛾儿袅。
清宵寂,香闺隔。
好梦难寻,雨踪云迹。
忆、忆、忆。
刘辰翁 摘红英 花朝月,朦胧别。
朦胧也胜檐声咽。
亲曾说,令人悦。
落花情绪,上坟时节。
花阴雪,花阴灭。
柳风一似秋千掣。
晴未决,晴还缺。
一番寒食,满村啼鴂。
张可久 钗头凤·春情 金钗股,瑶琴谱。
前尘,宛如凝眉淡淡愁 今世,恍是天际消失忧 曾忆伊人对镜梳云髻, 再挽情思,任风雨飘摇.满地梨花雪. 君不见.妾泪如雨.自似梨花⒊月雪. 妾不见.君心如火.自似轰顶⒍月雷.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背阑同说春风话。
月盈楼,泪盈眸。
觑著红裀,无计迟留。
休、休。
莺花谢,春残也。
等闲泣损香罗帊。
见无由,恨难收。
梦短屏深,清夜浓愁。
悠、悠。
程 垓 撷芳词 桃花暖,杨花乱。
可怜朱户春强半。
长记忆,探芳日。
笑凭郎肩,殢红偎碧。
惜、惜、惜。
陆 游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
乐府诗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整个冬天穿单衣
可是夏天单衣也没有啊。
这样长久的活着没有一丝欢乐
不如早点离开这个世界
下到地下的黄泉之间
春天的气息又萌发
草儿也萌芽
三月养蚕又抽桑
六月收瓜来
拉着这个瓜车
将要回家
瓜车翻了啊
帮我的人少
趁机吃瓜的人多
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
因为我的哥嫂严厉
独自一人急急回家
哥哥嫂嫂会为此计较
9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
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汉乐府古诗原文

汉乐府古诗原文1.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例子:哇塞,你想想看,那江南采莲的画面,就像我们在公园里愉快玩耍一样,鱼儿在莲叶间穿梭,多有意思呀!2.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例子:嘿,这就像我们的人生啊,年轻时不拼搏,难道要等老了才后悔吗?就像那园中葵,不珍惜时光就会枯萎呀!3.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例子:哇,那罗敷得多美呀,能让那么多人都看傻眼了,这就好像我们看到超级明星一样,让人移不开眼呢!4.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例子:哎呀呀,这孔雀都舍不得飞走,就像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一样,那女子的经历也真是让人感慨呀!5.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例子:哇哦,这感情多热烈呀,就像我们对梦想的执着,绝不放弃,除非那些不可能的事发生!6. 《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就杀了我吧!例子:瞧瞧,这心情的变化,不就像我们有时的情绪波动嘛,爱得深也恨得切呀!7. 《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例子:这战争多残酷呀,那些死去的人多可怜,就像我们遇到困难时也会很艰难一样。
8.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汉乐府叙事诗

汉乐府叙事诗一、汉乐府叙事诗代表作1、《孤儿行》: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复。
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2、《孔雀东南飞》: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从《孤儿行》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从《孤儿行》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摘要: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该立足于文本细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欣赏文学作品,还要让他们对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
汉乐府诗是中国诗歌由四言而五言转型的重要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然而,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汉乐府诗实在太少,我选了一首叙事诗《孤儿行》,希望通过学习和鉴赏来了解汉乐府诗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孤儿行》;汉乐府诗汉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传统,风格质朴、清新,强健有力,反映社会人生,抒发对生活和生命的种种感悟。
汉乐府有强烈的现实关注精神,正如班固所说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其中较多叙事诗,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反映。
叶嘉莹先生用朴素的语言说出了叙事诗的成因:“有的时候,民间发生了一个故事很感动人,于是大家就歌唱这个故事,就成了叙事的诗歌。
”汉乐府诗的内容和主题都很广,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母体,影响深远。
其艺术手法质朴天成,为诗歌各种修辞的雏形。
从汉乐府开始,中国的五言诗逐步走向成熟。
所以,汉乐府诗是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高中阶段所学的汉乐府诗数量不够,也欠缺叙事诗。
我想和大家一同赏析一首汉乐府,以此加深对汉乐府的了解,掌握它的基本特点。
孤儿行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月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譫譫,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句,概括写孤儿悲苦的命运;第二部具体写孤儿“父母在时”与“父母已去”两段对照鲜明的生活;第三部分发出“兄嫂难以久居”的感慨。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 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助我者少, 啖瓜者多。“愿还我蒂, 兄与嫂严。独且急归, 当兴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 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出东门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
“既无复归,既归复出,功名儿女,缠绵 胸次,情事展转如见。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 “出东门,不顾归。”言士有贫不安其居者,拔剑 将去,妻子牵衣留之,愿共哺糜,不求富贵。
二 反映男女真挚恋歌
《上邪》《有所思》
余冠英先生评价:“这两首为古今情诗 的奇作,特色显著,不同凡响。”
上邪
上邪!我欲与 君相知,长命无绝 衰。
山无陵,江水 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 乃者 皆必无之事,则我 之不能绝君明矣。”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无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乎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知之!
《乐府古题要解》:“江南古辞。盖美芳 辰丽景,嬉游得时也。
谢谢观赏!
2020/11/5
13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 事。”
•《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 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 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行乞养亲文言文翻译

余少孤,家贫,不能自存。
父母在时,虽无余财,而忧愁未能解。
及余成人,志在养亲,遂弃举业,行乞于道。
凡所乞得,悉以奉亲。
虽道路艰辛,饮食不继,然心无怨悔,以孝养亲为务。
一日,遇一老翁,衣衫褴褛,面目憔悴。
余见其状,心生怜悯,遂解囊相助。
老翁感激涕零,曰:“吾老矣,无子,若他日遇善人,愿乞一食以养亲。
”余诺之。
自此,余每至市井,必先访老翁所在,以食物奉之。
老翁感余之德,常谓人曰:“此子孝顺,吾愿以余生托之。
”余闻之,益加勤勉,虽行乞所得不丰,亦必尽以奉亲。
岁余,父母年迈,疾病缠身。
余忧心如焚,恐不能尽孝。
一日,余于市中得一小方,闻之可疗亲病。
然囊中空空,无力购之。
余遂行乞于市,终得钱以购药。
药到病除,父母安康。
亲病愈后,余以为孝养亲之责已尽,遂欲还乡。
然老翁坚留,曰:“子孝矣,吾不忍子去。
吾有老母,亦须人养。
子若去,吾将何依?”余思之,心不忍,遂留于老翁家。
居数月,老翁母病,余复行乞以疗之。
病愈,老翁母喜曰:“吾有子矣!”遂与余结为兄弟。
自此,三人相依为命,共度余生。
余虽行乞,然心中常怀感激。
感父母养育之恩,感老翁知遇之德,感世间善人之多。
余虽贫,然心中充实,知足常乐。
余行乞养亲,虽道路艰辛,然心中无怨无悔。
盖知孝养亲,乃人生一大义也。
余虽微薄之力,亦愿竭尽所能,以报答亲恩。
余行乞养亲之事,传遍乡里。
人皆称余孝子,余自愧弗如。
然余心常存感激,以为世间善人,皆有其德,吾辈当以之自勉。
译文:我年幼丧父,家境贫寒,无法自给自足。
父母在世时,虽然家中无余财,但忧愁仍未消解。
等到我成人,立志要赡养父母,于是放弃了科举之路,开始在道路上行乞。
凡是所乞得的财物,我都用来赡养父母。
尽管道路艰辛,饮食不继,但我心中毫无怨言,以赡养父母为己任。
有一天,遇到一位老翁,衣衫褴褛,面容憔悴。
我见到他的样子,心生怜悯,便解囊相助。
老翁感激涕零,说:“我年老了,没有儿子,如果将来遇到善良的人,希望他能给我一餐饭来赡养父母。
”我答应了。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翻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翻译翻译: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一、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二、译文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
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三、出处节选自《晋书》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
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孤儿行·孤儿生孤子遇生翻译赏析
《孤儿行·孤儿生孤子遇生》作者为汉朝诗人无名氏。
其古诗全文如下: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
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前言】《孤儿行》是一首汉乐府诗歌。
这首诗的产地是九江之北、齐鲁之西,大概是在河南境内。
此诗叙述一个孤儿受兄嫂奴役,苦得活不下去,所写虽然是一个家庭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弱者的生活状态。
【注释】⑴遇:同“偶”。
⑵行贾:出外经商。
行贾,在汉代被看作贱业。
⑶这句原作“面目多尘”,刘兆吉在《关于孤儿行》一文中说,句末可能脱“土”字,兹据补。
⑷视马:照看骡马。
⑸高堂:正屋,大厅。
⑹行:复。
取:“趣”字的省文;趣,古同“趋”,急走。
⑺手为错:是说两手皴裂如错石(磨刀石)。
一说,“错”应
读为“皵”(què雀),皮肤皴裂。
⑻菲:与“屝”通,草鞋。
⑼怆怆:悲伤貌。
一说,伦怆应读为“跄跄”,疾走之貌。
履霜:踏着冬霜。
⑽肠:即“腓肠”,是足胫后面的肉。
⑾渫渫:泪流貌。
⑿复襦:短夹袄。
⒀黄泉:犹言“地下”。
这三句是说活在世上受苦,还不如早点死去,到地下去跟随在父母身边。
⒁将是瓜车:推着瓜车。
将,推。
是,此,这。
⒂反覆:同“翻覆”。
⒃蒂:瓜蒂。
俗话“瓜把儿”。
⒄独且:据王引之说,“独”犹“将”;“且”,句中语助词。
⒅校计:犹“计较”。
这四句是说,我要赶快回家,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哥嫂待我刻薄,又要有一番争吵。
⒆里中:犹言“家中”。
譊譊:吵闹声。
这句是说孤儿远远就听到兄嫂在家中叫骂。
⒇将与:捎给。
【翻译】孤儿啊,出生了。
这个孤儿出生的偶然的际遇注定命运中当受无尽的孤苦。
父母在的时候,乘坐坚实的好车,驾驭多匹宝马。
父母离世之后,哥嫂啊,让我出门远行做买卖。
南到九江,东到齐鲁,年根腊月才回来。
我不敢说句“苦”。
头发脏乱,多虮虱,脸上满尘土,大哥指派我去做饭。
大嫂指派我去看马。
一会跑上高堂,一会奔往下殿,我这个孤儿啊。
泪如雨,下早上让我去打水。
晚上又背水归来,手儿冻裂无人问,脚上无鞋谁人知悲,悲戚戚踩着寒霜大地,脚中肉里扎着蒺藜,拔断了蒺藜还有一半长肉中,伤心悲苦泪水涟涟,冻得我清鼻涕流不尽。
整个冬天穿单衣可是夏天单衣也没有啊。
这样长久的活着没有一丝欢乐,不如早点离开这个世界,下到地下的黄泉之间,春天的气息又萌发,草儿也萌芽,三月养蚕又抽桑,六月收瓜来拉着,这个瓜车
将要回家,瓜车翻了啊,帮我的人少,趁机吃瓜的人多。
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我的哥嫂严厉,独自一人急急回家,哥哥嫂嫂会为此计较乱曰。
(结尾总结句)村中怎么这么吵闹,希望寄上一封书信带给地下的父母爹娘啊,兄嫂难以和我长久生活。
【鉴赏】此篇通过孤儿对自己悲苦命运和内心哀痛的诉述,真实有力地描绘了了社会的人情冷漠与人们道德观念的扭曲,揭露了社会关怀与信任基础解体前的黑暗与冷血,是一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全诗分为三部分:一、首三句孤儿慨叹自己偶然生在世上,偏偏数他命苦。
“遇”是“偶”的假借,“遇生”意思谓偶然而生。
以慨叹之语带起全篇,一开始就引人进入充满悲剧气氛的情境之中。
二、“父母
在时”至“当兴校计”,历叙孤儿年年月月、无休无止地遭受兄嫂种
种虐待,是诗的主体部分。
三、“乱”词以孤儿不堪兄嫂折磨的绝望
心绪作结,既贯连第二部分的叙事,又与第一部分慨叹之词遥为呼应。
其中第二部分又可分为这样三段:第一段从“父母在时”至“孤儿泪下如雨”。
孤儿的生活以父母去世为界线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
“乘坚车,驾驷马”,未必完全是实际情形的写照,更可能是孤儿在留恋昔日安乐生活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映象,但也说明了他当年在家中娇子的地位。
父母死后,他即刻沦为兄嫂不化钱雇用的奴婢仆役。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是诉说他行贾路途遥远。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正写出他一路上餐风宿露的艰辛。
可是寒冬腊月回到家中,他却“不敢自言苦”,兄嫂的冷酷和孤儿的畏惧,由此可见。
前
人指出:“苦极在不敢自言。
”(谭元春评语,《古诗归》卷五)深中其
微。
回家后,孤儿得不到片刻休息,兄嫂又将一大堆繁重的家务推到他身上,刚在“高堂”置办好饭菜,又赶紧奔向“殿下堂”去照管马匹。
“行”意思是复,“取”通趋,意谓急走。
用“行取”二字将“办饭”和“视马”二件活连在一起,于不间断中更显出促迫和匆忙,如见孤儿气喘吁吁不堪劳累之状。
孤儿生活从“乘坚车,驾驷马”沦为“行贾”、“视马”,今昔对照异常鲜明,这比单单状说诸般苦事,更能激起心灵的震荡。
第二段从“使我朝行汲”至“下从地下黄泉”。
孤儿冒寒到远处取水,朝出暮归。
他双手为之皴裂,脚上连双草鞋都未穿,踩着寒霜,心中哀切。
更有甚者,覆盖在寒霜下的荆棘无情地扎进他的腿,拔去后,其刺却折断在胫肉中,剧痛难忍,这使孤儿更加悲哀,泪涕涟涟(“渫渫”,水流貌;“累累”,不断)。
兄嫂只把他当作供使唤的工具,从未关心过他的寒暖,他冬天没有短夹袄御寒,夏天没有单衣遮体。
诗中“足下无菲”、“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三个“无”字概括了孤儿一年四季衣着褴褛不完的苦状。
他的生活毫无乐趣,因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如果说第一段“泪下如雨”尚表现为一种哀感,第二段“下从地下黄泉”则已经转为厌生,这表明孤儿的心绪朝着更消沉的方向作了发展。
第三段从“春气动”至“当兴校计”。
阳和流布,绿草萌芽,从寒冻中苏醒过来的大自然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孤儿的生活却依然是那祥困苦,三月里他要采桑养蚕,六月里又要收菜摘瓜,这是言其大端。
诗歌接着叙述收瓜一事,笔笔生哀。
孤儿受兄嫂驱迫去收瓜是一悲;年幼体弱,不堪其劳,致使瓜车翻倒,此又一悲;路人不予相助,反而趁机白吃其瓜,此更
是一悲。
孤儿本当斥责路人不义之行,然身单力薄,不足与之抗衡,只好转而苦苦哀乞于人;然而,值此社会崩溃之际,谁还跟你讲仁义道德、仁义亲爱,不仅不帮忙反而乘乱抢瓜,社会的冷漠与人情的淡薄可见一斑。
这也是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警示吧!作者如此周详委折,描写入微,极状孤儿悲苦,严厉抨击了社会与人性的黑暗面,是汉乐府成功运用细节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突出的一例。
这一段与最后的“乱”词叙事连贯,并反映出孤儿心理的进一步变化。
孤儿哀乞路人还他瓜蒂,好让他带回家去点数,冀望因此而减轻兄嫂对自己的贵罚。
“独且急归”,是说孤儿要(“独”即将要)赶快回家去,以便在兄嫂风闻覆瓜之事前向他们说明事由。
然而当他走近居地,已听见兄嫂“譊譊”怒骂声——他们已经得知此事,不会再听孤儿的解释,等待他的凶毒的后果可想而知。
孤儿在投诉无门的境况下,再一次想到已故的父母,想到轻生,这与前面“父母已去”和“下从地下黄泉”相互回应,同时也表现出孤儿覆瓜之后,其心理由侥幸到绝望的急剧转变。
全诗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较完整地反映出孤儿命运的线型流程。
作品艺术上的这种构思与主人公孤儿的身份正相适宜,因为孤儿的痛苦不仅表现在他平时干活的繁重劳累,还反映在他无人可与诉说,无人愿与交谈的孤独处境;他的痛苦也不单是来自一时一地突发的事端,在长年累月供人驱使和遇到的大量琐碎细事中都无不伴有他哀痛的泪水。
故作者选择自述方式,通过许多生活琐事来反映孤儿痛苦的一生,更具有真实感。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讲述者话题中心比较分散。
一会儿写不堪兄嫂使唤,一会儿写他自己体貌瘦羸
龌龊,衣饰不完,一会儿写郁结心头的悲怆怨怒,这三部分内容依次出现构成一个周期,整首诗主要就由它们回复迭现的变化而组成。
孤儿话题中心的分散,一方面反映了他因痛苦而变得烦乱无绪的心境,另一方面,这种讲述方式正是智力尚弱的未成年人谈话的特点,与他的年龄恰好相合。
作品语言浅俗质朴,句式长短不整,押韵较为自由,具有明显的口语型诗歌的特征。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