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26课《唐诗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第26课《唐诗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中体会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审美情趣。
3.增强文化自信:了解王维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提高思维品质:通过比较分析《饮酒(其五)》与其他唐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王维的生平为例,介绍唐诗的繁荣时期,强调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意象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表现手法的理解: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难以理解。
(3)文化背景的融入:如何让学生将诗歌内容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举例解释:
-对于意象分析,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意境。
-在讲解表现手法时,可结合具体的诗句,如“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解释其抒情意义,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维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饮酒(其五)》的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
(2)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认识唐诗的艺术价值。
举例说明:
-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理解《饮酒(其五)》的每一句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韵律美,如平仄、对仗等,分析其艺术效果。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其次,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我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例如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或者采用图解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6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6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6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一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3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4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饮酒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

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杰出代表。

《饮酒》组诗共20首,是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创作的,多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本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十二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展现了诗人从自然中寻觅乐趣的恬适心境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其格调闲雅别致。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古诗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他们喜爱信息化媒体,更倾向于接受感性、直观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 品读诗歌,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3. 领悟诗人的人生态度,探寻诗歌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2. 难点:理解诗人“心远地自偏"的人生境界和“此中有真意”的内涵。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展示陶渊明田园风光的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些美景、听到这首音乐时,心中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学生可能回答:宁静、悠然、闲适等)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陶渊明笔下的自然山水充满了诗意与美好。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饮酒(其五)》,去领略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探寻他归隐田园的真谛。

二、初读诗歌1. 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2)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指出读音上的错误。

(3)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如“结庐(lú)"东篱(lí)”“悠然(y ōu rán)"山气日夕佳(qì)”等。

2. 把握节奏(1)教师讲解五言诗的停顿规律,如“23"212”“221"等,并举例说明。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风格特点,积累重点字词,如“结庐”“喧”等。

2.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之情,领悟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

2.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菊”“南山”等所蕴含的意义。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所达到的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理解诗歌所体现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一些田园风光的图片,如宁静的乡村、金黄的菊花、悠然的南山等,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引出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饮酒(其五)》。

2.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尤其是他的归隐生活,以及田园诗派的特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范读,指导读音、节奏和语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朗读处理,注意“见”字的读音和停顿,学生跟读。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课文,分析意象与意境(20分钟)1.分析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菊、东篱、南山、飞鸟等。

2.讲解菊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高洁、隐逸等,理解诗人以菊自喻,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

3.分析南山的意象,它不仅是自然景物,更代表着宁静、高远,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4.讨论飞鸟在诗中的作用,它们自由自在的飞翔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2.体会意境1.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2.重点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所营造的意境,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不经意间抬头见到南山,这种自然、闲适的状态体现了诗人心灵与自然的契合。

《饮酒(其五)》教案及反思

《饮酒(其五)》教案及反思

饮酒(其五)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酒的种类、制作方法、酒的成分及对人体的影响;•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饮酒的危害,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自觉拒绝饮酒,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观念。

1.2 教学重点•掌握饮酒的相关知识;•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1.3 教学难点•学生的现实情况对抗饮酒的压力;•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1.4 教学方法•知识讲解•情景模拟•互动问答1.5 教学过程第一节(30分钟)教学内容:•酒的种类;•酒的制作方法;•酒的成分。

教学步骤:1.先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以下几点内容:–白酒的制作方法;–红酒的种类;–啤酒的成分;–葡萄酒的营养价值。

2.讲解以上所学内容。

第二节(40分钟)教学内容:•饮酒对健康的危害;•如何正确饮酒。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饮酒对健康的危害;2.整理出讨论结果,进行知识点讲解:饮酒过量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3.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饮酒的重要性,给出正确饮酒的方法。

二、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相比于前几节饮酒相关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更加关注于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才能真正意识到正确饮酒的重要性。

在讲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时,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简单的列举饮酒会引发什么健康问题,而要引导学生思考饮酒对人体的影响,并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酒量才是健康的。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互动问答和情景模拟,更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更好的理解饮酒的危害和正确饮酒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现实情况及其对饮酒的压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

初中语文八年级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韵律。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予的情感。

3.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体味诗歌内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自己身处环堵萧然,不蔽风目的环境中,却愿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陶渊明)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资料链接: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家度日。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辞官回乡,后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

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作品简介《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首诗有二十首,此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师: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感受——得意忘言五、品读课文名句: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一课题:《饮酒》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三课时提供者:单位:阳泉市实验中学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这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难点:把握诗歌节奏,揣摩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饮酒》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只是虚构出来的。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
1、走近作者:○1陶渊明其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

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陶渊明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陶渊明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2、作品介绍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诗韵朗读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注意朗读时的语调、语气、节奏处理)
3、学生朗读、背诵。

五、画面再现——理解诗意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诗句。

2、有疑问之处圈点勾画出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

3、解释加点词语。

①结庐
...世俗往来的纷扰..在人境
..盖房子人世间②而无车马喧
③问君.何能尔.陶渊明自称这样,如此④悠然
..见南山悠闲自得的样子
⑤山气.日夕
..还一起
..佳气象,景色接近黄昏的时候⑥飞鸟相与
⑦欲辨.已忘言辨析
4、翻译诗歌
住在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志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

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来。

这里边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六、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

“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2、“心远地自偏”中的“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远及近,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4、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

“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真意”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6、结合所学的诗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①语言朴素自然。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清新自然。

②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

诗人写了南山幽静秀丽的景,以及自己不受尘俗干扰、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领悟出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理趣。

最后用理语作结。

七、小结感悟——领悟诗道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2、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优美的文字,依旧镌刻人心。

让我们在语文这一方天地中诗意的栖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
八、古今合韵——穿越时空,跟陶渊明来一次心灵该得契合(《饮酒》改写)
把一座茅屋心居之身倚之那结伴归巢的
修在人来人往的地方菊花处樊篱旁飞鸟啊
然而我却悠然抬头恋着旧林
丝毫感觉不到满眼庐山色守住信仰
俗世的喧嚷锁住我
有人问我迷醉的目光真者自然存
为何你的心能如此静躺青山间的流岚雾霭啊存者且会真
那是因为因着黄昏生活,
我把它放置在追逐阳光本就应该
一个远离尘嚣的远方不思不量
九、我的收获
用一句话写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十、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联想,描绘诗中的优美风光。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

我来到庭院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之间苍翠巍峨的南山映入眼帘。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这句诗所展现的美景。

夕阳西下,山上缥缈的云气形成美丽的景色,空中的飞鸟呼朋唤友地结伴飞回窠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