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第26课《唐诗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3.增强文化自信:了解王维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提高思维品质:通过比较分析《饮酒(其五)》与其他唐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王维的生平为例,介绍唐诗的繁荣时期,强调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意象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表现手法的理解: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难以理解。
(3)文化背景的融入:如何让学生将诗歌内容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举例解释:
-对于意象分析,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意境。
-在讲解表现手法时,可结合具体的诗句,如“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解释其抒情意义,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维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饮酒(其五)》的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
(2)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认识唐诗的艺术价值。
举例说明:
-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理解《饮酒(其五)》的每一句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韵律美,如平仄、对仗等,分析其艺术效果。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其次,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我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例如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或者采用图解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2.关于《饮酒》的乐曲和配乐【教学过程】一、导入很多人说文人体能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
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为笔下的文字。
于是,诗歌便孕育出了酒的醇香。
文人墨客写下了诸多与酒有关的诗句。
你想到了哪句?师:晋代陶渊明也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入此……去留。
”师:诗人每每酒醉便趁着酒兴,书写诗歌,集成饮酒20首,便用饮酒为题,其中第五首尤为出名。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陶渊明饮酒组诗20首中的第五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触摸这从酒中流淌的文字吧。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
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三、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
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1、读──节奏、重音、情感:⑴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⑵再听录音,圈重点。
再读。
⑶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
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
初中语文八年级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韵律。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予的情感。
3.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体味诗歌内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自己身处环堵萧然,不蔽风目的环境中,却愿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陶渊明)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资料链接: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家度日。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辞官回乡,后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
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作品简介《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首诗有二十首,此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师: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感受——得意忘言五、品读课文名句: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1一、导课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
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
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钟嵘在《诗品》中说道:“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就是指陶渊明。
二、出示学习目标(找学生读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三、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的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
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广为流传。
诗文着力表现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开创了田园诗派,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共20首。
四、感悟诗韵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明确读准字音)2.听诵读,注意节奏、感情。
(要求学生划分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的情感)3.学生个别朗读。
(读出情感)五、解读诗歌1.一读解诗情(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1)翻译原文,了解诗意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一课题:《饮酒》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三课时提供者:单位:阳泉市实验中学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这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难点:把握诗歌节奏,揣摩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饮酒》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只是虚构出来的。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4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4篇)《饮酒》(其五)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理想追求:世外桃源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我们学过他的那些文章?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四、朗读诗歌。
1、听读诗歌,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
A、学生先听一遍朗读录音。
B、学生跟着录音朗读。
C、学生自己朗读。
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请同学朗读,然后请同学点评。
E、男生读,女生点评。
F、女生读,男生点评。
五、诗意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却。
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喧闹、纷扰。
喧:喧闹、喧哗。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
尔:这样。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偏:僻静、偏远。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南山:庐山。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
日夕:傍晚。
佳:美好、秀丽。
相与:相伴。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还:飞回巢。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1.教学重点
-诗词基本内容的理解: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描绘的意境以及寓意。例如,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闲适生活态度和向往自然的情感。
-鉴赏方法的掌握:如何分析诗词的韵律、用词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兴等。例如,分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对仗和意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意境和修辞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代诗词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意境的体会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例讲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表达情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它是古代文人向往田园生活的代表作,体现了深刻的归隐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子,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早已经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
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
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
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
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
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体现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自然引出后面两句。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
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
这首诗歌感情非常真率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