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地表沉陷规律的研究
2-2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规律#

4、最大拉伸变形在下 山方向,最大压缩变 形在上山方向。
五、 地表移动与变形参数分析
(一)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的影响因素 (二)地表移动速度和持续时间 (三)最大下沉值与下沉系数 (四)主要影响半径与主要影响角 (五)水平移动系数 (六)拐点偏移距
dx
倾斜的正负号
x
W(mm)
δo ψ3
ψ3 δo
r
(a)
-
x
+
i(mm/m) (b)
有两组方向不同的倾斜 边界点和最大下沉点之间的倾斜必然有正极值和负极 值存在。
倾斜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
垂直于地表下沉曲线的杆状物倾倒的趋向与 x轴正向相同时,倾斜为正; 杆状物倾倒的趋向与x轴负向相同时倾斜为 负。
1′ 2′
9′ 8′
3′
7′
4′5′6′
δo ψ3
ψ3
δo
r
•W=W(x) •最大下沉值在盆地中央 •下沉曲线凹凸分界的拐点处,下沉值约为 最大值的一半。
2、水平移动 U
地表移动向量的水平分量
1 23 4 5 6 7 8 9 x
1′
2′
8′
9′
3′
7′
4′ 5′ 6′
δ0
ψ3
ψ3
δ0
U=U(x),有两组方向不同的水平移动
•移动盆地裂缝边界
A"C"B"D"
D D′ D″
采空区
A A′A″
B″ B′B
o
C″ C′
C
A A′A″ φ
B″B′ B φ
δ″δδ0
δ0 δδ″
D″ D′D φ
浅析煤矿采空区地表沉陷预防及应对措施

面构 筑 物 , 要 在建 设前 期 加强 构筑 物抗 沉 陷的 能力 。对
响地面水体 、 土壤 、 植被 的依 附环境 , 加速植被 、 耕地的 退化 , 污染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 , 增加煤矿开采 的生产
难 度和 生产 成本 。
于采空区构筑物的基础, 除了要有满足设计要求的强
度 、刚度 和 承载 能力 外 , 还 应具 有 一 定 的适 应地 表 变 形 的能力 ,以抵抗 或部 分 吸收 地表 变形 , 使 构筑 物上 部 结
2 . 3 诱 发 二次 地质 灾 害
物 安 全 隐患 ,造 成大 量 土地 资 源 的浪 费 和人 民群众 财 产 的不必要 损失 。因此 , 如何 预 防并 治理好 煤 矿采 空 区 的沉 陷 问题 , 势必 会关 系到 煤炭 资 源 的安 全 、 绿 色 开发 及 国家 经济 、 社会 、 生 态 的健康 发展 。
作者简介 : 李旭 ( 1 9 7 8 一 ) , 男, 汉族 , 山西 太 原 人 , 在读 研 究 生 , 主 要研 究方 向 : 煤炭资源高效开采。
27
环 境 科 学
水体疏干 、 污染 以及 开 采矿 井 透水 等 灾 害事 故 , 直 接影
2 0 1 4 年( 第4 3 卷) 第1 l 期
危害 , 文章从技术 、 政策 、 法律等层 面提 出了一些预 防及应对措施 。 关键词 : 采空 区; 沉 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构筑物 ; 复垦 ; 生态环境
1 概 述
随着 我 国 国 民经济 的飞速 发 展 ,对 于 能源 的消耗
陷 的矿 山 中 , 约有 9 0 %是 煤 矿 。
煤 矿采 空 区 的地 表沉 陷 ,对 于 生 产活 动 及环 境 的 危害 主要 体现 在如 下几 个方 面 。 2 . 1 损毁 地表 人工 构筑 物
采空区地表沉降变形规律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1年第06期·35·文章编号:2095-6835(2021)06-0035-03采空区地表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王亚林,郑周(江苏省第二地质工程勘察院,江苏徐州221000)摘要:通过理论分析、采空区实测数据以及灰色模型模拟方法的结合,对张双楼煤矿采空区上方的光伏发电项目沉降变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地表移动形变的延续时间与地表整体的不均匀沉降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利用灰色模型理论对未来沉降量模拟预测,预测结果较好,有助于更好地服务指导矿区的开采、采空区域的二次开发、沉陷灾害控制与环境保护等,并为相似条件下的矿区的发展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灰色模型;移动形变;延续时间;沉降中图分类号:TU196文献标志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1.06.011一光伏发电项目位于位于徐州矿务集团张双楼煤矿采空区上方,地下煤层开采后,地表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移动变形,主要表现为整体沉降下的局部不均匀连续沉降,未出现塌陷坑、地裂缝、台阶等非连续变形现象[1]。
分析研究该采空区地表变形的特征,以及局部不均匀连续沉降对光伏发电运营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更好地指导矿区的开采、采空区的二次开发利用、沉陷灾害控制与环境保护等[2]。
1地表沉降观测点的布置矿区平面如图1所示。
由资料可知,张双楼矿区煤层赋存于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其中可采煤层为4层,分别为7煤、9煤、17煤和21煤,倾角范围15°~33°,基本属于缓倾斜煤层。
在采空和未来采空影响区域内共埋设沉降观测点375个,一期238个全部位于7煤工作面上方,二期137个部分位于7煤、9煤工作面上方。
实际观测点布置如图所示,进行了18个月的沉降观测,共计8期,并在矿区后续开采过程中会对沉降点持续测量。
图1矿区平面示意图监测点均匀分布在采空区影响的光伏发电项目区域内,对于项目区域内的地表的变化情况能较为直观地表现出来。
充填采煤开采沉陷主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

充填采煤开采沉陷主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
1.采空区范围:
采空区是指煤矿开采后留下的空洞空间,采空区范围的大小和形状直接影响着地表沉
陷的程度。
较大的采空区范围会导致更为显著的地表沉陷,因此采空区范围是影响沉陷的
主要因素之一。
2.充填体性质:
充填体的性质对于地表沉陷的影响至关重要。
充填体的强度、厚度、密实度以及变形
特性都会直接影响地表沉陷的情况。
一般来说,较为坚实的充填体可以有效减缓地表沉陷
的速度和程度。
3.开采方式和工艺:
不同的开采方式和工艺会对地表沉陷产生不同的影响。
采煤工艺中的采高采宽比、回
采方式、支护方式等都会对地表沉陷产生较大影响。
4.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是影响地表沉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表沉陷的程度与地下岩层的性质、构造
形态、地下水位等都密切相关。
5.采煤深度:
采煤深度是直接影响地表沉陷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采煤深度越大,地表
沉陷的程度就越严重。
二、充填采煤开采沉陷影响规律
5.充填采煤开采对地表建筑和地下管线的影响:
充填采煤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对周围的建筑、道路、地下管线等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充填采煤开采沉陷的影响规律对于保护地表建筑和地下管线具有重要意义。
充填采煤开采沉陷主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研究这一问题
对于指导煤矿生产、保护地表建筑和地下管线、保证矿山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
意义。
希望各界能够加大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力度,为充填采煤开采沉陷问题的解决提供
更为科学的依据。
采矿区塌陷及沉陷区治理方式探析

采矿区塌陷及沉陷区治理方式探析摘要:地表沉陷是由采矿采空区所引发的,随着大规模的煤炭从地下采出,采空区范围不断扩大和加深,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
我国部分地区由采矿区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首当其冲,塌陷坑、地裂缝、沉陷区等所造成环境危害和修复难度也最大,通过加强采矿区塌陷及沉陷区治理方式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对采空区地面沉陷区的形成与治理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其综合治理提供了一些方法,对实现绿色矿山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采矿区;塌陷;沉陷区;治理方式引言在实际开展采矿沉陷区治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有效结合采矿沉陷区所属类型和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综合治理模式,不但要有效地修复自然生态系统,还要为整个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1采矿区塌陷及沉陷区的形成及危害沉陷区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大面积长时间的采矿开采,地下逐渐形成了采空区,采矿区内岩层稳定性变差,易导致岩层断裂、弯曲,地表水平及垂直移动等现象;第二,因开采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影响比较复杂,受采空扰动的影响,巷道顶板塌落,形成采矿区。
由于沉陷区的形成改变了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系受到破坏,周围水系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于平原矿区,地下水位较浅且降水集中,随着采矿区形成,地表会形成沉陷水域,进一步使沉陷区内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自然景观被破坏,动植物栖息环境受影响,生物多样性锐减,因此对于沉陷区治理迫在眉睫。
2采矿区形成过程采矿区是指在采矿作业过程中,将地下煤炭或煤岩石等开采完成后留下的空洞或空腔。
在采矿工程开采过程需要将地下煤炭资源开采运走,一般会在掘进过程中,采用类似道路上过山隧道方法,逐步打通地下煤炭所在位置到采矿井口间的隧道,一般会将开采过程中遇到的矿石、煤炭等运送到地面,以便形成合理的运送和开采作业面,随着煤炭和其他矿石的不断运出,地下形成了采矿区。
由于开采工艺和使用技术不同,采矿区略有差别,一般会以采矿井口为中心,向煤炭资源存储点形成采煤巷道,采煤巷道类似过山隧道的形状。
采空区塌陷规律资料

采空区塌陷规律资料第一章绪论研究背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口益增加,伴随着矿石的开采人们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采空区安全问题口益突出。
部分矿山采用空场采矿法开采,矿体开采后,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区,随着采空区规模的扩大,采空区地压不断增加,局部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采空区局部冒落,矿柱变形并破坏,最终有可能导致采空区塌陷,严重威胁到矿山的安全生产。
近几十年来,采空区冒顶塌陷事故不断,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部分采空区现状己成为矿山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采空区塌陷己成为矿山生产的重要地质灾害之一「1-3] 以大冶桃花山矿采空区塌陷事故为例,该矿山采用空场采矿法,经过多年开采,己形成多水平大面积采空区。
由于回采结束后采空区缺乏有效支护手段,1998年至2003年矿山共发生过六次采空区塌陷事故,上下采空区连通且塌陷至地表,形成了一个长约70- 80 米,宽约30-}-50米,50米深,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近似圆形塌陷坑,给矿山生产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4-6]采空区塌陷是一个复杂的力学时空过程,矿山岩体复杂,影响因素极多,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研究采空区塌陷规律,可以找出矿山采空区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判断塌陷区的发展趋势以及现有采空区的稳定性,为采空区塌陷预警、采矿工程设计、采空区治理工作、采空区安全评价等提供理论依据。
准确的采空区塌陷规律研究对矿山安全和生产具有重大作用,准确的研究结果可保证最大限度的回收国家矿产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为矿山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可指导矿山生产的安全进行,预防塌陷事故的发生和降低塌陷事故带来的危害。
因此,在地下采矿形成大规模采空区时,掌握采空区塌陷规律,对矿山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7]。
2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空区塌陷规律的研究,是矿山重要课题之一。
采空区塌陷问题研究的重点是采空区顶底板的管理、采空区围岩的控制、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和采空区地压活动所导致灾害的控制及地表沉陷的控制。
采空区地表沉陷及移动规律的数值模拟(1)

ISSN167l一2900CN43—1347/TD采矿技术第8卷第4期MiningTechnology,V01.8,No.42008年7月Jul.2008采空区地表沉陷及移动规律的数值模拟金爱兵,明世祥,孙金海(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在室内物理力学试验、EH一4综合探测采空区的基础上,利用MIDAS/G髑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通过动态模拟某河床下民采开采过程,研究了沉降区覆岩移动规律,得到了与实际监测结果相吻合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沉降区范围和变化规律进行了预测,为采空区治理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关键词:MIDAS/GTS;采空区;地表沉陷;地表移动;数值模拟某铁矿北区与中区之间的人工渠槽下所留保安矿柱遭到民窑采矿的严重破坏,留下了约46.7万m3的采空区,与该人工渠槽沉陷区对应的1。
民采空区冒落裂隙带已发展到地表。
为防止雨季河床水沿裂缝流入井下,与采空区贯通造成重大事故,2005年6月对河床表面进行了应急加固处理。
加固后的河床在雨季过后(2005年lO月)再次发生沉陷,河床、河堤、沿河公路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陷和沉陷裂缝破坏,沉陷裂缝宽度达3~5llUn。
沉陷情况见图1~图2。
图1河堤沉降裂缝图2河床混凝土防冲刷层沉降裂缝通过对2005年8月25日与2004年7月24日沉降观测记录的比较,河堤沉陷深度最大达一0.795m。
河床内沉陷面积达12568m2,已形成以0。
观测点东北30In处为中心,河床内外沉陷面积达33175m2的近似环形的锅底状沉降盆地。
2005年10月马河渠槽再次发生的剧烈沉陷,可以明显看出本次沉陷发生在原沉陷范围内,这说明该人工渠槽沉陷并没有得到根治,还需要进一步查明河床下民采空区的岩移规律及影响因素。
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变形监测成果,采用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对民采空区地表沉陷、覆岩移动及渗流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n-21,并对沉降区塌陷范围及时空变化规律进行预测,为采空区治理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煤矿开采的采空区对地面沉陷

详细描述
监测预警系统是预防和减轻地面沉陷灾害的 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建立和完善这一系统, 可以实时监测采空区的形态变化和地面沉陷 情况,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危险,为采取 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提供支持,最大程度地 减少灾害损失。同时,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和完善也有助于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和可
靠性。
THANKS
采用各种监测手段,如地压监测、矿压监 测等,对采空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 和预警可能出现的地面沉陷。
应急处理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地面沉陷,制 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
应急流程和救援措施。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配 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器材,确 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 响应。
详细描述
采空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工程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如煤层厚度、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式、地 质构造等。深入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助于揭示采空区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地面沉陷的预测和 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采空区对地面沉陷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结词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采空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预测地面沉陷的规律和趋 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地下水状况
地下水压力和流动对土 层稳定性产生影响,进
而影响沉陷程度。
采空区对地面沉陷的预测方法
01
02
03
04
数值模拟
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地层应 力分布和沉陷过程。
经验公式法
根据开采参数和地质条件,利 用经验公式预测沉陷程度。
现场监测
通过在采空区周围设置监测点 ,实时监测地层变形和沉陷情
况。
综合分析法
监测与控制实例
山西某煤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9816( 2007) 04 - 0003 - 03
Study on the r egular patter n of the ear th sur face subsidence in goaf ar eas LV Wen- yu, PAN Ren- fei,LI Yang,CUI Guo- liang
( 2) 随着采空区面积的增 大, 岩层移动的范 围 也 相应地增大。当采空区的面积扩大到一定范围时, 岩 层移动发展到地表, 使地表产生移动与变形, 当回采 工作面采完地表移动稳定后, 在采空区上方地表形成 下沉盆地。对于水平煤层、矩形采空区, 最终移动盆地 直接位于采空区上方呈椭圆形, 并与采空区互相对称。
( 1) — 下 沉 曲 线 ( 2) — 倾 斜 曲 线( 3) — 曲 率 曲 线 ( 4) — 水 平 移 动 曲 线( 5) — 水 平 变 形 曲 线
图 3 在走向主断面上地表移动和变形分布曲线图
5结语 地下开采破坏了岩体内部原有的力学平衡状
态, 导致上覆岩层 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破 坏。对于煤系 地层, 由于矿层成因的特殊性, 地层一般均为层状赋 存, 即使有一些例外也是由于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 导致细微的变更, 但大体上仍为层状岩开采沉陷中 的岩层移动都 是遵循“平衡态— ——非 平衡态— ——新 平衡 态”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煤层被采出之后, 形 成 了空间, 其上覆岩层与底板岩层的原始应力平衡状 态遭到破 坏, 从而发生移动、变形 和破坏。本文通过 对矿山开采沉陷的基本特征较为系统地分析得出以 下结论:
时, 地表的采动影响称充分采动, 采空区面积称临界 开采面积。工作面继续推进采空面积超过临界开采 面积时, 移动盆地的下沉曲线为 5, 最大下沉值仍为 W4, 但 盆 地 底 呈“ 盘 状 ”, 此 时 , 地 表 的 采 动 影 响 超 充 分采动。
2 移动盆地的形成过程及种类
移动盆地的形成过程如图 1 所示。岩层发展到 地表后, 随着采空区面积的增大移动盆地的面积及 地表最大下沉值也增大, 移动盆地的下沉曲线为 1、 2、3, 相 应 地 最 大 下 沉 值 为 W1、W2、W3, 盆 地 呈 尖 底 的“碗状”, 此时 , 地表的采动影响称 非充分采 动 。随 工作面推进采空区面积继续增大时, 移动盆地的下 沉 曲 线 为 4, 最 大 下 沉 值 为 W4, 该 值 不 再 随 采 空 区 面积的增大而增 大, 但盆地仍呈尖底 的 “碗 状 ”, 此
图中各曲线的原点设在移动盆地的中心, 横坐 标 x 表示地表各点距原点 O 的距离, 纵坐标表示地 表移动或变 形值。曲线( 1) 为下沉曲线, 沿纵 坐 标 向 下为正 值。曲线( 2) 为倾斜曲线, 左 侧盆地的 倾 斜 值 为正值, 右侧盆地的倾 斜为负值。曲线( 3) 为 曲 率 曲 线, 凸起曲率为正 值。凹陷曲率为负值。曲 线( 4) 为水 平移动曲线, 左侧盆地的水平移动为正值, 右侧盆地 的水平移动 为负值。曲线( 5) 为水平变 形曲线, 拉 伸 变形为正值, 压缩变形为负值。
采矿工程
正曲率的物理意义是地表下沉曲线在地面方向凸 起, 负曲率的物理意义是地表下沉曲线在地面方向 下凹。
4 地表的移动和变形规律
图 2 主断面上地表各点移动示意图
反映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主要参量有:
( 1) 下沉( W) : 地表移动的垂直分量, mm;
( 2) 水平移动( U) : 地表移动的水平分量, mm;
沉陷规律作了一些研究, 对太平煤矿似膏体充填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进行了分析预计, 获得了太平煤矿井下
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的基本特征和地表变形的相关参数, 揭示了地表移动及变形的规律, 研究成果对太平矿
今后的充填开采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移动盆地; 采空区; 地表沉陷; 地表移动
中图分类号: TD 325
( 3) 地 表 岩 层 受 开 采 影 响 所 发 生 的 变 形 和 移 动 导致的有害后果表 现为: 地面沉降损害、地 面 倾 斜 损 害、地表弯 曲损害和地面水平变 形损害。
参考文献: [ 1] 何 国 清 , 杨 伦 , 凌 庚 娣 , 等. 矿 山 开 采 沉 陷 学[ M] . 徐
州:中 国 矿 业 大 学 出 版 社 , 1991. [ 2] 李怀生, 罗 翔. 浅谈土地复垦在刘桥第二煤矿的应用[ J] .
采矿工程
露天采矿技术 2007 年第 4 期
·3·
采空区地表沉陷规律的研究
吕文玉, 潘仁飞, 李 杨, 崔国亮 (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北 京 校 区 , 北 京 100083)
摘 要 : 以“太 平 煤 矿 采 空 区 地 表 沉 陷 规 律 研 究 ”项 目 为 依 托 , 以 开 采 沉 陷 等 理 论 为 基 础 , 对 采 空 区 地 表
!!!!!!!!!!!!!!!!!!!!!!!!!!!!!!!!!!!!!!!!!!!!!!
( 上接第 2 页)
经 过 计 算 可 多 采 27.36 d, 将 移 设 时 间 滞 后
驱动站之间的主 采台阶不存在高差转载的问题, 故 此 区 域 的 主 台 阶 高 度 仅 受 限 于 WK- 20 电 铲 的 挖 掘 高度。WK- 20 电 铲 最 大 挖 掘 高 度 为 14.4 m, 如 果 西
矿山测量, 2001,( 6) . [ 3] 隋 旺 华 , 陈 奇. 简 论 煤 层 开 采 沉 陷 土 体 变 形 的 研 究 意
义 、现 状 、机 理 及 预 测 方 法[ J] . 北 京:中 国 地 质 灾 害 与 防 治 学 报 , 1995,( 6) . [ 4] 郭 达 志. 开 采 沉 陷 及 其 防 治[ J] . 四 川 测 绘 , 1999, 22( 2) : 60- 62. [ 5] 刘 天 泉. 矿 山 岩 体 采 动 影 响 与 控 制 工 程 学 及 其 应 用[ J] . 煤 炭 学 报 , 1995, 20( l) .
dx
因此, 水平变形是水平 移动的导数。水平变形 正
值的物理意义为地表受拉伸变形, 负值的物理意义
为地表受压缩变形。
( 5) 曲 率( K) : 曲 率 系 指 地 表 单 位 长 度 内 倾 斜 的
变化量。在移动盆地内有任意三点 A、B、C, AB 段的
倾斜为
iAB
=
WB - WA △x
= △W △x
根据图 3 得:
k = i2 - i1 △x
= △i 或 k = di
△x
dx
=
d2W dx2
因此, 曲率是倾斜的一阶导数, 或下沉的二阶导
数。有时用曲率半径 R 来表示曲率大小, 即 R=m/K。
图3 为最终移动盆地的走向主断面上, 非充分 采 动 、充 分 采 动 和 超 充 分 采 动 时 , 下 沉 、倾 斜 、曲 率 、 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的分布曲线。
1 地表移动及移动盆地的形成及其特征
采用长壁垮落采煤法, 随着采空区面积的增大, 岩层移动的范围也相应地增大。当采空区的面积扩 大到一定范围时, 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 使地表产生 移动与变形。这一过 程和现象称为地表移 动。当回采 工作面采完地表移动稳定后, 在采空区上方地表形 成沉陷的区域, 称为最终移动盆地或最终下沉盆地。
( 1) 上 覆 岩 层 移 动 稳 定 后 , 其 移 动 、变 形 和 破 坏 具 有明显的分带性。上 覆岩层移动、变形与破 坏可分 为 3 个 带 , 即 垮 落 带 、裂 缝 带 或 导 水 裂 缝 带 、弯 曲 带
采矿工程
露天采矿技术 2007 年第 4 期
·5·
整体移动带。且岩层移 动的分带性特征, 可能 随地质 和采矿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BC 段 的 倾 斜 为 iBC =
WC - WB △x
=
△W △x
, iAB 和 iBC 分 别 相 当 于 AB 段 中 点
1 和 BC 段中点 2 的倾斜, 即 iAB=i1, iBC=i2。1 和 2 点之 差 被 2 点 之 间 的 距 离 除 , 称 曲 率 , 其 单 位 为 10- 3/m。
线上任意点的切线与 x 轴正向所夹的锐角为正时,
倾斜为正, 地表下沉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与 x 轴正
向所夹 的锐角为负时, 倾斜为 负。倾斜正负号的物 理
意 义 是 : 垂 直 于 地 表 下 沉 曲 线 的 杆 状 物 , 如 电 杆 、水
塔或烟囱等倾倒的趋向与 x 轴正向相同时, 倾斜为
正; 当这些杆状物倾倒的趋向与 x 轴负向相同时, 倾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83,China) Abstr act: With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mining subsidence and the support of“the regular pattern of the earth surface subsidence in goaf areas of Taiping colliery” project, we have made a study of the regular pattern of surface subsidence in goaf areas, made som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surface subsidence caused by mining with filling in Taiping colliery. we have got related parameter of epidermal deformation and the basic feature of surface movement caused by underground mining in Taiping colliery,revealed the regular pattern of surface movement and epidermal deformation caused by underground mining, which will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al mining activity carried out in Taiping colliery. Key wor ds: moving basin;goaf/gob areas;surface subsidence;surface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