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合集下载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渊明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

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光潜《渊明》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是最受著目的研究热点。

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而近百年来,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学”。

(一)渊明生平与思想渊明是浔阳柴桑(今)人,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臣侃。

侃以军功而官至大司马,封郡公。

他在东晋是地位显赫的人物。

祖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家自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

但是,值得注意,侃尽管地位较高,但他毕竟和、等门阀士族不同,他的出身较寒微(晋母祝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

到了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关于渊明的研究,首先有几个热点问题,先提出来,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讨。

一是关于名字。

渊明有两篇文章,一是《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是《祭程氏妹文》,文中均自称渊明。

同时之颜延之所作《征士诔并序》称“有晋征士寻阳渊明”,渊明名字似无大问题,但到约的《宋书·渊明传》则载云:“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开始出现了歧异。

萧统的《渊明传》载:“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名与字已混淆不清。

《南史·潜传》:“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

”深明当时避讳,改“渊”为“深”。

梁启超认为:“渊明必先生名无疑”,故颜《诔》直书为:“有晋征士浔阳渊明”。

他认为“潜”是渊明的小名。

自清先生《渊明年谱之问题》则主:渊明字元亮。

入宋更名潜。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生平

他“性刚才拙,与物多 忤”,隐居后“躬耕自资”。 妻子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 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 后”,维持贫贱的农民生活。
在 世时,陶 渊明与周 续之、刘 遗民并称 为“浔阳 三隐”。
他原住柴桑,后迁居上京 (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 。义熙四 年(408),他44岁时因住地 失火又迁至栗里(今星子县温泉栗里 陶村),生活较为困顿。 他曾乞讨借贷度日,在其 诗中有描写。

作品赏析:《归园田居》


4.艺术: ①对比: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 树林、小池与深渊、樊笼与自然等一系列对比, 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 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指点,将崇 尚、憎恶的心态,表现出来。 ②取景、造句质朴。中间描写田园风光,由近及 远,又由远及近,随视线转移的种种景色,都是 农村最常见的事物,毫无夸饰,语言接近口语, 无雕饰痕迹,但浅中寓深,淡中有味,充分体现 了陶诗清新淡远的审美情趣和平易自然的诗歌风


陶渊明代表作,备受赞誉的田园诗。 诗描摹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 渊明摒弃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韵致和步入得“真意” 而网眼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分3层揭示其内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 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 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 其如此,或 置酒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 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 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简介和他的代表作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广为传播,至今仍广受喜爱。

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针石而成的自然写景,展现出他独特而卓越的才华。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

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东晋时期的八王之乱结束后的南朝梁朝时期。

他的父亲陶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因此陶渊明从小就接触到了文化和艺术。

他年轻时曾担任官职,但后来因得罪权贵而辞职回到家乡。

陶渊明虽然辞去了官职,却没有停止学习和创作,他在家乡过起了田园生活,专注于文学创作和农业生产。

他在农田劳作中不断地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中。

他的作品既有对尘世繁华和人情世故的批判,也有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墓的诗歌中,自称“吾素好此道,至於有五柳先生之墓,不忍弃也”,可见他对自然景观和墨宝的喜爱之情,充满了幽雅诗意。

二、陶渊明的代表作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

小说中,陶渊明写道:“寻常人家,婴儿口吐白乳;及至长成,摇头摆尾而已,何有於斯?”这句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寻常人生的无奈和不满,十分动人。

《桃花源记》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陶渊明反对封建社会制度束缚的思想,对于后代文学及历史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同时,该小说也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深深感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2.《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章之中的一篇,其内容为咏叹退隐得自由,舒怀抒情,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归隐自由自在的向往,也让人们看到了陶渊明追逐自由的内心世界。

3.《读山海经》《读山海经》是陶渊明的一首诗,以洞察世事、咏怀自然为主题,将作者对于人事风云和自然景观的看法融合在了一起,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事的独特观点,表现出了作者文学特点中的特别情感和人文观念。

《读山海经》一篇,让我们了解到了陶渊明这位作者对于内心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看法,也让我们对作者的文学上的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1、生平: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有《陶渊明集》。

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

陶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

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

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诗歌1、思想内容: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陶渊明生平简介及其思想

陶渊明生平简介及其思想

陶渊明生平简介及其思想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彭泽)人。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环境异常复杂的晋宋易代之际。

其族望和家世,据《陶征君誄》云:“嗟乎若士,望古遥集。

韬此洪族,蔑彼名级。

”这里所称“洪族”是指陶渊明的曾祖大司马陶侃而言。

陶侃为晋代勋臣,故称“洪族”。

虽曰洪族,其实与南迁的北方累世士族相比,并不显赫。

陶侃就曾被人蔑称“奚狗”,并长期被怀疑和监视。

陶渊明以勋臣后裔而衰落为“寒门”,得不到应有的禄位,所以“韬此洪族,蔑彼名级”,可见其本出自世家而泽不及身。

笔者以为,其遭遇与南北士族的身份不同有些关系。

在门阀统治森严的东晋时代,身为庶族的陶渊明在“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中,徘徊于出仕与归隐的人生道路。

公元393年,陶渊明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辞职。

《饮酒》第十九首透露了他这次出仕的情况:“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陶认为“志意多所耻”是羞耻的行为,终以辞职。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

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正是其当时的心情写照。

次年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藕耕。

投冠旋旧虚,不为好爵萦;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

”正值陶渊明犹豫之际,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借故回乡。

陶渊明再次出仕是在他近四十岁时,《荣木》一诗中说到:“先师遗训,云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谓。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不敢至!”时至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第二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的生平简介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的生平简介,欢迎分享。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十岁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

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而到其父时只有“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数语)。

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还有一个庶母,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庶出。

他的父亲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

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儿靠他抚养。

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死去,续弦翟氏,帮他做农家操作。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

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

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的简介及生平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
末年,是中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官员、思想家。

他的文学成就在唐代已经达到了巅峰,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被尊奉为文学至宝。

陶渊明曾任太子洗马、助理太尉、永嘉县令等职,清贫廉洁,他因救助灾民而被推举为州刺史,但因与当时的政治派别相左而被贬为平民,遂隐居五柳山,以养生和写作度过了他的余生。

陶渊明的诗歌情感深沉,充满思想性和人文主义特征,追求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同时对政治和社会道德关注和思考,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渊明的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是田园生活和传统价值观念。

他在诗歌中提倡自然生活和艺术境界,表达了他对田园乡村生活和理想的向往。

他的诗歌除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风貌,表现了他对士人阶层的不满与谴责,代表了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和变化。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而且兼具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

他的诗歌常常让人感到亲切和简单自然,如他的《桃花源记》等作品,使人们感受到了旷野的自由和田园生活的安逸。

他的诗歌语言从不繁复,却能用简练的词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陶渊明的才华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些文人的学习榜样,他的作品传诵甚广,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化,还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很多文学家和诗人的崇拜和模仿。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成就,不仅对中国文学史、文学思潮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成就的代表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和思想精髓,为我们今天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提供着重要的思考和启迪。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

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

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

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

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

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

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

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

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

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

这些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中。

诗中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著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虽栖身田园,陶渊明仍无法逃避现实,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仍困扰着他。

现实的黑暗、丑恶,自身的经历的痛苦和艰辛,以及农村的凋蔽、荒芜,便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理想境界,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的桃花源理想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渊明的生平和思想1、生平: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九南)人。

私谥靖节。

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有《渊明集》。

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

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

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

整个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渊明。

一、渊明的诗歌1、思想容: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咏怀诗和咏史诗: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其它: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容。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

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

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

此外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

如《形影神》等。

2、艺术成就: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朱子语类》)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与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东坡题跋》上卷《评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三十首》)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

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朱子语类》)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

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作品赏析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是渊明的一组著名的田园诗,共五首,约写于诗人辞去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

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歌抒发了辞官归隐的志向,并通过对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归田后恬淡闲适的愉悦心情。

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叙写自己的禀性志向及误落尘世的懊悔和最终归隐田园。

以下八句为第二层,描写了宁静恬美的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的乐趣。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抒写了清净闲适的生活情趣和脱离尘俗、返归自然的欣喜心情。

本诗典型地体现了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恬静优美、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作品采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对景物的描写则采用了白描手法,精练传神地勾勒出生动如画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恬淡宁静、淳朴自然、闲适安乐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

并且把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与“尘网”、“樊笼”的官场生活相比衬,突出了他的爱憎情感,同时“尘网”、“樊笼”也是象征手法的使用。

此外“羁鸟”、“池鱼”句也是比兴的运用。

此诗语言平淡自然,不假雕饰,但却以平淡的“田家语”创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优美拔俗的艺术境界,正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轼《与辙书》)。

2、《饮酒》(结庐在人境)本篇是渊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篇,描写了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隐居生活和心境。

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此四句可谓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并以比兴的手法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

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譬如前四句,先写景后言理;中间四句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也寓托着倦而知还的道理;最后两句则是观照万物而体悟人生的哲理。

诗歌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即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妙融无痕,浑然天成。

此诗的构思看似自然随意,实亦颇见匠心,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言:“‘意’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一‘真’字,更跨近一层。

则‘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为一篇之髓。

”诗歌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地。

二、渊明的散文和辞赋渊明的散文和辞赋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其艺术成就和风格却能在当时独树一帜,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其散文语言简省洁净,叙述描写形象生动,在骈文盛行的时代能别具一格。

其辞赋主以抒情,感情坦率真挚,语言流畅自然。

《桃花源记》赏析【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这是一篇历来为广大读者传诵的名篇。

《桃花源记》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是渊明的理想国,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

在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君主统治,没有战争动乱,人们共同劳动,相互平等,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自由自在、和平安乐生活的社会图景。

作品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一个乌托邦,是一个空想社会。

这种空想的社会,是作为现实社会的对立物出现的,与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下和军阀混战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恰相对照。

这种描写是作者对现实社会政治黑暗的尖锐批判,也是对、汉、、晋以来君权统治的大胆否定。

作品所描写的理想世界,虽然是幻想的产物,却有现实的依据。

汉末以来,国战乱不止,人们往往集结起来筑坞壁(一种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以自保,在小小的地域中维持着安定的生活。

这可能给作者以启发,作品中的桃花源也许是坞壁生活理想化的产物。

但是作者理想的产生主要还是建立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是对于现实社会认识深化的结果。

东晋末年和晋宋之交,社会动乱,战争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统治阶级部斗争极端残酷,作者对现实社会黑暗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归隐以后又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产生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压迫,渴望过着自食其力和平安定生活的思想愿望。

此外,儒家的“”和老子的“小国寡民”以及鲍敬言的“无君”的思想都可能给作者以影响。

但是,这种世外桃源的理想,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里只不过是一种理想,一种幻想而已,是不可能实现的。

它具有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桃花源记》全篇以渔人发现桃源的始末为线索,在结构上自然分成如下几层:第一层(开头至“豁然开朗”)写渔人无意中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文章首先交代了时间、人物及其职业,从捕鱼活动中自然地把人物引进桃花林,桃花林奇异的景色又引起渔人的探求,从而把人物引入桃花源。

文章铺叙委曲婉转,水到渠成。

桃花林景色的描写宛如仙境,为后文描写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暗中点明了桃花源名目的由来,同时也交代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自然条件。

第二层(至“怡然自乐”)写桃花源中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

文章先是从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肥沃的田野,优美的池塘,纵横的道路,邻近的村落,茂密的桑竹……;然后写人们的生活情景:往来交游、耕种劳作、衣服穿戴和生活乐趣。

淡淡的几笔勾画出一幅恬静快乐的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

第三层(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往。

从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谈往来中,表现了桃源民风的古朴淳厚,桃源人的知礼好客;说明了桃源人的来历及其与世隔绝的原因。

他们的先世是为“避时乱”而“来此绝境”的,这里既没有帝王,也没有王朝的更迭,人们“不知有汉,无论晋”,汉、、晋三朝的更替,所引起的只是叹惋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