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介绍
古代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古代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于中国文化中千百年来。
陶渊明的诗歌以唐宋八大家之首,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评价他为“诗神”。
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代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一、生平概述陶渊明出生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原籍江苏泰州市靖江县,祖籍江西于都县,是中国南朝时期善文名士,他的家世显赫,曾祖父陶侃是东汉末年的军事将领,父亲陶青是东汉末年的大臣,对陶渊明十分疼爱。
陶渊明年少时聪明机智,学有余力,对经书、历史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研究。
他还曾经参加过举行诗经讲解的庆赞学派。
后来,陶渊明历任上虞县令、太原太守等职,他对贬官、流亡、官尽、入山等不同的官场人生态度和思想变化,都有深入的思考和记录,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二、主要作品陶渊明的作品主要包括散文、诗歌与书信。
在广泛的文艺作品中,以诗歌为最。
他的诗歌主题多样,不仅仅包括了官场人生、亲情友情,还涉及到爱情、自然、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有《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于304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它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一群人在一个美丽的桃花花园里建造了自己生活的乌托邦,他们在这里肆意畅游、和平安居,一直到死都不离开这个地方。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写给朋友的信中描述的一个田园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政治场上奸诈不堪的批评。
三、艺术特点陶渊明的艺术特点是“清新、自然、醇厚、幽远”,他的诗歌写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醇厚朴实,笔调幽远深邃。
他的诗歌中有浓厚的田园风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躲避官场和政治阴谋的厌倦,也热爱自然风光,写下了很多美景和文学启示。
他的作品倡导诗人要有理念,要对自己的心态、情感、行动有准确、形象、明晰的理解。
四、影响陶渊明的诗歌充满着乡土气息和深邃的情感,长期以来广受人们的喜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方向,也成为历代文学家所学习的对象。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警句有哪些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警句有哪些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人,深深影响着后人。
他的名言警句也被广泛传颂,成为人们引用的经典。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性名言警句。
一、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是东晋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他的祖籍是湖南浏阳,生于清和年间(365年-372年),卒于咸康年间(427年-432年),享年60岁。
他精通文学、音乐、园林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博学多才的文化人才。
陶渊明自幼酷爱诗词,曾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袁宏的指导。
他早年曾在官场任职,但因受到朝廷的诬陷而辞职回家,在家中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并被人称为“桃花源中人”。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卓著,著有《陶淵明集》、《陶渊明诗集》等多部作品,其中以《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最为著名。
他在文学创作中,主张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二、陶渊明的名言警句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其高尚的品德与思想精深的影响。
他的许多名言警句也成为后人引用的经典,以下为部分名言警句:1.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4. 篇章万卷,有意读书。
5. 满目荒凉惨淡,红消香断,翠疏影浸,这树那楼,见了多少风雪寒霜,历经多少春华秋实。
6.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8.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些名言警句,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反映了陶渊明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
这些话语既有深邃的哲理,又有朴素的浪漫情怀,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与哲理的深刻。
总之,陶渊明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人,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名言警句。
他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更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和崇敬。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
末年,是中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官员、思想家。
他的文学成就在唐代已经达到了巅峰,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被尊奉为文学至宝。
陶渊明曾任太子洗马、助理太尉、永嘉县令等职,清贫廉洁,他因救助灾民而被推举为州刺史,但因与当时的政治派别相左而被贬为平民,遂隐居五柳山,以养生和写作度过了他的余生。
陶渊明的诗歌情感深沉,充满思想性和人文主义特征,追求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同时对政治和社会道德关注和思考,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渊明的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是田园生活和传统价值观念。
他在诗歌中提倡自然生活和艺术境界,表达了他对田园乡村生活和理想的向往。
他的诗歌除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风貌,表现了他对士人阶层的不满与谴责,代表了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和变化。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而且兼具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
他的诗歌常常让人感到亲切和简单自然,如他的《桃花源记》等作品,使人们感受到了旷野的自由和田园生活的安逸。
他的诗歌语言从不繁复,却能用简练的词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陶渊明的才华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些文人的学习榜样,他的作品传诵甚广,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化,还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很多文学家和诗人的崇拜和模仿。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成就,不仅对中国文学史、文学思潮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成就的代表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和思想精髓,为我们今天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提供着重要的思考和启迪。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言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主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以及其著名的名言。
一、陶渊明的生平经历陶渊明,字元亮,号晋卿,生于今江苏淮安市涟水县,是东汉末年(公元3年)至西晋初期(公元4世纪)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陶潜是当地的小官,家境优越。
17岁时,他考取了进士,成为唐朝官员,曾在江南、淮南等地担任过多个县令和刺史职务,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成就。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为官德政、退隐思考的时期;中期返乡种田、诗歌创作的时期和后期以文论时事、与世无争的时期。
尤其是他在中期因为反对当时官僚集团的统治而选择回到故乡隐居,以田亩为生,净心修身,用诗歌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感,成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史和田园文化发展史有着重要的贡献。
二、陶渊明的文学作品陶渊明一生写作大量,估计达两千多篇,所创造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手法极为丰富多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富有人情味,他的诗歌在题材上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描写和对人性本质的反思,表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想观点。
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品流传至今,其《桃花源记》更是中国文化经典之一。
此外,他还有一些哲学隐喻和杂谈的作品,例如《归去来兮辞》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念的探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
三、陶渊明的人物形象陶渊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清心寡欲、追求自由独立的田园墨客,他忠于自己的性格特点,宁肯选择隐居而舒适地生活,也不愿意掩盖自己的真正内心。
他的形象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代表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四、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的名言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
他的名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关于田园生活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人物介绍

陶渊明的人物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的陶渊明的人物介绍,希望大家喜欢!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大约生于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父名史不载,存疑。
)少年生活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
其母是孟嘉的女儿,孟嘉是陶侃的女婿。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逯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的简介及作品有哪些呢

陶渊明的简介及作品有哪些呢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于陶城(今安徽淮南)的一个贫苦农家,后来成为了一位学者和官员。
他在书写诗歌和文章时,常常表现出爱国情怀和热爱自然的态度。
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艺爱好者的热爱和敬重。
在此,我们将为大家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品。
陶渊明出生于352年,早年家境贫寒,他的父亲不得不将他送往当地的学校学习。
在学校里,他学习了古代文学和历史,这为他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陶渊明后来中进士,成为了一名高级官员,并曾担任过宰相。
然而,他在政治事业上的成就比他的文学成就要少得多。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方面。
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狂歌》和《陶渊明集》等。
其中,《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反映了他对人民的忠诚和政治追求。
《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仙境般纯净的地方,是陶渊明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和描绘。
《饮酒狂歌》则是一首宣扬自由、平等和快乐的诗歌,广泛流传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陶渊明的作品融合了古代文学的精华和他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他的作品以手法巧妙的描绘、意境深远的隐喻和情感丰富的语言而著称。
这些作品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和借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总结一下,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等特点著称,主要作品包括《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狂歌》和《陶渊明集》等。
他的作品深受后世文学家的借鉴和褒扬,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古代诗人名人陶渊明人物介绍PPT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 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 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目 录
诗人生平 经典作品 诗人成就 人物评价
第一部分
人物生平
诗人生平
第四分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南北朝至唐代
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 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 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 唯云甲子而已。 王维《偶然作》: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 贫不能有。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 否。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奋 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倾倒强行 行,酣歌归五柳。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第二部分
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经典作品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 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 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
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经典作品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名言有哪些呢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名言有哪些呢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人物,他的诗文不仅被称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品,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虽然出身于社会上层,但他对于民间生活的深入了解,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怀,从而使得他的文学风格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做了一位高官,还著有大量的诗文,其中不乏经典之笔。
下面我将就陶渊明的简介资料、代表作品和名言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简介资料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江西泾阳(今峡江县)人,生于公元365年,死于427年,享年62岁。
他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曾担任过豫章太守、临川太守、太常等官职。
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因为王莽干政等原因而离开官场,隐居在各地田园之中,同时也参与和平、善政、救亡的行动。
在他的田园生活中,他坚守了“去俗从真”的信条,追求了人间真情和道德美德,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之作,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
二、代表作品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最早见于《太平广记》,是一篇文言小说。
它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式幸福社会,人们在那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阳光温馨,水波澜澜,民风纯朴,乌龟鹤鸣,鸟语花香。
这篇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2、《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首诗,与《桃花源记》相对应。
他在绝望中回头看自己曾经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然后希望回到自己的故乡,回到自然,回到真实的生活。
这首诗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倾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他追求真实自我的渴望。
3、《饮酒》《饮酒》是陶渊明的一首诗歌,写饮酒忘忧的情景。
他感叹人生的短暂,抛开了外界的纷扰和烦恼,畅饮美酒,宛如置身于聚会的欢乐中。
这首诗歌表达了陶渊明乐观的人生态度,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要追求自我幸福和快乐。
三、名言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事业成功后的困难和成就感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苦乐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
1、作品的保存和流传: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 赋等十余篇。陶诗及其题材分类。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是其文学创作的主 要成就。 陶渊明的诗文集,历代刻印过多种,清陶澍注的 《靖节先生集》,今人逯钦立注的《陶渊明集》是 较好的注本。
《归园田居》、其二、其三 移居
P326
P329
和郭主薄
P330
田园诗的特点
首先,往往体现农村风光的恬淡、静谧,反映乡居生 活的闲适、自由; 其次,融情入景,借景物衬托诗人对故土的无比喜爱 之情; 其三,在写景中刻划心理,喜悦之情常溢于言表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 其四,运用比兴手法,寄托人生志趣(“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 还”)。
四、陶渊明的咏怀诗
1、咏怀诗主要有《饮酒》、《杂诗》、 《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 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 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 露了黑暗。 在一些诗篇中,他还以松菊、孤云自比, 表现了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 但有些诗篇,也流露出壮志未遂的苦闷无 奈和乐天安命的宿命论思想。
唐 白居易:‚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 渭川闲居,尝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 游庐山,经柴桑,过栗里,思其人,不能 默默,又题诗云:‘……我生君之后,相 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 拳。……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访陶公旧宅并序》)
北宋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 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 皆莫及也。‛(《与苏辙书》) 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 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 人。‛(《论诗三十首》)
宋 刻 递 修 本 《 陶 渊 明 集 》
一、时代背景与作家生平
陶渊明: (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 世号靖节先生。浔 阳柴桑(今九江西 南)人。
陶 渊 明 逸 致 图
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 阀制度森严。 陶渊明青年时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 。 36岁时,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 40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任建威将 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41岁辞归。
陶诗的平淡自然有其显著的特色,即‚外枯 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 诗》)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 似枯槁而内在丰腴,这就使他的诗能寓丰采 情味于平淡之中。 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 句。‛(惠洪《冷斋夜话》引苏轼语)这种 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其三,是诗歌语言本色与精工的统一。 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于 自然中见精工,于平淡中见华彩,体现了诗 人艺术上追求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审美趣 味。《诗品》谓其“文体省净,迨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虽“世叹其质直”, 但亦“风华清靡”,不能轻而视之为“田家 语”。
其二,歌咏劳动生活。
《归园田居》其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杂诗》其八、《乞食》等 其三,归隐之趣,闲适情怀 《归园田居》其二、《移居》二首、《和郭主簿》、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饮酒》其五、其九 《读山海经》其一、《归去来兮辞》等。 其四,理想世界:《桃花源记并诗》
陶渊明作品讲读(一)
2、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 生活,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
归 庄 图 卷
其一,描绘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 代表作《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田获 早稻》、《怀古田舍》等。 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 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 别开生面。
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 说下,出任彭泽令。 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 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表现了厌恶写场,不与 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 六十三岁病逝于家。
江西九江陶渊明墓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 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 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 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 支柱。 道家思想:使他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 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 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任真: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为人,皆表现 出真率的态度。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 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 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 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 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读书愉情,嗜酒成性,处贫而乐,著文示志
《咏荆轲》简析
在陶渊明的诗中,大多数是描述田园的美景以及隐 逸之趣的作品,这首咏荆轲独树一帜,豪气干云, 历来为后世的名家所看重。荆轲刺秦王历来被作为 反抗暴政的经典历史事件,荆轲也以英雄人物的气 概而被千古传颂。作品以史实为根基,着重于渲染 当时的气氛:“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这一联 尤其突出,催人奋进,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 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 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 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结句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看似平淡,但表达 出诗人对这一事件以及荆轲的惋惜和慨叹。
《咏荆轲》一首借对古代人物的热烈歌颂 或 深挚同情,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己 坚强不屈的意志,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 目‛式的诗篇。 朱熹《朱子语类》 :对陶诗也有不少中肯的 评价:“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 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本相者, 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 样言语来。” 鲁迅: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 也还有“精卫衔微 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 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
五、陶渊明作品的艺术成就
其一,创立田园诗,开拓了诗歌新题材,拓宽了诗 歌发展的道路。 其田园诗远承《诗经》农事诗传统,而有了许多 独创和发展,内容不局限对劳动过程、劳动场面 的描写,而以抒怀为中心,着意写眼中景、心中 情,发抒感慨,阐释人生哲理。其田园诗还体现 了异常广泛的内容,描写农村风光,叙述劳动感 受,畅谈村居生活,展示归隐情怀,表现社会理 想等等,使田园诗一经产生,就获得了充实的艺 术生命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迥异于此。他写的田园风
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 缺的需要,他已与他们完全融合为一。他不 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的 一员。所以,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 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 朴茂生气。
2.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
田园诗的创立的另一贡献是,在文学史上第一 次实行了雅的文学样式与俗的生活内容的完美结合, 雅俗共赏诗歌样式的新尝试,以文人诗写田家生活, 使诗歌从狭窄的贵族生活圈子中解脱出来,寻得了 一片异常清新的新领域。在陶之前及同时,田园生 活通常为贵族文人不曾涉足或不屑涉足;在陶之后, 农村素材一经文人提炼则往往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 绝好诗材。以此而论,陶渊明的艺术实践实际上具 有诗歌革新的重大意义。陶诗在当时尽管被斥之为 “田家语”,但正是这叫人耳目一新的“田家语” 让人千载而下,玩味不已。
江西九江陶渊明纪念馆
六、陶渊明的文、赋
陶渊明的文、赋作品虽数量不多,但几乎都是 历代传诵的名篇佳制。 《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 传》、《感士不遇赋》等都一扫晋宋文坛雕章 琢句的华靡之风,感情真挚而强烈,风格质朴 而自然,使人可以洞悉诗人坦露的胸襟,听见 他那诚挚而又激愤的心声。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 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建安诗歌为中 国文学带来一种慷慨悲凉的美,西晋诗人为 中国文学带来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则开拓了 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他诗作的境界韵味, 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 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 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 型。
钟嵘《诗品》称誉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后世的‚拟陶‛、‚和陶‛诗不下上 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 都表示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 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祖述者,王 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 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 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 有其峻洁。‛ 。
2、他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咏 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 如《咏荆轲》、《拟古》等。
陶渊明作品讲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