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文精神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

对陶渊明品格及创作的认识一、引言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辞赋等作品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创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品格和创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陶渊明的品格1. 乐观向上陶渊明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总能够积极面对,从不轻易放弃。
例如,在他被贬到桂阳做官时,他没有因为离开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而感到失落,反而把握机会去了解桂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并写下了《桂阳秋》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2. 坚持真理陶渊明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他始终相信只有真理才能够指引自己前行。
在他写作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权力和名利的厌弃,强调了返璞归真的重要性。
3. 爱国精神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精神的人,他对于祖国的繁荣富强充满着期望和祝福。
在《桃花源记》中,他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贪污腐败、没有剥削压迫的美好世界,表达了对于祖国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期望。
三、陶渊明的创作1. 田园诗陶渊明以田园诗为代表作,他在诗歌中描绘了大量与自然有关的景象和情感。
例如,在《桃花源记》中,他写下“村童群笑,相与舞之;而我独异之。
问其故,则曰:‘此之谓也!’”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所带来的美好。
2. 散文陶渊明还以散文为代表作,他在散文中不仅展现了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且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批评让他的散文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3. 辞赋陶渊明还以辞赋为代表作,他在辞赋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和政治现实的不满。
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羸兮,謇朝谇而不矜。
读千古美文,悟人文情怀——赏析《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读千古美文,悟人文情怀——赏析《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安排了《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课文,这三篇文章都是千古美文,作者分别是陶渊明、范仲淹、欧阳修,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三篇文章有很多相似之处,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从文章特色、人生际遇、人生态度三个角度去赏读文章,同时侧重后两个方面,让学生从中去感受他们伟大的情操和人格魅力。
一文章特色1.文体相同三篇都是“记”,记,是一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是为了记述事物的文章,但是在记事的同时写景、抒情、议论。
三篇文章都是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妙文,但同中有异。
《桃花源记》则侧重叙事和写景,以武陵渔人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寻找桃源为线索,极力描写桃林之奇异、桃源之优美、民风之淳朴、生活之安定。
借以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岳阳楼记》则是先叙作文来由,接着极力铺陈洞庭的雄伟壮观和悲喜二景,并且由景入情、最后才以“嗟乎”引发议论,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和忧乐观。
《醉翁亭记》又不尽相同,借描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在山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而这其中又以写景为主,三篇文章都以优美的文字,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2.骈散结合三篇文章的作者虽然隔了七八百年,但是流诸笔端的风格却大同小异,三篇文章的语言,都是典型的骈散结合,《桃花源记》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林,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桃源。
《岳阳楼记》大量运用骈句,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代独善其身的例子

古代独善其身的例子
1. 陶渊明毅然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这不就是独善其身吗?他远离官场的喧嚣与争斗,只专注于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2. 伯夷和叔齐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上,也不愿意同流合污,这是多么坚定的独善其身啊!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3. 庄子逍遥自在,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像那只自由自在的大鹏鸟一样,这难道不是一种独善其身吗?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4. 林逋隐居西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多惬意的独善其身呀!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享受着宁静与美好。
5. 严光拒绝光武帝的邀请,依旧隐居富春江边垂钓,这种独善其身的气魄可真令人钦佩啊!不被权贵所动摇。
6. 王维中年后隐居辋川,沉醉于山水之间,写诗作画,这是多么淡然的独善其身啊!远离尘世的纷扰。
7. 李泌多次出世又入世,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心,这何尝不是一种独善其身呢?在复杂的局势中坚守自我。
8. 徐霞客一生游历山川,只为追求自己心中的热爱,这就是独善其身的最好体现啊!不顾他人的眼光和看法。
我觉得古代这些独善其身的人真的非常了不起,他们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在复杂的世界中活出自己的精彩,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优秀7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优秀7篇】在平常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确定都不生疏吧,依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牛牛范文为您细心收集了7篇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挚友、小挚友们。
篇一: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一“幽蓝生前,含熏带秋风”,只见一位老者一手拿着扇子来扇风,一手拎着酒壶,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定睛一看,原来是陶渊明。
我连忙跑上前,扶着陶老先生:“陶先生,您为什么要隐居起来呢?大城市里多喧闹呀,您莫非喜爱这冷冷清清的山林中?”“非也,非也”,陶先生边走边扇着扇子说:“我们坐下说话。
”于是指了指前面的凳子,我扶陶先生坐下来,“我非常喜爱清静之地,然而这个地方既有令人纷繁芜杂的桃花林,又有我喜爱的花中四君子,以至于说我不喜爱喧闹,看来你还没有享受山林中的……哎!你自己亲身体会一下呢,才会感觉到动物们的言语,清爽的空气……”“哦,对了。
陶先生,在您宠爱的事物中,您最喜爱……?”陶先生打开酒壶,喝了一口酒,回答道:“老朽当然喜爱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四君子中您最喜爱哪两种植物呢?”“这个,我最喜爱菊和梅”陶先生摸了摸胡子接着说:“老朽为什么喜爱他们呢?正是因为菊花可供人们赏用,供人们观赏,它盛开的烂漫,凋谢时菀转,老朽所以说‘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嘛,至于梅花,我喜爱它乐观虚心,凌寒独放的品行,这做人哪,也就要有菊花和梅花的品行,在逆境中生长,在逆境中愈战愈勇,子祯,你说对不对?”“哦!”“哎”陶先生长叹一口气,说道:“虽然在这深山野林中生活,城市,我也想去呀!”“祯儿——醒醒”我挣开眼睛,原来是一场梦,不过陶先生说的话,我会牢记在心,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篇二: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400字篇二在语文课上,语文老师用了“落寞”两个字评价他辞官归隐后的心境,我有不一样的理解。
陶渊明从小就深受儒家和道家两高校派的影响,渐渐的思想产生了“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家人及挚友的激励下,他五次出仕。
陶渊明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陶渊明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饮酒》
独酌无相亲,
对酒当歌去。
陶渊明这首诗是一首充满了人文精神的作品。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颂扬了独处的智慧,他认为,作为一个智者,不应该与别人计较。
他应该独自一人酣畅淋漓地安静地享受酒的美好,不必担忧与其他人的交往,不必担心被其他人干扰。
这里隐含着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即使面对艰难,也不要向别人求助、寻求更多的关心,要勇于独自一人直面挑战,拥抱孤独,做自己的主人。
诗中强调的人文精神就是自立自强,鼓励人们勇于独自一人拥抱孤独,勇于直面挑战,要求人们要有自尊心,实现自真实自我。
陶渊明精神品质评价

陶渊明精神品质评价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陶渊明的精神品质受到
广泛的认可和赞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博爱精神。
陶渊明具有广阔的胸怀,不分贵贱、善恶,与人
为善,包容所有人,尤其是对穷人、苦难者,更具有同情心和帮助欲。
2. 精神自由。
陶渊明主张“逍遥自在”,不愿受制于官场、朝廷,不求名利,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他的思想被
后代奉为“陶庵先生”,成为以自由心境、自由生活为宗旨的文化传统。
3. 诗人的修养。
陶渊明的文学造诣深入人心,他的诗歌自然流畅,清新脱俗,具有浓郁的田园气息和主张人文的思想,表达了对人
生和宇宙自然的深沉感悟和体验。
他的精神品质与诗歌的风格相得益彰,成为一种文学、精神、文化的理想化样式。
4. 学问精湛。
陶渊明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诗人,而且是一位思
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影响,既有哲
学的深邃,又有诗意的感觉,使得他的思想显得更加富有魅力和思考
价值。
5. 自然热爱。
陶渊明酷爱大自然,他坚信“天人合一”,崇尚
自然、真实、简朴的生活方式,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自然是人
类的伟大资源,应该有所保护和珍爱。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精神品质具有博爱、自由、修养、学问、自
然热爱等方面的特质,这些品质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同时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问渠—陶渊明:兼济与独善

陶渊明:兼济与独善——陶渊明对儒家理想人格的追求罗永杰陶渊明是魏晋诗坛的泰斗,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然隐逸非其初衷,其年少胸怀大志,但东晋社会腐败,他不愿与世俗合污,终归隐田园,独善其身。
一、儒家理想人格之下的“兼济”与“独善”思想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学信奉者的“士”出于现实生活需要而倾向的处世原则与理想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和“达则兼济天下”,便是士所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之一。
“兼济”和“独善”是从“内圣外王之道”中演化而出。
孟子对其发展,《孟子﹒尽心上》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达”和“穷”是儒家提出的两个人生境遇命题,显达时“兼济天下”,穷困时则要“独善其身”。
“兼济”与“独善”两种相对的思想,最终回归到社会与自我价值层面。
“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荀子﹒儒效》)[2],荀子与孟子所见略同。
二、儒家“兼济天下”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一)体现建功立业的理想陶渊明少年胸怀大济苍宏愿。
《拟古》其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和《杂诗》其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等诗句就透露其济世的功业之念。
从他扬言要去张掖、幽州等地来看,其“猛志”不凡,这些地区当时被少数民族统治。
(二)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东晋时期王纲弛废,陶潜胸怀“猛志”,一经现实“人事”而失所望,其情绪抑郁可见。
其《杂诗》十二首,篇篇饱含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慨。
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其一)、“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其三)、“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其四)、“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其十)等。
陶渊明还有一部分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通过引用历史或神话中的一些悲剧英雄,表达对他们的惋惜和仰慕,同时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如《咏荆轲》有云:“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古代散文作品中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

古代散文作品中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古代散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传递了作家对社会的关切与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这些作品中,无论是从题材、描写手法还是情感表达上都流露着浓厚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古代散文作品来进一步探讨这一主题。
在南朝梁代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疾苦的关心和呼吁。
比如,《陶渊明集·归去来辞》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世故的厌倦和对纯真情感的向往。
他呼吁世人能够珍惜真挚的情感,追求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自由,反思人与人的关系是应该建立在真诚与善意基础上的。
另外,在宋代王安石的散文中,可以看到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岳阳楼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洪水灾害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的反思,王安石呼吁社会应该反思自然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存的关系。
他提出了防洪、治水的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倡导了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观念。
这种关怀不仅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也彰显了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再如,元代的郭象的散文体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普遍关注。
《破幽梦书》中的“君子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及天下”一句,反映了郭象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怀。
他通过对个体生命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正义的呼唤。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不仅关心自身利益,更应该关注整个社会的福祉,努力改善社会的不公与贫穷。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散文的作品中,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无论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还是对人性的反思,作家们都在努力通过文字传递温暖和呼唤。
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时间的反思和总结,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有力地呼吁社会更加关注民生,注重人文精神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并不仅仅存在于古代散文作品中,在我们当代的文学作品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文精神
1,对“穷则独善其身”的总体认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从先秦到两汉,隐居高卧的隐士可谓不胜枚举。
汉代末年,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汉初建立起来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局面破坏殆尽,人们纷纷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僵化的社会秩序中挣脱出来,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文人开始独立思考社会、人生的问题。
魏晋时,统治集团的血腥争夺,政治的残酷、虚伪,又严重影响文人们立身行事的态度,当此之时,玄学兴起,清议盛行,经学独尊的地位动摇了,文人们以从政为官当作人生归宿的意识也大大淡化,人们形成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审美观,士人的群体主义消失,个人主义得以张扬。
人们反对虚伪的礼教,反感无聊的繁文缛节,而追求返朴归真,崇尚真情,归返自然,纵情山水。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魏晋的隐逸之风远超前代,非常盛行,一大批名士加入了隐居的行列。
社会上还形成了一套品评隐士风度的标准并加以吹捧,其内容大致为不拘形迹,注重心意,冲淡平和,超然脱俗,不求富贵,不慕荣华,一任自然,随遇而安。
这样的标准与陶渊明内心深处的思想观点、处世态度不谋而合,高度一致。
2、陶渊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处世原则的体现
陶渊明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怀有“大济苍生”、“治国平天
下”的理想抱负。
这种人生态度是十分积极的。
可是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达”!“兼济天下”要有一定的权位。
现实决定了陶渊明不可能“飞黄腾达”,更不能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他就归隐,这正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处世原则的忠实实践。
归隐后的陶渊明生活是贫困的,但是他“君子固穷”,守着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气节,不与统治者妥协。
长期的农业劳动,与广大农民的近距离接触,使他逐渐感到退居田园,躬耕自资,实在是一种富有乐趣的生活,他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的生活,并创作了大量诗歌,描写、歌颂农村安静的环境、优美的景色、淳朴的民风以及自己内心的愉悦。
如《归园田居·其一》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在诗人笔下,几间农舍、几缕炊烟、几声犬吠、几声鸡鸣,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与污浊的官场相比较,这些不经矫揉造作、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景致,蕴含着至善至美,与诗人自己高洁情操和志趣交相融合,相得益彰。
于是他的诗歌就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美感。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他的“独善其身”,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安分守己、了此余生,既然“闻达”不可求,就隐居田园,在很艰苦的条件下,不屈服,不沉沦,奋发有为,创作出大量的文学作品,以诗文传世,同样取得不凡的成就,成为我国“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之祖,不但让自己青史垂名,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3,“穷则独善其身”的历史意义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封建时代很多士大夫的行为准则。
人生失意,仕途不顺者往往要寻找精神寄托,而大自然是最好的精神家园,她有碧绿的青山、蓝蓝的天空、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轻轻地抚慰受伤的心灵,这其中,皎洁的月亮差不多是最受人亲睐的自然物,首先,她很美。
有优美的形状,或圆或弯;有柔美的光辉,如银似霜,在满天星斗的衬托下,更是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第二,她容易被看到,被欣赏。
在寂静的晚上,可谓抬头即见。
于是我们从隐居者、山水田园诗人那里可以发现大量的描写月亮的诗,如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月亮并不仅仅作为纯粹的自然物出现,而是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换言之,她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顺应自然,清净无为,在博大、温润、美丽的大自然里颐养天年。
而在苏轼的《赤壁赋》里,月亮作为自然物,她的存在又具别样的意义。
苏轼贬官黄州,心情苦闷,是清风明月使他舒展了紧锁的眉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令人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然而好景不长,客人一曲哀怨的萧歌使作者悲从中来,痛感人生的苦短与渺小,最后,又是美妙的大自然使作者转悲为喜,并领悟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使作者心情变得豁达开朗起来。
作者认识到,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既然如此,我
们就要好好享受人生,享受眼前无处不在,唾手可得的美景,比如清风,比如明月。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在这里,月亮作为亘古不变的自然物,具有特别的意义,人类也应该和它一样永恒。
4,“穷则独善其身”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
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
人类社会是一个分工的社会,没有谁真正能够:兼济天下。
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维护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
历朝历代都不是光光一个皇帝就能天下大治的。
很多时候,我们过分抬高了英雄的作用。
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
人类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没有谁真正能够:独善其身。
因为我们的“善”总是和周围的人结合起来的,妄图脱离周围的环境是不可能的。
所以识时务者,为俊杰。
独善其身,而不审时度势顺应历史的潮流,就如同搞井田制的“王莽”,最后总是黯然收场。
故,对这句话,从精神内核上,俺就不敢苟同。
然而,在专制时代的现实中,口头上表白的“得志则造福天下百姓。
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腐败”。
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
口头上的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
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
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
5,我们该如何对待“穷则独善其身”?
在现代社会里,个人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多,个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如何才能在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前,保持一颗开朗乐观的心,我们需要反求诸先贤的智慧。
只要自己尊德乐义,又何必计较穷达的变换。
独善其身,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完善自己的品德;不是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而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