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四知》原文及译文
四知文言文重点词翻译

《四知》者,汉·杨震之铭也。
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其为文,简练而典雅,言辞精妙,寓意深远。
今译其文,以供学者参悟。
原文:《四知》者,谓天地之至理,人伦之极则也。
夫天地者,万物之所由生,人伦者,万事之所由起。
天地之大德,生而无疆;人伦之极,义而无穷。
是以君子居则思其源,动则思其终,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是故有备无患,无患则乐,乐则德行备矣。
翻译:《四知》者,说的是天地间最根本的道理,人世间最极致的准则。
天地是万物生成的源泉,人伦是万事起因的根源。
天地间最大的美德,是生生不息;人伦间的极致,是义无反顾。
因此,君子安居时思考事物的起源,行动时思考事物的终结,安于现状时思考可能出现的危险,思考之后就会有所准备。
因此,有了准备就没有祸患,没有祸患就会快乐,快乐了就能具备美德。
重点词翻译如下:1. 四知:指四种知识,即知天地之理、知人伦之极、知德之生、知义之行。
2. 至理:极深的道理,最高的原理。
3. 极则:最高的准则,极致的规范。
4. 万物: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5.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等。
6. 生而无疆:生生不息,没有界限。
7. 义而无穷:道义无穷无尽。
8.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9. 居:安居,处于某种状态。
10. 思其源:思考事物的起源。
11. 思其终:思考事物的终结。
12. 居安思危:在安宁的时候思考可能出现的危险。
13. 思则有备:思考之后就会有所准备。
14. 有备无患:有了准备就没有祸患。
15. 无患则乐:没有祸患就会快乐。
16. 德行:品德和行为。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四知》所蕴含的哲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深入理解天地之理、人伦之极、德之生、义之行,才能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从而快乐地生活,具备美德。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知》原文与译文

《四知》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皎洁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清廉,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盛的吗?”
1/ 1。
初中语文 文言文《四知》原文与译文

《四知》原文与译文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问题导读
1)文中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杨震高 尚品格的? 2)阅读课文,说说杨震是一位怎样的 官吏?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 这一形象的? 3)你是怎样看待杨震的行为的?
廉洁 ( 自律 语 态度 杨震 言 坚决 拒为子孙 俭朴 ) 开产业 无私 拒收下 属贿赂
二、思考:
给予、赠送 “故人知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 自称故人 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 “暮夜无知者。” (送金这件事)在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 zhuō 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无
本性 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 私下的贿赂 年长的人 有人 原先、过去 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 /或 让 替开办 让 称作、号称 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 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 优厚
之: 到,往 谒: 拜见 遗: 赠送 厚: 丰厚
四知 bì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 代词 ,指 征召 四 即秀才 杨震 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 晋升或调动官职 动词,往、到 yè 经昌 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 拜见
zhì
过去
推举
来
wèi
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
段落层次
反 衬
一、思考:
1、课文为表现第五伦大公无私,写了哪几件事? 2、既然第五伦如此大公无私,文章的题目为什么 取名《私心》?
3、第五伦的私心是自私的思想吗?为什么?
4、你认为第五伦是个怎样的人?
1.第五伦是个怎样的人?
奉公无私 、谦虚自省,内心坦荡,严于律己。
2.第五伦的私心是自私思想吗?为什么?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
21.《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 探望 但 整夜睡不着觉 像这样 岂可谓无私乎?”
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诸子中有人有时候劝止他,他就斥责并让他们走开,官吏 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也把它们封上,他就像 这样的毫无私心。第五伦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以清 廉而著称,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西汉以贤良廉洁而著称的 贡禹。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 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第五伦 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 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是也始 终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 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 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 私心吗?”
你知道“清官” 还称作什么吗? 你能举出两个古 代的“清白吏”吗?
“青天”、“循吏”、 “良吏”、“廉吏”等
包 拯
寇 准
古文二则
私 心
识记字词
n 辄叱 zhéchì 便宜 bià 质悫 què 蕴藉 jiè 安寝 qǐn 省 xǐng
第五伦简介: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 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 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 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 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五、主题:
通过讲述“杨震拒金、 据为子孙开产业”的故事, 赞扬了他清正廉洁、无私 坦荡的精神。
六:写作特点
1.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地 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 2. 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形象。 3. 语言刻画形象传神。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 贿赂的坚定态度。
《四知》阅读答案7篇

《四知》阅读答案《四知》阅读答案7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知》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知》阅读答案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7.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辟:征召)B.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迁徙)C.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为:做,担任)D.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以:拿,用)8.翻译下面句子。
(3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人知道!9.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贤能”或“才能” 。
(3分)10.“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3分)《四知》阅读答案2四知范晔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后转涿君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

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大家都知道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范晔《四知》原文及翻译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
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练习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举茂才()(2)道经昌邑()(3)故人知君()(4)后转涿郡太守()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C.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3.根据内容填空。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是指___________ (2)“以此遗之”中的“此”是指___________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四知原文及翻译

四知原文及翻译四知原文及翻译《四知》说明做人要诚实,要自律。
不能因为别人没有看见就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要自觉,也不能贪财。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内容,欢迎查看!原文杨震迁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译文杨震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
词语解释1、杨震:东汉人,东汉时高官,博学而廉洁。
2、东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
3、昌邑:汉代县名,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4、茂才:即秀才,因避东汉光武帝刘秀讳,而改称茂才。
5、举:举荐。
6、怀:揣着,怀揣。
7、遗(wèi):给予,赠送。
8、故人:老朋友 (杨震自称) 。
9、知:了解。
知道。
10、何:为什么。
11、故旧长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
12、为:担任。
13、之:到……去。
14、治:购置,经营。
15、迁:迁移。
16、公廉:公正廉洁。
公:公正,无私。
17、或:有的,有的人。
18、道:路。
19、故:与“新”相对。
20、谒:请托。
21、厚:重,深。
22、亦:也是。
23、子:你。
24、遗:赠送。
解释句子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翻译: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注:君不知故人的正确理解是你不了解我(不贪)的性格。
何谓无知者?翻译: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典故1杨震为官疾恶如仇,敢于直谏。
永宁元年,他代替刘恺任司徒职务,第二年,邓太后逝世后,朝廷中皇帝身边的内宠开始横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晔《四知》原文及译文赏析
四知
范晔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
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举茂才()
(2)道经昌邑()
(3)故人知君()
(4)后转涿郡太守()
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C.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3.根据内容填空。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是指___________
(2)“以此遗之”中的“此”是指___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故事。
6.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杨震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推举,选拔(2)取道(3)了解(4)调动
2.C
3.(1)杨震
(2)“清白吏子孙”(“清白吏子孙”的美名)
4.他(杨震)过去在荆州曾举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5.(1)杨震拒金(贿)。
(2)杨震拒绝“为开产业”。
6.贤明,刚直,清廉。
(译文)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
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
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
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