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1891~1946)现代教育家、民主革命家。
原名文□,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
安徽歙县人。
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十六)出生于一个依靠教书谋生的清寒之家。
早年入县教会学堂学习。
1916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
1914年赴美留学,研究教育,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1916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
1920年参与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宣传平民教育,提倡教育救国。
后又认为中国教育的出路是办乡村教育,于1927年3月和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合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28年改名晓庄学校)。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反对闭门读书,政治上不过问师生的政治信仰。
晓庄学校内以中共为主体的进步力量占很大优势,国民党当局即以此为借口,于1930年4月封闭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逃亡日本。
1931年春,陶行知回到上海,继续从事教育活动。
1932年在沪郊创办山海工学团。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参加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上海各界救国会,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他还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先后周游亚、非、欧、美二十八国,宣传抗日救国,并向华侨开展募捐活动,支援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夏回国,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次年又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
由于他政治上倾向进步,故不断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打击。
1945年春,陶行知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常委兼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投身于反独裁反内战运动。
1946年4月回到上海,因过度劳累,7月25日突发脑溢血去世。
生平著作很多,主要有《中国教育改造》、《行知诗歌集》、《普及教育》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 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 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 造力; 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 去创造。 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 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三、学习陶行知的“大爱”之心
• 所谓大爱,即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热 爱之心并由此衍生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
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 大的新生命”。 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 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 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 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 人才,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
•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 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 “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 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 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 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
• ②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代替以文字为中 心的教科书。
• ③主张把社会之需要与能力,个人之需要与能力及 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 的主要依据。
1、对旧课程的深刻批判 (1)教科书仅仅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识字 书”、“论文书”。 (2)教科书是“死的书籍”,不是“活的书 籍”。 (3)教科书是“吃的书”、“读的书”,不 是“用的书”、“生活的书”。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 有教”。
陶行知

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
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
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
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
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
成三部分看,便是“三”、“人”、“日”,三人为众,就意味着大家联合
起来,是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的!你们看,“日”字不在“三”、“人” 之下吗?说到这里,孩子们欢呼雀跃,口号不绝。
• 人物轶事
• (3) 陶先生的创举早已使反动派骨鲠在喉,“四〃一
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便把触角伸向了晓庄。一天,值 日的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对正在讲课的陶先生说: “蒋介石来了,先生是不是去接一接?”陶先生推了推老式 眼镜回答:“你去问问他,是找我有事,还是来参观学校?”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经先生一指点,女孩懂了,她仿
佛看见战斗在长白山麓的父亲,正向她致意:陶先生是对的
• 人物轶事
• (2)陶先生还是一位乐观、风趣的大众哲学家。凡是和他相处的人, 不论童叟都像铁钉遇见磁石一样,被他深深吸引。据《新华日报》记载, 1938年,陶先生宣传抗日,从海外归来,一踏入武汉就去探望保育院的难童。 演说开头,便给小朋友们拆了一个字——“春”。先生说:“春”代表着春 风奏乐,花儿伴舞,看见“春”也就看见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把“春”字分
•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思想的理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 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 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
陶行知教育理论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又是对其 的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批评杜威的思想仍然局限在 “学校”范围内,并未摆脱鸟笼式的封闭教育。 “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 给他们特殊的教育。” 在生活教育理念下,生活 是人民大众唯一的教育,社会是人民大众唯一的学 校。 “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不是学校之外的其他各种类 型的社会教育,而是包含了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 教育。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 容及其特征
1、 “创造教育”的目的 培养“真善美的活人”。 所谓“真善美”,是指勇于实践、实事求 是、品德高尚、举止文明等,所谓“活 人”,就是富有创造精神,能够适应社会 发展需要,开拓进取的现代人。
2、“创造教育”的内涵
《育才学校节略》 甲、创造健康之堡垒; 乙、创造艺术之环境; 丙、创造生产之园地; 丁、创造学术之气候; 戍、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 能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改 革的核心理念 坚持民主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 关系 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正确处理知识学习 与实践操作的关系 坚持创造性原则,正确处理基础与创造的 关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这次课改的着重点
2、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抓住新 课程改革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整体 素质。 “爱满天下” “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也便 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做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 “活到老,学到老”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 疆。”
陶行知

• 1946年4月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
主的斗争。 • • 1946年7月25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 脑溢血不幸逝世。 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二、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离开起教育的作用”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所以陶行知主张学生要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 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 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之教学做合一
•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有很强 的针对性的,他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 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这种陈腐的教学方法,它针对注入式的“教授 法”,只注意教师的教和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而提出来的,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 意教师的教,而且要注意学生的学,“先生的 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要把教 与学与实际的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教学 方法的改革中是有巨大意义的。
生活教育理论之生活即教育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 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 正的教育。” • 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是有高度的 一致的。 • 教育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 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 •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之教学做合一
• 3、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在做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 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 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 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 来学,方是实学。” (1)做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2)做的含义是“在劳力上劳心” ,手脑联 盟;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_优美段落素材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xx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1、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2、“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
3、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6、爱情之酒甜而苦。
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7、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8、民之所好好这,民之所恶恶之。
管众人之事者,拜众人为老师。
9、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10、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12、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13、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本名文濬,安徽省歙县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平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这也是高中语文的常识之一,我们必须用心去掌握。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个人简介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
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
《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
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__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那 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 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 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 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 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 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 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 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 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主要生平
陶行知,1891年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 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陶行知手迹(1930年夏)
[2]
祖籍浙江绍兴,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 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受辛 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 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 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与胡适同 乡又同学。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 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 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 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 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 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 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 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 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评价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 周恩来 万世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 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泰戈 尔(印度诗人、哲学执委和常委。 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 的宣 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 示支持。 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 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 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 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 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 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主要生平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 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 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 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 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 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 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 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 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四块糖” 四块糖”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友的学生, 是学校中颇有名气的“孩子王”,经常惹是生非,屡 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见王友用土块砸一个同学, 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之后, 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来,远远地看见王友在校长室门 前徘徊等候,于是,他赶紧把王友请进校长室。 进入校长室后,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 带着歉意的语气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 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 看校长,迟疑地接过糖。这时,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 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块糖来递给他,说道: “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是因为我不让你砸同学, 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很尊重我。”
主要生平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 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 科 教救国的思想。 教救国 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 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 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1932年,他又创建 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 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 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 小先生运动。
主要生平
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 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 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 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 教育的进程。 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 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 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 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 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 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逸闻趣事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 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 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 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 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 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 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 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 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 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 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 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 走和打跑。”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 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公鸡喔喔地乱叫。台 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 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 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 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 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 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王友神态紧张,愈发不安起来。接着,陶行知 就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一块糖来,语重心长地说: “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 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 情心、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啊!”没想到,陶行知 话音刚落,王友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 边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错了,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应该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到这里, 不禁大笑,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来递给他,高兴地说: “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 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 好好地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自此以后,王友 同学果然认真学习,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再也 没有犯过错误。
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生平简介
人物简介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 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 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 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 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 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 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 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 《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 《行知诗歌集》。
主要生平
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 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 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 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陶行知创办的育 才学校 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 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生平
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1932年,他又创建 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 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 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 小先生运动。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 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 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 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张 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 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