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陶渊明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时期 ,弱年逢家乏 , “ 老至更长饥 ” 《 ( 有会而作> 是他 困苦 生 )
活的真实写 照 , 这一 时期 , 饥寒 、 贫困、 疾病 同时折磨着他 , 生
活 困乏到了极点 , 是面对 江州刺史 檀道 济的劝仕 , 坚决 但 他
地表示 了拒绝。如果没 有超常 的精神 支柱 和坚强独 立的人 格意志 , 是决不 能忍受种种生活的 困苦 和折磨的。这和 当年
( 杂诗》 《 其五) 少时壮 且厉 , 剑独行 游。谁言行 游近 , “ 抚 张 掖至幽州。 ( 拟古》 ”《 其八) 字里行间 , 跳跃 着一个意气风 发 、
斗志昂扬 的少 年游侠形象。 儒家的积极入世 , 身人 生社 会 、 现个人理 想 和价值 投 实
也” 《 ( 论语 ・ 子罕》 、 德不孤 , 有邻 ” < )“ 必 ( 论语 ・ 里仁 》 、 ) “ 饭疏食饮水 , 曲肱而枕之 , 乐亦 在其 中矣 。不义 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 论语 ・ 述而》 等思想 , ) 培养 了陶渊明贞刚正
造 夕思鸡鸣 , 及晨愿 乌迁。 ( 怨诗 楚调示 庞主簿 邓治 中> ”《 ) 这样难熬的 、 穷困潦倒 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
不至 ! ( 荣木》 显然 , ”《 ) 他不甘于政治上的消沉 , 对于大好 时
光虚度 , 功名 事业毫无进 展, 内疚不 已。他先后五次 出仕 , 就
萧统《 陶渊明 传》 中提到 : 江州 刺史 檀道济 往侯之 , “ 偃 卧瘠馁有 日矣 。道济谓 日 : 贤者处 世 , ‘ 天下无 道则隐 , 有道 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 , 奈何 自苦如此? 对日 :潜也何敢望 ’ ‘
。 宋瑞 芳
( 内蒙古 财经 学院 中文系 ,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0 05 ) 10 1 [ 摘 要 】 作为两汉以来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陶渊明有深刻的影响。他的五次出仕, 以及坚
看陶渊明的儒学观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yys20080102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样感情强烈的语句表明自 己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陶渊明的归隐正体现了儒家“邦 有道,毂;邦无道,毂,耻也”的这种社会人生观。陶渊明同 许多作家一样,渴望对社会有所贡献,渴望在不朽的功业 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张扬个体生命。而他的理想在这里只 不过是一种奢望,这种积极入世的儒学精神遭到了严重 的抑制,他怎能不发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样 的悲愤慨叹呢?
再次,封建社会以儒学为其思想根源,尽管魏晋玄学 盛行,但儒学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到了汉代,董仲舒 对儒家思想有新的发展,他将阴阳五行“天”同王道政治 “人”相联系,建立起了天人相通的宇宙图式,这种“天人 合一”强调的是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要与自 然及社会相应、合拍、协调和同一。“天”实质指的是自然, 陶渊明归依自然是对汉代儒学的一种继承。面临困境,陶 渊明在《归去来辞》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和存在的价 值意义,借“回归自然”来化解人生的虚无和孤独,“聊乘 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即随顺着大自然的运行变 化快乐地走到生命的尽头,以顺从天命为乐而不再有所 怀疑,这就是他化解人生痛苦矛盾的方式。罗宗强在其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中认为:当时许多作家都在寻求 任运委化的人生态度,但均未能达到此种境界,而陶渊明 达到了。为此他强调指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 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 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的一员,不是旁观 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他没有专门去描写山川 的美,也没有专门叙述他从山川的美中得到的享受,而山 川田园,就在他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 怒哀乐里。在罗宗强看来,陶渊明心中始终有一个世俗的 情结,他之所以能在短时同内实行任运委化的人生态度, 达到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依靠的主要是儒家思想力 量,他信守的是儒家道德准则:一片仁心安于贫困。他的 这种安于自然的态度是汉代儒学的再现,董仲舒强调了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天道的和谐,当人道不存,人无 法与自己奉行的天道同行时,便舍弃人道, 而选择天 道,与自然同行,安心于自然。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
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少以清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
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
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
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
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
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他又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还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
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
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之后,直到公元400年,他才去桓玄手下当了个属吏。
陶渊明出世与入世的作文

陶渊明出世与入世的作文怀一种半疑与期待,把自己无限地想象和憧憬,都归结为一种追求出世和安身之境:这便是古老而又至今仍旧不朽的出世和入世。
出世,可以是一种解脱,也可以是一种叹息,这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意志的选择,更是一种付出的努力。
出世的努力,当然,除了必要的苦学外,更重要的是自觉和自律,在追求完美和精进的道路上,一定要把眼光放在目的而不是结果上。
而陶渊明出世的探究,正是一种出世的追求和愿景,他认为出世,是一种以自己的心、心性为基础,通过解放思想和实践修炼,以达到对自我权利的自由和政治上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意识也实现了个人对真理的追求,使得自己能够把握真理,安身立命,自由自在。
入世,是有历史意义的概念,它可以说是一种“取义”,也可以是一种“取实”。
它不仅涉及到自身的革新,更以发挥自身的能力,对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自己本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陶渊明的入世,是一种以实践为核心,使自身能够做到把握时势,维护公正,把握社会秩序,把握优劣,去除罪恶,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行为表现。
这正是“取义实为己任”的途径,这种以“实践”出台的入世,可以说是一种以实际行动走向进步的入世。
出世、入世,都是“超越”的过程,是自我走向更高层次的过程,也是必要的过程,是大家改变内心,改变外表,获得力量和自由的过程。
陶渊明的出世,是一种以宁静、智慧和意志力为基础,去追求自身真理,获得自由,获得自己的权利,同时以自己的心性和实践,去认识和把握真理,得以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而陶渊明的入世,是一种以实践为中心的入世,通过他的实践,以及他维护公正、把握优劣、去除罪恶等,使自己的价值得以发挥,使得社会更加富有活力。
陶渊明,以他对出世与入世的独特见解,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他始终坚持以自身心性为基础,以实践为中心,去追求出世和入世,这正是陶渊明出世与入世的故事,也是他留下的文化遗产。
陶渊明的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 :6 3 5 G 3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 08 (O81() 0 0- 1 17 — 9X 2 0)0e- 21 0
虹 、勇 猛无 前 , 足以 使风 云 变 色的 神 采 。抒
儒 家 思 想 是 积 极 入 世 的 思 想 , 穷 则 独 “ 善 其 身 , 则 兼 济 天 下 ”是 古 代 仁 人 志 士 达 以贯 之 的 思 想 。 陶 渊 明 以 辞 彭 泽 令 为 界 分 为 前 后 期 , 期 多理 想 主 义 , 官 亦 隐 , 前 亦 内心 矛 盾 重 重 ; 期 坚 持 归 隐 , 贫 乐 道 , 后 安 直至终身 , 成为 历代 知 识 分 子 的精 神 归 宿 。
花 源记 》 等等 , 都非 常 有 名 。他 在 五 柳先 生 传 中 写到 : 闲静 少 言 , 慕 荣 利 。 “ 不 ”具 有 与世 抗 争 的 意 义 。 “ 好读 书 , 求 甚 解 。 不 ” 这 是 对 汉 代 以来 章 句 训 诂 之 学 , 牛 角尖 , 钻 搞 繁 琐 哲 学 的 反 驳 , 在 心 领 神 会 其 中要 重 领 , 得 精 神 愉 悦 。 “ 嗜酒 ”表 现 了他 的 取 性 率 真 的 个 性 , 不矫 情 , 随 和 又 放达 , 决 既 任 情 自适 , 不 做 作 。 “ 堵 萧 然 ” “ 如 毫 环 、 晏
他的志向 , 其雄 心 壮 志 可 以 超越 四海 , 就像 雄 鹰 渴 望 展翅 飞翔 。 “ 时 壮 且 厉 , 剑独 少 抚
行 游 ”《 古 其 八 ) 他 很 想 做 一 番 大 事 (拟 , 业 , 施 展 自己 的才 华 , 现 自己 的 人生 价 以 实 值 。然而 , 不 见相 识人 , 见古 时丘 。路边 “ 惟 两 高 坟 , 牙与 庄 周 。此 士 难 再 得 , 行 欲 伯 吾 何 求 ? ” 《 古 》其 八 ) 当时 在 门 阀制 度 (拟 。 统 治 下 , 他这 样 出身 寒 微 的知 识 分 子 , 像 一 个 日渐 沦 落 的 小有 产 者 , 有 人去 了解 他 、 没 重 视 他 。 他在 远 游 途 中 , 餐 渴饮 , 遇 见 饥 没 知 己 , 看 见 一 些 古 丘 。 就 像 伯 牙 与 庄 周 只 亦 无 缘 相 亲 。 伯牙 善 鼓 琴 , 期死 , 牙 不 子 伯 再弹琴 ; 子与施惠为至 交 , 惠死 , 庄 施 庄子 不 再 发 议 论 。联 想 到 自 己 , 能 像 他 们 那 不
论儒道思想对陶渊明“入世”和“出世”的影响

论儒道思想对陶渊明“入世” 和“出世”的影响
文 / 鲁芮彤
摘要:陶渊明被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于山光水性里抒的情成了今人逍遥的风雅录。但古人如苏白,今人如梁 启超陈寅恪认为他的隐退还印刻有儒家的不灭之印。本文写了儒家和道家对陶渊明的双重影响的内容分析。加之前 人的评价与研究成果,继而深入对陶渊明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双重多样性、复杂性作深刻剖析,主要从诗歌表现、后世 评价、仕途经历方面展现儒道对他的影响。之后再深入研究造成这种思想双重多样性、矛盾个体的原因,主要是从时 代背景、家庭情结、个人性格经历等方面进行探索。本文主要选取儒道矛盾的角度从中切入,以求有目的性、准确地对 陶渊明的思想人格等进行不同角度分析诠释。 关键词:陶渊明 入世 出世 儒家 道家
朱光潜先生在《陶渊明》长论文中写:“假如说他有意要做 某一家, 我便相信他的儒家底倾向性比较大。”鲁迅先生曾经 就说过:“诗文完全超出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 是没有的……”
84 祖国 2019.3.下
论坛
二、道家思想对陶渊明“出世观”的作用 除了主流的儒家思想,道家的思想也“作用于”陶渊明,使 他既是一个热忱有猛志的士大夫,又是人们所说的“隐逸诗人 之宗”。陶渊明最终选择出仕的理想支撑很大一部分源于道 家。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陶靖节诗笺定本》中也指出, 陶诗用事引用《庄子》最多,一共 49 次;其次是《论语》,再次是 《列子》,因此,他认为陶渊明的主要思想是道家,连儒家的一 部分也被道家同化了;陈寅恪也认为他受了道教的影响。 道家对他的作用,让他在还未归隐的那段年月就时不时 地偏离着儒家的正统轨道。《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二首》中的“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 陵夜行涂口》里的“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乙巳岁三月 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的“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每一 句都不甘地魂牵梦萦着皇城外的大好山水。在二十九岁到四 十一岁之间,他在桓玄、刘裕,刘敬宣的部下断断续续地担任过 职务,在出入世的边缘来回踱步,卸了担,担上再卸,这样“反 复无常”难道不是也道家对他有磁石般强大吸引力的印证吗? 出世归隐后,他终于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笔尖流泻 出的独特的作品如青竹白月,让人不得不艳羡归隐后田园生 活的惬意自由、清淡超远,同时也不失田园闲惬且饱满的优美 格调。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归。“”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多么轻灵的景色人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让人想到 瓜果飘香,孩童作闹,人情微暖融融尽显。还有经典的“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纯朴没有隔阂的氛围。这是多么规律 多么轻松的人生状态,他在山水之间悠然自得的模样不禁让 人想到庄子的南柯梦,灵蝶舞还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同一”的高妙境界。 他受道家的影响还体现在出世后即使贫困交加也不改初 心的行为上。他在误落尘网的许多年里,不断构建一片引人入 胜的精神桃花源;而当他来到现实穗稻泱泱的农田,他才发现 务农不是一个悠然俯拾的表面艺术。“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 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的生活并不全是我们称道 的安闲悠然,他也尝过苦寒饥馑和汗流浃背的煎熬。但是他肯 定没有因为生活上小小的挑战就放弃他最爱的的清风明月, 事实也是如此。鲍鹏山在《风流去》中讲到道家的代言人庄子, 说他很高兴能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看到这样 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而陶渊明正也是这样 一个典型的例子,带着道家的洒脱淡然,重�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理念。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陶渊明的思想理念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的思想理念陶渊明的思想以玄学为主,其核心是崇尚自然。
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年代盛行,除此之外,还有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也在迅速崛起。
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但仍然存在。
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的玄学思想中,对他影响至深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确定了陶渊明前进的方向和对未来的追求。
在他的一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陶渊明受到儒家仁学思想,有着救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自身人格品质道德的修养要求和追求安逸知足生活的心态。
这些在他的诗歌中均有体现。
如《荣木》:“匪道……奚敦”,体现了陶渊明对个人准则的要求,注重品德节操;《咏贫士》:“好爵吾不萦……夕死复何求”,体现陶渊明对自身品德的保持,不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既要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向往归园田居的质朴生活、追求自由和超尘脱俗的精神,这些都深深的嵌入陶渊明的思想之中。
陶渊明归隐田居生活期间,就创作了很多表达此类心境的诗歌。
如《采菊》:“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表明了陶渊明向往的恬静淳朴的田园生活。
南宋陶渊明资料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
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
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
陶渊明田园诗的儒家思想底蕴

陶渊明田园诗的儒家思想底蕴
陶渊明田园诗以其精湛的词藻之句,流露出鲜明的儒家思想底蕴,深得文人骚客们的喜爱。
由此可以推测,这位杰出的诗人在文学创作中,柔和优美的诗句里灌注了众多儒家思想。
首先,陶渊明在田园诗中宣扬了仁爱的思想,诗中以柔美的语调表达出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诗中形容人们仁慈爱心的卓越语句。
在这句诗中,陶渊明提倡人们要体恤皆大欢喜的观念,使世界的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宁、和谐。
其次,陶渊明在田园诗中也歌颂了节俭之道,“今古悠悠,莫言归处。
”该诗句表明,然人缘游历,不可营求极乐;既安于现有生活不可求有余。
诗中指出节俭紧贴自然,节约资源,这也蕴含着儒家思想中丰衣足食的理念。
再者,陶渊明还在诗中强调了谦卑的思想,“永结无尽恩深情,万里佳期一瞬间。
”古人在提到谦卑一词时,一般会联想到儒家的恭敬、谦卑的思想,陶渊明正是把这种思想融入其诗句中,表达了谦卑的精神特征。
最后,陶渊明在田园诗里高举着爱国爱民的思想,其诗中句子表达的宗旨就是着力于民政的建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诗表达出儒家以爱人如己,以善为先道的思想,进而表明,他热爱国家、爱民、关爱后人,乐于为国家作出贡献。
总之,在陶渊明的田园诗句中,可以看出贯穿相当程度的儒家思想,诗中柔软能感来自陶渊明贯彻儒家思想对人类价值观的致敬,如今仍旧催人鞠躬尽瘁,为祖国、为后代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
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少以清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
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
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
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
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
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他又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还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
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
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
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之后,直到公元400年,他才去桓玄手下当了个属吏。
但是后来发现桓玄是个野心家,他不肯同流合污,在诗文中对这次仕桓玄心中有些后悔。
如他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我想陶公此时的心境,与李白晚岁出仕永王李麟幕府当有相同之处。
诗人鲜有仕途一帆风顺的,这可能和诗人本身的气质和清高情怀不适合官场有关。
隆安五年冬天,陶渊明因母亲去世辞职还家。
在此期间,桓玄举事,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即帝位。
后刘裕起兵讨伐桓玄,他投入刘裕幕下做镇军参军。
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乔装私行,冒险去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全过程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同篡夺者抗争的意愿。
他在《荣木》第四章中对这次行动有所记载:“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他此时的心情是兴奋且怀着很多希冀的。
他从刘裕身上看到了希望,但不久,刘裕的所作所为又让他很失望,然后辞官归隐。
到405年,他又去江州刺史刘敬宣
部任参军。
只是这年的三月,刘敬宣离职,他也跟着去职了。
到这年秋天,叔父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入职81天,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去职。
从他第一次出仕到辞去彭泽县令,共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怀着对政治的热情和“大济苍生”的愿望,一次次出仕,又一次次失望辞官,直至最终对仕途绝望。
如果他不是胸怀儒家济世之志,不可能在一次次失望之后还出仕,也可见他对其平生之志追求的执著。
他这段时间写的诗文,透露出他对政治的期望之高,所以后来落差也很大。
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最后他写了《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彻底与政治的决裂。
那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反映出诗人多少无奈与参透!一句“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概括了五仕五退的几多感慨!
三、陶诗中常以孔子的话为行为标准,可见他内心深处以儒家思想为依据
“文如其文”,一个人内心的想法总会在他的文章中反映出来。
我们看陶公诗文,不难发现,有几处“先师遗训”。
如“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直接表明自己本想以孔子的行为标准去践行儒家之道,但是无法实现,才转而立志躬耕。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其四)表达诗人虽是白首无成,但仍有壮志雄心,有一种老骥伏枥的壮烈情怀。
再如: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饮酒》之二十)
感叹孔子的儒学和六经之道在当时的不行于世,对当时重《老》《庄》而轻六经表示不解和痛心。
所以,陶渊明从心底并不认同道家的治世之道,他骨子里还是儒家的。
他归隐之后,也并无什么谈论老庄哲学的诗文,相反却多感叹儒家思想不被当时统治者重视且实行的。
四、陶渊明常怀悲愤之志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这是他入世思想的一个折射
陶渊明41岁从彭泽令辞官归隐田园后,虽然归隐决心已定,并且从此终生再未出仕,但是心中的遗憾还是很深重的。
自幼的理想屡屡在现实中碰壁,他不是不想有所作为,无奈世事不遂人愿,他也只有在诗文中表达一下悲愤感慨之情了。
他在《杂诗》八首之一中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勉励人们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不要等年华逝去而空自叹息。
《杂诗》之二中则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诗人内心强烈的不平之感溢于笔端,夜不成寐是因为有太重的心事难以付诸实践。
他还常常直接感叹生不逢时:“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饮酒》二十)“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还有略带曲笔怀念前世、讽喻时事的:“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赠羊长史》)。
在陶公的这些诗文中,《感士不遇赋》集中表现了他的慷慨悲歌: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
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
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
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
指出当时社会腐朽,上层统治者们“雷同共誉毁,咄咄俗中愚”,忠正之士没有出路,当权者靠不住,只有洁身自好苟全于乱世了。
可见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之深。
五、陶渊明诗文中的“金刚怒目式”作品,最直接体现了其儒家进取精神
陶潜的归隐并非是内心已恬然忘却世事,而是无奈之下的被迫之举,因此,他的诗文中委婉地体现了其不曾逸去的壮志。
“金刚怒目式”是鲁迅先生的总结,很好地概括了陶渊明这一类作品的特征。
鲁迅先生曾说“陶潜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尤其《咏荆轲》等金刚怒目式作品写于陶渊明的晚年,更见其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根深蒂固,不随着年岁的推移而消减,而是郁积于胸而喷发为作品。
他晚年还做有《读山海经》很能体现其这一思想:“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虽然年事已高,但“猛志依旧”。
陶潜之后的唐代大诗人王维也写下了大量优美的田园诗,但是王维的诗和陶渊明的诗有很大不同。
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一心参禅礼佛,吟诗作画,诗中常是空静景色,杳无人事,而陶诗中则有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以及愤愤不平之气,两相比较,更能显出陶渊明身上的儒家思想。
总之,儒家入世思想是陶渊明的最初的和贯穿其一生的理想,只是由于黑暗的社会无法实行,在屡次受挫后只好归隐田园。
但他终其一生都不改其志,即使到老年也不曾忘怀。
了解了陶渊明的这一层面,有助于全面地理解陶渊明和他的作品。
■
参考文献:
1.(晋)陶渊明.陶渊明诗文选.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第2版.
2.邓婕.浅谈陶渊明的儒家思想.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3).
3.(晋)陶渊明撰,袁行霈等编校.陶渊明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晋书·陶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