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教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教案: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让学生观察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用玻璃棒和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3. 教师介绍电荷量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量化表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荷量,使用验电器进行电荷的检测。

4.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导体中电荷可以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的表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

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

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

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入新课(5分钟)你能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摩擦起电的实验吗?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摩擦后都带上了电,吸引碎纸屑?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例如塑料尺、塑料笔套、圆规等进行实验。

学生结合实验回答,有些物体摩擦后不能吸引碎纸屑。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电荷概念的引入目标:通过引入电荷概念,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学内容:1.电荷的定义与充电现象:介绍电荷的定义,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并通过实例介绍充电现象,如摩擦充电、接触充电和感应充电。

2.电荷的量和单位:介绍电荷的量的概念和单位,如库仑,以及常见物体所带的电荷量的大小。

3.电荷的性质:介绍电荷的性质,如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电荷的分布等。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是否曾经观察到物体之间发生过的奇怪现象?比如,当你脱毛衣服时,你的头发为什么会贴在衣服上?”让学生细致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2.知识传授:讲解电荷的定义与充电现象,通过举例子、实验等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3.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通过摩擦充电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电荷的现象,增强学生对电荷的认知和理解。

5.提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如“电荷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或“当我们摩擦物体时,电荷是如何转移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设计2:电荷的分布及其应用目标:通过学习电荷的分布及其应用,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电荷分布的原理,掌握电荷分布对电场强度的影响。

教学内容:1.电荷的分布:介绍电荷的分布形式,如点电荷、线电荷、面电荷等,以及它们对电场强度的影响。

2.电场强度的定义和性质:讲解电场强度的定义,以及电场强度与电荷、电场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和性质。

3.应用实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荷分布的应用,如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分布电荷的静电悬浮等。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引用实例,如雷电的原理、电容器的工作过程等,让学生产生对电荷分布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的积极性。

2.原理讲解:讲解电荷分布的概念和形式,以及不同形式电荷对电场强度的影响。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如利用点电荷实验仪器测量电场强度的强度和方向,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增加对电场强度的直观理解。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一)两种电荷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positive charge).(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negative charge).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演示.(1)A 与A 作用;(2)B 与B 作用(3)A 与B 作用――相互吸引.分析:①A 与A 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 与B 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A 与B 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 与B 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 或B 作用发现,凡是与A 吸引的就必与B 相互排斥,凡与A 排斥的就必与B 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6、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班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协作高三的总复习,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盼望对您有所关心!《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班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觉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化学习电学、理解很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学校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熟悉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熟悉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留意观看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爱好,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试验,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爱好;●鼓舞同学自己查找资料、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引导同学关注社会、初步熟悉科学及相关学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索: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假如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消失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缘由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同学试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电荷》教案1

《两种电荷》教案1

电荷摩擦起电一、新课引入1.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由视频播放的奇特的现象,在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不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本课学习开了个好头。

二、新课讲解(一)摩擦起电、带电体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总结出带电体和带电体的性质,并解释生活中现象,不但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二)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现象,共同分析归纳出共性的规律。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三)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1.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一、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 .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二、教学重点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2.导体和绝缘体导电原因。

三、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2.原子结构四、教学用具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

(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

)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总结:(1)带电物体的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3)毛衣容易脏;(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自然界中的雷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电荷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5. 巩固: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正负电荷定义和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以及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验电器、橡胶棒、毛皮、丝绸、气球等。

2. 教学课件:正负电荷的图片、动画演示电荷相互作用等。

3. 参考资料:电荷相关的研究论文或科普书籍。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雷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电现象。

2. 定义电荷: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解释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

3. 实验演示:使用验电器展示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现象。

4. 互动提问:询问学生对电荷相互作用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并分享讨论成果。

九、作业布置:1. 设计一道简单的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2. 写一篇短文,描述电荷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复习电荷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十、板书设计:1. 正电荷定义:相互作用:2. 负电荷定义:相互作用:3. 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价: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屋一中教学案
年级九学科物理课题两种电荷时间
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知识要点1.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原子的结构
3.导体和绝缘体
学习流程学点一:两种电荷
1.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2.认真观察15.1-1演示实验,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叫,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即带电物体都有的性质。

图2 能 力 测 试 巩 固 提 升
巩固新知
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
那么小球可能带 电,也有可能 。

2.将带电的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放出的细水流时,就会观察到 。

3.电线的芯线是用金属来做的,因为金属是 ;电线芯线的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橡胶或塑料是 。

4.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存在大量的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的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 的范围内,不能 。

5.玻璃棒和绸子相互摩擦时, 上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 上,因此玻璃棒因 了电子而带上 电荷。

拓展应用
1.两个悬挂着的通草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2所示,那么A 球一定是 ( )
A.带正电荷
B.带负电荷
C.不带电
D.带与B 球相同的电荷 2.A 、B 、C 、D 四个带电体,已知D 带正电,A 和C 互相排
斥,C 和B 互相吸引,而B 和D 也互相排斥,则( )
A.A 、C 带正电,B 带负电
B.A 、C 带负电,B 带正电
C.B 、C 带正电,A 带负电
D.A 所带电性不能确定
3. 三只轻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三球都带电
B.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C. 只有一球带电
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