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材料及随堂测试含答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小测试(附答案)

桃花源记小测试(附答案)

中小学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设计试卷随堂检测一课一练《桃花源记》一、读•书(11分)1、请你选择一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用工整的楷书将其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2分))(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落英缤纷、无人问津4个任选其一)2、补充原句,并根据提示填空。

(每空1分,共9分)①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⑤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读•思(29分)3、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A、屋舍Shè俨然B、黄发垂髫tiáoC 、此中人语yǔ云 D、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4、下面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A、缘溪行(沿着,顺着)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C、便要还家(同“邀”,邀请)D、无论魏晋(不管)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3分)A、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B、阡陌交通:田间小路是最主要的交通道路。

C、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D、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的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

(可改为:“外面百姓的不幸”)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

C、文章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

刘子骥是晋代名士,与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作品中,增强了文章的真是性。

D、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写实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桃花源记》练习和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和答案

桃花源记【课前学习】1.文章结构本文以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的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的景色。

第二部分(第2、3段):描写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再也无法寻找。

2.文章主题作者在本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3.写作亮点(1)本文运用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的境界,给人美好深刻的印象。

(2)文章曲折回环而又层次分明,给人一喜、一疑、一惊、一迷的复杂情感变化,产生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力量。

(3)文章运用白描手法写景,选取土地、屋舍、池塘、桑竹、小路等组合成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画。

【课堂导学】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仿佛..交通..若有光(2)阡陌(3)悉.如外人(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咸.来问讯(6)乃.不知有汉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随堂测试

桃花源记随堂测试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_______,是______(朝代)著名诗人,又名______字_______,自称_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

本文选自________,是为_______所作的序。

2.用原文语句作答: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桃花源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 ;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文中能体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

3.辨析加点词的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B.率妻子邑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C.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E.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F.芳草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G.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4.辨析词义: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答之: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其:其中往来种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欲穷其林:得:便得一山:得其船:不复得路: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闻之:5.解释文中加点词:缘:逢:落英:缤纷:仿佛:若:才:俨然:属:阡陌:悉:外人:黄发:垂髫:要:咸:具言:叹惋:扶:向:及:诣:规:未果:寻:问津:津:6.根据文章回答问题:(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李白C. 杜甫D. 王维答案:A2. 《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一个充满战争的地方B. 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C. 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D. 一个繁华的城市答案:B3.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误入B. 被邀请C. 跟随向导D. 通过地图找到答案:A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的居民告诉他________。

答案:不足为外人道也三、简答题1. 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与桃花源居民的交流情况。

答案:渔人与桃花源的居民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居民们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告诉他桃花源的来历和他们的生活情况。

2. 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的行为。

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沿途做了标记,回到自己的家乡后,报告了太守,太守派人跟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但最终没有找到。

四、论述题1. 分析《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答案:《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与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桃花源中,人们过着和谐、宁静、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贫富差距,人们和睦相处,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同时,桃花源的不可寻找也暗示了理想社会的难以实现,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五、翻译题1. 将《桃花源记》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答案:树林的尽头是水源,那里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洞口,洞口处似乎有光透出。

精编初三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随堂测试(含答案)

精编初三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随堂测试(含答案)

精编初三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随堂测试(含答案)要想让自己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外还需要课后多做练习,接下来为大家推荐了桃花源记随堂测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

(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 属: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2024年课文《桃花源记》教案(通用

2024年课文《桃花源记》教案(通用

2024年课文《桃花源记》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桃花源记》,该文选自《陶渊明集》,为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渔人偶然发现世外桃源的故事,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的词语解释、句式分析、主题思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3.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词语解释、句式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

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教材。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3. 课文讲解:a. 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让学生做好笔记。

b. 对文章的句式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

c. 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互相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桃花源记》2. 重点词语解释、句式分析、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文章中的生僻字词。

b. 分析文章的句式特点。

c. 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答案:a. (略)b. (略)c. 《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桃花源记》 测试题+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 测试题+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过关检测题(100分)一、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21分)(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交代桃花源人的来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每空2分,40分)(1)阡陌交通()(2)妻子邑人()(3)无论魏晋()(4)来此绝境()(5)黄发垂髫()(6)欣然规往()(7)屋舍俨然()(8)阡陌交通()(9)皆叹惋()(10)芳草鲜美()(11)缘溪行()(12)渔人甚异之()(13)见渔人,乃大惊()(14)乃不知有汉()(15)武陵人捕鱼为业()(16)不足为外人道也()(17)复前行()(1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9)其中往来种作()(20)便要还家()三、句子翻译(每句4分,共20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5)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四、阅读理解(共19分)【甲】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精编初三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随堂测试(含答案)

精编初三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随堂测试(含答案)

精编初三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随堂测试(含答案)要想让自己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外还需要课后多做练习,接下来为大家推荐了桃花源记随堂测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

(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属:要: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材料及随堂测试(含答案)引导语: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寄托了陶渊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腐朽社会的批判。

《桃花源记》教学材料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晋太元中(jìn) 缘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è)(yǎn)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 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刘子骥(jì)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2.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3.通假字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味道)新鲜今义:指运输事业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今义:连词,不管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4.一词多义舍:舍弃乃:于是,就具:都房子竟然详细地志:作标记遂:终于寻:寻找所作的标记于是,就随即,不久5.同义词具、悉、咸、皆:都云、道:说乃、遂:于是缘、扶:沿着6.课文翻译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

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

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你能用一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对比只有父子之分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自劳自食、和睦相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

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

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

(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

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的'发展)★★第四节: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结局和尾声)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

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小结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随堂测试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2.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