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地面沉降
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摘要: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出现裂缝,是非常常见的病害,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煤矿开采后,对原本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巷道的稳定性主要通过巷壁进行支持,现在要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承受自重,这种情况下使得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局部应力增强,从而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问题。
煤矿采空区面积较大时,如果围岩强度不足,无法对抗上覆岩土体的重力抵抗,这时候会出现顶板岩层拉张应力大于岩层的抗拉极限,从而会产生下沉,造成地面断裂与破碎。
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或地面裂缝,对于煤矿的安全开采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并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于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与裂缝的治理非常必要。
关键词: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地面塌陷的形成中国煤矿塌陷多数是由于煤炭被挖出,形成空穴。
这种塌陷原因,可以分为岩溶塌陷、采空塌陷、黄土湿陷三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形成除了自然因素外,还与人类行为有着密切关系。
人类为了从地下得到煤炭,掏空地下,而采空塌陷防治和治理的目的就是减少人为灾害,使煤矿区域不能由于取走煤而发生塌陷,这样才能保证矿区的生态环境。
采空区塌陷是造成矿区环境地质灾害的直接根源,不同规模的采空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①由于开采煤炭后,使塌陷裂隙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在地表延伸而形成的地下采空,出现岩层冒落,使上覆岩体中,容易形成裂隙带,在地层应力作用下,裂隙就可能向上延伸发展,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地表土体中形成地裂缝出现塌陷现象;②由于地表土体被挖空后,产生不均匀沉降现象,诱发形成裂缝,其原因主要是受采空影响,形成上覆岩层的不均匀塌陷,这种现象会使地表土体发生破坏变形,导致裂缝出现。
显然,塌陷的出现是根据其地壳形成被破坏,发生的一种不平衡过程,这一过程发生的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采空区暴露面积的大小、矿柱留的尺寸、采矿深度、围岩岩性、地质构造、爆破震动、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等因素,这些都会导致地陷的发生。
过去,由于对地陷没有科学的认识,大多只是在塌陷区形成后,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影响,才着手进行治理,这种治理办法,不仅起不到良好效果,而且还事半功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在塌陷区形成之前,在生产过程中,就应采取预防措施,即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就应该想到地陷问题,认真实施,采用有效的减塌措施,例如,边开采边充填采矿法,也可以采用条带采矿法,或者采用多煤层、多工作面的协调采矿法,还可以采取井下支护和岩层加固措施等,以减小矿区塌陷范围、塌陷幅度,减轻塌陷的危害程度。
井下开采引起的采空塌陷问题及对策

井下开采引起的采空塌陷问题及对策摘要:煤炭是我国的一大重要资源,随着煤炭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在煤炭资源开发规模扩大的影响下,采空坍塌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切实解决问题开始备受关注。
据此,本文主要对井下开采引起的采空塌陷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井下开采;采空;塌陷;对策一、井下开采采空塌陷由于井下开采过程,需要将地下煤炭资源开采运走,一般会在掘进过程中,采用类似道路上过山隧道方法,逐步打通地下煤炭所在位置到煤矿井口间的隧道,一般会将开采过程中遇到的矿石、煤炭等运送到地面,以便形成合理的运送和开采作业面,随着煤炭和其他矿石的不断运出,地下形成了这样井下采空区。
(一)井下开采危害通常采煤作业完成后会留下的煤矿采空区,如需要继续向纵深开采,一般会对采空区进行适度加固,采用锚杆固定、木桩支撑等防护措施,短时间内,井下采空区不会塌陷。
如井下采空区不再进行加固,且不进行回填,时间长了将会照成塌陷,造成地面沉降,在地表形成塌陷坑,形成积水,造成农田无法耕种。
(二)井下开采形状和分布因开采工艺和使用技术不同,煤炭采空区略有差别,一般会以煤矿井口为中心,向煤炭资源存储点形成采煤巷道,采煤巷道类似过山隧道的形状,为保证巷道安全,一般会进行加固处理,段时间内这种采空区不会出现问题。
在采煤作业面,根据煤层资源分布情况,一般会进行分层开采和形成一个个类是的空腔。
考虑当前安全防护设施水平,一般会在厚煤层资源的地方形成,类似山西窑洞那样的空腔,一般无法将煤炭资源全部开采完毕。
剩余部分当前的技术无法开采。
如果煤层厚度很厚,一般会分层开采,所以一般煤炭采空区会和煤炭分布息息相关,煤炭资源丰富且容易开采的地方将形成大量的地下空洞。
二、井下开采引起的采空塌陷问题(一)大量耕地被毁坏如果开采煤炭的地方恰好是割地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采空坍塌会导致土地的坍塌,一旦某些地方出现积水现象,这会严重的影响到农田水利设施,久而久之将造成可怕的沙漠化。
煤矿采空区地表沉降预测研究

ˆ kk
ˆ D k , Dk ˆ D
1 ˆ1
ˆ1 1 1
ˆ k 1 ˆ k 2 1
ˆ ,D k
1 ˆ1
ˆ1 1 1
ˆ1 ˆ2 ˆk
ˆ k 1 ˆ k 2
ˆ k 1 ˆ k 2
S3:根据统计特性进行判断,并选择合适模型。 (1)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函数 k 在 m 步截尾,即 k m 时, k 0 , 并且偏自相关函数 kk 被负指数函数控制收敛到零,则可判断时间序 列为 MA(q) ;
X t X t 1 ut
(1)
其中 ut 是白噪声(零均值、恒定方差、非自相关)的随机误差项。由式(1)可得
X t T 1 X t T 1 T ut T T 1ut T 1
ut 1 ut
(2)
根据 值的不同,可分三种情况考虑,若 1 ,则当 T 时, T 0 ,即对序列的 冲击将随时间的推移其影响逐渐减弱, 此时序列稳定; 若 1, 则当 T 时, T , 即对序列的冲击将随时间的推移其影响逐渐增大,此时序列不稳定;若 1 ,则当
q at q i at i
i 1
q
(8)
其中 at 为白噪声序列, E (at )2 2 , j (1 j q) 为实数权重,当预测步数 l q 时, X t l
ˆ a a ˆ 0 ;当 l q 时, X 的最小均方差预测 X 的预测值 X t l 1 t 2 t 1 t l t l
†
AR( p) 模型自相关函数拖尾,偏自相关函数截尾; MA(q) 模型自相关函数截尾,偏自相关函数拖尾; ARMA( p, q) 模型自相关函数拖尾,偏自相关函数拖尾。
大规模采矿引起地面下沉影响分析

大规模采矿引起地面下沉影响分析摘要:无论是金属矿或非金属矿的开采均会引起地面下沉和变形,也可以统称为地表沉陷或地表移动。
这是由于在采矿过程中,一旦开始大规模采矿作业,就必然会引起采场围岩的移动变形,最终在地面产生宏观大面积下沉和变形。
本文对大规模采矿引起地面下沉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规模采矿;地面下沉;影响;分析1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技术研究1.1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技术研究的原因煤矿资源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成千上万年代演变、积累,才能够形成的,煤矿需要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等条件的共同作用才有可能会形成煤炭资源,而每一处的煤矿内的煤炭资源的质量都各不相同,有的煤矿内出产的煤炭又黑又亮,燃烧时杂质少,没有黑烟,煤炭比较坚固,耐烧,而且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也较多;而有的煤矿内出产的煤炭则恰恰相反,煤炭颜色发暗,而且掺杂较多的不能够燃烧的石头,燃烧时杂质较多,放出的热量少,煤炭疏松、易碎,燃烧速度快,产生大量的黑烟,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较大的破坏能力。
对于这些煤质较为疏松的煤矿来说,就需要使用安全高效的回采技术进行煤矿的开采,防止在煤矿的开采中出现工作面顶板破碎、断裂、下沉的情况,保证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1.2初撑力管理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技术的工作的原理就是在疏松的、容易塌陷的工作面顶板下面安放支架,利用支架的支撑作用,防止工作面顶板的破碎、塌陷、断裂、下沉等危险情况发生,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地改变支架的构成材料,以及支架的数量来提高支架的支撑力的重量,提高支架的初撑力的管理,能够有效的保证采矿人员的安全,减少工作面顶板塌陷的事情发生的几率。
但是,支架的质量非常的重要,使用的支架必须合格,工作面支架初撑力合格,对控制工作面顶板切顶位置有较大的作用,保证工作面顶板从支架切顶线靠后位置断裂,垮落,压碎支架后摆梁上方顶煤,易于放出,并保证支架顶梁上方顶煤完整。
煤矿地表沉降与地面破坏分析

地表沉降会导致大量土地无法耕 种或使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
土地功能丧失
严重沉降会导致土地失去原有的使 用功能,如住宅、农田、林地等。
土地质量下降
沉降过程中可能伴随地裂缝、塌陷 等地质灾害,导致土地质量严重下 降。
对水资源的污染
01
02
03
水质恶化
地表沉降可能破坏地下水 层,导致地下水污染,影 响周边居民和生态系统的 正常用水。
监测数据显示,该矿区的地表沉降速率呈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在 采空区的边缘地带,沉降速率较大,而在采空区的中心地带,沉降速率
较小。
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可以发现地表沉降与地下采煤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为后续的地表沉降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沉降控制效果评估
为减轻地表沉降对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矿区采 取了一系列地表沉降控制措施,如充填开采、注浆加固等 。
控制措施实施后,通过对比分析控制前后的监测数据,可 以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评估结果表明,采取的控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地表 沉降的速率,降低了地面破坏的程度。但同时也存在一些 局限性,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THANKS
精密水准测量
利用精密水准测量技术,定期对沉降 区域进行高程测量,获取地表沉降数 据。
地表沉降控制措施
优化开采方案
通过优化开采方案,合理安排开采顺序和开采方 法,减小地表沉降的影响。
充填开采
采用充填开采技术,将采空区充填上合适的材料 ,以减小地表沉降和地面破坏。
土地复垦
对已经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恢复土地功能,减 小地表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当采空区顶板岩层重量超过其 承载能力时,会发生垮落,导 致采空区上方地面沉降。
采空区危害程度分析

采空区危害程度分析引言采空区是指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地下岩石和矿石被取走后形成的裂隙和空洞。
采空区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它对环境和人类有着重要的危害作用。
本文将对采空区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并探讨采空区的防治措施。
采空区的危害程度采空区对地下和地表环境会产生多种危害,包括地面沉陷、地面塌陷、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等。
1. 地面沉陷采空区的形成会导致地下的岩石和矿石被取走,使得地表失去了支撑,从而引发地面沉陷。
地面沉陷会导致地表下降,给城市建筑和道路带来不可忽视的损害。
地面沉陷还会导致管道破裂、电缆断裂等设施损坏,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带来风险。
2. 地面塌陷采空区的存在给地下岩层带来了空洞,这些空洞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的发生会导致地表产生大面积的坑洞,给道路交通和建筑物带来威胁。
地面塌陷还可能引发地表裂缝,进一步增加地表的不稳定性。
3. 水资源破坏采空区的形成破坏了地下水的储存和补给条件,会对周边的水资源产生巨大影响。
采空区一方面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降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采空区还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交通,带来水质污染的风险,影响人类饮水安全。
4. 生态环境损害采空区的形成不仅会破坏地下的生态系统,还会对地表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采空区可能导致地表植被减少,破坏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条件。
此外,采空区还会影响地表的水循环,破坏湿地和水生态系统。
采空区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采空区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 严格监测和监管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采空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采空区的变化情况。
同时加强对采空区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开采行为,加强对采矿企业的监督,确保其按照规定进行采矿活动。
2. 加强采空区治理针对不同类型的采空区,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对于较小而深的采空区,可采取填塞或回填等方式进行治理。
对于较大而浅的采空区,可采取层压法、灌浆法等方式加固和加强地下岩层。
湘中地区煤矿采空地面变形探讨及治理简析

湘中地区煤矿采空地面变形探讨及治理简析发表时间:2019-02-26T11:06:39.04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作者:曾团员[导读] 本文就湘中地区煤矿开采所形成的采空地面变形表现形式、造成危害、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治理措施,以期能够对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有所帮助。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18队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娄底市矿产资源丰富,是湖南省著名的能源基地,享有“百里煤海”之美誉,过去煤炭能源大量的开采,引发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其中以采空地面变形最为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本文就湘中地区煤矿开采所形成的采空地面变形表现形式、造成危害、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治理措施,以期能够对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有所帮助。
关键词:煤炭;地面变形;形成机理;治理措施引言煤炭是地球形成以来到现在历经几十万年的自然变化所形成的自然资源,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中具有战略性地位,随着社会工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对煤炭开采力度不断增加,煤矿开采历史年代久,开发强度大,引发一系列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含水层破坏以及地表景观植被的破坏和水污染、土地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采矿活动给地球身上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地球正以地质灾害的形式给人类以惩罚,为此我们必对的这些创伤进行补救、修复。
一、采空地面变形的主要表现形式地面变形是湘中地区最突出、最严重的矿山地质灾害之一,具有分布范围广、致灾对象多、突发性强等特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制约地方经济建设和矿山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三者在表现形式、形成因素、危害性等方面具有一些基本相似的特征,并且往往呈现相互关联的伴生特点。
1、地面沉降采空区地面沉降总的形态是地表形成一个凹陷盆地,并在盆地内伴生地面开裂、陷坑、塌陷槽;娄底矿山采空区岩移盆地直径一般1—8km,大者15km;地表垂向沉降量一般在80—600mm之间,最大达4.5m(冷水江大建煤矿沉陷区),水平位移量一般在30—260mm。
地面沉降

以上海为例,上海是中国最早发现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城市。自发现沉降以来至1965年,市区地面平均下沉 1.76米,最大沉降量达2.63米。这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所致。
地面沉降会对地表或地下构筑物造成危害;在沿海地区还能引起海水入侵、港湾设施失效等不良后果。人为 的地面沉降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液体或气体,致使贮存这些液、气体的沉积层的孔隙压力发生趋势性的降低,有 效应力相应增大,从而导致地层的压密。基于上述机制,上海于1965年以后,采用人工回灌方法,使地下水位回 升、地面部分回弹,比较成功地控制了地面沉降。
汪民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取得重要成效:地面沉降调查评价工作持续开展;防治规划和 条例的出台为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法制基础;地下水限采和人工回灌相结合的防控措施逐渐成为共 识。
当前地面沉降防治任务仍然艰巨,地区联动、部门联动还未到位。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要以贯彻落实《全国地 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为契机,认真研究本地区地面沉降问题并制定防治规划汇报给地方政府;要 进一步加强基础调查,摸清全国地面沉降发育现状;要优化监测络,全方位监控地下水和地面沉降;要继续开展 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地面沉降防治水平;强调地区合作、部门合作,分清职责,联防联控。国土资源部门监测成 果,要作为监督监管的依据,并形成相应管理机制和手段。
最近地陷事件
2013年1月28日16时40分左右,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与杉木栏路交界处临街商铺发生塌陷。事发地点位于 地铁六号线文化公园站施工工地旁,广州地铁官方发布消息称,事发前施工单位在巡査中发现该地段地质有异常, 判断有塌陷可能,随即联同街道通知疏散现场人员,疏散完毕后出现了塌陷,消防局赶赴现场搜救,并用生命探 测仪侦测,确认无发现人员伤亡。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 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下,由松散到细密的成岩过程;另一种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地震等引起的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危害主要有:(1)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2)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生地面 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投资,而且生产能力也受到 限制;(3)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区多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 地下水盐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Ⅲ Ⅱ Ⅰ
图5-5 煤层顶板上覆岩层变形分带 Ⅰ—冒落带;Ⅱ—裂隙带;Ⅲ—弯曲带
三、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特征 连续的地表移动:在采深采厚比较大(一般大于25-30),无地 质构造破坏和采用正规采矿方法开采的条件下,地表不会出现大的 裂缝或塌陷坑,地表移动和变形在空间和时间上是连续的,开始地 表形成凹地,随着采空区不断扩大,凹地不断扩展而形成较规则的 移动盆地。 非连续的地表移动:当采深采厚比较小(一般小于25-30),或 采深采厚比虽大于25-30,但地表覆盖层很薄,且采用高落式等非 正规开采方法或上覆岩层受地质构造破坏时,地表不出现较规则的 移动盆地,而常出现不规则状大的塌陷坑和裂缝等,地表的移动和 变形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连续。
采空区分类 采空区根据开采现状分为老采空区、现采空区和未 来采空区三类。 老采空区是指已经停止开采或岩层移动和地表变形已经 稳定的采空区。 现采空区是指地下正在采掘、岩层移动和地表变形仍然 继续发展的采空区。 未来采空区是指地下赋存有开采价值矿层,计划开采而 目前尚未开采的区域。
二、采空区上覆岩层变形与破坏 煤层采空后,上覆岩层失去了支撑,发生变形、弯曲、断裂,进 而呈不规则的冒落下来,充填采空区。随着采空区面积的不断扩大, 岩层的移动变形从煤层顶板向地表发展,最后在上覆岩层中形成三 个破坏程度不同的区域。 1、冒落带:位于采空区矿层直接顶板岩层,在自重和上覆岩层 的重力作用下,发生断裂破碎并塌落,堆积于采空区内,发生塌落 的部分称冒落带。 2、裂隙带:位于冒落带上部的岩层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移动变 形,所受应力超过本身强度,岩层产生裂隙或小断裂,但尚未塌落, 形成裂隙带。 3、弯曲带:裂隙带上部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变形较小,所受应 力尚未超过其本身强度,岩层仅发生连续平缓的弯曲变形,其整体 性未遭受破坏,称为弯曲带。
采空区
地表最终移动盆地具有以下特征: (1 )地表最终移动盆地的面积,一般大于采空区的面积。采空 区为长方形时,移动盆地大致为椭圆形。 (2)移动盆地和采空区的相对位置,与矿层的倾角大小有关。 当矿层倾角近水平或缓倾斜时,地表移动盆地位于采空区的正 上方,盆地形状基本是对称的,盆地中间区中心与采空区的中心位 置基本一致,地表最大下沉值位于采空区的中央部位,下沉均匀, 不出现裂缝。 当矿层倾角较陡时,地表移动盆地是非对称的,矿层倾角越大, 非对称性越明显。上山(逆矿层倾斜方向)边界上方地表移动盆地 较陡,开采影响范围小;下山(矿层倾斜方向)边界上方地表移动 盆地较平缓,开采影响范围较大。 移动盆地的中心及最大下沉点向下山方向偏离,倾角越陡,偏离 越多。
采 空 区 a 采空区 a 采空区
A
A
(a)
(b)
(c)
地表移动盆地特征 (a)水平岩层;(b)倾斜岩层;(c)急倾斜岩层
开采近水平或缓倾斜矿层时,走向和倾向主剖面均通过采空区 中心,开采倾斜矿层时,倾向主剖面通过采空区中心,走向主剖面 向下山方向偏离,矿层倾角越陡偏离越多
地表移动发展阶段 地表移动可划分出三阶段,即起始阶段、活跃阶段和衰退阶 段。 起始阶段:地表下沉值达到10mm至下沉速度小于50mm/月 的阶段; 活跃阶段:地表下沉速度大于 50mm/ 月(急倾斜煤层大于 30mm/月); 衰退阶段:活跃阶段结束至连续六个月下沉值不超过 30mm 时为止。
uB u A l AB
uA
B' C'
曲率
k ABC
TBC TAB 0.5(l AB l BC )
地表移动变形分析图
五、影响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因素 1、矿层埋藏及赋存条件 矿层埋深越大(即开采深度越大),变形扩展到地表所需的时间越 长,地表的变形值也越小,变形比较平缓均匀。煤层厚度大,采空 区的空间就大,会促使变形过程剧烈、增大变形值。矿层的倾角大, 会促使水平移动值增大,地表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增大,移动盆地和 采空区的位置更不对称。 2、岩性因素 采空区上覆岩层强度高、分层厚度越大,产生地表变形所需的采 空面积越大,破坏过程所需时间就越长。厚度大的坚硬岩层甚至长 期不产生变形,强度低的薄层岩层,易产生较大的地表变形,且变 形速度快,但地表变形均匀,常不出现裂缝。脆性岩层地表易出现 裂缝。塑性强厚度大的岩层,覆盖于硬岩层之上时,后者产生破坏 会被前者缓冲或掩盖,但地表变形平缓,反之,地表变形很快,并 会出现裂缝。岩层软硬相间且倾角较陡时,接触处易出现层离观象。 地表第四纪堆积物厚,地表变形值增大,但变形平缓均匀。
一般采深小于100m,持续时间8-10个月;采深100200m,持续时间12-24个月,采深200-300m,持续时间2436个月。
四、地表变形的度量
垂直下沉
水平位移
w H0 Ht u lt l 0
wB wA l AB
A A'
倾斜
TAB
l AB wA
B
l BC
C
水平变形
AB
采空区
0 了解采空区的危害;
0 了解采空区地表移动规律及特征;
0 了解采空区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测; 0 掌握采空区的勘察评价原则和处理措施。
一、采空区 当地下矿层被采空后,便在地下形成了采空区, 采空区上覆及周围岩体失去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发生 移动、变形以至破坏。这种移动、变形和破坏在空间上 由采空区逐渐向周围扩展,当采空区范围扩大到一定程 度时,岩层移动就波及到地表,使地表产生变形和破坏 (地表移动),地表从而出现地裂缝、塌陷坑和地表移 响到达地表以后,在采空区上方地表形成的凹地 称地表移动盆地。当开采达到充分采动、地表变形已达稳定后的盆 地称最终移动盆地。 中间区:位于采空区正上方,地表下沉均匀,地面平坦,一般 不出现裂缝,地表下沉值最大。 内缘区:位于采空区外侧上方,地表下沉不均匀,地面向盆地 中心倾斜,呈凹形,产生压缩变形,一般不出现明显裂缝。 外缘区:位于采空区外侧煤层上方,地表下沉不均匀,地面向 盆地中心倾斜,呈凸形,产生拉伸变形,当拉伸变形值超过一定数 值后,地表产生张裂缝。 内缘区 外缘区 外缘区 内缘区 中间区