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介绍

合集下载

史记介绍

史记介绍

《鲁仲连邹阳列传》——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
《淮阴侯列传》——旷世奇才 悲凉收场
• 《魏其武安侯列传》——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
• 《李将军列传》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 • 《匈奴列传》——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 • 《货殖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
• 《太史公自序》——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
谢 谢Leabharlann 史记体例•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 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 • “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 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 “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 传记,
• “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 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 “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 门事项的记载。
史 记
•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 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 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
史书体例
•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 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 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 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 件的联系。 •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 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 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 著.
《史记》十大名篇
《项羽本纪》——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 《信陵君列传》——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 《廉颇蔺相茹列传》——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

关于《史记》的文学常识详细介绍

关于《史记》的文学常识详细介绍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学与历史的卓越结合《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14年撰写而成。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背景与创作《史记》的创作背景是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继承父亲司马谈史学遗志的基础上,历经艰辛,广泛搜集资料,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文学与历史的卓越结合。

二、内容与结构《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其中,“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世家”主要用于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则用于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这种编排方式使得《史记》在结构上既严谨又富有变化,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灵动性。

三、文学特点《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采用纪传体的编写方式,通过丰富的人物传记和生动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同时,《史记》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排比等,使得文字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力量。

此外,《史记》还包含了许多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如“徙木立信”、“破釜沉舟”等,这些成语和警句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四、影响与传承《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确立了纪传体史书在史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为后世正史所沿袭。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

《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大型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被誉为史学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共分为纪传体和典故两部分,全书共计130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以及相关典故。

本文将对《史记》的重要性、特点和影响进行简要介绍。

一、重要性《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它记录了众多历史事件,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资料,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思想家,通过撰写《史记》将历史和文学结合,为后世的历史写作奠定了基础。

《史记》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古代史书中断的局面,为后世史家提供了范本和启示,成为后代史学家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特点1. 纪传体的运用:《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形式,将历史事件与人物传记结合在一起。

通过架构的变化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文章更具生动和可读性,增加了历史故事的吸引力。

2. 启迪性的论述: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事件进行详尽的叙述,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和总结,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他对历史中的教训和规律进行深入思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学性的表现:《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同时也展现了司马迁作为文学家的才华。

他以流畅优美的文句,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描写,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文学的魅力。

三、影响《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相关领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形成独立的史学体系:《史记》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它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后来的历史学家在写作和研究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史记》的影响,使中国古代历史学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2. 启发后世文学创作:《史记》作为一部文学性和启迪性兼具的著作,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史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史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

如果想对《史记》有更多了解的话,那不妨和一起来了解下史记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各位有帮助!史记的历史背景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好书推荐 史记

好书推荐 史记
《史记》
《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 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 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破釜沉舟的故事
• 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 军做饭的锅。将士们都愣了,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 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嘛,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锅做饭吧!”大军渡过了漳(zhāng) 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 这场仗如果打不赢,就谁也活不成了。
• 项羽指挥楚军很快包围了王离的军队,同秦军展开了9次激烈的战斗,渡河的楚军无 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个个如下山猛虎,个个都奋勇拼杀。沙场之上,烟尘蔽日,杀 声震天。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 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被打得走投无路,放火 自 焚 ( f én ) 而 死 , 章 邯 带 着 残 兵 败 将 急 忙 后 退 。 那 些 旧 贵 族 派 来 的 援 军 , 看 到 项 羽 大 获全胜,又是佩服,又是害怕。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史记》中的成语
•避面尹邢、多多益善、围魏救赵、怒发冲冠、 •败军之将、破釜沉舟、肝脑涂地、卧薪尝胆、 •背水一战、霸王别姬、抱薪救火、无可奈何
书本中《史记》的故事
网开一面 负荆请罪 指鹿为马
酒肉池林 图穷匕见 先发制人
焚书坑儒 背水一战 破釜沉舟
从《史记》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比喻主动 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和原谅

史记的基本介绍

史记的基本介绍

史记的基本介绍《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史记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史记的作品介绍《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请简要介绍司马迁的史学名著史记并着重阐述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请简要介绍司马迁的史学名著史记并着重阐述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请简要介绍司马迁的史学名著史记并着重阐述史记对
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学名著《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开山之作。

该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历史,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在史学上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确立了中国史学的标准形式,即纪传体。

这种形式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反映历史的发展。

其次,《史记》在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此外,《史记》在历史理论、历史评价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上。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互感应,天道的运行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密切相关。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史学家们在研究历史时更加注重探究历史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性。

总之,《史记》作为司马迁的史学名著,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且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确立了中国史学的标准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理论支持,并蕴含了深刻的思想观念,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 介绍

史记 介绍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书名: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作者:司马迁类别: 历史编史方法:作者司马迁简介中文名:司马迁 别名: 司马子长,太史公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出生地:龙门(今陕西韩城或说山西河津)出生日期: 前145年或前135年 逝世日期: 前87年?职业: 史官主要成就:编著《史记》,开创纪传体史学代表作品:《史记》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中文名: 蔺相如出生日期:公元前329年逝世日期:公元前259年职业: 政治家、外交家 籍贯: 山西所属国家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蔺相如一心为国,有勇有谋,不畏强权,不计较个人名利,顾全大局。

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由于列国史书都已经被秦始皇焚烧,而史书的秦朝官方备案又被项羽攻入咸阳后烧毁,以下是仅存的关于蔺相如的史料。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相传为河北曲阳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 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之鸿门 宴、《魏其武安侯列传》之灌夫使酒骂座和 东朝廷辩论。
❖ 五、精粹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如 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出巡,项羽说:“彼可 取而代也!”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项之言,悍而戾;刘之 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
❖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 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专史
❖ 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 ❖ 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
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 二、《史记》创作的目的:
❖ 1、究天人之际: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 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 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属于自然现象, 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与汉 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 学说相对立。
❖ 苏辙《栾城集》:“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 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 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 朱熹《朱子语类》:“司马迁文雄健,意思不帖帖, 有战国文气象。”
第四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
❖ 葛洪《西京杂记》:“司马迁发愤作《史记》 百三十篇,先达称为良史之才。……及其序 屈原、贾谊,词旨抑扬,悲而不伤,亦近代 之伟才。”
❖ 三、善于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
❖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 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 息曰:‘嗟乎!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 《史记·酷吏列传》:“(张汤)其父为长安丞。出, 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 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鞠论 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 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2、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 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对 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 赞的态度;在研究历史时,注意历史事 实的因果关系,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3、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 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 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司马迁 写《史记》,窃比《春秋》寄寓理想于 其中,他的理想也是靠历史 徐文武
司马迁祠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
❖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字子长,生于龙 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
❖ 祖父司马喜,是有爵无官的五大夫。司马迁 十岁以前,“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父亲 司马谈移居京师长安,“年十岁则诵古文”, 向孔安国学《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 春秋》。他的一生,据王国维《太史公行年 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始终”
❖ 家庭影响: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 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曾任太史令,他写过 《论六家要旨》,曾想修著一部史书。但未 能如愿,临死时,就将这一理想留给了司马 迁,他在遗嘱中说:“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矣。”司马迁流着眼 泪对父亲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 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司 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父为太史令,开始 搜集材料,做写作上的准备。武帝太初元年, 着手起草。
❖ 《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 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建藏书 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实 秘府。”
❖ 刘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 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而且按照 当时的制度,“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于太 史公”。即都掌握在史官的手里,这就为编 纂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三次漫游:中青年时代,有过三次大的 漫游。
❖ 第一次:青年时期漫游 ❖ 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 ❖ 第三次:随武帝进行“封禅”大典
❖ 李陵之祸:司马迁38岁时做了太史令,42岁 时,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 司马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便在这 一年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 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天汉 三年,遭受宫刑。太始元年(前96年)遇赦 出狱。出狱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近 旁秘书)。
❖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 《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第二节 《史记》的内容
❖ 一、《史记》的体例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
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 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52万字,130篇,有12 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由五个 部分组成。
❖ 三、《史记》的思想倾向 ❖ ①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 ❖ ②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 ③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侠客和一些具有优
良品质的中下层社会人物 ❖ ④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 一、能抓住带本质意义的典型性重大历史事 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 也表现了人物性格。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所与上从容 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 《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性格刻画重点写了 三大事件: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 二、善于运用“互见法”。
❖ 李笠《史记订补·叙例》:“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 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史公则以属辞比事 而互见焉。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 蔽其事,而互见焉。《游侠传》不详朱家之事,而 述于《季布传》;《高祖纪》不言过鲁祀孔子,而 著之《孔子世家》,此皆引物连类而举遗漏者也。 《封禅书》盛推鬼神之异,而《大宛传》云:‘张 骞通大夏,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又云:‘所 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高祖纪》谓高祖豁达 大度,而《佞幸传》云:‘汉兴,高祖至暴抗也。’ 此皆恐犯忌讳,以杂见错出而见正论也。
❖ 鲁迅《汉文学史要纲》:“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 《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 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节 作品选讲
❖ 《管仲列传》《屈原列传》 ❖ 《魏公子列传》《廉蔺列传》 ❖ 《滑稽列传》《刺客列传》 ❖ 《项羽本纪》《高祖本记》 ❖ 《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