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范晔名词解释

范晔名词解释

范晔
范晔(约公元398年-约公元445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南朝刘宋时期,是著名的史学家家族范氏的后裔。

他被誉为中国史学、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大家,对中国历史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范晔的代表作是《后汉书》,这是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记述了东汉时期的历史。

他在撰写《后汉书》的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当时未被前人所用的史料,如《东观汉记》等,并且对这些史料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校勘。

他不仅对史料的来源和真实性进行了严格的鉴别,还对史实进行了深入的考据和推理,因此在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后汉书》之外,范晔还著有《三国志注》、《和香方》等著作。

《三国志注》是对陈寿的《三国志》进行注释的著作,他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后人对三国历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香方》则是他的一部专门研究香料的著作,详细介绍了各种香料的制作方法和用途。

范晔在历史学研究中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著作,更在于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他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证和推理,不仅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还揭示了许多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和规律。

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方法之
一。

范晔生平经历

范晔生平经历

范晔生平经历早年经历范晔出生于士族家庭(顺阳范氏家族),曾祖范汪仕东晋,官至安北将军,撰有《尚书大事》、《范东阳方》等,进爵武兴县侯,传至伯父范弘之;祖父范宁历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为东晋经学大家,著有《春秋榖梁传集解》;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后得刘裕信任,屡被升迁,亦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

范晔虽出名门,但由于是妾生的庶子,地位并不高。

据传范晔为母亲入厕时所生,因额头被砖磕破,遂得小名“砖”。

范晔出生后,因伯父无子,就被过继给范弘之,因而得袭爵位,封武兴县五等侯。

范晔自幼酷爱读书,幼年即博览家中藏书,善文,能作隶书,并通晓音律。

义熙十年(414年),州郡征召为主簿,被范晔拒绝。

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后迁为秘书丞,因父丧离职。

元嘉七年(430年),范晔服丧期满,担任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新蔡太守。

时北魏鲜卑军队围攻青州,檀道济奉命出师解围,范晔随军北伐,升任尚书部郎。

著史立说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

下葬当晚,刘义康召集同僚旧友料理丧事,聚会于东府。

时范晔的弟弟范广渊为司徒府祭酒,范晔就和王深、王广于范广渊处饮酒,开北窗欣赏挽歌为乐。

刘义康大怒,降范晔为宣城太守。

范晔因被贬职,郁郁不得志,就在任内整理各家关于后汉的史籍,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企图以此排解痛苦。

通过研究史事,范晔打开了眼界,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一腔热情,范晔终于写出了他的历史名作《后汉书》。

《后汉书》为文简明周详,叙事生动,书成后遂取代了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孤高疏狂元嘉十五年(438年),范晔任满,调任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封宁朔将军。

次年,嫡母(父范泰正室)去世,按礼数范晔应立即赴丧,但范晔以患病为由,过了好久才动身,并携带妓妾同往。

御史中丞刘损上表检举范晔一系列的违礼行为,宋文帝欣赏范晔的才华,并未将他治罪。

元嘉十七年(440年),服丧期满,范晔投靠兴王刘浚,任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刘浚任扬州刺史后,不问政事,一应事务全部委托范晔。

范晔简介_范晔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范晔简介_范晔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范晔《班超传》(节选)分析[南朝·宋]范晔【作者小传】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人,晋豫章太守范宁之孙,宋侍中范泰之子。

因出继堂伯范弘之,得袭封武兴县五等侯。

年轻时曾入刘裕子义康部下为冠军参军;刘氏代晋称帝,封义康为彭城王,晔入补兵部员外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

元嘉五年(428),因父丧去官;服阙后,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迁尚书吏部郎。

元嘉九年冬,因在彭城太妃丧葬期间聚会酣饮,以听挽歌为乐,左迁宣城太守;后复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因与散骑侍郎孔熙先兄弟等谋立义康,为丹阳尹徐湛之告发,于同年十二月以谋反罪被处死。

晔少承家学,博学多才。

据《宋书》本传,“(晔)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性精微有思致,触类多善,衣裳器服,莫不增损制度,世人皆法学之”。

晔一生以“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见《后汉书·荀彧传论》),虽杀身亦在所不惜,故无意于文名“常耻士”。

然所著《后汉书》体大思精,其中包括十纪、十志(未成)、八十列传,是继《汉书》后记载自东汉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史事的重要史书。

其《列女传》、《文苑列传》、《逸民传》、《党锢传》、《宦者传》等,或填补旧史空阙,或反映一代风尚,足称良史。

由于范晔生前未完成全书,后梁代刘昭为之作注时取司马彪《续汉书》之八志补入,成今本一百二十卷。

【题解】西北方匈奴的不断入侵中土,是两汉四百多年来在边境上一直存在的隐患。

如何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关系到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为历朝统治者所重视。

班超(32—102)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位杰出将领。

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西域的三十一年中,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

不仅维护了祖国的,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衡传》赏析

《张衡传》赏析

《张衡传》赏析【作者介绍】范晔(yè)(389~445),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今河南省涛川县)人,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善于写文章。

先后担任过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等官职。

因参加拥立彭城王刘义康为帝的政变活动,事泄被杀。

范晔广泛搜集几十种关于后汉(亦称东汉)史事的著作,删繁补略,撰写《后汉书》。

因突遭杀害,只写就帝纪10卷,列传80卷。

后来梁代刘昭将晋朝人司马辭所著《续汉书》的志8篇,分为30卷,以补范著所缺,合计120卷。

到北宋时,始将两书合刻,成为今本《后汉书》。

【解题】本文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后汉书》史料丰富,文笔朴实精练。

其中的列传,一般都能抓住某个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作为记叙的重点,并配合有关背景材料的简要勾勒,使人物精神面貌清晰而生动。

《张衡传》就具有这种特色。

张衡(78~139),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天文学。

他于公元132年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精密准确的测量地震的仪器,比欧洲科学家创造的地震仪早1700多年。

张衡的同时人崔瑗赞扬他“数术穷天地,制造侔造化”,郭沫若在张衡的墓碑上题词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千手万龄,受人景仰。

”都表达了对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注评】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字:表字。

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叫做字。

南阳:东汉时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西鄂:东汉时县名(今河南省涛川县),属南阳郡。

也:表判断语气。

〇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和籍贯。

开头写这几方面的内容,是我国《史记》等史书记传体裁的通例。

衡少(shào)善属(zhǔ)文,少:年轻时。

善:擅长。

属文:写文章。

〇第一个“善”字,突出张衡的文学才能。

游于三辅,游;游历,游学。

于:到。

三辅:汉代以京兆尹、左冯(píng)翊(yì)郡、右扶风郡为三辅,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西至凤翔一带。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生平简介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生平简介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生平简介范晔的生平简介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

原方案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南朝刘宋时的历史学家。

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

生平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

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

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

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

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

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

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

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

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

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

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

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

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明,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范晔十七岁,州刺史征辟他为主簿。

当时,范晔同其父范泰一样,在政治上是支持刘裕的,故不肯应辟就职。

六年后即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

这一年,二十三岁的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为冠军参军,后又随府转为右军参军。

范晔古文二则详解

范晔古文二则详解

生病(病 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 可是 始终没有任用(他)
得很重)


岂可谓无私乎?”
探望 但 整夜睡不着觉
像这样
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读准字音,读好句读, 读懂注释,疏通文意, 读出感情,理解主旨

1、归纳重要字词的注释 2、翻译下列句子 A、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 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 怀金十斤以遗震。 B、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其无私若此。 C、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D、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 而亦终不用也
3、在一般人看来,他的这些私心是每个人都会 有 的正常心,而第五伦却深深自责,而且用反问 的语气说:“岂可谓无私乎?”可见他对自己的要 求是多么高啊!他的这番话可以使古往今来的一 切贪官污吏无地自容!也可以挖挖自己内心深处 的私心杂念。
4、要点:谦虚自省,严于修身


二、找出短文中人物的语言大声 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三、谈谈杨震、第五伦这两个人 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 (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 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 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 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 自杀。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 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 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何岳拾金不昧

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 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 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岳曰: “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谢 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岳, 中有数百金,曰:“俟②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 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注】①封识:封存的标记。②俟:等待。

四知、私心(范晔)

四知、私心(范晔)

四知 bì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
代词 ,指 征召 杨震 即秀才
zhì
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
晋升或调动官职
过去 推举 动词,往、到

拜见
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
wèi
来 给予、赠送
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
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 自称故人
生字识记
评骘 zhì
谒见 yè 涿郡 zhuō
复辟 bì
遗 辄
wè i zhé
n 便宜 bià
质悫 què
古文二则
四 知
题目解说
“四知” :
即"天知、神知、我知、子 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杨震,东汉高 官,学问渊博,可 与孔子相媲美,素 有“关西孔子”之 称 。杨震以/为 官清廉名闻天下。

太守 4.后转涿郡太守
二、知
1.暮夜无知 者 2.君不知故 人
一词多义
古文二则
私 心
第五伦简介: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 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 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 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 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私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
奉公守法竭尽忠诚 说话办事 违背法规 有人
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 者。” (送金这件事)在夜里
是没有人知道的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 无 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zhuō
调动(官职) 本性 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 原先、过去 年长的人 有人 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 /或 让 /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 替 开办 让 称作、号称 欲令 为 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 私下的贿赂

古文二则[1]

古文二则[1]
西门豹 、董宣、狄仁杰 、 包拯 、海瑞
包 拯
寇 准
成克杰 大贪官 胡长清
私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 辄叱遣之,吏之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 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 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 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 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 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 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 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作者在文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 辈及尊敬的人名时,总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 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 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 ②避讳大体可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所作 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名等;二是私 讳,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 ③避讳制度起源于周代,到秦代时,随着专制中 央集权的建立,避讳的办法才初步确立。秦始 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国改“正月”为“端月”; 秦始皇的父亲名楚,“楚”这个字就被改称为 荆。 ④汉代律法规定,臣民上书言事若触犯帝王名讳 属犯罪。
古文二则
范晔
作者介绍: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 时顺阳人,南北朝著名史学家他一 生对社会的贡献是撰写了被后人称 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 书》, 《后汉书》采用了《史记》、 《汉书》的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 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
称谓的避讳 ①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
2. 既然第五伦如此大公无私,文章的 题目为什么取名《私心》?
“大公无私”是人们对第五伦的高度评价, 而私心是第五伦的自我反省。作者用反面衬 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 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生平简介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
了十纪,八十列传。

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
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南朝刘宋时的历史学家。

其中《杨震
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

生平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

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

曾祖范汪入
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

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
豫章太守。

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

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

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

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

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

宋代晋后,
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

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
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
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

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
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

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
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范晔十七岁,州刺史征辟他为主簿。

当时,范晔同其
父范泰一样,在政治上是支持刘裕的,故不肯应辟就职。

六年后即公元420年,刘裕代晋
称帝,改国号为宋。

这一年,二十三岁的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为冠军
参军,后又随府转为右军参军。

此后十余年,他先后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秘书监、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多种职务。

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冬,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

刘义康把故
僚们召集到府内帮助料理丧事,范晔也到场了。

刘义康的母亲死了,范晔实在悲伤不起来。

在临葬前的一天夜晚,轮到他的弟弟范广渊值班,范晔兄弟俩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
酒来。

醉意朦胧之际,范晔忘记了利害,竟推开窗子,听挽歌助酒。

这件事传出后,刘义
康非常恼怒。

几句谗言上去,宋文帝就把范晔打发到宣城今安徽宣城当太守去了。

这次贬官对范晔是一次很大的刺激。

仕途上的坎坷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某些隐痛。


晔虽然生在名门士族,但他本人却是个妾生的庶子。

晋代自“永嘉以来,嫡待庶如奴,妻
遇妾若婢”,王楙《野客丛书》卷十五,嫡庶之别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大分,因而也决
定了子女们的社会身份。

范晔的母亲把他生在厕所里,并且碰伤了他的前额,因而落下个
小字为“砖”。

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学,骂他“进利”,认为他是终家破族的
祸害。

父亲范泰也不喜欢范晔,早早地将他过继给从伯范弘之。

屈伸荣辱与宦海浮沉,使
得范晔心情十分苦闷。

在宣城任上,他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企图以此排解这种痛苦。

史事的研究,打开了他的眼界。

范晔后来讲:“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

既造后汉,转得统绪。

”这就是说,原来现实中的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在同历史的经验相对照后,他逐渐
整理出了一些头绪。

范晔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写出了他的历史名作《后汉书》。

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范晔是中国古代南北时期南朝宋的史学家。

他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尤其是在史学方
面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让人惊叹。

著名的史书《后汉书》就是他所编写的,该著作不仅结构
严谨,用词精炼审慎,而且还广泛吸纳了其他史书的优点,因此他的这本著作也和《史记》、《汉书》、《三国志》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主要记述了从汉
光武帝开始一直到汉献帝时期的主要历史,其中比较有名的典故有讲述东汉名臣杨震的典
故的“四知”等。

“四知”这个典故主要体现了杨震清正廉洁的一面。

当时的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一
个十分贤能的人,于是便派人去征召他。

并推荐他为秀才。

此后杨震因为政绩突出,而多
次得到升迁,一直做到了荆州此时和东莱太守的职位。

一次在他赶赴任职的州郡时,经过
了一个叫昌邑的地方,而他从前举荐过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好在这里担任县令。

王密于是便
来拜访杨震,到了晚上的时候,王密拿出十斤银子想要送给杨震。

但是杨震说道:“我了
解你,你为什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现在是夜里没人会知道的。

杨震却说上天知道,神
明知道,你知道,我也知道,怎么可以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了之后羞愧地走了。

之后杨
震调动到涿郡担任太守。

他十分清廉,不肯接受私下里的拜见。

他的子孙经常吃蔬菜,出
门也是步行。

他的一些朋友想要让他为子孙置办一些家产,杨震没有答应,他说:“让后
世之人称呼他们为清官的子孙,把这个称号送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这就是一代名臣
杨震的作风。

这个典故出自范晔的《后汉书》,正是因为里面的记述,让我们知晓了杨震这样一个
两袖清风的贤臣。

提起范晔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对此都不是很熟悉。

但是如果提起《后汉书》这本史
学巨著,相信对历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

而这本被后世之人和《史记》、《汉书》、
《三国志》一起被称为“前四史”的史学巨著就是出自范晔之手。

先来了解一下范晔。

他生于公元398年,字蔚宗,顺阳即现在的河南南阳淅川人,是
南朝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身份比较尊贵。

他在元熙二
年即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之后,他应招出仕,担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的冠军将军和秘
书丞的职位。

在432年的时候,他因为得罪了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巨著《后汉书》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他在440年投靠了始兴王刘浚,此后担任过后军长史、左卫将军等
职务。

范晔在445年因为参与刘义康谋反之案而被发现,最后被诛杀。

享年四十八岁。

范晔所编写的《后汉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一共技术了从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
秀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这期间195年的壮阔历史。

全书分为了十纪、八十列传。

而流传到现在的版本还加上了由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所续编的八志。

范晔曾经提到过自己编
写《后汉书》的目的主要是为政治服务,如此明确地提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他是第一个。

因此范晔对于史论十分重视,这也由此成为了《后汉书》的最大特点。

虽然范晔最后的下场非常悲惨,但他留给后人的史学巨著《后汉书》将一直被我们传
承并铭刻在心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