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及生排烃作用
排烃

10.3.2.3烃源岩排烃力学排烃也称为初次运移。
由于烃源岩在埋藏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孔隙的大小可能会小于某些油气分子的大小(图10.28)。
这样,在解释油气如何运移出烃源岩的问题上就存在了一个困难。
在地质文献中讨论的所有可能的初次运移机制中,最可能的是油气以不连续相穿过由超压解压作用形成的微裂缝。
烃源岩中的超压可能是油气生成、温度升高流体膨胀、封闭烃源岩的压实作用以及粘土矿物脱水作用排水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图 10.28 各物理参数与页岩沉积物不断增加的埋深之间的相互关系,图中显示了页岩的孔隙直径与油气分子直径的关系。
当埋藏深度适当时,与较大的油气分子相比,页岩的孔隙直径变得非常小。
干酪根向油气的转化导致了明显的体积增加,这使得烃源岩中孔隙压力增加。
孔隙压力的增加有时足以导致微裂缝的形成。
这样可以释放压力,同时允许油气运移出烃源岩进入到毗邻的运载层,从这点开始油气进入二次运移过程。
生烃、压力增加、显微破裂作用、油气运移、压力释放这个循环会一直继续,直到烃源岩枯竭。
这个理论的实质是只要烃源岩足够富集,那么它会不断地排出油气。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初次运移并不是石油地质学家们主要关注的事。
在区域压力梯度的调节下,初次运移中明显地发生油气向上且/或向下移出烃源层。
当液态石油在烃源岩中裂解成气的时候,将发生大规模的体积膨胀。
较贫乏的生油岩可能不能生成足以引起显微破裂作用的烃类,这样就不会有排烃作用发生。
然而,如果达到更高的成熟度,仍然停留在烃源岩中的石油将会裂解成气,由此引起的体积增加和超压可能促使排烃的发生。
因此,如果蕴油性的贫油烃源岩达到足够高的成熟度,那么该烃源岩易排出凝析气。
排烃率生成的油气(包括初期的)有多少可能会从烃源岩排出呢?Cooles 等(1986)指出,在120℃至150℃之间,烃源岩的排烃率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程度。
在有机质富集的烃源岩中(潜产量>5kg ton-1,TOC>1.5%),排油效率非常高,有生成油气总量的60-90%将会被排出。
烃源岩有限空间温压共控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_马中良

文章编号:1000-0550(2012)05-0955-09①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基础性理论研究项目(编号:P11060)和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所长科研基金项目(编号:WXSK-2010-3)资助。
收稿日期:2011-10-12;收修改稿日期:2012-01-04烃源岩有限空间温压共控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①马中良1,2郑伦举1,2李志明1,2(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51;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摘要烃源岩的生烃反应是在其限定的孔隙空间中承受高静岩压力和流体压力下进行的,然而受实验装置和条件的限制,目前大多数的生排烃模拟实验都是在一个低压、相对较大的生烃空间下进行的,与实际地质情况差异较大。
通过对同一样品分别进行有限空间和常规高压釜方式加水模拟实验对比研究发现:(1)有限空间热压模拟实验的气态产物更接近地质实际。
气体组分中烃气占有更大的比重;重烃气的保存下限大于常规模拟,延迟了重烃气向甲烷的转化;烯烃含量比常规加水模拟条件下更少,基本检测不到。
(2)有限空间的限制使水介质参与成烃反应的作用增强,其限定空间内较高的流体压力延迟了油向烃气的转化过程,有利于液态油的生成和保存。
(3)有限空间下高压液态水介质条件有利于烃类的排出。
关键词生排烃模拟有限空间生烃孔隙流体压力烃源岩第一作者简介马中良男1984年出生石油地质和油气地球化学工程师E-mail :mazl.syky@sinopec.com中图分类号P593文献标识码A生烃过程是烃源岩中的有机物质经过热演化转变成石油和天然气的一种化学反应,这就必然涉及到物质基础、反应条件、容器空间(如试管或烧杯等)。
蒂索提出的干酪根热降解晚期生烃学说,主要强调了物质基础(如:有机质含量、干酪根类型等)和地温场条件[1 4],没有深入思考生烃过程是在泥质沉积物(烃源岩)沉积成岩的演化过程中,同时在烃源岩内的有效空间中实现的,忽视了容器空间这个重要的制约条件。
烃源岩及其生烃理论

a.高的古生产力 b.缺氧环境
2.4 判别标志
(1)地质特征 a.岩性:细粒的泥岩、页岩等 b.颜色:黑色、黑灰色、灰色和浅灰色以及灰绿色 c.沉积环境:弱还原-还原,水体比较平静的半深湖、深
湖相。 (2)地化特征
a.TOC值高于目的层其它烃源岩层位 b.有机质类型:较好,多为I型、II1型II2型,少数为III型
1.2 基本概念
(1)排烃门限: 是指烃源岩在埋深演化过程中当其生烃量饱和了
自身吸附、孔隙水溶解、油溶解(气)和毛细管封堵等 多种形式的存留需要,并开始以游离相大量排运油气 的临界地质条件(C%、Ro%、KTI等) 。
1.2 基本概念
(2)概念模型
Qp—累积生烃量; Qrm—残留烃临界饱和量; Qr—实际残烃量; Qe—源岩排烃总量 Qrb、Qrw、Qrog—源岩吸附、水溶、 油溶气残留烃临界饱和量; Qrw、Qed、Qes—源岩水溶相、扩散 相、游离相排烃量; Q’rm、Q’ed、Q’e—源岩进入排烃门 限前水溶相、扩散相、累积排烃量;
a.生物生产率 b.氧化还原条件 c.地球内部深部流体 d.沉积速率 e.沉积环境
3.3 有机质富集机理
(3)关键: a.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导因素和前提条件,
直接影响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 b.在埋藏有机质阶段,其主控因素为沉积环境中的
氧含量和沉积速率等。
(4)据排烃过程特征综合判别 Qp-Qem<Qrm,未进排烃门限 Qp-Qem=Qrm,处于门限点上 Qp-Qem>Qrm,已进排烃门限
1.4 影响因素
(1)区域地质条件 a.地层热史 b.地层埋藏史 c.天然气在油、水中的溶解度
(2)生烃条件 a.有机质类型 ①类型好,丰度大的源岩排油门限早 ②类型差、丰度大的源岩排气态烃门限早于液态烃 ③Ⅱ类有机质排油气特征间于Ⅰ、Ⅲ类之间 b.有机质丰度 ①有机质类型好的源岩排烃门限浅,门限随有机质丰度的增加变化幅度小 ②有机质类型差的源岩排烃门限深,随有机质丰度含量增加变化幅度大
烃源岩的定性评价

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摘要:烃源岩对应的英文为Source rock,从本意上讲,它应该既包括能生油的油源岩,也包括能生气的气源岩,但过去多将它译为生油岩。
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早期的油气勘探主要瞄准着对油的勘探。
因此,油气地球化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油而不是气。
这可能是早期的有关专著和教材也多冠以“石油”而不是“油气”的原因所在。
相应地,生油岩这一术语在地化文献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沿用。
随着我国对天然气重视程度的逐步、大幅提高,有关天然气的勘探和地球化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需要区分油、气源岩。
因此,本文中以烃源岩替代早期的生油岩来涵盖油源岩和气源岩。
关键词: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
前言烃源岩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确定有效烃源岩是含油气系统的基础。
烃源岩评价涉及许多方面,虽然在不同勘探阶段以及不同的沉积盆地,评价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l)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如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2)烃源岩的生烃能力评价,如生烃强度、生烃量、排烃强度等。
本人主要介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方面:1.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丰度是指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
在其它条件相近的前提下,岩石中有机质的含量(丰度)越高,其生烃能力越高。
目前,衡量岩石中有机质的丰度所用的指标主要有总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总烃和生烃势(或生烃潜量Pg,Pg=S1+S2)。
1.1有机质丰度指标1.1.1总有机碳(TOC,%)有机碳是指岩石中存在于有机质中的碳。
它不包括碳酸盐岩、石墨中的无机碳。
通常用占岩石重量的%来表示。
从原理上讲,岩石中有机质的量还应该包括H、O、N、S等所有存在于有机质中的元素的总量。
但要实测各种有机元素的含量之后求和,并不是一件轻松、经济的工作。
考虑到C元素一般占有机质的绝大部分,且含量相对稳定,故常用有机碳的含量来反映有机质的丰度。
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生排烃效率与模式

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生排烃效率与模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与模式。
我们将从湖相烃源岩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理解其在地质环境中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随后,我们将详细分析生排烃效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有机质类型、热成熟度、沉积环境、构造活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不同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生排烃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指导意义。
我们将关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排烃效率,这是决定油气资源丰度和分布的关键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地质过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潜力,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还将讨论湖相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包括烃类气体的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烃类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为油气工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本文将全面深入地研究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与模式,以期在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湖相烃源岩的地质特征湖相烃源岩是指形成于湖泊环境中的沉积岩,其地质特征对于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与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湖相烃源岩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沉积环境、岩性岩相、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等方面。
沉积环境是影响湖相烃源岩发育的关键因素。
湖泊环境通常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湖泊环境对烃源岩的形成和发育具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淡水湖通常发育泥炭沼泽和沼泽化湖泊沉积,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保存;而咸水湖和盐湖则可能发育碳酸盐岩和蒸发岩沉积,对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岩性岩相是湖相烃源岩的重要特征之一。
湖相烃源岩的岩性主要包括泥岩、页岩、碳酸盐岩等,而岩相则包括纹层状、条带状、团块状等。
这些岩性岩相特征对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泥岩和页岩通常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较好的生烃潜力,而碳酸盐岩则可能因其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烃源岩及生排烃作用

5
烃源岩中的干酪根分类
孢粉学分类 煤岩学 分类 显微组分 显微组分细分 Tissot分类 元素 分析 中国分类
原始H/C原子比 原始O/C原子比
藻质 壳 藻质体 藻质型(Ⅰ) 腐泥型(Ⅱ) 1.70-1.50 <0.1 >6 >50 >800 <40 >3.0 >1.20 海生、湖生
絮质 质 组
草质
• • 所测得的是残余有机碳,原始有机碳无法获得!! 有机碳单位是%(gTOC/100g岩石),演化过程中有机质、固体岩 石、孔隙度及孔隙流体都在变化。-----“增碳的含义??”
12
南方烃源岩评价实例-江汉油田资料
中扬子地区下古生界有机碳分布图
累计 厚度 ( m)
0 200 400 600 800 1000
从不溶有机质(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沥青)的性质和组成进行分析。 干酪根分析常用方法:元素分析、光学分析(孢粉学法和煤岩学法)、红 外光谱分析、岩石热解分析等。 可溶沥青分析:比较典型的指标有正烷烃、甾烷、萜烷等。 可溶沥青分析:比较典型的指标有正烷烃、甾烷、萜烷等。
注意:高演化,则差别小
元素分析 岩石热解分析
目前对烃源岩的评价:
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有机碳、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等,
2) 烃源岩发育与分布 有机相、 分布层位、 面积和厚度, 烃源岩生排烃过程 生烃组份、 产烃率与生烃潜力、 生排烃机理、 生排烃史与二次生烃。
3)
3
• 有机质的数量
有机质的数量主要包括有机质的丰度和烃源岩的体积。 有机质丰度的主要指标为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总烃的百分含量。
层系
0.0
有 机 碳 ( %) 相 带
2.0 4.0 6.0
湖相烃源岩生排烃机制及生排烃效率差异性——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

第3 3卷 第 3期
O L& G SG O 0 Y I A E L G 21 0 2年 6月 文章 编 号 :2 3— 9 5 2 1 )3— 3 9— 6 0 5 9 8 (0 2 0 0 2 0
湖 相 烃 源 岩 生 排 烃 机 制 及 生 排 烃 效 率 差 异 性
— —
D o y ng s g, h iBa sn ng i a Bo a y Ba i
Ca y n iXiua
( hn e o u & C e cl o oai , ei 0 7 8 C ia C iaP t l m re hmi r rtn B in 10 2 ,hn ) a Cp o jg
dfe e c si y r c r o x u so c a ims a d efce ce .As t e r dfe e t i e o i o a n io — i r n e n h d o a b n e p lin me h n s n f in is f i h y ae i r n n d p st n l e vr n f i
积环境。在沉积相 与有机质特征研 究的基础上 , 比 了 3套地 层 中普通烃 源岩 [ 对 有机碳 含量 ( O T C)< %] 2 和优 质烃源 岩
( O 2 残留液态烃产率、 T C> %) 生烃潜力指数 的演化特征 , 分析 了排 烃机 制和排烃效率 的差异性。 由于沉积环境和埋深 的不 同, 3套烃源岩 的生排烃潜力、 效率均有 明显不 同, 比较而言, 自的优质 烃源岩是供烃 成藏的主要贡献者 , 相 各 体现在该 类烃 源岩不但能形 成更充足的物质基础 , 而且其 多层理的结构也利于排烃。此外 , 针对不 同的沉积环境 总结 了排烃模 式。成水环 境烃源岩存在低 熟和成熟两个 生烃 阶段 , 其排烃周 期长、 排烃效 率高; 而淡水环境烃源岩 只存 在成熟 生烃 阶段, 其排烃周 期 短、 排烃效率较低 。沙河街组 四段上 亚段对资源量的贡献最大 , 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次之 , 而沙河街组 三段 中亚段最小。 关键词 : 优质烃源岩 ; 生排烃机制 ; 生排 烃效率; 断陷盆地 ; 东营 凹陷; 渤海湾盆地
烃源岩排烃门限在生排油气作用中的应用

河街 组三段 ( s) 源岩的 实例研 究表 明 , E 3烃 其排烃 门限深度 对应 的 风 为 0 8 . %。只有进入该排 烃 门限的烃 源岩才能 7 大量排 烃 , 随热 演化 程度 的增大 , 源岩排 烃率和排 烃效 率逐渐增 大。 高柳 构造 带沙三段 烃 源岩 的最 大排 烃 强度 超过
摘
要 :对于烃 源岩的判 别标 准,目前仍 广泛存在 争议 。主 张 以排 烃 门限的概念 来确定有 效排烃 源岩、 究有 效排 研
烃 源岩 的 生 排 烃 量 及 其 生排 烃 特 征 , 以此 来 综 合 认 识 烃 源 岩 的 排 烃 历 史 和 排 烃 过 程 。在 研 究 过 程 中 , 先 根 据 烃 源 首 岩 排 烃 品 质 评 价 图版 判 别 排 烃 源 岩 , 次 , 据 排 烃 模 型 定 量 研 究 源 岩 的 排 烃 特 征 。 冀 东探 区 高柳 构 造 带 古 近 系沙 其 根
量 (Tc 、 ,o ) 总烃 含 量 (H ) 来 判 别 烃 源 岩[6。争 ,c等 3] - 论 的 焦 点 在 于 烃 源 岩 的判 别 标 准 是 生 烃 条 件 ( 门 限) 是 排 烃 条 件 ( 限) 还 门 。事 实 上 , 类 只 有 从 烃 烃 源 岩 中 排 出 后 才 可 能 对 油 气 成 藏 有 贡 献 , 来 越
件 即 烃 源 岩 的排 烃 门 限 , 于 此 , 文 主 张 利 用 基 本
排 烃 门限 的概 念来研究 排烃 源岩 , 在冀 东探 区 并
高一 柳 构 造 带 古 近 系 沙 河 街 组 三 段 ( ) 行 了 E 3进
应用 。
作为烃源岩[, 2 还有学者利用地化指标如有机碳含 】
Vb1 3 N o. 0c . .4 5 t 201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 质 岩
2400 2600 2800 3000 3200
浅海台盆 浅海深水 台盆相
2400 2600 2800 3000 3200
生物礁、滩、 坪—泻湖 滨 海
D2t
S
碳 酸 岩
14
南方烃源岩评价实例-江汉油田资料
二叠系有机碳含量对比表
层 位 岩 类 碳 酸 盐 岩 泥质岩 平均值 碳 酸 盐 岩 泥质岩 平均值 3.19 南盘江 十万山 中扬子 0.3~ 1.15 0.72 下扬子 0.28 0.28
专题4:
烃源岩及生排烃作用
1 2 3 4 高演化烃源岩评价问题 碳酸盐岩生排烃问题 烃源岩生排烃定量模拟 烃源岩分布预测
1
0 烃源岩评价基础
2
烃源岩,也叫生油岩或母岩。 Tissot(1978):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石油的岩石。 Hunt(1979):在天然条件下曾经产生并排出过足以形成工业 性油气聚集的烃类的细粒沉积。(生烃、并排烃) 主要是低能带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质岩和碳酸岩盐岩沉积。
差生油层 浅湖 -滨海 相 腐植型 1.0-0.5 0.6-0.4 0.06-0.01 250-100 3-1
非生油层
半深湖 -浅 湖相 中间型 1.3-1.0 1.0-0.6 0.12-0.06 500-250 6-3
河流相 腐植型 1.0-0.5 <0.4 <0.01 <100 <1
4
•
有机质的类型
5
烃源岩中的干酪根分类
孢粉学分类 煤岩学 分类 显微组分 显微组分细分 Tissot分类 元素 分析 中国分类
原始H/C原子比 原始O/C原子比
藻质 壳 藻质体 藻质型(Ⅰ) 腐泥型(Ⅱ) 1.70-1.50 <0.1 >6 >50 >800 <40 >3.0 >1.20 海生、湖生
絮质 质 组
草质
有机质来源 化石燃料
陆 生强氧化或再循 环
以油、油页岩、藻煤和残植煤 为主
无油、少量气
6
有机质成熟度 有机质成熟度
有机质成熟度是指在有机质所经历的埋藏时间内,由于增温作用所引起的各 种变化。 评价有机质成熟度常用参数:镜质体反射率(R0)、孢粉和干酪根的颜色、 岩石热解和可溶有机质分析、TTI等。
TTI=160
3200 3600 4000 4400
t1
t2 t3
t17 t18
t19
4800
TTI(Time-Temperature Index)
8
干酪根分析成熟指标
沥青组成和丰度 所得成熟指标
9
普遍认为理想的烃源岩主要为粘土岩类和碳酸盐岩类,一 般为暗色的、细粒的岩石,富含有机质和微体古生物化 石,常含指示还原环境的黄铁矿,偶见原生油苗,均为低 能环境产物。
CPI ( C
16
C
30
1 ) 2
C
2 i1
15
+
2i
15
i8
C
i8
C
i8
2 i+
OEP
C 6 C i 2 C i 4 i 4 C i1 4 C i 2
( 1) i1
7
Geological age(ma)
28° 00′ 114° 00′ 115° 00′
113° 00′
11
1 高演化烃源岩评价问题
• 我国海相烃源岩基本特点: 类型好、丰度低、演化高。 问题及进展: 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下限问题? 高演化烃源岩原始有机碳恢复问题:增碳?碱碳? 有机质的赋存形式问题?--自学 评价方法:反演法?正演法?
区间值 0.10~0.52 平均值 区间值 0.22
P1
0.82~3.77 7.55~12.41 2.19 9.75
15
相关的研究进展
陈安定,2005,南方海相地层生烃早, 建议评价中加入“时效”概 念和相关参数, 不同成熟度的源岩应有不同的有机碳下限标准. 陈义才,2000,低丰度、高成熟、海相碳酸盐岩普遍含运移沥青, 既是源岩,又是储层。原生性识别有2层:一是烃源岩有机质 的原生性识别, 以确定真正的有效烃源层;二是原始地化参数 的原生性识别,以便选取真正代表烃源岩地化特征的原始参 数;岩性+热解原始数据相结合的办法,能有效判断烃源岩 有机质及其地化参数的原生性。---涉及到恢复系数问题
• • 所测得的是残余有机碳,原始有机碳无法获得!! 有机碳单位是%(gTOC/100g岩石),演化过程中有机质、固体岩 石、孔隙度及孔隙流体都在变化。-----“增碳的含义??”
12
南方烃源岩评价实例-江汉油田资料
中扬子地区下古生界有机碳分布图
累计 厚度 ( m)
0 200 400 600 800 1000
层系
0.0
有 机 碳 ( %) 相 带
2.0 4.0 6.0
滨 岸 相 浅 海 陆 棚 浅海盆地
三角洲 潮坪
S2s
陆棚
丰度低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 3200 3400 3600
Z2ds Z1n Z 2 dn
潮坪
O
盆地
∈3
台 地 相
木质 镜质组
煤质 惰性组 丝质体、微粒体、 巩膜体 残余型(Ⅳ) 煤质型(Ⅳ) 0.60-0.50 0.3-0.25 <2
无定形
孢粉、角质体、 树脂体、木栓体
结构镜质体 无 结构镜质体
腐泥型(Ⅱ)
腐植型Ⅲ) 腐植型Ⅲ)
1.50-1.30 <0.2-0.1 6-4 10-50 800-500 60-40 >3.0 1.20-0.45 陆生 油气
32° 00′
31° 20′
重
奉节 万县 巴东
31° 20′
1.5
30° 40′
宜昌
1
孝感
30° 40′
2.5
1.5
1.5
庆
30° 00′
湖
2
2
武汉
丰都
北
1.5
1
黄石
30° 00′
2
29° 20′
0.5
江 西
29° 20′
28° 40′
贵 州
秀山
湖
南
益阳 长沙
28° 40′
28° 00′ 108° 00′ 109° 00′ 110° 00′ 111° 00′ 112° 00′
∈2
陆棚
台地边缘 浅海 开阔台 地
局限台地 或泻湖 台地相
开阔浅水 台地 —台 缘 斜 坡
∈1
浅海盆地 局 限 台 地
开阔台地
台地相
13
南盘江上古生界有机碳分布图 南盘江上古生界有机碳分布图
累计 厚度 (m)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粘土岩类烃源岩:泥岩、页岩 碳酸盐岩类烃源岩:灰岩、生物灰岩、泥灰岩 最有利的生油气岩相为:浅海相、三角洲和深水-半
深水湖相。
10
108° 00′
109° 00′
110° 00′
111° 00′
112° 00′
113° 00′
114° 00′
115° 00′
32° பைடு நூலகம்0′
襄樊
中扬子地区 下三叠统 “R。 ”等值线图 0 20 40 60Km
T1 P
浅海相 滨岸沼泽相 较深水台地 —局限台地
P 1
C2+3
1d C
开阔台地
C2h
泥 质 岩
—潮间带 海陆交互 | 局限台地 局限台地 | 潮 坪
碳 碳 酸 酸 岩 岩
丰度低
浅海台盆相
浅海深水 台盆相
C1 D3
D2
C1y D3d D3x
D2l
局限海—浅海台 盆—半局限海 2000 潮间条带灰岩相 2200
17
表 4-1 中扬子海盆(T1 -Z2)烃源岩岩综合数据表 层位 T1 T1
2 1
2
岩类 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 泥质岩 泥质岩 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 泥质岩 泥质岩 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 泥质岩
厚度(m) 314 372 332 25 615 15 122 36 310 234 209 81
我国陆相生油层评价标准(胡见义、黄第藩,1991)
项 目 岩相 干酪根类型 H/C原子比 有机碳含量(%) 氯仿沥青 “A” 含量 (%) 总烃含量(10-6) 总烃/有机碳(%) 生 油 层 好生油层 深湖 -半深 湖相 腐泥型 1.7-1.3 3.5-1.0 >0.12 >500 >6
中等生油层
S1l S1lr
江苏下古生界有机碳分布图 江苏下古生界有机碳分布图
累计 有 机 碳 ( %) 相 带 厚度 层系 0 2 4 ( m)
0 S 2+3 100 200 300 400 500 S1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O3—O2t 1200 1300 O1 1400 1500 ∈3 1600 1700 ∈2 1800 ∈1 1900 2000 Z2 2100 2200
16
关于中国南方烃源岩的分布
4 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层: 下寒武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扬子克拉通(包括川东南、川 东北、鄂西渝东、中扬子、下扬子和楚雄盆地)上,主要岩类是 与最大海泛面相对应的低能黑色页岩(包括碳质、硅质页岩)和含 泥质的碳酸盐岩,厚度20~700m,大部分地区大于100米。 上奥陶-下志留统烃源岩--空间展布与下寒武相似,但不包 括楚雄盆地。主要是深海、次深海、大陆架缺氧环境下沉积的硅 质岩、页岩、碳质页岩、深灰色泥岩,厚度在20~800m,一般厚 200m。 下二叠统烃源岩--遍及整个南方地区,以泥灰岩、硅质灰岩、 硅质岩为主,仅有少量泥岩,泥岩烃源岩厚度一般几米至60m不 等,而碳酸盐岩烃源岩厚度100~600m,平均约200m。 上二叠统烃源岩--分布面积广,除楚雄盆地和桂中坳陷 外,遍及南方其余所有地区。以十万大山盆地和南盘江坳陷最 厚,其次是下扬子地区。上二叠统烃源岩为泥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