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 酶(第1课时)
高一浙科版生物必修1课件第3章 第3节 酶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及本质, 分析如下:
【尝试解答】 __B__ 【探规寻律】 (1) 酶是蛋白质,不等于蛋 白质就是酶。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酶不一定只存在于 细胞内,而酶的作用也并非只能在细胞内或 生物体内才能发挥。
跟踪训练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酶的叙述中正确的 是( ) ①是由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 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能 产生酶 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酶是固醇 ⑥酶在代谢 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 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⑤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④⑤⑥
酶的专一 性(特异 性)
比较项目
曲线
酶的活性
底物浓度 对酶促反 应的影响 酶浓度对 酶促反应 的影响
解读 (1)在一定的温度(pH)范围内,随着温 度(pH)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在 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最大,超 过这一最适温度(pH),酶的催化作用 逐渐减弱 (2)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失活, 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 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在其它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 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所有的 酶与底物结合,反应速率达到最大, 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在底物充足,而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 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2 .酸碱度:同温度影响酶活性的情况基本一样,
过酸、过碱会使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不同的
酶最适pH是不同的。
五、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pH、温度、酶的浓度、
底物浓度、反应产物的浓度等。
核心要点突破
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1 3.3 教学课件 《酶》(浙科)

四、酶的催化特性
过氧化氢酶
2H2O2
2H2O + O2
12 12
3
3
1. H2O2
2. H2O2 + FeCl3
实验一
3. H2O2 + 鲜肝脏研磨液
结论:酶具有高效性。
实验二
淀粉
蔗糖 糖
酶 酶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中生物学 | 必修1
麦芽糖 (还原性糖) 葡萄糖+果 (还原性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中生物学 | 必修1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中生物学 | 必修1
4.酶的化学本质
1926年美国人萨姆纳尔 从刀豆种子中得到脲酶的结 晶,证实了酶的化学本质是 蛋白质。
萨姆纳尔(1887—1955)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 现了具有催化作用的RNA——核酶。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中生物学 | 必修1
二、酶的本质
李比希:发酵是一种化学反应,与 酵母菌的生命活动无关;细胞中的 某些物质在发酵过程中起作用。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中生物学 | 必修1
3. 无细胞发酵的发现
把酵母菌细胞研磨,获得不含酵母菌细 胞的提取液。把提取液加入到葡萄糖中, 可以生成酒精。
毕希纳(1860-1917)
结论:发酵确实可以在无细胞的条件下 进行发酵所需要的物质是活细胞产生的
第三章 ● 第三节
酶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中生物学 | 必修1
一、酶的发现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中生物学 | 必修1
1. 胃液对食物的消 化作用1773年 斯帕兰札尼
2. 对酵母发酵的争论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中生物学 | 必修1
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酵母菌代谢 活动的结果;整个细胞在发酵过程中起作用。
浙科版必修1第三节《酶》word教案

浙科版必修1第三节《酶》word教案《酶》教案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三节,内容主要包括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等。
教材将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史联系起来讲述,比较突出的体现了科学实验推动科学发展这一观点,对此教师应当明确指出。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系。
生物体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基于这点,酶和教材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联系紧密。
酶的化学成分与第一章第二节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相关,所以本节教材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学术状况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酶已有较多接触,关于酶的概念以及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学生具有初步的印象。
酶的专一性、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学生设计实验、主动探究,理解及操作上可能会有相应的难度;如何通过对比、归纳以及联系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代谢与酶的密切关系,从而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另外,本节课有较多的资料、图表及课外阅读,学生如何分析阅读,需要较强的理解、分析、驾驭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明酶的催化机理和特性。
2.正确分析各种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3.举例说明酶的效率和特异性。
[过程和方法]1.尝试通过与无机催化剂的对比,归纳、整理出酶的催化特性。
2.运用实验设计原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1.2.通过讨论分析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3.体验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促进关系,体验生命科学价值学习教育。
4、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看一个方程式。
(ppt展示:n2+3h22nh3)这是一个化学反应,这个反应的进行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活动】高温、高压、催化剂。
酶高中生物

§3.3酶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年级:高二年级一、教材分析《酶》选自浙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本节课主要阐述了酶的概念以及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与性质,酶是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
了解酶的本质、特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延伸对蛋白质功能、性质的理解,对理解细胞中复杂的代谢过程能井然有序地进行、理解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重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作用。
故本节内容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知识体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了ATP的基础上,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光合作用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与能量以及之前的蛋白质部分的内容,并且在初中也学习过无机物中的催化剂。
但是生物催化剂的所涉及的知识可能更能联系实际,应用性更强,学生在认知和应用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酶的概念;2、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与特性;3、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
【技能目标】1、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会对假设中的重要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设计比较可行的实验方案,能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估;3、学会依据实验目的,操纵和控制自变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观点;2、感受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支架式教法、演示法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教师活动】情景引入:“我很羡慕那些健壮的人,胃口好吃嘛嘛香。
浙科必修1第三章第3节讲义酶开课

方法步骤:
鸡肝脏匀浆少许
过
1
1
氧
化 氢
二氧化锰少许
溶
液
2
2
1酶.该具实有验高能效得出性什么结论?
2.该实验中为什么选用两支试管?如果只 实用验试设管计1原能则否:证①明对酶照具原有则高效性?
3.两支试管的唯②一单区一别变是量催原化则剂不同,如果两 试管的温度也不③同等,量对原实则验结果有影响吗?
展开想象的翅膀
雕牌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 印有以下资料: ➢成分:蛋白酶0.2%,清洁剂15%. ➢用法:洗涤前先将衣物浸于加有适量洗衣粉的
水内一段时间,使用温水效果最佳.切勿用60℃ 以上的热水.注意,切勿用于丝质及羊毛衣料; 用后须彻底清洗双手.
➢根据以上内容,你能推测酶的催化作用可 能有哪些特性及影响因素?
结论 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任务1: 找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 自变量:
底物的种类
• 因变量:
底物是否在唾液淀粉酶作用下水解
• 无关变量:
淀粉蔗糖溶液的体积、本尼迪特试剂体 积,试管大小,温度,PH等。
(二)探究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试管号
5
6
一 5号试管中加入2mL 6号试管中加入2mL
不同,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 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低温使酶活性明显下降,但在适宜温度 下其活性可以恢复。
右图 中能正确 表示胰蛋 白酶对底 物的分解 速度和温 度关系的 是
分
分
解
解
速
速
度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酶课件 浙教版必修1

淀粉酶 + 水
淀粉酶 +
淀粉液
淀粉酶 +
蔗糖液
3 vs 4:淀粉酶具有专一性 3 vs 1:不是淀粉与班氏试剂发生了颜色反应 3 vs 2:不是淀粉酶与班氏试剂发生了颜色反应
1、酶的高效性
3、酶需要适宜的条件
适宜2的、温酶度的专:
一性
低温抑制酶活性,
适宜的pH值:
过酸、过碱都使酶失活
高温抑制酶活性,直至使酶失活
过氧化氢酶
2H2O2
2H2O + O2
123 4
1. H2O2 2. H2O2 3. H2O2 + FeCl3 4. H2O2 + 鲜马铃薯小块
+ 熟马铃薯小块源自实验结果编号 底物 H2O2(2%)
反应条件
现象(气泡)
1
1 ml 自然分 不解明显
2 1 ml FeCl3 少/慢
3
4
1 ml 1 ml
李比希 (1803-1873)
3.酶(Enzyme)的名称的提出
1877年
德国人库恩提出酶(Enzyme) 这个名词,取自希腊语“来源 于酵母”之意。
库恩(1837–1900)
4.无细胞发酵的发现
1897年
德国的毕希纳发现无细胞的 酵母汁就可以完成发酵。
毕希纳 (1860-1917)
发酵确实可以在无细胞的条件下进行 发酵所需要的物质是活细胞产生的
鲜马铃 熟马铃 薯多小/快块 薯不小明块显
123
4
探究2. 淀粉的分解实验
试管编号
底物1ml
酶促 反应
实验处理
反应条件
1
2
3
4
淀粉液 无 淀粉液 蔗糖液
2018版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一课件:3-3-1 酶的发现、酶

内容索引
一、酶的发现和本质及酶是生物催化剂 二、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当堂检测
一、酶的发现和本质及酶是生物催化剂
基础梳理
1.酶的发现 18世纪末: 斯帕兰扎尼 证明鹰 胃液 中有一种能 消化肉 的物质 ↓ 19世纪 ↓
巴斯德认为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
李比希认为酒精发酵最多只需要酵母菌中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
有催化特性。 加入过氧化氢酶比加入MnO2反应速度更快,表明酶具有高
4.对盛有过氧化氢的试管水浴加热和加入催化剂,都能够促进其分解,下 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的基本原理是不同的 B.前者是使过氧化氢分子的能量提高,而后者不影响过氧化氢分子的能量 C.二者都可以降低过氧化氢分子的活化能 D.加入酶和二氧化锰的作用原理是不同的 解析 加热是为该反应提供了活化能使反应得以发生;加入催化剂是降低
解析 答案
二、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基础梳理
1.酶的催化效率实验 (1)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在自然条件下分解缓慢,用新鲜的 肝脏研磨液 和 二氧化锰 的 方法使过氧化氢分解,通过观察 气泡 数目和比较对卫生香的助燃程度
可以了解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
(2)实验流程及结论 试管编号 H2O2溶液 1 3 mL 2 3 mL
品中节省20%的鸡蛋用量,延长保质期;高性能酶制剂RapidaseFPSuper能
有效避免新鲜水果在经过机械或热处理加工后产生的不良副作用,改善口
感。酶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那么酶具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
又是什么呢?
方式二
我们知道,很多化学反应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时候会改变反应的
速率,这在工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生物体内也时刻发生着生化 反应,这些反应也需要催化剂,生物体内的催化剂是酶。
高中生物 《酶》教案 浙科版必修1

必修1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三节酶
一、教学目标:
1、简述酶的概念
2、描述酶的发现过程,认同像酶发现过程那样,科学是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观点。
3、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感受生命活动的复杂性。
4、举例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逐步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分析酶的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概念、本质、作用和特性。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七、板书: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二节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一、扩散: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二、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1、红细胞涨破、皱缩实验
2、成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的实验
三、
被动转运
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否否
易化扩散高浓度—低浓度是否
主动转运低浓度—高浓度是是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八、作业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
生理功能
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该酶是蛋白质?
证明酶是蛋白质 组别
实验设计
实验组 待测酶液+ 双缩脲试剂 已知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结果
是否出 现紫色 出现 紫色
对照组
【微点拨】证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依据
(1)酶可被蛋白酶水解,水解后的产物是氨基酸。
(2)酶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凡是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
“锁和钥匙”模型:“Lock-key”model
反应物 发生化学变化,本身 1.酶的特点:酶具有促使_______ _____却不发
生化学变化的特点。
2.酶的作用过程:
(1)作用过程: 酶+_____ 底物 (2)举例: 酶-底物复合物
产物。 酶+_____
强弱 。 3.酶活性:表示酶作用的_____
4.酶的特性:
高效性 :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1)_______ 相似底物 的 (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_____ 底物 或少数几种_________
反应。
催化原理:酶通过形成中间产物“酶-底物
复合物”,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警示钟】
降低活化能≠降低反应平衡点:酶只是使反应达
到平衡点的时间缩短,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思考:
1.酶的催化效率是如此的高效,那么酶是不是 就是万能的了?就一种酶是不是就可以催化所 有的化学反应了呢? 2.口腔里有唾液淀粉酶,为什么塞进牙缝里的 肉丝两天后还没被消化?
问题5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1)实验思路: 用同一种酶催化不同化学反应 (或用不同酶催化同一化学反应)
(2)变量分析及处理原则 ①自变量:不同底物或酶液(单一变量); ②因变量:底物是否被分解或有无产物形成; ③无关变量:试剂的量、反应温度、pH等(平 衡无关变量)。 (3)实例: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实例: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③在向试管中加入碘液以前取 A、B 两试管中各 1 mL 溶液,然后向溶液中各加入适量本尼迪特试剂,水浴 加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若生成还原糖,溶液应生 成红黄色沉淀。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 作用,其自变量是唾液的有无,因变量是淀粉是否被水 解,要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设计本实验时要遵循 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例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发挥作用后不再具有活性
D)
D.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解析】酶可以在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酶的化
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酶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不会发生改变。
三、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1.高效性:每个过氧化氢酶分子能使 10 个过氧化 氢分子在 1 s 之内分解,其反应速率是没有酶参与 情况下的 1000 万倍,由此可见酶具有催化活性极高 的特性。即酶的高效性 2.专一性:由于酶分子的形状只适合与一种或是小 部分分子结合,所以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 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由此可见酶还具有专一 性。
试管
1号
2号 3mL
H2O2溶液 鸡肝匀浆
MnO2
带火星的卫 生香检测
3mL 少许
少许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现象):
序 号 1 2
项目
H2O2溶液 鸡肝匀浆
试管 1 3mL 少许 2 3mL /
3 4
二氧化锰 结果现象
/
产生的气泡 多且大, 卫生 香燃烧猛烈
少许
产生的气泡 少且小,卫生 香微弱燃烧
结论:过氧化氢酶比二氧化锰的催化效率高 得多。 酶具有高效性
【例 3】为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某同 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 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 (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编号为 A 和 B,各注入 2 mL 糨糊。 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③向 A 试管内加入 2 mL 唾液。 ④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加 2 滴碘液。 ⑤将两支试管振荡后放在 37 ℃水浴中恒温 10 min。取 出两支试管。 ⑥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高温、强酸、强碱等)都可使酶失活。
(3)酶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4)酶的元素组成与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相似,也可以用氨基酸合
成。
问题2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但酶是否一定要在
细胞中才能起作用?
提示:不能认为酶起作用的场所只是 在细胞内,在适宜条件下,酶也能在 细胞外发挥作用。比如消化酶。
问题3 酶有什么作用?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1.分析“酶的催化效率”实验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提示:催化剂不同(或加入的物质不同: (过氧化氢酶
与MnO2 )。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 提示:反应速率不同(或催化效率不同)。 (3)实验中如何判断因变量?
提示:通过气泡产生的多少,或卫生香的复燃情况,判
断试管中的氧气浓度,氧气浓度可衡量反应的速率(催 化效率)。
A.酶具有多样性 C.酶具有专一性
D
解析:用NaOH是化学法处理,而不是无机催 化剂,加酶法处理,褪浆率高,说明酶有催化 作用,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说明酶 具有高效性。
金榜P.42 【典例练5】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特性,其活性受温 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氯化铁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其溶液 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肝脏细胞中也有一种能催化过
两支试管的区别是催化剂种类不同,如果两支试管 的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也不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吗? 有 【警示钟】 遵循:单一 无关变量(要求等量 变量原则 或条件最适宜)
无关变量≠不起作用的变量
4.该实验中为什么选用两支试管?如果只用1号试管
能否证明酶具有高效性? 没有对比性,不严密 对照原则
实 验 记 录 表 格
(2013 温州月考)纺织工业上的褪浆工序常用两种方 【例4】 法:化学法,需用 NaOH 溶液 7~9 克/升,在 70~80 ℃条件 下作用 12 小时,褪浆率仅为 50%~60%;加酶法,用少量细 菌淀粉酶在适宜温度下,只需 5 分钟,褪浆率达 100%。这 一事实说明( ) B.酶具有高效性 D.酶具有催化性
酶只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实验讨论
1. 实验时,对实验材料-----肝脏的选 择有什么要求?提示:肝脏必须是新鲜的 2.将肝脏制备为研磨液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使其中的过氧化氢酶释放出来
3.实验过程中,取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 溶液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分别用不同的滴管,量要一致
细胞死亡后仍可以发挥作用。至于该物质
是否为蛋白质,并没有通过实验证实。
消化酶:
胃内:胃蛋白酶;口腔:唾液淀粉酶;
小肠:脂肪酶、肽酶、淀粉酶、麦芽糖酶、 蛋白酶.
看 二、酶是生物催化剂 书 填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促使反应物 空 发生化学变化 , 而本身不发生化学变化的 :
特点,故其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2.酶催化反应的过程是:酶与底物结合,形 成酶—底物复合物,然后这种物质会发生 一定的形状变化,使底物变成产物并从复 合物上脱落,同时酶分子又恢复原状。 3.酶作用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
问题1 酶的本质(成分)是什么?
1、酶的本质:
有什么方法能鉴定它的成分吗?
活细胞产生的 一类 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
有机物 (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酶的定义的三个关键点:
•来源: 活细胞 •功能: 催化剂 •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核酶(RNA)
酶的解读及生理功能:
化学本质 合成原料 合成场所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氨基酸 核糖体 少数是RNA 核糖核苷酸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真核生物)
C
)
A.酵母菌细胞的提取液中含有某种能引起糖液变化的 物质 B.该物质是酵母菌细胞产生的 C.该物质是蛋白质 D.该物质在酵母菌细胞死亡后仍可以发挥作用
【解析】选C。酵母菌细胞磨碎后,不再
具有活性,但提取液加入到葡萄糖溶液后,
糖液变成了酒,这说明提取液中含有某种
能引起糖液变化的物质,该物质在酵母菌
实例: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实验原理、结果及结论
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水解反应,不能催化 蔗糖等的水解反应,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实验二:探究淀粉酶和蔗糖酶
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实验 原理 试管
淀粉、蔗糖水解生成的还原性糖能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产 生红黄色沉淀,非还原性糖(蔗糖、淀粉本身)不能与本 尼迪特试剂反应产生红黄色沉淀
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酶只能 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酶具有专一性
2.分析“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
(1)该实验中何处体现了等量原则? 提示:各试管中加入的某溶液或试剂的量都相同,试管3、4、 5、6的溶液总量相同。 (2)该实验中设置试管1、2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排除本尼迪特试剂与淀粉、蔗糖反应的可能,同时与 其他试管形成了对照。
(4)结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麦芽 糖。 (5)实验分析 ①该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结论有没有错误?如果 有,请指出并改正。 a.第③步还应在B试管中加入2 mL清水。b.第④步 与第⑤步应对调,以排除碘液对淀粉分解的影响。c. 。 结论错误,本实验只能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 作用,不能证明分解后的产物是什么 ②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唾液的有无 , 因变量是 淀粉是否被分解 , 无关变量是 糨糊中淀粉的纯度和性质等 。 ③怎样验证实验结果生成了还原糖?简述你的思 路。
5
问题4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资料:H2O2 是细胞中某些化学反应的副产物,具有很 而细胞中的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 H 2O 2 过氧化氢酶 MnO2 H2O+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