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15-1+两种电荷

合集下载

人教九年级物理 15.1 两种电荷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物理 15.1 两种电荷导学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15.1 两种电荷【导学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4、了解自由电子及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课堂导学】1、比一比:看谁能用头发与塑料笔杆完成摩擦起电的实验。

该实验表明:带电体有的性质。

2、完成或观察课本P32的演示实验,该实验得出什么结论?①自然界中只有种电荷:把叫做正电荷;把叫做负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为: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3、实验室里常用什么仪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结构和原理分别是什么?①该仪器主要由构成。

②当把带电体接触该仪器的金属球时,它的两片金属箔带种电荷而张开,所以该仪器是根据来工作的。

4、电荷的多少叫,单位是,该单位的符号是。

5、为什么摩擦能使物体起电呢?①原子由和构成。

②如图甲所示,该原子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

由于正、负电量,所以对外不显电性。

③如果该原子抢运一个电子,如图乙所示,则该原子带上1个电荷。

甲乙④不同物质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电子的带电,失电子的带电。

5、课本P34的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据此你可以把物体分成哪两类?【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能__________的性质,这就是摩擦起电现象,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__________电荷,与玻璃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__________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__________,异种电荷,__________验电器是利用__________的原理做成的。

3、有甲、乙、丙、丁四个轻质带电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下图所示,则甲、乙带________电荷,丙丁带________电荷(填“同种”或“异种”)。

甲乙丙丁4、如右上图所示,一段下端散开,整体呈中性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洗干燥的手握住,自上而下的捋几次后,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部分塑料带正电,另一部分塑料带负电,整个塑料绳仍是呈现电中性B、整个塑料绳不会带电C、只是因为摩擦生热,使塑料绳受热变形呈散乱状态D、手与塑料绳间发生电荷转移,使每根塑料绳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散开5、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失去了电子;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教案: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气球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塑料尺吸引纸片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的单位;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 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性质?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电荷的单位是什么?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2. 在讲解电荷的性质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在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练习;5. 拓展延伸: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电子设备、电力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定律,它指出: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15.1 两种电荷(含答案解析)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15.1 两种电荷(含答案解析)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15.1 两种电荷一、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中的“电”是指()A. 电荷B. 电量C. 电流D. 电压2.小明同学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在这个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有电子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上B. 与金属球接触后,玻璃棒和金属球上带有同种电荷C. 玻璃桥和验电器都带正电荷,正电荷从玻璃棒转移到验电器上D. 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排斥3.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已知丙带正电,则( )A. 甲、乙均带正电B. 甲、乙均带负电C. 乙带正电,甲可能不带电D. 乙带正电,甲一定带负电4.带正电的物体吸引轻质小球,此小球()A. 一定带负电B. 一定不带电C. 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D. 可能带负电,可能不带电5.下列现象中,与静电无关的是()A. 在一些地毯的纺织过程中,往往会在地毯里夹杂一些不锈钢的钢丝B. 运送汽油的油罐车上常有一条铁链拖在地上C. 输电线的芯线用铝制成,外皮用塑料制成D. 冬天,晚上脱毛衣时会看到火花、听到响声6.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A. 灰尘的自然堆积B. 荧光屏有较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C. 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吸附灰尘D. 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吸附灰尘7.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嚣甲和乙,使甲带电.乙不带电.可以看到甲的金属箔张开,乙的金属箔闭合(如图).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将甲和乙的两金属球连接起来.则甲乙金属箔张角的变化情况是( )A. 甲和乙都不变B. 甲变小,乙张开C. 甲变大,乙不变D. 甲闭合,乙张开8.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

(选填“吸引”或“排斥”)9.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在转动过程中带上了________,具有________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磁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简单电路、电流、电压等电学知识,为学习电荷概念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电荷的微观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电荷相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馈,巩固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创新评价,激发兴趣: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调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爱环境的意识。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电荷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对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较高的兴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三物理人教版九年级15.1 两种电荷 导学案

初三物理人教版九年级15.1 两种电荷 导学案

初三物理人教版九年级15.1 两种电荷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了解原子结构对电荷的影响;3.掌握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

二、导学内容1.电荷的基本概念2.电荷的性质3.原子结构与电荷4.电荷的形成规律5.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三、导学步骤1. 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是物体内部存在的一种基本性质,我们通常用q来表示电荷。

根据电荷的性质,可以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吸引负电荷,相同电荷之间互相排斥。

•负电荷:吸引正电荷,相同电荷之间互相排斥。

2. 电荷的性质•电荷的数量:用元素电荷e(电子电荷)来表示,基本单位为库仑(C);•电荷的守恒性:物体的总电荷在闭合系统中不变;•电荷的分离性:电荷可以通过摩擦、接触和感应等方式来分离。

3. 原子结构与电荷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带有正电,电子带有负电。

根据原子结构,我们可以理解电荷的性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

•电子云:环绕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

4. 电荷的形成规律电荷形成的规律涉及到物体内部的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电子和原子核的数量和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个物体带有正电荷,是因为物体失去了一部分电子;•一个物体带有负电荷,是因为物体获得了额外的电子。

5.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如下规律:•不同电荷之间互相吸引: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互吸引。

•相同电荷之间互相排斥:正电荷之间相互排斥,负电荷之间相互排斥。

四、导学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习了原子结构对电荷的影响,以及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

电荷是物体内部存在的一种基本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我们学习到电荷的数量是用元素电荷e表示,电荷的守恒性以及电荷的分离性。

我们了解到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电子云构成,电子云带有负电荷,原子核带有正电荷。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5.1两种电荷(无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5.1两种电荷(无答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1、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球时,产生了互相吸引的现象,则该小球()
A.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B.一定带正

C.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D.一定带负电
2、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 B.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C.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 D.摩擦创造了电荷
3、有A、B、C、三个带电小球,已知B排斥A,B吸引C,则把A和C靠近时,将()
A.互相吸引 B.互相排斥
C.没有作用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在研究静电现象的实验中,发现两个轻小物体相互吸引,则下列判断中最合理的是()
A.两个物体一定带有异种电荷
B.两个物体一定带有同种电荷
C.肯定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
D.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
5、一个物体带负电的原因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全册 第十五章 15.1 两种电荷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全册 第十五章 15.1 两种电荷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静电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导体和绝缘体
1.人们穿普通化纤面料的服装容易吸附灰尘,这是现象。

2.自然界中只存在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的多少叫,其单位是。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
互的原理制成的。

4.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和核外电子组成
的,带正电,带负电。

5.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
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
6.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15.1两种电荷导学案(第二课时个案)

15.1两种电荷导学案(第二课时个案)

九年级物理学科课堂教案设计教学课题15.1 两种电荷第二课时主备人谷子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2 总课时数10 上课日期二次备课审批人签字二次备课审批时间学习目标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学习重点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学习难点导体和绝缘体的本质区别教学准备学习过程一、温故互查1、自然界中存在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叫电荷量,电荷的单位是,用表示。

2、物质是由构成的。

原子的中心是,它带的是。

在它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它所带的电是。

3、一般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的仪器是?设计理由: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由验电器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使用方法:学生自主完成。

二、设问导读问题1、阅读p34-p35导体和绝缘体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图15.1-4实验看到的现象是。

观察图15.1-5实验看到的现象是。

2、图15.1-4实验用连接两个验电器,图15.1-5实验用连接两个验电器。

3、图15.1-4中验电器张角没有变化是因为电荷从A移动到B,图15.1-5中验电器A张角变小,B张角变大是因为电荷从A移动到B。

(“有”或“没有”)4、由实验可以得出橡胶棒导电,金属棒导电。

5、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可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

电荷在橡胶棒中不能定向移动,说明橡胶棒不可以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叫做。

5、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绝缘体的。

①大地②玻璃③石墨④食盐水溶液⑤橡胶⑥陶瓷⑦人体⑧塑料⑨金属。

6、金属容易导电靠的是。

设计理由:通过5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导体和绝缘体知识。

使用说明:教师及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不明白的可以交流讨论。

当堂检测1、石墨、大地、陶瓷、橡胶是导体的,是绝缘体的是。

2、一般情况下,下列物品:①橡皮擦②铅笔芯③塑料尺④钢尺⑤盐水⑥食用油,其中属于导体的是,属于绝缘体的是。

3、导体导电的原因是?。

三、巩固练习1、玻璃棒和绸子相互摩擦时,上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上,因此玻璃棒因了电子而带上电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摩擦起电?
2、怎样证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如何规定?
3、_________叫做电荷量,简称_________,单位_________,符号_________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思考: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过程中,转移的电荷是什么?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
(三)问题探究:
1、电荷间相互规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绝缘体,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属导电靠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导电和带电的区别:
四、我成长:达标应用
完成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1、全组上阵,充分利用小黑板和相关学具,能写的写、能画的画、能演示的演示、能出主意的出主意。
独学时间:10分钟之中。
对学生探究的规律结论给予匡正。
要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是学习的困惑。
课堂展示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不局限于知识点,应侧重于方法技巧。
六、我自知:测评反馈
1、把一个带电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一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 .
2、在干燥的空气里,用梳子梳头发,头发随梳子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头
发越梳越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说明理由
课题 第15章第1节 两种电荷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王立苹 王团结 审核人 薛永仕
时间 编号 复备 使用人
班级小组 姓名
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普朗克
学习
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说出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说出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说出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思考: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3、阅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并小组内讨论交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导体,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中分为_____和_____电荷。
(3)、电荷之间有什么相互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带负电。
(5)、________叫元电荷,用符号________表示。一个元电荷所带的电量是________________
(6)、金属导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________。
(7)、导体与绝缘体的本质的区别是。
(8)、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 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_______,B与C一定能相互__________。
(二)活动与实践:请同学们准备一些碎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摩擦自己的头发后去靠近碎纸屑,看能发现什么?
用带电的玻璃棒分别去靠近悬挂着的带电的另一根玻璃棒和橡胶棒,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再用带电的橡胶棒分别去靠近悬挂着的带电的另一根橡胶棒和玻璃棒,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结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验证物体是否带电,实验室常用_________来检验(展示实物,组内相互介绍验电器构造)
2、按完成任务先后顺序,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准备展示。
3、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及时追问交流。
五.我创新:拓展升华
1、所学知识点:
2、学习技巧、方法:
创设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快速熟悉学习目标,注意对学习目标中加粗词语的掌控。做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对照执行。
深层独学
组织第一次检查
温馨提示:
独立看书思考、用红笔画出关键词,写出自己的困惑。
4、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那么A、B、C物体各带什么电?
5、思考:怎样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你有哪些方法?
组织第三次检查查 。
要求:
1、看一看哪一组做的又快又好。
2、组长迅速统计达标率,准备汇报:
学会的同学把没学会的同学教会。
学后
反思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所用推理方法。
3、通过做静电实验,培养探究兴趣。
重点
难点
1、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2、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导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情境导入
二、明标知法
三、我立本:扎根基础
(一)1、独学内容:32-35页教材内容
2、独学任务,准备抢答:
(1)、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