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案
第26课《唐诗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3.增强文化自信:了解王维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提高思维品质:通过比较分析《饮酒(其五)》与其他唐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王维的生平为例,介绍唐诗的繁荣时期,强调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意象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表现手法的理解: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难以理解。
(3)文化背景的融入:如何让学生将诗歌内容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举例解释:
-对于意象分析,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意境。
-在讲解表现手法时,可结合具体的诗句,如“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解释其抒情意义,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维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饮酒(其五)》的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
(2)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认识唐诗的艺术价值。
举例说明:
-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理解《饮酒(其五)》的每一句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韵律美,如平仄、对仗等,分析其艺术效果。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其次,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我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例如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或者采用图解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6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6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一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3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4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饮酒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
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

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积累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字词品味诗歌语言和意境;结合背景和人物生平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诗意,体味诗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与世无争,高洁自持的情操;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恬淡纯粹的读书之心。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解析重点字词,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情。
通过对诗歌的品读和解析,了解作者归隐田园心情的闲适和悠然,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情怀。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中国文人与酒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感知。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情分析:1、通过接近两年的初中古诗词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朗读古诗词的三个基本步骤: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对《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3、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复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白浅作为对象,从“酒”入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朗读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教师纠正。
三。
通过提问的方式介绍作者四。
品悟1、整体把握情感教师提出问题:短短50个字,同学们读出一个怎样心境的陶渊明?能否在原诗中寻一个或两个字来形容?明确:悠然(闲适/惬意/恬淡自适)2、闲从何来(1)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悠然”二字,还能从诗中哪些词句或者氛围感受到作者的闲适?预设1:采菊东篱下——活动闲适东篱——隐逸情怀菊花——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预设2:山气日夕佳(心情悠然才能注意到美好的'景色)预设3: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教案及反思

饮酒(其五)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酒的种类、制作方法、酒的成分及对人体的影响;•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饮酒的危害,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自觉拒绝饮酒,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观念。
1.2 教学重点•掌握饮酒的相关知识;•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1.3 教学难点•学生的现实情况对抗饮酒的压力;•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1.4 教学方法•知识讲解•情景模拟•互动问答1.5 教学过程第一节(30分钟)教学内容:•酒的种类;•酒的制作方法;•酒的成分。
教学步骤:1.先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以下几点内容:–白酒的制作方法;–红酒的种类;–啤酒的成分;–葡萄酒的营养价值。
2.讲解以上所学内容。
第二节(40分钟)教学内容:•饮酒对健康的危害;•如何正确饮酒。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饮酒对健康的危害;2.整理出讨论结果,进行知识点讲解:饮酒过量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3.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饮酒的重要性,给出正确饮酒的方法。
二、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相比于前几节饮酒相关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更加关注于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才能真正意识到正确饮酒的重要性。
在讲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时,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简单的列举饮酒会引发什么健康问题,而要引导学生思考饮酒对人体的影响,并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酒量才是健康的。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互动问答和情景模拟,更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更好的理解饮酒的危害和正确饮酒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现实情况及其对饮酒的压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 《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 《饮酒(其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饮酒(其五)》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
这篇文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抒情小诗,表达了诗人向往田园生活,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情。
全文短短五行,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李白的豪放与激情,理解文章的主旨,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需要学生仔细品味才能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文言文的语法现象感到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升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难点: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和相关的古文知识资料。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李白的生平为切入点,引出今天的课文《饮酒(其五)》。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释义和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生僻字词和文言文语法现象,让学生进行解释和翻译。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然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李白为什么向往田园生活?学生可以结合李白的生平和其他诗作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一课题:《饮酒》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三课时提供者:单位:阳泉市实验中学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这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难点:把握诗歌节奏,揣摩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饮酒》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只是虚构出来的。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示范三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示范三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1本节课的教材为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饮酒(其五)一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男子因酗酒而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希望引起人们对于酗酒的警惕。
教学目标:1. 理解文中所描述的酗酒行为对一个人及其周围人的危害;2. 提高学生对于酗酒的警惕和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本中词语的意义及其所产生的语境作用;2. 分析男子酗酒后的种种不良后果,并帮助学生反思酒精带来的危害;3. 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饮酒观念和理念。
教学难点:1. 通过文本反思自身的饮酒观;2.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涉及的酒精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较为活跃,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较少,对于酒精的认识和了解比较有限。
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通过生动鲜活的例子和案例,加强学生对于酗酒的认知和厌恶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饮酒习惯和观念。
教学策略:1. 意义拓展法:通过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及其所产生的语境作用,拓展学生对于酒精的理解和认识;2.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发散性问题和启发式的讨论,开展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分析;3. 问题解决法: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了解酒精对人体和社会的各种危害。
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讲析课文细节和分析范例,加深学生对于酒精危害的认知;2. 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酒精的危害;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本节课将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实例分析酒精危害、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
饮酒(其五)优秀教案2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和视频分享,引导学生了解饮酒对身体的危害。
教学活动:1.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认识对饮酒有害的物质。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1.教学重点
-诗词基本内容的理解: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描绘的意境以及寓意。例如,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闲适生活态度和向往自然的情感。
-鉴赏方法的掌握:如何分析诗词的韵律、用词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兴等。例如,分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对仗和意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意境和修辞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代诗词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意境的体会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例讲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表达情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它是古代文人向往田园生活的代表作,体现了深刻的归隐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子,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教案设计
1、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执教时间: 2017年 月 日总第 课时
备课笔记
课题
饮酒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相关知识及其田园诗歌特色
2.积累相关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品味“真意”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陶渊明田园诗歌特点
2.品味“真意”
教材分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3、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