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案

合集下载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读并背诵《饮酒》。

(2)理解《饮酒》中的意象、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3)掌握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超然物外的品质。

(2)培养热爱生活、珍惜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饮酒》。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引出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2.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读《饮酒》,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根据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四、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阐述诗歌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觉得陶渊明在《饮酒》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三、诗歌欣赏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饮酒》。

2.分享欣赏过程中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五、作业布置1.背诵《饮酒》。

2.写一篇关于《饮酒》的诗歌欣赏心得。

六、课后拓展1.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特点。

2.探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陶渊明的《饮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仅掌握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还学会了欣赏古典诗歌,提高了审美情趣。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关注古典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好。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饮酒》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诗篇。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诗文中提炼人生哲理,指导自己的生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与理解。

(2)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3)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2)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内容,解析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中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情趣。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鉴赏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饮酒》诗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中生活哲理的思考essay。

3.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诗文背诵情况的评价。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理解和感悟的评价。

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互动能力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元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诗文。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3)分析并欣赏《饮酒》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饮酒》的思想内涵。

(2)学会从诗文、景物描写、作者生平等方面分析诗歌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文化遗产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饮酒》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分析诗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

难点:1. 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深刻理解。

2. 陶渊明田园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吗?请大家谈谈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饮酒》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饮酒》诗文的主题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文中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谈谈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饮酒》诗文的主题及陶渊明的思想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饮酒》诗文。

2. 写一篇关于陶渊明田园生活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饮酒》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文化遗产的珍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田园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诗文意境。

高中语文《饮酒》全国优秀教案设计4篇

高中语文《饮酒》全国优秀教案设计4篇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

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

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

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

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

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初中课文饮酒教案

初中课文饮酒教案

初中课文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理解《饮酒》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寓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饮酒》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作者陶渊明和他的时代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饮酒》。

2. 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提供一些关键词汇的解释和背景资料的补充。

3. 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可提问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分析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境和寓意,如酒与人生、酒与友谊等。

3. 学生可就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享。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可布置一道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如写一篇关于酒的个人感受或者酒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 学生可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进行写作,教师可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可就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分享。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与酒相关的诗词或者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师可组织一次关于酒的文化讲座或者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理解《饮酒》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欣赏能力。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饮酒》诗。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古典诗歌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饮酒》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 诗中深远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饮酒》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手法。

4. 讨论诗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关注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感受其文学风格。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的把握程度。

3. 学生对古典诗歌欣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陶渊明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饮酒》诗的文本及其注释。

3. 与《饮酒》诗相关的鉴赏文章和评论。

4. 网络资源,如诗歌朗诵、相关学术讨论等。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饮酒》诗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4.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如意象、典故、表达手法等。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饮酒》这首诗,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

2. 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并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歌以田园诗最为著名,表达了回归自然、超然物外的思想。

2. 简介《饮酒》诗:这是陶渊明的一组田园诗中的一首,表现了诗人饮酒赏月、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饮酒》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对《饮酒》诗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2. 教师点评并引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背诵诗歌(5分钟)1. 让学生集体背诵《饮酒》诗,巩固学习成果。

2. 教师检查背诵情况,对背诵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饮酒》诗的主题和情感。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诗,使学生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到了其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背诵诗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以及诗歌意境的感悟,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一等奖5篇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一等奖5篇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5[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日期:年月日第周星期授课课题:饮酒(其五)授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要求: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板书设计:(见后)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第二课时一、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二、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三、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四、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六、布置作业1、《教与学指导》二;2、背诵;3、查阅《饮酒》其他组诗。

补充:1、作者陶渊明(约公元365—427),东晋大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有《陶渊明集》等。

2、《饮酒》《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3、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

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

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

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

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

正像我在开头就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

也许,我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