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陶渊明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自然质朴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这体现在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世俗功名的厌弃以及对自然境界的赞美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追求心灵的内在安宁和追求与自然生活的和谐相处。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落日双阙门,微凉入小园”,表达了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返璞归真的愿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写作材料,抒发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理想乡村,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世俗功名的厌弃。

他深知世俗功名的虚妄和权势的腐败,因此对世俗功名持有深深的厌倦之情。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推窗当案,琴尊金尽”,表明他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宁静平和、远离功名利禄的田园生活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聊以娱小儿,我饮无由”,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于自由心灵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自然境界的赞美。

他善于以自然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其中寻找灵感和慰藉。

在《读山海经四十首》中,陶渊明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例如“野曲”中写到:“蓬莱山下,青山出水,绕炉铛。

”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以自然为写作素材,赞美自然的美丽与伟大。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追求着理想生活,对于世俗功名持有厌弃之情,并以自然景色来赞美世界的壮丽。

陶渊明的诗作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源泉。

浅谈陶渊明思想及诗歌影响

浅谈陶渊明思想及诗歌影响

浅谈陶渊明思想及诗歌影响周晓波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诗人、辞赋家。

其生活的时期,国家分裂,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

年少时“逸四海”的猛志根本不能实现。

因看不惯官场贪污贿赂之风,不愿屈尊就辱继而毅然挂印辞官,归去来兮,到农村躬耕自足,融入風光迤逦的田园,从而开创我国田园诗派,成为大家。

其高杨的气节,清新、魅力无穷的田园诗风格影响了后来众多的文学家和诗人。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影响在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里,东晋的陶渊明因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而为人们所仰慕;因所抒发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芜,带月荷锄归”的田园情怀而怡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气节而超然;因生活在乱世,怀才不遇甚至晚年食不饱腹而伤怀。

陶渊明生活在不幸的时代,却成就了文学上的斐然,影响了后来中国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发展。

一、陶渊明的家世注定其入世的思想道路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做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正统思想对其影响很大,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见其胸怀。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

但他的家庭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又对他十分不利,因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已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因此他钦敬其积极进取精神。

但陶侃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就已被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想要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其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以后十多年里,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陶渊明的专题研究报告

陶渊明的专题研究报告

陶渊明的专题研究报告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以陶渊明为研究对象,对他的生平经历、文学贡献和思想传承进行专题研究。

陶渊明,字元亮,中国东晋时期南阳郡的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优裕,受到良好的教育。

早年,他考中了秀才,担任过各级官职。

然而,由于他对政治的不满和个人追求的不同,他决定辞去官职,隐居江南的杜陵山中以读书种田为生。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上。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诗,也有表达个人感受的闲适诗,还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抒怀诗。

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作了一大批经典作品,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作品富有深情和禅意,充满哲理和智慧,风靡一时,被后人称为“陶情万种”。

陶渊明的思想传承体现在他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上。

他提倡“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封建礼教的压迫和人为的约束。

他追求自由与平等,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文人墨客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也对后来的政治家和社会改革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渊明的精神传承体现在他对真理和人性的关注上。

他批评了时人虚伪做作的行为,强调诚实和正直的价值。

他对贪欲和功名的批判,体现了他对人性的认识和思考。

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契合,也与西方人文思想的追求相通,形成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总之,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匠,其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以深情、淡泊的态度面对人生和社会,以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追求真理,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陶渊明的专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也能从中汲取他的思想智慧,对我们的道德追求和人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河南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人,晋朝末年、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以清静、隐逸、田园为主题的作品,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诗人之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是他诗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他对世事的关注和对官场生涯的失望,使他渴望逃离喧嚣,追求宁静和自由。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去年花里逢君辈,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诗中表达了陶渊明对世事的茫然和失望,以及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田园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逸的追求。

在《读山海经》中,他写到:“任他明月下西楼,长是青山不老头。

”这里的“明月”可能是指明朝的官员,而“西楼”代表朝廷,陶渊明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政治的无动于衷,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表现在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上。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归去来辞晚,白发登山那。

”他把归去和来辞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于名利的放弃和对清远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不愿再卷入纷繁的世事,选择了自己的归居。

他把白发登山与归去来辞交叉着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赞美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采文采柑,行当行雁。

”他多次描写了自然界的景物,用田园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隐逸思想。

他常常以自然的场景和比喻,来表达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他对自然界中的凡物的观察和描绘,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的深切热爱。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深刻的隐逸思想。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世事的茫然和失望,追求宁静和自由的渴望。

他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弃和对隐逸的追求。

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和对自然的赞美,更凸显了他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浅谈陶渊明的思想

浅谈陶渊明的思想

萧统在《陶渊明传》里写道:“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史职,少 借鉴,但他的田园诗中那种隐士的潇洒与闲淡,绝不同于《诗经》中的
日自解归。”后来又于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威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身”的民间呼号。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
作者简介:高小淇,南京晓庄学院 2005 级中文系。
体,为古代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园生活和其他隐士们的隐居山林不同。陶渊明隐居的本身就是对黑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 暗显示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这和逃避现
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而魏晋时盛行之“玄学”,其本 实不一样。这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如《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
变,有了他们,历史却会格外动人。因为其中有勇者的呼声,也有隐者 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令。那时正值战
的心鸣。从历史来看,隐士不胜枚举,伯夷,叔齐,庄子,东方朔,阮籍, 乱,他害怕到远处去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他
陶渊明,林和靖……他们之中,有人“大隐隐于朝”,有人“中隐隐于 就在彭泽县任职。年底,郡督邮来县巡查,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
324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0 9.1(中)
·教育文化·
说它是田园生活的写照,不如说在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
四、从其阅读喜好方面来看
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痛苦世界中的一
中国的历史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其
座精神避难所。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陶 间政权更替频繁,国家分裂,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这一切的一切都给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之一,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深刻的隐逸思想。

在其作品中,陶渊明展现了一种对于俗世生活的深刻批判,同时表现出孤独与超脱的情怀。

他通过描绘山水意境,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的隐逸生活态度。

陶渊明的隐逸理想却常常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发生冲突。

通过对陶渊明诗作中的隐逸思想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世俗生活的抗衡与超越的态度。

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是他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超脱的表达,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内心自由与平静追求的信念。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思想,诗作,山水意境,孤独与超脱,俗世生活,批判,理想与现实生活,颓废主义1. 引言1.1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超脱。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山水之间的幽静景致,表达了他对清静、自由的向往。

陶渊明的诗作中也表现出对俗世生活的深刻批判,揭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

在他的诗作中,隐逸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种探讨也使得他的诗歌更加丰富和深刻。

通过对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以及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态度。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探寻其中的深层含义与意义。

2. 正文2.1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态度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态度体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在他的诗作中,隐逸是一种精神的寻求,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

陶渊明借助自然山水的清幽景致表达了对俗世烦扰的回避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将隐逸生活视为一种境界上的追求,通过超然脱俗的态度去抵制社会的纷扰和世俗的诱惑。

陶渊明认为,世俗的功名利禄与人的内在精神境界并无直接关系,而追求名利只会导致内心的烦躁和矛盾。

他选择了隐逸生活,将自己置身于深山幽谷之中,与自然为伴,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隐逸派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体现了他深深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尽管他曾经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但他内心深处却追求着隐逸的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人情冷漠的反感和对隐逸境界的向往。

本文将从他的诗作中选取一些具代表性的篇章进行浅谈。

陶渊明诗作中表现出对世俗纷扰的冷漠。

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对官场的嘲讽和批评,比如《归园田居》中的“野田黄芦浅碧色,宽阔冥冥难与期。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以世俗的城市为反面,渴望远离官场的纷扰,回归田园的安静和宽广。

他把官场视为喧闹、狭隘的地方,而将田园视为宁静、自由的天地。

他追求隐逸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满于尘世之苦,渴望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陶渊明的诗作中流露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逸环境的向往。

他的诗作常常描绘了自然的风景和动物,比如《饮酒》中的“尝胆丹青远凋零,琴心剑血渐冥瞑。

怡浑彤管幽岑岭,忘机嘤云乐共同。

寒涧皎月中新见,秋瘴焦林上再勇。

”陶渊明通过赞美自然的美丽和纯粹,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弃。

他相信自然是真实的,而尘世则充满了虚伪和欺骗。

通过与自然的亲近,他追求着一种真实、简朴和纯粹的生活。

陶渊明的诗作中流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和对生命的理解,比如《归园田居》中的“庐房仰蔽屹青峰,屋翳深与栖鸟同。

谙熟悉数南云飞,应下旅程当断蓬。

”陶渊明通过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想要实现内心的净化与升华。

他并不是要与人生脱离联系,而是要在隐逸中对生命进行深入地反思,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深深的隐逸思想,他对世俗的冷漠和对隐逸境界的向往,赞美自然和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些都体现了他对自由、真实和简单生活的追求。

他试图通过隐逸的方式寻找生命的真谛,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升华的道路上进行探索。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陶渊明的思想初探
成员:方淑嘉
王纯纯
王喆
辅导老师:蒋同萍
【导语】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自成一家的伟大诗人,其对后代的影响力巨大而深远。

本文介绍了陶渊明其人,并简单探讨了其思想性格特点。

【一】陶渊明其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家。

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传唱不绝的诗歌创作上,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十分巨大的文学遗产。

更在于他在出世与隐逸的徘徊之间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思想境界,透过其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思想变化历程,展现了一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画。

使得其文学作品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为历代所称颂。

陶渊明思想的形成及变化是复杂的,其总体趋势是从积极入世到淡然出世变化的。

政治、社会环境以及陶渊明的个人性格及其价值观念是其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另外还有哲学思想的影响、文化制度的影响等原因。

从而使他的思想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矛盾体。

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其作品以农村自然风景及田园生活为主要特色,多表达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显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二】陶渊明的思想
1、积极的入世思想
首先,陶渊明形成积极入世的思想是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杂诗•其五》中“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写出了陶渊明少年时期对建功立业的渴盼之情。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八岁丧父,十二岁母亲病逝,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期间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陶渊明却得以接受良好的儒家思想文化教育。

如他在《饮酒》其十六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在他的思想意识里,逐渐渗入了儒家以建功立业作为自己读书目的及最高人生追求的理论基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行为准则在陶渊明的思想意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其走上仕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其祖父与父亲都曾做过太守。

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由于早年丧父,因此陶渊明的早年生活在物质上是贫苦的,但他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在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就有了“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济世之志。

中年时当陶渊明在仕途上仍找不到出路时雄心壮志依然未曾消减,他曾写下“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

及至晚年他仍热情地歌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可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想法一直都是陶渊明思
想性格的组成部分。

再者,陶渊明积极出仕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陶渊明的《荣木》并序展现出他“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的少壮雄心。

又如《读史述九章•屈贾》中他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以此看来,陶渊明希望自己能增进德行研修学业,以求能够及时建功立业。

其积极入世的心态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积极的入世心态始终贯穿着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并成为其走上仕途所进行的实践和努力的动力。

最终走上了为官之路。

2、勇于追求,敢于放弃
平和中的叛逆主要在陶渊明的曲折仕途中体现出来。

陶渊明初入仕途是在其37岁那年,在其外祖父孟嘉曾效力的桓温之子桓玄帐下做荆州刺史。

由于孟嘉曾是桓温的长史,自然陶渊明对其子桓玄也是有所希望的。

但陶渊明后来察觉到桓玄的野心与丑恶为人,便愤然辞官。

三年后,陶渊明再度进入仕途,任讨伐桓玄成功的刘裕的镇军参军'冈0开始陶渊明以为找到了值得辅助的贤人,后来再一次觉察到刘裕的野心,看到他的所作所为时,性格刚直的陶渊明再也呆不下去了,在就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断然辞官了。

从陶渊明几番归隐几番出仕的经历可以分析出,陶渊明是一个大胆又敢于追求并用于尝试的人,他的大胆体现在其两番入仕都投靠了足以影响东晋的两个军阀式的人物,其叛逆则表现在当其发现这两位军阀人物的野心与自己“忠君”思想格格不入时又能果断地抽身而出,归隐田园。

陶渊明是与众不同的,他有着鲜明的个性,他勇于追求但又舍得放弃。

3、陶渊明的淡然出世
在陶渊明出仕后不久,便对官场生活表露出明显的抵触情绪,在《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中,便有了“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的情怀。

又如其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写道:“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表现出他对于仕途“人间”已经没有了丝毫兴趣。

此时陶渊明对于自己出仕的行动颇表怀疑,而退隐之心与日俱增。

○3如其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的“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如此强烈的呼喊。

终于陶渊明只能是秉承孟子的“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道德信条,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自己的根本的行为处事准则而淡然出世。

陶渊明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欢拘束的人。

其在《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便展现出《归田园居》其三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令人心向往之的另一个精神世界。

陶渊明生性热爱自然的性格,正是他选择淡然出世的一个因素。

从此,陶渊明“终身不返”渐近自然。

陶渊明虽有旷世之志,但其一生并不以追求华屋高厦、馆池楼阁等物质享受为目的,相反竹篱茅舍,榆柳翠竹的田园幽居就足以让他满足。

他不需要宾客前来凑趣,也用不着珍肴美酒,只要素琴一张,浊酒半壶,就能陶然而醉,自谓是“羞
皇上人”。

这一想法在其《时运》一诗中有所体现,“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付貉如。

清琴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同时,陶渊明的高旷不只是表现为生活情趣的高雅,更表现为品行的高洁。

他时常以傲霜的秋菊、不畏岁寒的青松、清香四溢的幽兰来比喻自己的人格。

在《和郭主簿》第一首中他写道:“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在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如是文字。

由此可见,陶渊明有着秋菊般闲远的风韵,有着青松般傲岸的品节,有着幽兰般清雅的气质。

然而,陶渊明并不是离群索居的怪人,“胸次高旷”仅仅是他性情的一方面,他并没有“吐弃人间一切”,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恰恰相反,陶渊明高于其他隐居者之处正在于他没有厌弃人世、没有“吐弃人间一切”,而是以极其宽厚的胸怀拥抱他所生活的土地,以极其淳厚的感情去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总结】
陶渊明一生的经历是曲折而又充满气节的。

从幼年丧父到不为五斗米折腰,清苦的生活从未消磨陶渊明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之志;然而,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陶渊明又深谙“忠君”之道,在理想与现实的分离中懂得勇敢追求,也舍得放弃;当归隐田园时又能表现出高旷的襟怀与淳厚的情味,人在世俗,心却独自旷远。

陶渊明深深了解精神的自由远胜于物质环境的安适,因此,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会坚持下去,只求“愿无违”。

虽然陶渊明最后仍死在他所厌恶的时代中,以他小小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转时代的巨流,但至少,他对得起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死在山林的怀抱中,拥抱所爱的自由。

陶渊明思想性格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他蔑视富贵,出淤泥而不染,不为物质利益而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整个封建社会后世文人作出了精神指示,对不少胸怀大志而徒奈现实的人起到了解脱世俗束缚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也给后代诗人以消极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