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基本介绍

合集下载

关于《史记》的文学常识详细介绍

关于《史记》的文学常识详细介绍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学与历史的卓越结合《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14年撰写而成。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背景与创作《史记》的创作背景是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继承父亲司马谈史学遗志的基础上,历经艰辛,广泛搜集资料,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文学与历史的卓越结合。

二、内容与结构《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其中,“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世家”主要用于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则用于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史记》在结构上既严谨又富有变化,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灵动性。

三、文学特点《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采用纪传体的编写方式,通过丰富的人物传记和生动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同时,《史记》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排比等,使得文字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力量。

此外,《史记》还包含了许多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如“徙木立信”、“破釜沉舟”等,这些成语和警句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四、影响与传承《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确立了纪传体史书在史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为后世正史所沿袭。

经典常谈史记内容概括

经典常谈史记内容概括

经典常谈史记内容概括
《经典常谈》中关于《史记》的部分,首先介绍了其作者司马迁的身世,然后介绍了《史记》的创作背景、内容和体例,最后总结了《史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简要介绍司马迁史记人物塑造特点

简要介绍司马迁史记人物塑造特点

简要介绍司马迁史记人物塑造特点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全书共计130篇,包含了从上古时代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内容。

《史记》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人物塑造而成为古代历史文学的典范之一。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精心塑造人物,展示了他独特的人物塑造特点。

一、形象鲜明,性格鲜活司马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性格特点等方面,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描绘了项羽的形象:“项王身长七尺馀,美须眉,瞳子黑而大,鼻阔口方,腰丈五寸,食腥不厌精饭,能食数斗,好饮酒。

”通过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项羽的形象和气质,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到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和魅力。

二、心理描写,情感丰富司马迁在《史记》中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情感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例如,在《史记·刘邦本纪》中,司马迁描写了刘邦在汉王位危急时刻的心理活动:“汉王以为约束不得,欲自刭。

”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刘邦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得读者更加能够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三、言行表现,个性突出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展示其个性特点。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描写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言行:“羽乃大呼曰:“天下之人,皆为我用也。

”羽左指而右出,右指而左出,使人难乘之。

”通过这样的描写,司马迁展示了项羽的果断和决绝,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项羽的个性特点。

四、寓意深远,形象象征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传达深远的寓意。

例如,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司马迁描写了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其中刘邦的形象被描述为“逃亡之后,与草木同群,与禽兽同衡,不知所亲。

”这一形象的描写寓意深远,象征着刘邦身份的低下和他所经历的艰辛,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到刘邦的奋斗历程。

对史记的介绍

对史记的介绍

史记简介一、史记的概述《史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由西汉朝的司马迁所著,成书于公元前91年至公元前86年之间。

《史记》共分为十二篇,包括纪传体和表纪体两种形式,涵盖了从上古传说到西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前的历史。

二、史记的重要性1. 中国古代史书的开创者《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开创者,它以纪传体的形式,采用历史记载和人物传记相结合的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种写作方式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资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军事战争、文化风貌等方方面面。

其中,不仅有许多珍贵的史料和史书引文,还收录了大量历史上的诗文、赋赞等文学作品,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历史的了解。

3. 重视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非常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他力求通过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他在书中明确表示:“臣尝独见钦天监秘书,以探古人之实,观前世之盛衰兴亡之由,得失之验,非独述而已也。

”可见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通过历史的借鉴,使得后人能够从中汲取教训。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1. 纪传体与表纪体相结合《史记》的内容主要分为纪传体和表纪体两种形式。

纪传体主要以历史事件为主线,记载了从上古到西汉武帝即位之前的历史。

而表纪体则是以年代为序,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简要的概括。

这种结合的方式使得《史记》既能够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貌,又能够提供年代顺序的参考。

2. 丰富的史料和文学作品《史记》中收录了大量的史料和文学作品,其中既有史书引文,也有历史上的诗文、赋赞等文学作品。

这些文献的收录不仅丰富了《史记》的内容,也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3. 历史人物的形象刻画《史记》着重刻画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使得他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比较》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比较》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比较引言《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历史文献中最重要的两部著作,都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记载。

尽管目标相似,但这两部作品在内容、风格、写作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详细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探讨它们在历史记录上的特点和影响。

一、背景介绍1.《史记》:由司马迁撰写,在西汉刘氏王朝统治期间完成,共分为十二卷。

2.《资治通鉴》:由司马光编纂,元丰四年(1081年)完成,成书时代跨越宋代至辽金之际,共294卷。

二、内容比较1. 记载对象•《史记》:主要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前后约三千年的历史,并结合了各类典籍、楚墓竹简等材料。

•《资治通鉴》:主要记录了从春秋战国到北宋初年近一千年的历史,以及历代帝王统治的评述。

2. 内容分类•《史记》:分为纪传体和十表,其中纪传体包括十二个门类,如本纪、列传、表等。

每个门类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资治通鉴》:按年代划分,从古至今依次记载各朝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动态。

3. 风格与写作方式•《史记》:司马迁以"才子佳人"的文风撰写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注重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

•《资治通鉴》:司马光责任编辑了大量公文文件,并引用了许多其他历史文献。

因此,《资治通鉴》以简短明快的语言、详尽全面的数据记录为特点。

4. 历史视角与立场•《史记》:司马迁秉持着明确而宏大的历史使命感,他将儒家思想贯穿于整部著作中,尤其注重道德伦理和君主政治的探讨。

•《资治通鉴》:其编选目的是为了提供准确的历史数据和客观的评述,以便后来者能够了解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发展。

三、影响力比较1. 文化价值•《史记》:作为中国历史文献中第一部纪事本末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不仅在历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还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戏剧等艺术创作中。

•《资治通鉴》:其全面系统的编年体形式使得它成为后世编纂类似著作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同时,《资治通鉴》也为后来政治家、思想家提供了丰富而客观的案例和启示。

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之一,由司马迁所写。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地记载了从上古至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历史人物,包括帝王、将相、文臣以及各个阶层的人物。

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看史记中记载的历史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夏朝的建立与崩溃”。

史记中描述了禹治水的事迹,他以智慧和毅力解决了洪水泛滥的危机,最终成功建立了夏朝。

然而,由于他的儿子桀暴虐无道,夏朝的统治地位逐渐动摇,最终被商朝所推翻。

这一事件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起与灭亡,也是我国古代政权更替的重要转折点。

史记中还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齐国与楚国的争霸”。

齐国以其雄厚的实力和领导者孟尝君的智慧,一度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楚国则以其悍勇的军队和才华横溢的君主屈原,成为齐国最危险的对手。

这场争霸使得中原地区的局势紧张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外交冲突。

尽管最终楚国失败,但这场争霸战役对于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历史事件,史记中也有很多熟知的历史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秦始皇。

史记以生动详实的方式描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秦朝的过程。

同时,史记也对秦始皇的统治进行了评价,既赞美了他的统一大业,又指出了他暴虐的一面,使得读者对秦始皇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另外一个备受瞩目的历史人物是刘邦。

史记详细记录了刘邦的智勇才略,从一个出身低微的农民起兵反秦,最终建立了汉朝。

刘邦的传记还提到了他与项羽的争霸故事,以及他统治时期的改革和治理政策。

他的传记也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更迭的一般规律,即外戚的干政与帝王的贤良政治。

总的来说,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来源,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史记的精彩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对于塑造了我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以上为示例文章,实际需要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展开论述,结构可以参考史记的纪传体,使用适当的分段和描写手法,以保证文章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个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

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能够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

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

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

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

"(《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但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很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

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

《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

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

《史记》在表达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个点着眼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极大的文学成就。

以下,我们从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加以介绍。

应该说明,《史记》的核心局部--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

举例说明《史记》的叙事特点

举例说明《史记》的叙事特点

举例说明《史记》的叙事特点《史记》是中国古代史籍中的一部杰出作品,它以其卓越的叙事特点而被人们称道。

下面就举一些例子,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史记》的叙事特点:一、历史叙事完整《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系统地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在叙事过程中,司马迁注重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同时,他还注重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将整个历史串联起来,使得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人物刻画生动《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注重对历史人物的刻画。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价,揭示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归宿。

在刻画人物时,他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形象描写就十分生动,通过对项羽的外貌、言行和战绩的描绘,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英勇善战、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

三、叙事语言简洁明了《史记》的叙事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表达力强。

司马迁在叙述历史事件时,用词简练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句子。

同时,他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更注重表达事实和意义。

这种简洁明了的叙事风格使得《史记》在表达历史事件时更加流畅自然,易于读者理解。

四、叙事角度多样化《史记》在叙事角度上采用了多种方式,既有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也有有限叙述视角。

全知全能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和描述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限叙述视角则是指叙述者只能从特定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事件,这种视角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鸿门宴》一章中,司马迁采用了有限叙述视角,通过樊哙、张良等人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事件,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和各个人物的心理状态。

五、叙事结构严谨《史记》的叙事结构十分严谨,司马迁在安排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的基本介绍
《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史记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史记的作品介绍《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取自《谍记》、《五帝系谍》、《尚书》、《秦记》、《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史书)》、《国语》、《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
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史记的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

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过最南边是昆明。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10岁,在夏阳耕读。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1岁。

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12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孔安国为侍中。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36岁。

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

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

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

(《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

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55岁,完成了《史记》。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
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的创造背景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

”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史记的基本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